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历史街区(上)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苏州街巷新老照片对比(二)导读:我们生活在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美丽城市,每天跨过巷口的小桥,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大街,身边的景物匆匆掠过,平常而不新奇。
当某年某日你曾停留过的脚步,蓦然回首,记忆却有了变化,惊喜中有带着些许年华老去的惆怅。
时常翻看硬盘中保存多年不舍得删去的老照片,有了旧地重游的冲动,突然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场景竟都有了不小的变化。
不用说“沧海桑田”,二十年、十年、甚至三四年内周边的环境日新月异。
此刻,缅怀逝去的岁月,更是对未来的憧憬……笔者按:近日将整理100多张近二十年来苏州古城区内各地的老照片,标注具体方位,然后在原地尽量根据老照片拍摄的角度展现如今的样貌,让各位读者在新老对比中感受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
(作者:纷纷落英)(笔者对本系列中许多网友及地方志提供的老照片表示感谢)一、泰让桥堍枣市街口嘉应会馆从泰让桥引桥转入枣市街,街口东端第一幢住宅就是嘉应会馆。
嘉应会馆创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所属兴宁、平远等五县城乡商贾集资建造。
2007年5月嘉应会馆整建,在此开办美术馆。
原先会馆西侧沿街的民居,也建成了一个高档的住宅小区。
二、东吴电视塔西侧太湖西路的五龙桥五龙桥建于宋孝宗淳熙(公元1174-1189年)年间,中间一个大孔两侧各两个小孔组成的五孔石桥因而得名。
五个石拱中,最大的跨度达10米,最小的也有8米,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造桥艺术,是历代江南水路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据《清史稿》中记载:“五龙桥者在宝带桥西五里,由澹台湖鲇鱼口达太湖以通浙之要隘也。
”五龙桥历经数百年风雨,船来车往,破败不堪,至清朝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进行了修复,留存至今,保存较好,为苏州地区仅存五孔石桥,极具文物价值。
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先没有太湖西路的时候,吴县西郊的农民进城五龙桥是必经之路;如今随着太湖西路、宝带路等贯穿东西的城区路网完善,五龙桥早已失去了通行的作用,作为文物并行在太湖西路新龙桥的南侧工人瞻望。
苏州阊门简介
苏州阊门是苏州古城墙上的一座城门,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中心,是苏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阊门始建于514年,是苏州古城墙上的七座城门之一,也是现存的苏州古城墙上唯一一座完好保存的城门。
阊门的建筑风格兼具南北两种特色,是中国古代城门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阊门全长29.2米,高21.5米,门洞宽度12.6米,门洞高度18米。
阊门门楼上设有望楼和城楼,门楼两侧各设有一座角楼。
门洞上方设有两个石碑,分别是“阊门”和“鸡鸣阁”石碑。
阊门的门楼、城楼、角楼、望楼、石碑等建筑构件都非常精美,是中国古代城门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阊门建筑风格独特,兼具南北两种特色。
门楼上方的望楼和城楼的设计呈现北方城门的特色,而门洞上方的鸡鸣阁和角楼的设计则呈现南方城门的特色。
阊门建筑的装饰也非常精美,门楼上方设有石雕、砖雕、木雕等装饰,门洞内外都有各种浮雕和彩画,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苏州阊门历经了千年风雨,虽然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但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完好保留和传承。
如今,阊门已成为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前往苏州旅游必去之地。
苏州古城,古称吴,又叫阖闾大城,姑苏,平江,茂苑,吴门,东吴等,广义指苏州,狭义仅指苏州古城区。
苏州古城,面积14.2平方公里,是古代江南的大城市之一。
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城至今,2500多年,城址未变为世所罕见。
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
先后为春秋吴国,三国东吴(前期),元代农民政权周等政权都城。
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唐代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乃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古城内宋代有河道82公里,桥314座;清末有河道58公里,桥241座;现存河道35.28公里,桥168座,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1986年,国务院批复苏州总体规划时明确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方针。
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苏州古城,全市已有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
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是世界物质和非物质“双遗产”集于一身的城市,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街区有平江历史街区、拙政园历史街区、怡园历史街区、西中市历史街区等;传统风貌地区有盘门地区、观前地区、十全街地区等;历史地段共有45个。
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融合研究——以苏州
博物馆为例
张会薪
【期刊名称】《鞋类工艺与设计》
【年(卷),期】2024(4)1
【摘要】文章首先通过探究与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建筑内容,简要分析了这些街区的历史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
其次,结合目前博物馆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建筑设计问题,提出将传统与现代建筑设计形式融合考虑的具体对策方案;最后以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对其进行赏析和验证,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发展的要求。
【总页数】3页(P148-150)
