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诊断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鸡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王岩来源:《家禽科学》2022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2)03-0019-03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一种或几种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包括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禽伤寒,以鼠伤寒沙门氏杆菌为主的多种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禽副伤寒。
其中鸡白痢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
沙门氏菌属有2 000多种血清型,在我国就发现200多个血清型,许多血清型可使人感染后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在自然界中鸡是沙门氏菌的最大宿主,而人食用患病鸡的肉和蛋类后,会引起沙门氏菌的感染与食物中毒[1]。
近些年来由于抗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该类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因而备受重视。
1 流行病学沙门氏菌病对各品种的鸡都易感,初生3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发病率与死亡率也最高,以后随着日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雏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当育雏拥挤、饲舍环境污秽潮湿、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宜以及成鸡感染内寄生虫和病毒病时,都会促进本病的发生,雏鸡群感染后往往呈地方流行性。
鸡沙门氏菌病通常通过带菌母鸡产出带菌蛋进行垂直传播,此外也可水平传播。
有的健康蛋的蛋壳受到污染而感染,感染蛋在孵化时产生死胚、病雏或弱雏。
病雏排出的含有大量病菌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饲料和饮水、孵化和育雏设备以及饲养场地,健康鸡接触后可经眼结膜、消化道与呼吸道感染。
2 临床症状2.1 鸡白痢鸡白痢主要危害2~3周龄的雏鸡,发病率在20%~40%,雏鸡出生之后抵抗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的侵袭而表现出腹泻症状[2]。
感染的雏鸡出壳后,经过4~5 d潜伏期后开始出现症状,一周左右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升高,2~3周龄达最高峰。
大多数病雏表现精神萎靡、闭眼、缩颈、翅尾下垂、聚团挤在一起,不食,排白色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的绒毛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与绒毛干结一起而封住肛门,影响排粪,故病雏排便时常发出叫声,终因呼吸困难和衰弱死亡。
沙门氏菌治疗标准示例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症处理和针对病原体的治疗。
1.对症处理:对于急性胃肠炎患者,应及时的纠正水及电解质失衡,轻
中度脱水者可给予口服补液治疗,中毒症状严重并循环衰竭的患者应静脉补液,必要时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年老、年幼、免疫缺陷患者以及伤寒型、败血症等患者应加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同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沙门氏菌感染主要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喹
诺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依替米星等)。
疗程一般需要至体温正常后一周以上,以防止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进食寒凉或辛辣刺激的食物,牛奶鸡蛋等食物也不要进食,最好进食一些米粥,咸菜,面条等食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并非专业医疗建议,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请注意,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都是不同的,因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请及时咨询医生。
沙门氏杆菌是什么大家对沙门氏杆菌也许不会很了解,但是这个细菌在我们生活中却扮演者很大的角色。
今天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沙门氏杆菌包括的内容以及如何去防范和它的危害性,我们生活中不长提到的这种毛病是因为它特别微小,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可是他的危害却是致命的.人们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沙门氏杆菌的范围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为幼狐和禽类常发的疾病。
幼狐感染本为急性经过,发热,下痢,体重迅速减轻,脾脏显著增大,肝脏发生病变异地方性流行。
主要包括猪沙门氏菌病、马沙门氏菌病、牛沙门氏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等等。
二、沙门氏杆菌的病原本病菌为且短杆菌,长一至三微米,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运动性,为革兰氏阴性菌。
本菌在变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性菌。
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脂培养基上二十四小时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沙门氏菌能发酵葡萄糖、单奶糖、甘露醇、山梨醇、麦芽糖、产酸产气。
不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因此,从此可与其他肠道菌相区别。
本菌能抵抗力较强,六十摄氏度经一小时,七十摄氏度经二十分钟,七十五摄氏度经五分钟死亡。
