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病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沙门氏菌及检验人沙门氏菌病有四类综合症:沙门氏菌病;伤寒;非伤寒型沙门氏菌败血症和无症状带菌者。
沙门氏菌胃肠炎是由除伤寒沙门氏菌外任何一型沙门氏菌而所致,通常表现为轻度,长久性腹泻。
伤寒实际上是由伤寒沙门氏菌所致。
未接受过治疗的病人致死率可超过10%,而对经过适当医疗的病人其致死率低于1%,幸存者可变成慢性无症状沙门氏菌携带者。
这些无症状携带者不显示发病症状仍能将微生物传染给其他人(传统的例子就是玛丽伤寒)。
非伤寒型沙门氏菌败血症可由各型沙门氏菌感染所致,能影响全部器官,有时还引起死亡。
幸存者可变成慢性无症状沙门氏菌携带者。
一、致病性沙门氏菌胃肠炎,埋伏期一般6-72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发热寒颤头痛。
病程一般1-2天或更长。
感染剂量为15-20个菌,死亡率达1-4%。
最易感群体是年幼儿童、虚弱者、年长老人、免疫缺陷者等。
污染源主要是人和家畜的粪便,沙门氏菌常存在于动物中,特殊是禽类和猪。
在很多环境中也有存在。
从水,土壤,昆虫中,从工厂和厨房设施的表面和动物粪便中已发觉该类细菌。
它们可以存在于多类食品中,包括生肉,禽,奶制品和蛋,鱼,虾和田鸡腿,酵母,椰子,酱油和沙拉调料,蛋糕粉,奶油夹心甜点,顶端配料,干明胶,花生露,橙汁,可可和巧克力。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
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
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
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
通过卫生以防止二次污染;蒸煮;巴氏消毒等掌握。
正常家庭烹调,个人卫生可以防止煮熟食品的二次污染,以及掌握时间和温度一般都能充分防止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二、检验因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细菌病原体,因此在本节中重点介绍沙门氏菌的检验。
沙门氏菌是食物传播病原菌中讨论最活跃的细菌。
从食品中分别和鉴定沙门氏菌,当前通用的方法学分5个步骤:1.前增菌-第一步使食物样品在含有养分的非选择性培育基中增菌,使受损伤的沙门氏菌细胞恢复到稳定的生理状态。
沙门氏菌病沙门式菌病(Salmonellosis)指由伤寒、副伤寒杆菌以外的沙门式菌属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因进食被大量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也可通过性生活而传播,可见于同性恋的男性中,经肛门-口的途径,由于摄入由粪便污染了的皮肤和粘膜上的沙门氏菌而致病。
[病原体]沙门氏菌属是一群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沙门氏菌长1-3微米、宽0.4-0.6微米,无荚膜,无芽孢,具有鞭毛,能运动。
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7`C,最佳ph为6.5-7.5。
沙门氏菌种类很多,在国内较常见的有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及鸭沙门氏菌等。
这类杆菌能产生内毒素。
本菌在污染的水和土壤中可存活数日至数月。
耐低温,在冰冻家禽中可存活12个月以上。
对热及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56摄氏度-60摄氏度30分钟即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5%石碳酸或1∶500升汞仅2-5分钟即被杀死。
消毒钦水含氯0.2-0.4毫克/升时迅速死亡。
[临床特点]1.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
2.起病较急,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为主,可伴有畏寒、发热(38摄氏度-39摄氏度左右)。
3.腹痛程度不一。
腹泻每日数次至20-30次不等,多呈水样便,草黄色或深绿色,常有恶臭。
大便中常含有未消化食物及少量粘液,偶带少量脓血便。
腹泻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酸中毒。
4.一般病人在3-5天内可自行恢复。
5.有进食可疑食物史,同食者在食后24小时内大批发生急性胃肠炎症状。
6.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和可疑食物在普通培养基中可分离出病原菌。
[鉴别诊断]1.霍乱及副霍乱:有接触史,先泻后吐,吐泻物为黄水样,初期无腹痛,脱水严重,不发热,检出霍乱弧菌即可确诊。
2.细菌性痢疾:高热,腹痛,有明显下腹压痛及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量较少,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治疗]1.短期禁食。
2.腹痛较重者给复方颠茄片1-2片,每天3-4次,或皮下注射阿托品0.5毫克。
什么是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细菌的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包括水、蔬菜、水果、食品、动物的体表等。
