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模式研究——以上海新天地、苏州桐芳巷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68
44历史性街区改造利用方式比较探析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Ways of Rebuilding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 Neighborhoods■ 邢海波 ■ Xing Haibo[摘 要] 本文以汉口天地和苏州桐芳巷项目为例,探讨以此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手法在使用者空间感受、城市文化特色延续与城市环境的衔接等方面的成功与不足。
在借鉴前人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好地探索适合历史性街区自身特点的发展对策和实施道路。
[关键词] 历史延续 改造利用 汉口天地 桐芳巷[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ake the heaven and earth in Hankou and Tong Fang Lane program in Suzhou as exampl- es to explore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feelin- gs in the user space as represented by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har- acteristics of continuity. At the same time lea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predecessors so as better to explore for histo- ric distric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 measur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oad.[Keywords] historical continuity, mod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Hankou heaven and earth, Tong Fong lane老建筑铭刻着历史,承载着记忆,近年来随着专家的呼吁与商业介入的可能,历史性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旧城商业环境更新背景下的“新天地”模式探究通过对上海“新天地”空间模式的深入分析,总结上海“新天地”在改造更新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在“新天地”创新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旧城商业环境更新改造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相关性借鉴意见。
1 引言随着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人类社会经济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商业社会。
在旧城更新改造的带动下,商业经济活动被顺理成章地引入旧城,城市更新改造与商业的结合已经广泛地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大中城市绘制或将要绘制的蓝图。
近年“新天地风潮”越演越烈,以“新天地”为原型的旧城改造在国内东南西北各地的城市中不断地涌现。
上海“新天地”里弄改造是保留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的代表性实例,成为在尊重历史和建筑文脉的基础上保留外观、更新内部设施的历史街区更新模式。
在此,作者将“新天地”作为一种模式进行研究,其模式实践的独创性和成功性对于旧城商业环境的更新改造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上海新天地项目概况2.1 上海新天地项目基础资料新天地是上海太平桥附近石库门里弄的改造项目,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属小规模的旧城区改造项目。
它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热闹的淮海南路。
东临黄陂南路,南临自忠路,西临马当路,北临太仓路。
兴业路把整个广场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
另外,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就在这里的兴业路上。
2.2 新天地项目对石库门里弄的保护石库门建筑可以说是上海流金岁月的见证,有言道“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
因而在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中的石库门的保护利用显得备受关注。
新天地对石库门的改造方式有以下三种:首先,新天地保留了街巷原有的空间尺度;其次,在老房子内加装了现代化设施,包括地底光纤电缆和空调系统、铺埋地下水、电、煤气管道、通讯电缆、污水处理、消防系统等基础设施;第三,重视石库门建筑单体的修缮保护。
2.3 新天地项目的运营模式上海新天地是明确了目标消费群体,并通过招商进行了商品细分的Shopping Mall。
【案例分析】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实例上海新天地是整个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太平桥地区毗邻历史上的上海老城区,近代直至解放后都曾是人口密集的石库门聚居区。
然而伴随着近十年大规模建设浪潮的到来,该区域陈旧的基础设施和物质环境已无法与上海市中心商业区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系统性旧城改造的时机已经成熟太平桥地区(左边蓝色部分为新天地,上为北里,下为南里)地理区位:上海新天地位于市中心卢湾区淮海中路东段,高架桥交汇点,原法租界1914年第三次扩建的就是里弄住宅。
如图所示,新天地的核心空间是一条南北向长条形广场,被正中东西向的兴业路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
在兴业路上,还有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北里由多幢石库门老建筑组成,并结合了现代化的建筑、装潢和设备,化身成多家来自各国的高级消费场所及餐厅,充分展现新天地的国际元素。
南里则在拆除部分旧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栋总建筑面积为67888的购物娱乐休闲中心收头,进驻了各有特色的商户。
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餐饮场所外,更包括了年轻人喜欢光顾的时装专门店,时尚饰品店,美食广场,电影院及上海最具规模的一站式健身中心。
整个新天地区域的核心即是串联南北地块的步行广场,通过这个条形空间,原有狭窄私密的传统里弄空间被部分地敞开,形成了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性较强的零售商业和饭店沿此布置,在步行广场的周边则保留了旧的城市肌理,包括狭小的宅间路和过街楼等元素,在此布置了一些较内向的活动如酒吧和高级餐厅等。
整个保护改造与开发是一个挑战,以新天地北里为例,在这个面积不到2公顷的地块上原先建有十五个纵横交错的里弄,密布着约3万㎡的危房旧屋。
其中最早的建于1911年,最迟的建于1933年。
它们中有的有能直达马路的弄堂口,有的则要借道其它里弄才能进出。
因此在规划上首先要读懂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在密密麻麻的旧屋中“掏空”出一些公共空间;在“掏空”的同时还要把一切能为广场增色的,具有石库门里弄文化特征的建筑与部件保留下来加以利用。
