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病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9
沙门氏菌检测知识详解一、沙门氏菌简介: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
分为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非伤寒沙门氏菌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沙门氏菌可引发伤寒、副伤寒、发热、腹痛等。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因感染沙门氏菌而发病,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特别是高度易感婴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婴儿、免疫缺陷婴儿等),一旦被喂食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极易被感染致病,出现发烧、腹泻等肠炎症状,严重的可能引发败血症,甚至死亡。
二、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6个亚属I-VI,亚属III称为亚利桑那菌。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周生鞭毛,有动力(也有无动力的变种),需氧兼性厌氧,35℃~37℃为最适生长温度,pH6.8~7.8为最适,能在营养琼脂上生长,菌落直径2~3mm,圆形或卵形,无色半透明,液体培养基中混合均匀生长。
不发酵乳糖、蔗糖,不液化明胶,不能分解蛋白质,也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有规律的发酵葡萄糖并产生气体。
与埃希氏菌属的主要区别在硫化氢反应和乳糖反应。
对热及外界环境抵抗力中等,60℃20-30min即被杀死,普通水中不易繁殖但可存活2-3周,自然环境粪便中生存1-2月,干燥垫草中生存8-20周,冰箱中生存3-4月,-5℃存活10月;对化学药品抵抗力较弱,对氯霉素敏感,5%苯酚5min即可杀死,胆盐、煌绿及孔雀绿抑制作用大但对肠杆菌抑制作用弱,可用以制备选择性培养基。
三、沙门氏菌抗原构造和分类:菌体抗原,记为O抗原,多糖-类脂-蛋白质复合物,加热至100℃2.5h 不能被破坏,也不能被乙醇和0.1%石碳酸破坏,多糖决定O抗原特异性,用于分群。
鞭毛抗原,记为H抗原,蛋白质,不耐热,60℃15min或乙醇处理后被破坏,沙门H抗原有两种,第一相特异相,第二相非特异相,用于分型。
表面抗原,要求掌握Vi抗原,糖脂,60℃30min或100℃5min即可破坏,可阻止O抗原与O抗体的特异性凝集反应,但Vi抗原被破坏后O抗体仍可和相应的O抗原凝集。
沙门菌知识点总结一、沙门菌的分类沙门菌属于杆菌目、沙门菌科,包括两种类型:沙门氏菌组(Salmonella)和嗜盐沙门菌组(Salinarum)。
沙门氏菌组包括了沙门氏菌亚属(Salmonella subgenus I)和世界心脏炎沙门氏菌亚属(Salmonella subgenus II)两个亚属。
沙门氏菌亚属又包括了1000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以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enterica)为主要分类,包括了数百种血清型,按照O、H和Vi抗原的不同组合,又可分为众多的亚种和品系。
二、沙门菌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沙门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通常呈杆状或短杆状。
在寒冷和缺氧条件下,沙门菌可以形成包囊,并且能够在适宜条件下迅速复活和生长繁殖。
沙门菌具有较强的耐酸性和抗干燥能力,在干燥环境中也能存活一段时间。
沙门菌是革兰氏阴性的杆菌,其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它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包括细菌内毒素、外毒素、凝集素等,可以对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产生严重的损害。
沙门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内,尤其是家禽和家畜的肠道中,是人类和动物共患病原,另外由于沙门菌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因此在土壤、水体、食品等环境中也可存活和繁殖。
三、沙门菌的传播途径沙门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类可以通过食用受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
另外,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接触感染物品、施肥土壤或在游泳池中也可能导致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往往伴随着肠道感染的动物,例如鸡、鸭、鹅等家禽,以及牛、羊、猪等家畜,特别是家禽肠内容物中含有较高的沙门菌。
四、沙门菌感染的症状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在感染后6-48小时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沙门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败血症等并发症。
对于甲型副伤寒的病例,潜伏期为7-14天,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肠道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危及生命。
沙门氏菌培训课件沙门氏菌培训课件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引发沙门氏菌感染,导致人们出现腹泻、发热和腹痛等症状。
