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理论真题2009年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理论真题2009年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理论真题2009年

(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40.00)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_

(分数:1.00)

A.《大学》

B.《礼记·学记》√

C.《论语》

D.《论演说家的教育》

解析: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是下列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______ (分数:1.00)

A.生物起源论

B.生活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心理起源论√

解析: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______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分数:1.00)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解析:

4.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______

(分数:1.00)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

解析:

5.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______

(分数:1.00)

A.个人本位论

B.文化本位论

C.经济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解析:

6.师生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是______

(分数:1.00)

A.道德关系

B.教育关系√

C.心理关系

D.社会关系

解析:

7.《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体现了教学中的______

(分数:1.00)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解析:

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______、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分数:1.00)

A.分析

B.综合

C.明了√

D.统合

解析:

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______

(分数:1.00)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解析:

10.教师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为学生作示范,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是______

(分数:1.00)

A.演示法√

B.参观法

C.练习法

D.电化教学

解析:

11.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表现不包括______

(分数:1.00)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B.“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D.教育形式多样化

解析: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______

(分数:1.00)

A.1982年

B.1983年

C.1985年

D.1986年√

解析:

13.______是柯尔伯格提出的。

(分数:1.00)

A.最近发展区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道德两难故事法√

D.实际锻炼法

解析:

14.在教育实践中应当“五育”并举,这反映了______

(分数:1.00)

A.“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B.“五育”的地位存在不均衡性

C.“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D.“五育”可以相互取代

解析:

15.“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______

(分数:1.00)

A.创造性√

B.示范性

C.系统性

D.学习性

解析:

16.文化传统______教育发展。

(分数:1.00)

A.决定

B.制约√

C.不相干

D.排斥

解析:

17.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

(分数:1.00)

A.现场教学

B.课堂教学√

C.课外教学

D.复式教学

解析:

18.“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______

(分数:1.00)

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

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学生所学知识

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解析:

19.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具有______ (分数:1.00)

A.继承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解析:

20.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的近代学制是______

(分数:1.00)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壬寅学制

解析:

21.______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分数:1.00)

A.布洛卡于1861

B.培因于1860

C.卡特尔于1876

D.冯特于1879 √

解析:

22.大脑皮层发育最晚、机能水平最高的部位是______

(分数:1.00)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解析:

23.强烈的闪电可以降低人的听觉感受性,这是由于______

(分数:1.00)

A.错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相互作用√

解析:

2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分数:1.00)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解析:

25.教师上课时,声调抑扬顿挫,方法灵活多变,使学生容易集中注意,这是运用了______

(分数:1.00)

A.无意注意规律√

B.有意注意规律

C.有意后注意规律

D.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解析:

26.一个内容较多的学习材料,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______因素的干扰。(分数:1.00)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解析:

27.某人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但需要时不能迅速提取出来,这说明他记忆的______较差。

(分数:1.00)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解析:

28.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的思维过程是______

(分数:1.00)

A.抽象与概括

B.系统化

C.具体化√

D.分析与综合

解析:

29.下列选项反映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的是______

(分数:1.00)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解析:

30.人们发现问题时的惊奇与疑虑,百思不解时的焦虑不安与苦闷,获得结论时的喜悦与自信都属于情感中的______

(分数:1.00)

A.激情

B.理智感√

C.美感

D.道德感

解析:

31.某生考研失利,就自我安慰说早工作早挣钱,真上研究生经济上亏大了。这种心理反应叫______心理。(分数:1.00)

A.否认

B.投射

C.酸葡萄

D.甜柠檬√

解析:

32.教师运用准确而流利的言语,形象的肢体动作,强烈的情绪感染及规范的板书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表明教师有教育的______

(分数:1.00)

A.能力

B.才能√

C.天才

D.技能

解析:

33.个性结构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__

(分数:1.00)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自我意识

解析:

34.“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活动动机”的理论是______

(分数:1.00)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解析:

35.当天识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______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分数:1.00)

A.24小时内√

B.第二天

C.第三天

D.第二周

解析:

36.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进行逐一尝试并从中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______

(分数:1.00)

A.爬山法

B.启发式

C.算法式√

D.手段—目的分析法

解析:

37.______的《医林改错》中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说还要早30多年。

(分数:1.00)

A.王清任√

B.王充

C.李时珍

D.陈大齐

解析:

38.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特点反映的是______特征。

(分数:1.00)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解析:

39.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______

(分数:1.00)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解析:

40.照顾学生的气质类型特点,教师应多关心______类型的学生。

(分数:1.00)

A.胆汁质、多血质

B.胆汁质、抑郁质√

C.多血质、黏液质

D.黏液质、抑郁质

解析:

二、教育学部分填空题(总题数:20,分数:20.00)

4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 1,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分数:1.00)

解析:《普通教育学》

42.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论和“ 1”教学理论。

(分数:1.00)

解析:发现法

4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 1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分数:1.00)

解析:不平衡性

4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 1,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分数:1.00)

解析:审美观

45.义务教育具有 1和普遍性的特点。

(分数:1.00)

解析:强制性

46.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 1。

(分数:1.00)

解析:主体

47.“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说明在教学中必须贯彻 1原则。

(分数:1.00)