三、该疾病的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八至二十天,平均十四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二至五天。
急性经过的病狐,表现拒食,先兴奋后沉郁,体温升高到四十一至四十二摄氏度,轻微波动于整个病期,只有在死前体温才有所下降,大多数,病狐躺卧于小室内,走动时多拱腰,两眼流泪,笼子缓缓移动。
发生下痢、呕吐,在昏迷状态下死亡。
一般需五至十小时或延长至二至三天死亡。
亚急性经过后病狐,主要表现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升高至四十至四十一摄氏度,精神沉郁,呼吸浅表频数,食欲丧失。
病狐被毛蓬乱无光,眼窝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
少数病例有粘液鼻漏或咳嗽。
病狐很快消瘦,下痢,个别的有呕吐。
粪便变为液状或水样,混有大量胶状粘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常呈海豹式拖地,起立时后肢不支,时停时蹲,似睡状。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摘要:鸡白痢病又被称为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一种雏鸡高发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患病鸡主要以严重的腹泻、呼吸急促、败血症为主要特征,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初期感染之后死亡率有时能够达到60%以上。
其他年龄的鸡群受到沙门氏菌感染之后,除了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之外,还会导致种蛋受到严重的污染,进一步影响肿大的孵化,使得养殖场种蛋的孵化率显著降低,雏鸡孵化出来之后天然携带带有沙门氏菌,造成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的传播蔓延,危害较为严重。
本次研究结合实际病例探讨了鸡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希望对更好的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鸡白痢病;诊断;治疗措施最近几年,我国家禽养殖行业不断向前推进,养殖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养殖户通过发展新养殖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规模化养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
从现阶段及养殖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中小规模养殖户,还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户,都会受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威胁,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速度相对较快,短时间内就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鸡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当中,鸡白痢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常发病和高发病。
在开展疾病防控过程中,由于基层地区的养殖户养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够及时判定病情,造成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的传播流行,难以彻底净化,威胁的整个养殖业的安全,所以就需要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病流行特征,加强防治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确保早发现早处理,将鸡白利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1病情探讨2020年的3月下旬某养殖户养殖的3100只的蛋雏鸡当中出现了一类急性传染性疾病,患病鸡主要以急性腹泻严重的败血症为主,发病率较高,造成的死亡率也比较高,发病4天内养殖场有20%左右的雏鸡相继出现了临床症状,死亡率在30%左右。
发病初期阶段养殖户并没有及时将患病鸡单独隔离,而是在鸡舍当中进行简单的疾病处理,尝试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对水进行饮水治疗,初期有一定的效果,患病鸡的腹泻症状得到了进一步的好转,但病情并不能够彻底的解决,停药一段时间之后,患病鸡的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再次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病情逐渐变差,直到没有任何效果,并且发病鸡的数量进一步增加,死亡率进一步加大。
沙门氏菌的鉴定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肠道和其他部位的感染。
在进行沙门氏菌的鉴定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
首先,需要从样品中分离出沙门氏菌。
这可以通过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中培养样品进行筛选,然后进一步确认沙门氏菌。
接下来,需要对沙门氏菌进行生化测试。
这包括测定细菌的代谢产物、酶活性和其他特征。
这些测试有助于确认沙门氏菌的特征,以便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最后,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这包括使用PCR等技术检测细菌的基因组,以确定其是否为沙门氏菌。
总的来说,进行沙门氏菌的鉴定需要多种技术和步骤,但这是必要的,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
- 1 -。
养殖与饲料2023年第5期鸡沙门氏菌的传播方式是垂直传播,且雏鸡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鸡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引起鸡白痢、鸡伤寒、鸡副伤寒等病症,其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产蛋率等均出现下降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引起急性死亡,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感染沙门氏菌病后其死亡率与种鸡场的净化程度、鸡群饲养管理水平以及疫苗免疫效果密切相关。
