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7.70 KB
- 文档页数:3
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历史中国传统养生起源于《黄帝内经》,这一成书于战国时期或秦汉之间的著作,最早载录于《汉书·艺文志》,距今两千多年了。
作为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黄帝内经》总结先秦以来丰富的养生实践经验,吸取诸子百家对生命认识的大量知识,对养生理论、原则和方法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述,为传统养生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论述包括:1、认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于本,本于阴阳”。
认为生命起源于自然,天地的水与火是物质根源;四时变化与生命活动密不可分,精气是生命的核心等。
《内经》对生命本源作出了唯物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论述。
2、认识生命变化的规律。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
不仅看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注意到不同性别的生理区别,并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论述了衰变过程及各种表现。
它以齿、发、生殖能力作为观察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以天癸、肾阳为生命动力,对人的合理寿限及影响寿命的因素进行客观分析。
3、明确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防病养生。
“故智者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节制房事等,指导人们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境界。
《内经》问世后,其具有中国特点的养生理论被广泛应用至今。
千百年的事实证明,这一东方传统文化为源头的养生理论,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之法。
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传统养生文化经历了魏晋时期、汉唐时期、金元、北宋时期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
浅谈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路径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各种形式的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
这些传统体育养生活动通过锻炼身体、调理气血、舒缓情绪等方式,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体育养生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逐渐融入到现代养生理念中。
本文将从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人们生活规律较为单一,劳作的内容以农耕为主,而缺乏正规的锻炼和运动,因此需要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在古代的养生书籍中,就有不少关于传统体育养生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等,这些古籍中记载了许多与传统体育养生相关的养生方法和技巧。
古代的武术也是一种传统体育养生的形式,通过学习武术,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传统体育养生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传统体育养生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演变。
在宋代,太极拳开始出现,成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体育养生方式。
太极拳以其缓慢、柔和、内敛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
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体育养生的形式也开始逐渐形成,并在民间传承下来。
到了清代,气功、养生功法也开始流行,人们开始通过调息呼吸、行气导引等方式来调养身体,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主要以调气血、益气血、和气血、养气血为主,通过这些方式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
三、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路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传统体育养生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20世纪,健身潮流席卷全球,各种新兴的健身方式成为了人们追逐的潮流,如跑步、游泳、健身操等。
这些新兴的健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体育养生的地位,但同时也加速了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体育养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发展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人养生需求的新形式。
史前养生文化的传说与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
广义地说,自从人类始祖诞生的那天开始,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随之问世了。
只不过殷商时代之前的华夏民族发展史缺乏文字记载,仅仅留下了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
早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
这就是《路史》前纪卷九所说的: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
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谓大舞。
所谓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
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
《路史》中有关大舞的记载虽属后人补记,但大体上却与原始文化的特征相吻合。
据《史记扁鹊传》介绍,黄帝时的大将兼名医俞跗就十分擅长以按摩、导引及气功为内容的动态养生法。
伴随着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养生法也初露端倪。
相传黄帝本人就曾向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求教这种养生方法: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所,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
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在宥》)意思是说长生之道,关键在于清静无为,这就涉及到了静功养生的要害。
中华养生文化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它既是传统医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探讨中华养生文化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期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一、中华养生文化的起源中华养生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先贤就开始研究人体的调理和健康的保持。
钟、佚、伯牛等人所著的医书记载了丰富的养生方法,如起居有节、饮食适度、运动调理等。
这些养生经验被逐渐总结并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开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
尤其是汉代以后,中医药理论逐渐成熟,养生被纳入医学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按照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行相克的观念,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达到养生目的。
同时,中医还注重精神、情志的调理,强调心身相互关联,追求身心健康的完美统一。
二、中华养生文化的主要特点1. 维护平衡:中华养生文化强调人体内外的平衡。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核心。
中医提倡“平治”理念,即通过调理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效果。
2. 强调预防:中华养生文化注重预防胜于治疗。
传统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即在人体尚未生病之前通过养生保健的方法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多样化方法:中华养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根据个体体质、年龄、性别等差异,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如食疗、草药、按摩、运动等。
4. 健康与美学:中华养生文化追求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追求相貌的美观和精神的愉悦。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与情志调理、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与美学相得益彰。
三、中华养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华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健康理念。
首先,中华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保健知识。
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养生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养生”又称为“颐寿”。
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
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
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
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
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
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
“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
“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
