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现象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18
观察生活中生物遗传或变异的现象,写出一份观察体会。
遗传现象的实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小猫的后代还是小猫。
父母的血型是什么样的血型,子女的血型与父母的一致。
小狗的后代还是小狗。
变异现象的实例: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父母肤色正常,生了白化病的孩子。
在自然界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
花生果实有大果和小果。
遗传现象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性状的一种现象。
遗传学是研究这一现象的学科。
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
在这些变异现象中,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并没有引起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因而不能够遗传下去,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有的变异现象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这是从古到今所有进化论者毋庸置疑的共识。
但是,关于变异的来源以及如何交织于成种过程(渐变—突变)。
2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实例遗传现象实例:一般来讲,鼻子大、高而鼻孔宽呈显性遗传。
父母中一人是挺直的鼻梁,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一般父母其中一方有酒窝的,剩下来的孩子一般都有酒窝。
红绿色盲,由X连锁隐性基因引起,男性发生率大约为10%,而女性则不常见。
在男性,引起色盲的基因来自母亲,母亲是色盲患者或者是具有正常视力的色盲基因携带者。
色盲基因不来自父亲,因为父亲提供Y染色体。
色盲父亲的女儿极少是色盲,但常常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等显性遗传,两个基因均表达。
例如镰状细胞贫血;假如一个人有一个正常基因,同时又有一个异常基因,就可能产生正常和异常两种血红蛋白。
V形发际线,一般来讲父母其中一方有V形发际线,他们的小孩也会有V 形发际线。
变异现象实例: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
生物的变异第一篇: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自然界中,个体间存在着基因型及其表现型方面的差别,即基因及其表现型之间的变异。
这种变异是通过遗传方式从父母一代遗传到子代的。
生物的遗传变异对物种的进化及适应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遗传基础、遗传随机性和自然选择三个方面分别介绍生物的遗传变异。
一、遗传基础遗传基础是遗传变异的基础。
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信息的单位。
DNA是基因的化学物质基础。
基因由DNA及其调控蛋白质组成。
一个基因可以有不同的等位基因,也就是说一个基因在不同的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可能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基因多态性。
二、遗传随机性遗传随机性是指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存在着随机性。
遗传信息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和修复过程进行的,但在这些过程中,随机的损伤和修复可能会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
另外,基因重组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重组可能会导致不同基因等位基因的组合,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遗传变异。
三、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适合自然环境的个体生存和繁殖,而不适合自然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的自然规律。
生物的个体存在遗传变异,而这些变异可能会对其在适应环境和繁殖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一些变异使个体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而另一些变异则不利于生存和繁殖,前者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并传递到下一代。
因此,遗传变异对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生物的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基础、遗传随机性和自然选择是遗传变异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了解生物的种群进化、生态适应和物种形成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物变异的分类生物变异是指在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由于基因的突变、基因重排或基因组重组等原因,导致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的现象。
根据变异的方式和特点,可以将生物变异分为以下几类。
一、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个体基因序列发生突变的现象。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两种类型。
1.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发生了改变,包括碱基替代、插入或缺失等。
这种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编码信息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如囊性纤维化就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2. 插入/缺失突变插入/缺失突变是指基因中的一段碱基序列被插入或缺失,导致基因的读框发生错位,从而影响基因的翻译和表达。
这种突变也会导致基因产生异常的蛋白质,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例如,插入/缺失突变在肿瘤细胞中常常发生,导致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丧失,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二、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现象。
主要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1. 染色体缺失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基因丢失或缺失,使得个体缺乏某些基因的表达。
这种变异可能导致个体发育不良或出现某些遗传病。
2. 染色体重复染色体重复是指染色体上的某一段基因序列发生重复,导致个体中某些基因的拷贝数增加。
这种变异可能导致基因的过度表达,进而引发疾病的发生。
3. 染色体倒位染色体倒位是指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序列发生了颠倒,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这种变异可能导致基因的错配,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功能。
4. 染色体易位染色体易位是指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序列与另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交换位置,导致基因的组合发生改变。
这种变异可能导致新的基因组合产生,从而影响个体的表型特征。
三、基因组重组基因组重组是指基因组中的基因序列发生重组,导致个体的基因组结构发生改变。
基因组重组包括基因重排和基因重复。
1. 基因重排基因重排是指基因组中的基因序列发生重排,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变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同一个豆荚里的豆子,大小、形状会有所不同;同一窝出生的小狗,毛色、体型也存在差异。
这些现象其实都与生物的变异有关。
什么是生物的变异呢?简单来说,就是子代与亲代之间,或者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变异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都可能发生变异。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能够传递给后代。
比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就像是生物体内的基因发生了“小错误”,可能导致某个基因的功能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基因重组则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组合类型,增加了生物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则是染色体的结构或者数目发生了变化,这也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不可遗传变异则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
举个例子,一个人因为长期在户外工作,皮肤被晒黑了,但是他的子女并不会天生就拥有黑色的皮肤。
又比如,把一棵生长在肥沃土壤中的小麦移栽到贫瘠的土地上,小麦可能会长得瘦弱,但这并不会改变小麦的遗传物质。
那么,生物的变异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基因突变是变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由外界因素诱导,比如紫外线、化学物质等。
其次,基因重组在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时,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会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此外,染色体变异也能导致生物的变异。