上海新天地案例和旧城改造上海新天地的建设始于1998年,当时的上海正举办亚洲经济危机前的宏大城市改造。
新天地位于永嘉路和太仓路交汇处,占地面积约为37,000平方米。
项目一期的开发规划包括商业办公、酒店、文化娱乐等多个功能,旨在打造一个集高端消费、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高端商业区。
新天地的建设与旧城改造密切相关。
旧城改造是指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留和改造原有城市中心或重要地区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文化遗产,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大都市,也面临着旧城改造的挑战。
而新天地作为一个成功的旧城改造项目,具有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特点。
首先,新天地在设计上既保留了原有历史建筑风貌,又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项目一期中的新式建筑与历史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整合。
这种保留与创新的设计理念,不仅使新天地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也让其在商业竞争中保持了活力和吸引力。
其次,新天地的开发也注重了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利用。
广场、花坛、游乐设施等公共设施配套相对完善,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些公共空间的规划不仅为商业设施提供了人流量支持,也赋予了新天地更多的社交和文化交流功能。
再次,新天地的建设也考虑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项目一期中的建筑物大部分采用了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商业设施中也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倡导文化消费和绿色消费。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使新天地成为一个社会责任的典范。
最后,新天地的建设还注重了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新天地所在的太仓路是上海的传统商业区,也是上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新天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周边区域的整体形象,也与周边的商业、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带动了该区域的发展和提升。
综上所述,上海新天地是一处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其成功得益于保留历史风貌和创新设计的结合、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苏州“桐芳巷”历史城区改造案例:苏州“桐芳巷”以“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的思想规划设计,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均拆除新建。
道路系统在街巷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打通,保留原有“街—巷—弄”的传统街区格局;新建建筑和小区空间结构从风格和尺度上尽量接近苏州传统,使整个小区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成功地继承了苏州城市的传统特色。
以“桐芳巷”为代表的“新建街区,风貌延续”已成为苏州古城更新的主要模式。
1.桐芳巷小区规划设计总体构思的主题是“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2.桐芳巷街坊的性质确定为“位于风景旅游点和地区商业中心的居住街坊”。
3.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满足居民对住房标准不同层次的需求。
4.力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协调统一,有利于旧街坊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桐芳巷其原状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大量破坏,目前的大部分建筑都是系清代同治年间以后重建的较为简易小型民宅,有价值、质量较好的不多,原状地势低洼,房屋破旧不堪,生活条件落后。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改造中只保留历史价值高,质量较好的房屋给予重点保护,其余都进行拆除新建,使之形成为具有“古城风貌,环境优美,条件舒适”的居住街坊小区空间层次分析:苏州市总体现划中要求苏州古城内住宅高度控制在 2~3 层,周边沿街建筑不超过 4层。
因此桐芳巷小区采取低层高密度布局,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错落有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居住的空间和环境,要求是越来越高。
桐芳巷小区所处黄金地段,空间有限。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沿用了苏州园林“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了一个个层次丰富、协调有序的空间。
小巷空间:当进入自然伸展、曲径通幽的小弄或支巷,园林式矮墙或门洞在小区公共空间中分隔出又一层空间(半公共空间),其中不时设置一些小型的绿地,布置一些石桌石凳,点缀以奇花异石,以扩大巷弄空间和增加景观,供组团内居民休闲活动,这样的改造方式使用了传统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建筑分类分析图布局特点使空间产生变化,有步移景换的感觉,使传统的风格得到延续。
从“桐芳巷”到“新天地”—谈苏州历史街区保护对策□ 王雨村(苏州科技学院 建筑系,江苏 苏州 215011)[摘 要]苏州“桐芳巷”所代表的“新建街区、风貌延续”是苏州古城更新的主要模式,上海“新天地”里弄改造则是保留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的代表性实例,二者均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成功与失误并存。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已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问题,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甚至是时空等诸多因素。