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
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演变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生的概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讨其演变的过程与原因。
一、养生的起源与发展养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如《黄帝内经》、《素问》等。
在这些典籍中,提到了诸多有关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例如“和于术数,安于力行”、“有食无事”等。
这些理念强调了身心调养的重要性,认为人体需要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内外环境的和谐,才能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养生的理念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唐宋时期,养生之风盛行于中华大地,人们开始注重通过饮食、运动、药膳等方式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养生之道成为社会中人们追求的目标。
二、养生的文化内涵养生不仅仅是一种保养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修养身心、延年益寿的方法,关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医学认为,养生需要根据四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起居作息、运动方式等,达到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同时,养生也意味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个体与宇宙间的关系。
三、养生的演变与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养生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更新。
从传统的中草药疗法到现代的中西医结合,养生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变化。
这种演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推动。
首先,科技的进步为养生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增加了治疗效果和时间。
其次,社会的变革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面临着更多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因此也需要更加科学和系统的养生方法来保持健康。
最后,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也推动了养生方法的演变。
如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长寿,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健康的状态。
养生行业发展历程养生行业是指以提高人体健康和延年益寿为目的,通过调节饮食习惯、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健康的一种行业。
养生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了养生的概念。
据历史记载,商朝时期的人们就开始养生了,主要是通过饮食调理和锻炼身体来保持健康。
而在汉朝时期,养生的观念更加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提出了“养心”、“养生”等概念。
然而,养生行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开始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同时,国际健康养生的概念也开始进入中国,一些日本和韩国的保健品和养生方式逐渐流行开来。
这标志着中国的养生行业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养生行业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不法商家开始打着养生的旗号进行欺诈和诱导消费。
一些不合格的保健品和养生产品开始泛滥市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公众的权益,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对养生行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规范养生市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养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养生行业进一步扩大和分化。
不仅出现了养生食品、养生保健品、养生器械等传统的养生产品,还涌现了健身房、瑜伽俱乐部、养生会所等新兴的养生方式。
同时,一些线上的养生平台和APP也开始兴起,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养生服务。
然而,养生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不少人对养生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一些保健品和养生产品的功效存在夸大和误导性宣传。
其次,市场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合格的养生产品和机构,给消费者带来了健康风险。
最后,养生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大了市场的竞争,一些不守信用的企业涌现出来,给整个行业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促进养生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对养生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监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宣传。
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强信用建设和品牌价值的塑造。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篇一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养生思想便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其中,四时养生思想作为我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历代医家及养生家的重视。
四时养生思想主张顺应天时,以时养身,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文献中的体现。
二、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1. 起源与形成四时养生思想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开始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家和养生家逐渐将这种顺应自然的观念运用于养生领域,形成了四时养生的基本思想。
2. 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四时养生的初步形成阶段,如《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了顺应四时的养生观念。
(2)唐宋时期:四时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医家如孙思邈等人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四季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3)明清时期:四时养生思想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医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四时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三、文献研究1. 经典著作中的四时养生思想(1)《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其中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观点。
(2)《难经》:在论述人体脏腑功能时,强调了顺应四时的重要性,如“春气生而勿杀伐”等观点。
(3)《养生主论》:书中详细论述了四季养生的方法,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等。
2. 其他文献中的四时养生思想除了上述经典著作外,古代文献中还有许多关于四时养生的论述。
如《千金翼方》、《老老恒言》等书籍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四时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四时养生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特点与价值1. 特点:古代四时养生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以时养身。
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健康状况,还关注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时,四时养生思想注重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现在人人讲究文化养生,现在就来看一下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
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
《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
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
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
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
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中医养生学源流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西汉时期,养生学逐渐形成,这是一个由养形结合养神,由实践提高到理论的过程。
一、养生术的起源1、生活实践上古时期,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养生措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涝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
民气郁阏于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古有燧人氏“钻木取火”之传说。
恩格斯说过:“火的发明,有解放人类的意义”。
①烧山打猎,驱赶野兽;②照明、取暖、御寒;③熟食。
火的应用加速了人类的进化。
居住:---有所谓“有巢氏时代”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广东韶关马坝狮子山洞穴→湖北长阳赵家堰洞穴居住环境对人的养生有重要意义从民俗来看,居住条件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的窑洞,南方的吊脚楼等都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而选择的居住方式。