为了提高公众对沙门氏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培训课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宣传和教育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沙门氏菌培训课件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在公众教育中的作用。
一、沙门氏菌的基本知识在沙门氏菌培训课件中,首先需要介绍沙门氏菌的基本知识。
比如,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可以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人体。
此外,还需要提及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如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粪便、食用受污染的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等。
二、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和危害在沙门氏菌培训课件的第二部分,可以详细介绍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和危害。
例如,感染者可能会出现腹泻、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败血症和肠道出血等并发症。
同时,还可以提及特定人群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易感性,如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三、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的方法在沙门氏菌培训课件的第三部分,可以介绍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的方法。
首先,需要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勤洗手、煮熟食物、避免食用生食等。
其次,还可以提及食品安全的措施,如购买新鲜食材、储存食物的正确方法等。
此外,还可以介绍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措施,如定期清洁消毒、保持食品安全等。
四、沙门氏菌的检测和监测在沙门氏菌培训课件的第四部分,可以介绍沙门氏菌的检测和监测方法。
例如,可以提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的抽检和检测,以及医疗机构对病患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检测方法,如PCR法和培养法等。
五、沙门氏菌感染的应对措施在沙门氏菌培训课件的最后一部分,可以介绍沙门氏菌感染的应对措施。
例如,感染者应及时就医,接受适当的治疗。
同时,还需要强调感染者在治疗期间的隔离和个人卫生,以避免传播给他人。
此外,还可以提及公共卫生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疫情爆发时的应急响应措施。
总结:通过沙门氏菌培训课件的编制,可以提高公众对沙门氏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15.沙门氏菌病一、鸡白痢【概述】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在雏鸡常呈急性全身性感染。
本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经种蛋传播。
青年和成年鸡如果感染本病,则较少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和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的感染通常限于2~3周龄以内的雏鸡和火鸡,母鸡的带菌率高于公鸡。
不同品种的鸡对鸡白痢的易感性存在显著的差异,轻型种鸡显著高于中型种鸡。
在自然条件下,雏鸭、雏鹅、珍珠鸡、鹌鹑、麻雀、鹦鹉、金丝雀、红腹灰雀、鸽子等也可感染本病。
被感染的种蛋在本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可通过污染的饲料传播本病。
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种鸡所产的种蛋的带菌率高达33%。
感染雏鸡的互啄、污染的饲料、饮水笼具、野鸟、苍蝇等均可传播本病。
【临床症状】因为成年鸡一般不呈现急性感染的特征,所以本病在雏鸡和成年鸡中表现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不同。
雏鸡:感染的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可出现死胚、垂死弱雏或死雏。
病鸡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虚弱、闭眼、缩头、翅及尾下垂、缩成一团、食欲低下、生长不良、肛门周围黏附粉白色带绿色粪便,肛门周围绒毛污染,严重者肛门被干结的粪便封闭,尖叫,继之出现死亡。
耐过雏鸡生长严重不良。
有的病鸡出现失明、跛行等症状。
病程一般为4~7天。
3周龄以上的鸡发病后极少死亡。
成年鸡:育成鸡和成年鸡较少发生鸡白痢,感染后可在鸡群内传播而一般无临床症状。
当鸡群有较急性暴发时,可见饲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顿、羽毛松乱、面部苍白、鸡冠萎缩、两翅下垂、头颈蜷缩、下痢,还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产蛋下降以及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
有的感染鸡只发生卵黄囊性腹膜炎而呈现“垂腹”现象。
鸡白痢发病率从往往高于死亡率,死亡率从0到100%不等,最高的死亡率出现在第2周龄,3~4周龄时则死亡率迅速下降。
【剖检病变】雏鸡:急性病例中肝脏、脾脏和肾脏肿大、充血,或者有条纹状出血。
有时在肝脏、心肌、肺脏、盲肠、大肠和肌胃有类似马立克氏病肿瘤的白色结节;病程稍长时,卵黄吸收不良,卵黄囊内容物或呈奶油状或干酪样粘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