净化种鸡场是治疗鸡沙门氏菌病的基础和核心,除此之外还要选择抗生素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另外,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也至关重要,一般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水平和接种疫苗来达到有效预防该病的目的。
鸡沙门氏菌感染可分为宿主特异性感染和宿主非特异性感染。
宿主特异性病菌包括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细菌,感染宿主主要为家禽、鸟类;宿主非特异性病菌为鸡副伤寒沙门氏菌,包括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其血清型宿主较广泛,能感染人类和动物。
1病原沙门氏菌属有3种病原,分别为鸡白痢、鸡伤寒和鸡副伤寒,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慢性或急性症状,一般成年鸡表现为慢性,雏鸡表现为急性。
根据革兰氏染色鉴定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沙门氏菌属的3种病原皆为革兰氏阴性菌,但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细菌无鞭毛、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鸡副伤寒沙门细菌虽不产生芽孢,但带有周鞭毛,能运动。
2传播方式该病菌的传播方式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其中,垂直传播为产蛋母鸡肠道内的菌群污染了蛋表面,使得沙门氏菌通过蛋壳表面的蛋孔进入蛋内后在卵黄内大量繁殖,侵入胚胎,导致胚胎死亡,大大降低出壳率。
若带菌雏鸡出壳会将病原传播至孵化器中,还可间接或直接感染其他雏鸡,造成雏鸡死亡率增加。
除此之外,携带沙门氏菌但不发病的成年鸡会通过粪便间接将病菌传染至雏鸡。
因此,在沙门氏菌传播过程中,粪便是主要的传染源。
3流行特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均可感染沙门氏菌,四鸡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岳巧灵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阳谷252300收稿日期:2022-11-17作者简介:岳巧灵,女,1975年生,畜牧师。
羊沙门氏菌病羊沙门菌病包括羊流产和羔羊副伤寒两种病。
羊流产的病原体主要是羊流产沙门菌;羔羊副伤寒的病原体以都柏林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
发病的羔羊症状以急性败血症和下痢为主。
沙门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几个月,但不耐热,一般消毒药都能迅速将其杀死。
1.诊断要点【流行特点】沙门菌病可发生于所有品种和任何年龄的羊,无季节性,传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交配和其他途径也能感染。
各种不良因素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与动物的年龄、侵入途径和刺激因素有关。
①羔羊副伤寒(下痢型):多见于15-30日龄的羔羊,体温升高至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黏性带血的稀粪,有恶臭。
精神委顿,虚弱,低头,拱背,继而倒地,经过1-5d死亡(图1,图2)。
发病率约30%,病死率约25%。
图1 羊沙门菌病(1)病羊食欲减退,精神委顿,身体消廋②羊流产:流产多见于妊娠的最后2个月,病羊体温升高至40~41℃,厌食,精神抑郁,部分羊有腹泻症状(图3)。
病羊产下的活羔,表现衰弱,委顿,卧地,并有腹泻,往往于1-7d死亡。
病母羊也可在产后或无流产的情况下死亡。
羊群爆发1次,一般持续10-15d。
【剖检变化】下痢型病羔羊身体消瘦,真胃和小肠黏膜充血,肠道内容物稀薄如水,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脾脏充血,肾脏皮质部与心外膜有出血点。
感染的母羊发生流产。
流产、死亡的胎儿或出生后1周死亡的羔羊,表现败血症病变,组织水肿,充血,脾脏肿胀。
母羊胎盘水肿、出血。
图2 羊沙门菌病(2)羔羊腹泻,粪便中有带血的黏液图3 羊沙门菌病(3)感染沙门菌病可导致母羊流产2.防治措施【治疗】病羊隔离治疗或淘汰处理。
对该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很多,但必须配合护理以及对症治疗。
首选药是氯霉素,其次为呋喃唑酮。
使用氯霉素,羔羊按每日每干克体重30~50mg,分3次内服;成年羊按每次每干克体重10~30mg,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
家禽沙门氏菌有什么症状,感染后怎么治疗?家禽沙门菌是一类肠道杆菌,包括2000多个血清型。
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导致人和动物的感染,统称为沙门菌病。
家禽临床常见的为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家禽沙门氏菌有什么症状,以及家禽感染沙门氏菌后怎么治疗。
一、家禽沙门氏菌病的主要症状(1)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常挤在一起,闭眼嗜睡。
突出的表现是下痢,排出灰白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粪便所污染,肛门被干燥粪便糊住,病雏排便困难。
(2)病鸡若肺部有病变,则出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
病雏生长缓慢,消瘦,脐孔愈合不良,周围皮肤易发生溃烂,腹部膨大,触诊时可发现腹腔中有很大、未吸收的卵黄。
(3)有的可见膝关节发炎肿大,行走不便,跛行或伏地不动。
(4)育成鸡多发生于40-80日龄。
鸡群密度大,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饲养管理粗放,气候突变,饲料突然改变或品质低劣等,常是诱发因素。
表现为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下痢的鸡,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天,死亡率可达10%-20%。
二、家禽沙门氏菌怎么治疗(1)治疗方法:用各种抗生素,包括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磺胺类药,注射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头孢塞呋钠等是日前临床常用药物。
要注意上述药物的交替使用,以免沙门菌形成耐药性。
(2)预防接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
药物预防一般采取在收集种蛋前10天给种鸡喂抗生素药物7天,再收种蛋进行孵化。