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最适宜温度为37℃,乳与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沙门氏菌病。
一般是指除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氏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
近十余年来沙门氏菌病明显增加,多见于婴幼儿。
沙门氏菌主要经口传播沙门氏菌感染为人畜共患病,既可以感染动物,也可以感染人类。
在自然界中,沙门氏菌主要以动物为储存宿主,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
沙门氏菌是食物中毒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主要经口传播,可通过食物、水源、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进行传播。
肉类食品从畜禽的宰杀到烹调加工的各个环节中,都可受到污染。
生熟不分也极易传染,烹调后的熟肉如果再次受到污染,并且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食前又不再加热,则更危险。
饮用生水,特别是可能被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的水源也可发生感染。
另外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带菌的用具传播。
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带菌或污染的医疗用具传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被污染的食品造成感染。
老弱年幼者易被感染任何年龄均可感染沙门氏菌而发病,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体弱者及短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更容易感染沙门氏菌。
患者感染沙门氏菌后可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其余还有败血症型、类伤寒型、局部化脓性感染等。
胃肠炎型是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形式,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
起病急骤,常伴有恶寒、发热,但热度一般不甚高,同时出现腹绞痛、气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继而发生腹泻,一天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如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有些有恶臭。
粪便可为水样、蛋花汤样或有脓血、黏液等。
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伴脱水等症状。
此型在婴儿中最多见,多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患儿可有中度发热。
沙门菌病疾病概述沙门菌病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
主要包括猪沙门氏菌病、马沙门氏菌病、牛沙门氏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等。
一般通过摄入被动物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还可通过直接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其环境,或者人际间直接传播。
流行特点非伤寒沙门菌是全球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据估计在全球每年导致9.4千万肠胃炎病例以及11.5万人死亡。
临床症状肠胃炎是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非伤寒沙门菌病的潜伏期为6 - 72小时,但疾病通常发生于暴露后12-36小时内。
疾病通常表现为急性腹泻、腹痛、发热,有时有呕吐。
病程通常为4-7天,大多数人可不经治疗痊愈。
约5%的人发展为菌血症或局灶感染(如脑膜炎或骨髓炎)。
不同血清型的沙门菌病的转归也不同。
某些血清型的感染,包括都柏林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更可能导致侵入性感染。
通常婴儿、老年人、以及免疫抑制情况(包括HIV)、患血红蛋白病、恶性肿瘤者的侵入性感染和死亡发生率更高。
预防措施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预防措施旨在避免食用污染高危的食品和饮料;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或其环境之后;以及旅行中采取额外的食物和水的预防措施。
诊疗建议诊断诊断是基于分离出沙门菌病原体。
约90%由常规粪便培养分离,但也可由血液、尿液和感染灶取材分离而来。
分离出的沙门菌用于血清学分型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治疗目前推荐对简单的沙门菌感染病人采用支持治疗而不用抗菌药物。
抗菌治疗应考虑用于重症患者(例如,有严重腹泻、高热、或有肠外感染表现的),以及侵入性疾病风险增加者(婴儿< 3月龄,≥60岁老年人,以及虚弱或免疫抑制者)的沙门菌种引起的肠胃炎。
