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
- 格式:ppt
- 大小:5.62 MB
- 文档页数:154
《鱼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1220课程中文名称: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Fish Aqua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鱼类学、水化学、生物化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学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技术,通过本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能掌握水产经济鱼类增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指导生产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初步具有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
能独立开展一般的科学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水产科研技能方面的训练,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生产技术关键。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1.了解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的基本定义,鱼类增养殖业简史,建国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
2.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和基本国情。
3.重点和难点: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篇总论(共31学时)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6学时)1.了解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的特征,传统的养殖鱼类和新近发展的养殖种类2.掌握养殖鱼类的食性,如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3.重点和难点: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和国内外水产养殖种类发展变化的动态。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一、名词:1.群体效应: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
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
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杂食性: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5、性逆转: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草鱼、团头鲂、长春鳊: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第一章绪论1、鱼类养殖的概念: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养殖方式:(1)精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大管理强度下的养殖方式(2)半精养:在管理强度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介于精养和粗养之间(3)粗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较少人力、物力,因而产量较低;一般不进行投饵、施肥,只进行放养或放流和一般看护、捕捞等基本管理三种3、池塘养鱼的地位:池塘养鱼是我国传统的养鱼方式,是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立足点:(1)池塘养鱼完整包括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亲鱼培育、获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2)池塘养鱼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3)湖泊、海域的鱼类养殖所需的鱼种均由池塘养鱼提供(4)港塭养鱼等技术大多在池塘养鱼的理论和技术上发展4、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5)科学的养殖管理(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我国鱼类资源:(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2)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3)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4)沿海海水鱼类(5)我国珍惜濒危水生野生动物2、养殖鱼类的选择:(1)所养鱼类以生产的整体效益(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2)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快、食性广、鱼苗多、食物链短、适应性强(在生产上要考虑市场、温度、水体、饲料、混养可行性、实力等因素。
)3、食性:滤食性,鲢鱼、鳙鱼(取食方式:滤食,挖食,刮食,猎食,吞食)草食性,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鲤鱼,鲫鱼肉食性,青鱼,鲈鱼刮食性,鲮鱼,鲴科鱼类4、鱼类的生长分为体长和体重两个方面的生长,鱼只要活着,就在生长,只是咋生长速度上有差别。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一、引言在水产养殖业中,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是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养殖的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特性、饲料需求、繁殖特点等,希望能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二、三文鱼(Salmon)2.1 生长特性三文鱼是一种典型的远洋洄游鱼类,生长速度快,可以迅速在海洋中长大。
在养殖过程中,三文鱼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和脂肪来保证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
三文鱼对饲料的需求量较大,需要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来满足其生长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2.3 繁殖特点三文鱼具有洄游繁殖的习性,需要在淡水和海水之间进行周期性的迁徙,这对养殖过程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养殖者需要合理控制水温和养殖环境,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三、鲈鱼(Seabass)3.1 生长特性鲈鱼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海水鱼类,生长速度适中,适合在淡水和海水养殖。
鲈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清洁的水体和充足的氧气。
鲈鱼喜食动物性饲料,有较高的蛋白质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量可以提高鲈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3.3 繁殖特点鲈鱼为单性别鱼类,需要在养殖过程中进行人工控制和配对。
繁殖期较短,但需要注意保护和管理鱼苗,以确保繁殖的成功和成活率。
四、鲑鱼(Trout)4.1 生长特性鲑鱼是一种冷水鱼类,对水温要求较高。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保持水温适宜、饲料充足,以保证鲑鱼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
鲑鱼喜食昆虫和鱼类,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方法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4.3 繁殖特点鲑鱼具有较高的自然繁殖能力,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需要人工控制和辅助繁殖。
保持水质清洁、营养充足是提高繁殖成功率的关键。
五、结论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对养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养殖者需要充分了解每种鱼类的生长特点、饲料需求和繁殖特点,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计划,提高养殖效益和产量。
希望本文对养殖者有所帮助。
以上是关于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的介绍,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 教学内容>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