雏鸡出壳后第一天开始喂药,连续5-10天,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抗痢宝、乳酸菌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预防沙门菌病。
(3)检疫净化种鸡群:种鸡群的检疫净化,严格的种蛋、孵化器和用具场地消毒,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采取高温育雏,是预防鸡沙门菌病的根本措施。
三、家禽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1)家禽沙门氏菌病可感染多种鸟类,以鸡的感染性最高。
(2)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常见于1-2周龄的雏鸡,4周龄以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
猫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金金,张妍妍,王尧(辽宁省锦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锦州121000)氏菌病感染范围广,属于人畜共患病,并且可在家畜家禽中发现,临床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引起发热、腹痛、呕吐,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可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本文梳理了与人接触最密切的猫感染沙门氏菌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同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并从多个角度总结猫的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为有效控制猫的沙门氏菌病提供简单参考。
;沙门氏菌病;诊断;防治措施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人畜共患性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肠炎和败血症。
猫沙门氏菌病例虽然在国内不常见,但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猫发现可携带着多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可以间接造成疫病传播,由于其耐药性的特点,以及目前现有的疫苗缺陷等问题增加了防治的困难[1]。
根据临床数据,表征表现健康的猫的粪便中的沙门氏菌的分离率为10%左右,感染的幼年猫可引起脱水衰竭最后死亡。
1病原沙门氏菌属常见寄生于动物和人类的肠道中[2],对于营养成分的要求不高,可以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半透明的中等大小的S 型菌落。
多不发酵蔗糖或乳糖,可产生硫化氢。
生化反应可以对沙门氏菌属中的各类型的菌种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沙门氏菌呈现无荚膜,有鞭毛和菌毛的形态,可运动,是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过热、过酸或过碱性等极端的外界环境表现为耐受力弱,适宜的生长温度在37℃,pH 为7.5左右[3]。
目前已知的可以引起猫发病的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肠炎沙门氏菌,其中最常见的是鼠伤寒沙门氏菌。
2流行病学特点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最常见的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极易在动物和人中传播,也可以在环境中传播。
由于已知的沙门氏菌在人和动物的体外存活时间长,可以从周边环境中检出,可以证明其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粪便污染。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偶见于呼吸道途径感染[1]。
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的诊断及治疗分析作者:王东来源:《家禽科学》2019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S858.32 ; ; 文献标识码:C ; ;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8-0044-02据中国报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肉鸭养殖行业生产总值达65.09亿元,同比增长6.7%。
随着肉鸭养殖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肉鸭沙门氏菌病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一旦肉鸭发病经由呼吸道或消化道在鸭群内迅速传播扩散,可给养鸭户带来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1 ;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的病情概况1.1 ;肉鸭病情与临床症状 ;沙门氏菌病作为一种肉鸭养殖业中的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又称鸭副伤寒,多发于3周内的雏鸭,具有发病速度快、蔓延范围广、致死率高等特点,对于肉鸭养殖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肉鸭沙门氏菌病的传播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中水平传播主要通过病鸭、带菌鸭的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播,养殖场地环境、饲养工具、饲料与饮水、人员出入等都有可能造成沙门氏菌的传播;垂直传播主要依靠卵传播,引起带菌鸭生产的带菌种蛋的孵化率、鸭苗质量显著降低,相应雏鸭的死淘率呈上升趋势。
此外,在鸭苗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设备空间小,致使鸭群长时间拥挤在一处,加上鸭舍内温度过低、空气质量差等应激因素都有可能使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病,而且近年来沙门氏菌耐药性显著增强,使许多常用抗生素丧失治疗效用,进一步加大了肉鸭沙门氏菌病的防治难度。
以某省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病事件为例,2018年7月该省某鸭场的几千只肉鸭同时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下痢等症状,还伴有肉鸭的成批死亡现象。
