新人教版初中物理7.1《力》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0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掌握力的概念,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示例图。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木块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区别。
3. 演示:用实验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绳子拉动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等。
4. 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力的示意图示例图上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接触力:弹力、摩擦力等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标注在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纸上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力》教案【学习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导航】引入:播放视频问:火箭是怎样离开地球的?生:师:嗯,好。
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力,等学完了这节课你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力的现象,同学们想一下:力能看见么?怎样证明力的存在?例如风吹小树,小树摆动这说明有力的存在。
脚踢足球,足球动了也能说明力的存在。
提水桶感觉肌肉紧张能说明力的存在。
力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现象来反映它的存在这种思考研究的问题的方法称为转化法。
一、下面我们一块做一些实验研究一下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试验一:1.用手轻推小球,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用手挡住小球,小球又由运动变静止。
2.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反对着吸引小球速度会变慢。
3.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问:动脑思考,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呢?扔出的铅球由静变动,火车启动,下落的苹果越来越快,进站的火车越来越慢等(2)力的作用效果试验二:1.轻拉或是压弹簧。
2.轻压气球。
3.用橡皮泥捏各种形状。
问:动脑思考,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力能改变物体形状例子呢?拉弓,风吹小树变弯等。
(3)小试牛刀:奥运会的跳水比赛是大家最喜爱观看的项目之一,如图4所示,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跳板也对运动员施了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前者使跳板发生了;后者使运动员发生了。
二、学习第二个问题力的概念,让一个学生大声读一下:从力的作用效果中可以知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定义力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力的种类;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问题。
2.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个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本质和种类。
2. 给学生讲解、演示、实验: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些力的作用。
3. 教师以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认识,然后利用实验和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做题方法。
4.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5. 总结:
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总结,既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采用互动
式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质和种类。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7.1 《力》教学设计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新课讲授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
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
“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
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
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
效果。
引导、讲授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
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
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
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
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
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
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
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
要素都表示出来。
板书
四、力的示意图
聆听
适当练习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