风水学里面的阳宅就是人类选择居住环境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其合理的一面。
客家围屋:2、宗教情结上古时期,由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氏族社群集体生活,形成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即所谓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
这是最原始的宗教情结。
导引,既是人们劳动收获之余以舞蹈形式宣泄欢乐的情绪,为导引之起源,亦是人们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
祈祷也是祝由、巫术的源流,对疏导人们的心理有积极的意义。
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来看,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却是重视现世,否认死亡,追求长生不老、现世幸福为要义,与世界三大宗教都鼓励人们追求死后天国的生活,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都大相径庭。
3、哲学思想①气、精、神学说古代哲学家认为,气和精是物质的,它们相互转化,为万物之本原;神是精气所表现,也指事物的玄妙变化。
“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知北游》万物都是气变化而生,既然一切有形之物均本于气,故于人也不例外。
中药养生的历史与文化中药养生是华夏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底蕴。
中药养生在千百年间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闪耀瑰宝。
一、中药养生的起源及发展中药养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黄帝内经》记载,“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宇宙之间,游行天地之间,饮食风露,而处无污,然后入于四端之室,以视阴阳之象,所以游刃有余于物化之间。
昭告天下,可得长生?”可以看出,古人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就已经开始运用中药进行调理和养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养生逐渐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
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宋朝著名的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本草纲目》等医药著作,为中药养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养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不断推陈出新,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学家,如济公、华佗、张仲景等人,他们贡献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治疗方法和方剂,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应用。
二、中药养生的理论体系中药养生具有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包括中医辩证论治、中药组方、中药配伍、中药炮制、中药汤剂等多个方面。
其中,中医辩证论治是中药养生的核心理论,它通过辩证分析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寒热虚实等特征,识别出身体的不平衡状态,并通过中药物质调理,使身体恢复内外平衡。
而中药组方则是指将多种药材组合配伍,形成独特的药物组合制品,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伍则是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不同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
中药炮制则是指将鲜药材进行炮制处理,去除杂质,调整药物性质。
而中药汤剂则是指将多种药物配伍放入煮水中煮制而成,使用非常方便和实用。
三、中药养生的应用中药养生的应用是广泛的,它既可以用于防治疾病,也可以用于保健养生和美容。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药养生的具体应用。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
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
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颜渊》)。
《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
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道家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
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
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
特别是老子提出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十章)更是涉及到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
老子所倡导的上述锻炼原则,在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气功养生史上,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与老子相比,庄子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更为具体、深邃。
他不但直接继承了老子“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而且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
《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这在先秦诸子中堪称是最早对气功导引方法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描绘。
在庄子开创的诸多养生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大概莫过于“心斋”和“坐忘”二法,可以说它们已经涉及到了我国静功养生学的核心问题。
《庄子·人世间》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坐忘”的概念见于《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
战国末年,诸子各家学说出现了相互交融的局面。
产生于这一时期而被后世称为“杂家”的《吕氏春秋》一书,在养生学方面显得更加成熟,养生理论也更加专门化。
概而言之,《吕氏春秋》的养生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节欲:
《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感官欲求乃是人的自然天性,但决不可听任欲望无限膨胀,而必须有所节制。
在作者看来,耳目鼻口等感觉器官都是服务于生命整体的,所以“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贵生》)人们的生活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物也者,所以养性也”(《本性》),决不可放纵物欲,以损害身体健康作为享乐的代价。
骄奢淫佚的生活不仅是道德的堕落,同时也是健康的大敌。
为此,作者在《本生》篇中提出了一条含义深刻的养生格言:“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
适度:
提出在精神、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均应调节得当、轻重适度。
人们要想健康长寿,首先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平静、安详,避免过度刺激,不受“大喜、大怒、大忧、大哀”(《尽数》)等不良情绪的骚扰;其次,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定时定量,正所谓“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
”(同上)对于那些“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的食物,切忌贸然入口;复次,居住环境也要力求做到冷暖、干湿适宜,防止“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的侵袭。
运动:
《吕氏春秋》中首次提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运动养生观。
《尽数》篇中就明确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拘为聋,处目则为目蔑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蹷。
因此要想去病健身,就必须坚持运动,以便达到开塞通窍,使精气血脉畅流不息的养生目的。
总之,先秦时期属中国养生文化的滥觞,特别是诸子百家在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更是为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三大特点
1、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预示人们从生命开始之初就要注意养生,防病于未然。
《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
故无病:圣人者,故无患也。
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祸患意识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2、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养生,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顺应自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以葆健康。
2、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养生,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顺应自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以葆健康。
3、阴阳五行,平衡统一五行从人体来讲,又代表着五脏。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通过“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五行配五脏”
的辩证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并借此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掌握人体运行机制。
据有效数据报道:在中国,80%的成年人知道中医泻血疗法,近百分之一选择并亲身接触过泻血。
而随着中医的兴起,刺络放血疗法,与刮痧拔罐,艾灸齐名,飞入各大医疗机构,飞进寻常百姓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