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都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变异为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提供了可能。
假如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气候变得寒冷,那些具有抗寒变异的个体就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的变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了解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
而本节内容则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物的变异现象,为后续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变异现象,如不同品种的玉米、不同肤色的人种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物变异的普遍性。
然后,教材详细介绍了变异的类型,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变异类型的区别。
最后,教材探讨了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变异的概念和类型,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普遍性。
(2)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物变异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变异的普遍性。
(2)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
2、教学难点(1)变异的原因。
(2)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变异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的刘强,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1、教材的课题、位置:《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从教材第17页至19页)2、教材的编排:(1)、本课与《生物的遗传》《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共同组成“遗传与变异”单元。
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比较一对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找出她们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
初步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然后比较同学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变异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种金鱼,康乃馨、玉米等的不同之处。
利用图片展现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千姿百态的康乃馨、颜色各异的玉米的照片。
这些动植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各不相同,表现为生物之间也存在变异,说明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部分:查找关于变异的谚语。
和遗传现象一样,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关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2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因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
本课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3、教材前后联系:这部分教材是以前面3至5年级科学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来揭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奥秘。
生物高考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变异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种变异现象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对种群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遗传变异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遗传变异的定义遗传变异是指物种个体间在基因型和表现型上的差异。
在同一物种中,由于基因结构和基因频率的不同,个体之间的表型差异随之产生。
这种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二、遗传变异的类型1. 随机变异:指在基因复制和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如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化等。
2. 隐性变异:指基因携带者没有明显表现,但可能影响后代性状的遗传变异。
3. 显性变异:指基因携带者有明显表现的遗传变异。
三、遗传变异的原因1. 突变: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永久性变化,可由自然因素或外界环境因素引起。
2. 染色体重组:染色体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和分离是产生遗传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基因流失和基因扩增:一些基因在某些种群中可能会丧失,而在其他种群中会进行扩增,从而导致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4.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DNA序列发生改变,可以导致基因功能的变化。
5. 单倍体细胞的有性生殖:单倍体细胞的有性生殖会导致基因组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遗传变异。
四、遗传变异的影响1. 物种适应性增强:遗传变异为物种提供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使得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2. 物种多样性增加:遗传变异导致了个体间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3. 物种进化:遗传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原动力,通过适应环境的选择和自然选择作用,最终导致物种进化和衍生出新的物种。
综上所述,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给物种带来了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增加,促进了物种的进化和生存能力的提升。
深入研究和理解遗传变异现象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和进化论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生活中的生物遗传或变异的现象,写观察体会我们观察我们身边很多有生命的物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我们人类,虽然种类繁多,但在经历了很多年后,人还是人,鸡还是鸡,狗还是狗,蚂蚁、大象、桃树、柳树以及各种化草等等,千千万万种生物仍能保持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的特征以及生理功能的特征。
正因为生物界有这种遗传特性,白然界各种生物才能各白有序地生存、生活,并繁衍子孙后代。
大家可能会问,生物是一代一-代遗传下来,每种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应该是一模一样的,但为什么父母所生子女,一人一个样,一人一种性格,各有各白的特征。
又如把不同人的皮肤或肾脏等器官互相移植,还会发生排斥现象,彼此不能接受,这又如何解释呢?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以外还有变异现象,也就是说个体问有差异。
例如,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各有各的模样,开陋的父母生出漂亮的孩子,平庸的父母生出聪明的孩子,这类情况也并不罕见。
全世界恐怕很难找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既使是单卵双生子,外人看起来好像一模一样,但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时却能分辨出他们之间的微细差异,这种现象就是变异。
人类中多数变异现象是由于父母亲遗传基因的不同组合。
每个孩子都从父亲那里得到遗传基因的一-半,从母亲那里得到另一半,每个孩子所得到的遗传基因虽然数量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组合体,与父母不一样,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一样,而形成彼此间的差异。
正因为有变异现象,人类才有众多的民族。
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人群中认出张三、李四,如果没有变异,大家全都是一个样子,社会上的麻烦事就多了。
除了外形有不同,变异还包括构成身体的基本物质--蛋白质也存在着变异,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特异的蛋白质。
所以,如果皮肤或器官从一个人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便会发生排斥现象,这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蛋白质不一样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