解析:因材施教

48.教师备课时必须写好的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1、课时教学计划。

(分数:1.00)

解析: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

49.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 1之间的矛盾。

(分数:1.00)

解析:现有道德水平

50.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见贤思齐”,这主要是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1。

(分数:1.00)

解析:榜样示范法

51.保罗·朗格朗认为,数百年来把人一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于是提出 1思想。

(分数:1.00)

解析:终身教育

52.法国启蒙思想家 1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强调,教育活动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他的教育思想后来被人们总结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分数:1.00)

解析:卢梭

53.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提出。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1》中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分数:1.00)

解析:《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5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1。

(分数:1.00)

解析:学校课程

55.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心理准备、 1、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效果等六个基本环节。

(分数:1.00)

解析:感知教材

56.《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说明了教育具有 1功能。

(分数:1.00)

解析:政治

57.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 1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教育论与形式教育论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

(分数:1.00)

解析:发展智能

58. 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拉开了序幕。

(分数:1.00)

解析:2001

59.课外教育活动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其中 1是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分数:1.00)

解析:小组活动

60.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将课程分为 1和活动课程。

(分数:1.00)

解析:学科课程

三、教育学部分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25.00)

6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62.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旧的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2)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性。

(3)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63.什么是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3)发扬教学民主,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

64.谈一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组织严密,教学过程紧凑;(5)教学效果优异,学生主体性发挥充分。

65.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培养强有力的班干部和广大的积极分子。

(3)确立班级群体共同的奋斗目标。

(4)健全制度,严格纪律。

(5)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良好的班风和传统,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四、教育学部分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

66.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职业道德素养。

论述中应包括教师如何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师集体、对待教师自己的职业道德内容。

(2)知识素养。

论述中应包括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修养、教育理论知识。

(3)能力素养。

论述中应包括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语言表达、交往沟通、组织管理、教育科研、自修能力。

五、心理学部分填空题(总题数:20,分数:20.00)

67.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并结合经常性的活动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是 1法。

(分数:1.00)

解析:自然实验

68.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1。

(分数:1.00)

解析:兴奋和抑制

69.注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的注意很难长时间保持不变,因为注意存在一种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作1。

(分数:1.00)

解析: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70.尘埃落到皮肤上不会引起我们的感觉是因为其刺激强度没有达到肤觉的 1。

(分数:1.00)

解析:绝对感觉阈限

71.人们对时间的估计常受兴趣、态度、情绪的影响,如紧张有趣的课程安排会使学生觉得时间过得快,而枯燥的活动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这种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 1现象。

(分数:1.00)

解析:时间错觉(或错觉)

72.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 1特征。

(分数:1.00)

解析:间接性

73.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 1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分数:1.00)

解析:诱因

74.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 1,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分数:1.00)

解析:强化

75. 1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分数:1.00)

解析:表象

76.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在教学中具有动力、感染和信号三大功能。它的信号功能是通过1来实现的。

(分数:1.00)

解析:表情

77.一些新产品的问世,如科技发明中的水陆两栖坦克、文学创作中的童话形象——美人鱼等是通过 1方式进行想象加工的。

(分数:1.00)

解析:黏合

7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该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 1。

(分数:1.00)

解析:保持百分数(或保持率、保持量)

79.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 1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

(分数:1.00)

解析:态度

80.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 1智商。

(分数:1.00)

解析:离差

81.教师控制学生分心的措施有 1控制、提问控制、信号控制、表扬或批评控制。

(分数:1.00)

解析:超前

82.需要是有机体因生理上或心理上缺乏某种刺激而呈现一种 1状态以及渴望得到满足的体验。

(分数:1.00)

解析:不平衡

83.反射是有机体借助 1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应答。

(分数:1.00)

解析:神经系统

84.灵感是人集中全部精力解决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它是 1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

(分数:1.00)

解析:创造性

85.记忆内容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量的变化除了大家熟悉的遗忘现象外,还有 1现象。

(分数:1.00)

解析:回涨(或记忆回涨、记忆恢复)

86.即将毕业的小张已经联系好了一家不错的工作单位,但近期又收到了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他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该如何选择,这种心理矛盾属于 1冲突。

(分数:1.00)

解析:双趋式

六、心理学部分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25.00)

87.如何利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感觉器官在一定范围内对适宜刺激表现出良好的感受力,教学中,教师要语调柔和、声音适中。

(2)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表明,对比越明显知觉越容易,教学中,凡要求重点感知的对象必须突出强调。

(3)从知觉的理解性出发,教师应充分了解、利用学生实际已有的知识经验。

88.怎样理解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实践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必须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2)心理对实践有反作用;心理确定实践活动的方向,影响实践活动的质量。

89.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区别:知识是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自动化的动作方式,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联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影响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发展不同步。

90.请说明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自觉地确定目的;(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克服困难是核心特征。

91.简述情绪与认识活动的关系。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区别: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其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联系: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估是产生某种情绪情感的直接原因。情绪情感反过来影响认识过程,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具有阻碍作用。

七、心理学部分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

92.什么叫气质?怎样理解气质的意义?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2)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不影响智力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影响所选活动的性质和活动效率,对择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气质对教育活动有指导作用,教师应了解气质的有关知识,知道学生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发挥不同气质类型的优点,克服缺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