氟喹诺酮类药物通常用于中度到重度旅行者腹泻病人的经验性治疗;也常用阿奇霉素和利福昔明。
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因血清型和地理区域不同而各异。
对较老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已出现多年,氟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也有增加。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在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当中分布广泛。
其中有些菌株可导致猪病。
这种细菌主要在生长猪以及有些母猪的肠道内繁殖。
感染猪只可连续数周甚至数月从粪便中排出病原,而不表现任何症状。
在屠宰的时候,猪只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可能污染胴体,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霍乱沙门氏菌S. choleraesuis和德比沙门氏菌S. derby对猪具有宿主适应性,感染母猪可携带病原很长时间。
其中霍乱沙门氏菌有时会引发母猪的临床症状(体温升高、抑郁、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和腹泻),但很少引起人类的疾病。
然而猪当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这种沙门氏菌有时会导致仔猪腹泻,更是导致人类食物中毒的一种主要原因。
该沙门氏菌的有些毒株具有多种抗药性。
如果确诊猪群中感染了这种病原,就应采取必要卫生措施,以防工作人员被感染。
猪体内还常会检到一些以其它动物为宿主的沙门氏菌,但这些细菌不会导致发病。
发病与否与病原剂量有关,病原数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引发临床症状。
需要注意,鼠伤寒沙门氏菌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这种病菌常可在猪身上检出。
任何日龄猪只均可感染沙门氏菌病,8周龄以上生长猪更常见。
典型的、严重的沙门氏菌病通常发生在12~14周龄阶段。
症状
断奶猪与生长猪
∙霍乱沙门氏菌会导致急性败血病和肺炎,表现发烧、厌食、呼吸困难、抑郁、咳嗽和生长缓慢等病症。
∙肢体末端(鼻、蹄、尾等部位)皮肤变蓝。
∙下痢恶臭,有时带血。
这是个常见的典型症状。
∙肝脏受损时会表现黄疸,关节受损时会表现跛行。
∙患脑膜炎后会表现神经症状。
∙若不治疗,死亡率会上升。
∙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造成腹泻。
仔猪
∙仔猪通常可从初乳当中获得母源免疫,少见发病。
母猪
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导致下列症状:
∙体温升高。
∙精神抑郁。
∙食欲减退。
∙耳部、鼻吻部及尾部充血(皮肤变红)。
∙肺炎。
∙咳嗽。
∙神经症状。
∙腹泻,稀粪气味难闻,有时带血。
∙急性发病可能导致死亡。
致病原因
∙卫生条件差。
∙饲养密度过大。
∙转群、混群造成应激。
∙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
∙通过污染衣物传播。
∙经粪及污染器具的移动机械性传播。
∙虫蝇传播。
∙鸟类、啮齿类动物污染饲料。
∙饲料原料遭污染,导致成品饲料也带病原。
诊断
死后剖检如果发现肺部损伤尤其是弥散性肺炎,肠道表面有一层异常膜质,脾脏肿大并有多处小出血点,那就很可能是霍乱沙门氏菌感染。
如欲确诊,还需取未经治疗的病猪粪样,或者未经治疗的死猪或病猪的病样送试验室检查。
由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严重的沙门氏菌病可能会单独发作,但通常情况下都是和猪瘟(猪霍乱)并发。
需要通过血清学以及其它实验室诊断来确定猪瘟不是原发病因(注意:猪瘟通常还会影响母猪和哺乳猪,并且造成流产和木乃伊胎)。
猪场中繁殖呼吸综合症(PRRS)病情严重且伴发地方性肺炎时,其表现与沙门氏菌病类似,不过PRRS还会引起流产、死产以及仔猪突然下痢。
治疗
∙治疗效果通常比较差。
最好在发病初期作药敏试验,根据结果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个体进行治疗。
∙需要指出,有些兽医专家认为沙门氏菌病只能通过改善卫生环境、降低猪群密度来避免,一旦发病后再治疗是没有意义的。
∙通过饲料或饮水作预防性用药会有一定效果。
所用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确定。
∙沙门氏菌临床发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原剂量有关。
这样的话,首要目标就应该是降低环境中病原的水平,将其控制在致病剂量以下。
第二个目标是尽量抑制感染传播。
∙母猪通常无需治疗。
注意: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它是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罪魁之一。
作为猪场业主,您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为猪场工作人员提供高标准的卫生条件,以确保他们不会感染此病。
第二,要维护猪场及其产品的公共安全形象,不要因自己的猪场疏于管理而造成此病在人群中爆发。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疾病,严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