肉鸭在1日龄时,于饮用水中添加盐酸环丙沙星进行预防性投药;随后鸭群疑似感染沙门氏菌病,采用头孢噻肟、阿米卡星等药物进行治疗,病鸭未出现好转迹象;在6日龄,鸭群病症明显加重,开始出现病鸭死亡现象,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无明显效果;随着鸭群病情愈发加重,采用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治疗,也未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截至诊治时间,鸭群死亡雏鸭数量超过300只。
养殖与饲料2016年第5期2)定期消毒。
定期对饲养用具清洗消毒,定期清理牛舍及运动场地粪便,定期做好牛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消毒。
3)药物预防。
该病流行季节喷洒杀虫剂,消灭蚊、蝇、蜱等吸血昆虫;口服土霉素或四环素等药物进行预防。
4)做好生物安全。
免疫或治疗的注射针头等外科器械应严格消毒,一畜一针,防止机械性传播病原;用完的疫苗瓶或剩余疫苗、治疗用的一次性器具、空药瓶等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清理出的粪便及时运出或堆积发酵。
参考文献[1]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2,381.摘要牦牛沙门氏菌病也叫副伤寒,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犊牛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腹泻,有恶臭味,成年牦牛大多呈现隐性经过或者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牛可出现流产,给牦牛产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病原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作一介绍。
关键词牦牛;沙门氏菌病;诊断;治疗牦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治史正明青海省共和县江西沟乡畜牧兽医站,青海共和813000收稿日期:2016-02-24史正明,男,1983年生,助理兽医师。
牦牛沙门氏菌病也叫犊牛副伤寒,主要侵害新生的小牦牛,引发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为细菌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成年牦牛大多呈现隐性经过或者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牛可出现流产,给牦牛产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现介绍如下。
1病原体牦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等。
病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药物如2%火碱可杀死病原体[1]。
2发病特点本病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犊牛,对犊牛危害较为严重,呈现流行性发生。
成年牦牛多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大多散发[2]。
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用具而感染其它牦牛。
当饲养管理不良,及各种应激因素如拥挤、温差大、突然换料、转群、长途运输等使牦牛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发病。
沙门氏菌病
临床上沙门氏菌多感染雏鸡、产蛋鸡、乌鸡、
信鸽、肉鸽等,下面仅针对一例肉鸡沙门氏菌感
染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治措施等做下分析。
1主述
山东某养殖户饲养8000只13 日龄肉
雏鸡,大群出现采食量逐渐下降,发病鸡只表现
为精神萎靡,羽毛蓬松杂乱,食欲不振或废绝,闭
目。
体温明显升高,饥渴,排黄绿色和白色稀粪,水样下痢.沾污肛门周围羽毛,鸡群发病率约10%,每日死亡30只左右,呈递增趋势,遂来笔
者处救治。
2剖检症状
心脏、气管、肺脏、肌胃、肝脏、盲肠有好多针
尖大白色结节,气囊稍有混浊,脾、肾肿大,盲肠内有黄白色干酪物。
直肠内有白色稀便等。
3实验室诊断
3.1培养特性鉴定
将分离菌接种于营养肉汤、普通平板、血平
板和麦康凯平板,置普通温箱和烛缸中,37℃培
养24小时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和菌落形态。
发现在有氧和厌氧的培养条件下,分离菌所接的
营养肉汤都均匀混浊,试管底部有少许白色沉
淀,振摇后呈螺旋状上升;普通平板上均长出半
透明、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带绿色荧光的圆形菌落;血平板上菌长出灰白色、直径为1~2
毫米、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且
细菌生长部位的血平板呈黑色:麦康凯平板上均
长出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带稍许绿色荧光的圆形菌落。
3.2药敏试验
按常规药敏纸片试验法,将分离菌营养肉汤
培养物涂布于血平板,选取几种常用药物的药敏
试纸片贴于所涂血平板,置37℃培养24小时后观
察试验结果。
其中高度敏感:氟苯尼考、丁胺卡那
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头孢类;低度敏感:红霉素、四环素。
4诊断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将从该病死鸡分离到的
细菌鉴定为沙门氏菌。
5治疗方案
5.1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方法,可通过消毒来
控制此病。
5.2 0~7日龄雏禽,用丁胺卡那霉素饮水,可
控制该病的发生。
5.3治疗用氟苯尼考上午饮水,晚上通肾.连
用4天即可。
6回访
一疗程药用后鸡群出现好转,没有死亡鸡只。
7小结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一个或数个细
菌所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的统称。
包括白痢、伤寒、副伤寒等。
该病除水平传播外,还可引起垂直传播,是贯
穿整个养鸡周期的一种恶性循环式的疾病。
该病
能使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及产蛋率下降.对养鸡
业造成重大危害。
患病雏鸡以白痢为特征,雏鸡常
常表现急性败血症状。
成年鸡或呈急性经过。
或呈
慢性隐性感染。
在某些逆境因素应激作用下,育成
鸡也可暴发急性感染,并且死亡率较高。
商品蛋鸡
和蛋种鸡发病后产蛋率下降,种蛋受精率和孵化
率降低,健雏率降低,死胚率和弱胚率高,污染严
重时有的蛋鸡群出现零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