在借鉴前人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苏州历史街区的保护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对策和实施道路: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全面保护,更新利用;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桐芳巷”模式;“新天地”模式[文章编号]1006-0022(2003)06-0020-0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Measures T ake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Suzhou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WANG Yu-cun[Abstract] The “T ongfang Alley” in Suzhou, representing the idea of “a newly-built street block with extended style and features”, is the main mode for renewal of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In contrast, the renovation of “the New world” lane in Shanghai i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style while changing the original functions. Active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al street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both cases, with success as well as failur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treets are not only a matter of improvement and renewal of material environment, it has also become a matter largely associated with such factors as society,culture and even time and space. While making use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s and our predecessors in the protection of Suzhou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 we should work out our own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the way to implement them that agre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In another word, we should set up a pluralistic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overall protection with renewal and utilizati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acle well with all kinds of relationships.[Key words]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 “T ongfang alley” mode; “The New world” mode历史街区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无论是未经干预自然形成的,还是由人工精心设计的,都是城市历史进程的产物,都能集中反映城市特色和传统。
第21卷 第2期 2004年6月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Jour 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Arch.&Envir.Science Edition)Vo l.21 No.2Jun.2004文章编号:1001-7569(2004)02-0028-04关于中国城市历史地段改造的探究——对上海新天地改造的一点质疑谢栋涛,林永乐(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陕西西安 710049)摘 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土壤,在当代城市环境中便体现为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
这在当今中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
从城市内涵以及城市文化环境着手,介绍了上海石库门居住建筑及改造实例——上海新天地。
而后针对新天地的改造提出作者的看法。
保护历史地段不仅仅是保护它的外表,更要上升到保护城市文化环境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周边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最后对城市历史地段的改造——多元共生、改造原则及技术因素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段;石库门;新天地;效益;技术因素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Search of historical lo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city of China—So me queries transform ation to new field of ShanghaiX I E Dong-tao,L I N Yong-le(Departm ent o f A rchitectur e,X i'an Jiaoto ng U niv 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Form ing and developm ent of culture have o ne's o w n soil,reflect for histor ical block and historical location am ong contem por ary urban env ir onm ent.Now adays,som e cities w ith a long history have a sum of very precious wealth in China.T his thesis sets about fr om the urban culture enviro nm ent,then recom mends,Shiku M en o f Shang hai,the form of the buildings and the transfo rmation—New field of Shang hai.And then put forw ard the autho r's view to the transfo rmation of it.Historical location were pr otected appearance of it,not m erely,w ant and rise to protect the height of the urban culture environment even mo re.Notice the surrounding enviro ment benefit and so cial benefit in this course.Finally,propo se some sug gestions-the pr inciple of the plural intergr ow th,the o ld and new building transform and the technolog ical factor in the course of transfo rming,etc.Key words:histo rical location;Shiku M en;new field of Shang hai;benefit;technolog ical factor0 引 言“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L・芒福德)。
关于中国城市历史地段改造的探究--对上海新天地改造的一点
质疑
谢栋涛;林永乐
【期刊名称】《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4(021)002
【摘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土壤,在当代城市环境中便体现为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这在当今中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从城市内涵以及城市文化环境着手,介绍了上海石库门居住建筑及改造实例--上海新天地.而后针对新天地的改造提出作者的看法.保护历史地段不仅仅是保护它的外表,更要上升到保护城市文化环境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周边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后对城市历史地段的改造--多元共生、改造原则及技术因素等提出了一些建议.【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谢栋涛;林永乐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陕西,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
【相关文献】
1.历史地段的改造更新 --以上海市里弄住宅地区的旧城改造为例 [J], 方志刚
2.多元的共生:历史地段改造更新的现实道路--以上海市里弄住宅地区的旧城改造为
例 [J], 方志刚
3.基于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城市设计方法——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J], 祝玲玲
4.对南昌历史地段保护的一点构想——浅谈胜利路骑楼的改造 [J], 陶筱玲;陈明远
5.一点令人质疑的建议——对阚雅玲同志“关于晋城局集团化改组和股份制改造的建议”一文中某些观点的意见 [J], 张镇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而且建筑给人以比较整齐有序的感觉,建筑的材质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在这条街内的两侧绿化,也是十分令人沁脾的。
在春申君庙外面也是被进行了粉刷和维护,所以在这条街道内还是需要我们更多的保护的。
1.2.3西百花弄,这条街巷并不是完全供人居住的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的功能除了居住之外,还有供一些工业进行使用以及办公用地。
在这条街道内的一些工艺品,还有一些研究所军区等一些有限公司都是在这条街道进行办公的。
在这条巷子的中间视野是比较开阔的,而且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经过非常精细的改造之后,这的居民大部分也进行了翻修,在目前居民们住的一般都是高档的别墅样式的住宅。
但是从整体来看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协调,例如某个工厂的办公楼就被刷成了艳黄色,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这条街的协调性,也直接影响了这两条街的景观。
1.2.4包御前的道路是比较宽敞的,在这条街道的居民一般都是住的青砖白瓦式的住房,这里的居民进行了房屋的改造,也在大体方面进行了统一。
在这条街道那不仅有居民的住宅楼还有位于街道其中的控保建筑,这个建筑是属于清代的建筑,也是有深远影响的。
巷子内不仅有清代的建筑,还有西式的建筑,有青砖砌的门楼。
1.2.5三茅观巷,在以上的途中就可以观察到这条巷子是在中间路的北面,包御前的北方,从中街路的北端到汤家巷的西侧。
因为这条巷子是在宋淳熙年间建筑的,为了祭祀三茅真君,巷子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1.2.6宋仙洲巷,在上文中也提到他是苏州古巷内的一个改造试点,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更好的维护。
虽然他现在已经是苏州的创新科技园,但是在整条街放的维护和更新过程中做的还是不够好。
这条街的改造将现代化的东西做到这条街内,例如投资网络通信公司等这些新兴的东西入驻,使得这条街更具有了活力。
这条街那作为苏州的改造试点非常有效的进行了房屋的改造,是整条街看起来更具有效益,为了使居民们更加方便的入住,就没有办法更好地维护原来的文化建设。
如图所示,就是15号控保建筑已经修复的“吟德园”。
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
罗小未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本文从历史建筑的环境风貌保护、城市意象设计以及具体建筑的改造与修整等方面评析了上海新天地广场作为一种旧城改造模式的特色与经验.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罗小未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
【相关文献】
1.游走于历史的真实与虚幻之间——评上海新天地广场 [J], 李新
2.浅析上海旧城改造新模式 [J], 钱瑛瑛;胡靖;
3.探讨适应旧城改造的居住模式——以上海世博园区周边居住社区的规划为例 [J], 邹林芳
4.痕迹形迹心迹:上海“新天地广场”调研报告 [J], 陈凌;余治国
5.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协同营建探讨以上海新天地广场三联书店为例 [J], 蒋妤婷;王桢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初探——以上海新天地历史风貌区为例姓名:***班级:09城市规划2班学号:***********指导老师:***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1.城市历史地段的概念与分类1.1城市历史地段的概念1.2城市历史地段的分类1.2.1古老中心区域1.2.2文物类历史地段1.2.3生活历史地段1.2.4产业历史地段2.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意义2.1保存城市历史记忆,获得人们的文化认同感2.2有利于所在地段旅游业的发展2.3有利于恢复并提高历史地段的城市功能2.4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3.城市历史地段的现状3.1现状中的有利因素3.1.1历史地段大多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3.1.2历史地段外环境的界面也具有较高的观赏性3.1.3历史地段中的历史遗存的积极作用3.2现状中存在的问题3.2.1历史地段内的交通状况有待提高3.2.2历史地段内的环境质量较低3.2.3缺少公共空间3.2.4配套服务设施不足3.3历史地段改造的三种误区3.3.1拆迁3.3.2模仿3.3.3 拆新保旧4.城市历史地段改造的原则与具体措施4.1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原则4.1.1 多个视角审视4.1.2 选择性保护4.1.3发展中保护4.2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措施4.2.1空间尺度的延续4.2.2美化及净化建筑界面4.2.3配合历史建筑主体形成优美的景观4.2.4形成一定的前导空间4.2.5改善区域内的交通状况4.2.6优化空间节点4.2.7对建筑高度及轮廓线进行控制5.案例分析——以上海新天地的保护与更新为例5.1整体的控制5.2延续历史文脉和创新地域特色5.3提升建筑及公共空间的品质5.4科学的经营与管理6.总结参考文献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初探——以上海新天地历史风貌区为例摘要本文以上海新天地的保护与更新为例,贯穿四个问题展开探讨:一、什么是城市历史地段?二、为什么要对城市历史地段进行保护与更新?三、现阶段的城市历史地段面貌如何?四、如何进行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最后提出城市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具有必要性,但是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改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更新改造是要求结合历史街区特点进行保护性的更新改造,充分发挥城市历史地段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