【作者】张会薪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4.3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街区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构建研究r——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基于扎根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旅游动机研究——以苏州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3.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以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4.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下的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以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博物馆
概念设计为例5.场景理论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研究——以苏州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阊门北码头再现“民国风情”特色商业街区将以餐饮、休闲、工艺文化类等为主西邻护城河,东抵城墙遗址,南起阊门城楼,北至北码头桥北,长达700米的阊门北码头地带已面目一新。
昨天,记者探访现场时看到,随着北码头景观整治工程进入收尾阶段,这条具有民国风情的商业街区已初现芳容,将为阊门繁华地再增亮色。
如今阊门内外最负盛名的商业地段是山塘街和西中市。
处在苏州环古城河风貌带上的阊门北码头闹中取静,位于山塘、阊门两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间,紧邻石路商圈,地理位置独特。
对于市民来说,虽然北码头街市尚在筹备之中,不过民国建筑风情已可先行领略。
这个以民国风情为特色的街区,将推出以餐饮、休闲、工艺文化类为主的各色店铺。
在北码头,最具特色的是原有的两处老宅,皆为两层小楼,分别建于1929年和1931年,建筑面积共有800多平方米,现在分别以其建筑年份命名。
80多岁的老宅中藏有惊喜。
“1931”的门廊、底楼的主厅与东面一间附房内,铺着彩色水泥地砖,深蓝的底色,深红色和绯红色的花纹,鲜艳美观,“这些都是民国时期从法国进口的,用手工压模,一边做水泥一边加入颜色的,现在买都买不到”,北码头景观配套整治项目现场负责人感慨道。
整条街的建筑都延续着中西合璧的民国风貌特色。
相对苏州本地传统建筑,这些建筑色彩上要艳丽一些。
以11号建筑为例,立面上主要是青灰色的面砖,仿小青砖的样子,还有方砖贴面等,同时又用了红色面砖勾线,让人眼前一亮。
据介绍,这些房子的线条特别费功夫,普通房子的屋檐线脚都是一层模板,而这里要4层到5层之多,并且要求一次浇铸成型。
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充分体现民国风情,他们接下来还将进行街道小景的布置,设立邮筒、路灯等,老爷车、黄包车等也将引入街区,表现码头文化的雕塑也将在今年上半年到位。
同时,所有店铺的经营品类、内外装饰也有要求,“街区的里里外外,都要体现民国味道。
”。
苏州旅游景点介绍苏州旅游景点介绍苏州旅游景点介绍一1.平江路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
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
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
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丁香巷、胡厢使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艺术气息越来越浓,是文艺青年来苏州必打卡的地方,也是猫的天空之城的发源地。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开放时间:全天24小时开放适宜时间:中午前后,可以吃特色小吃乘车路线:地铁1号线,公交2,游5、60、900、9、514、112号路,89路到相门站下车门票价格:免费,无需门票用时参考:3-4小时在平江河水上游可以做小船来游览,参考价格150元/船,一只船6-8人,约40分钟。
2.观前街观前街因其地处玄妙观前而得名。
它的得名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汇集稻香村、乾泰祥、黄天源等多家名优特色的百年老店而名满天下;地处碧凤坊——太监弄的美食街更是以苏帮美食誉满江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妙观,以其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想买老字号的苏州特产?想吃正宗的苏帮菜?告诉你,来这里就对啦!名店名吃:苏稿荐肉铺、火腿店、糖果店、松鹤楼。
推荐食店:得月楼(观前街太监弄43号)推荐美食:松鼠鳜鱼、蟹黄豆腐、响油鳝糊、油爆大虾人均消费:140元左右交通信息地铁:1.轨道交通1号线“临顿路”站下,沿临顿路向北步行400米到达观前街东端。
2. 轨道交通1、4号线“乐桥”站下,沿人民路向北步行500米到达观前街西端。
公交:1. 50路东线、50路西线、55路、112路、178路、202路、204路、305路、309路、501路、518路、529路、811路、923路、夜2路、游2路、游5路北线、游5路南线“醋坊桥观前街东”站下,即到观前街东端。
3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你都去过吗作者:来源:《财富生活·上半月》2020年第10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建筑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古都的规划格局、城市的空间塑造和重要历史建筑群的营造上。
皇城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故宫周边地区,是历史上北京皇城所占范围,其区域内以故宫为中心的庞大宫殿群、坛庙祠观、官署府邸、城垣苑囿、街巷胡同、民居宅院至今保存完整,是北京旧城核心区之精华,也是明清时期借元大都萧墙基址改建与再创造的精华体现。
衙署库坊、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群至今保存较好,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皇家生活、工作、娱乐的历史信息。
明初,为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皇帝下令在全京城重要地段兴建数千间“廊房”,招商居货,招民居住。
东城粮仓的设立,灯市、隆福庙会的举办,吸引了众多的巨商豪富举家带口在东四一带定居,这“歌舞升平”的一条街便是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前身。
这里是京城最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从“一进”到“多重”,从“一路”到“多跨路”均有大量保存,风貌与质量完好,且很多历史遗存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
北京旧城中历史延续最长、遗物遗存最多、旧京风味最浓、范围也最大的传统市井文化区就是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
该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前门地区,地处北京中轴线东侧,拥有大量传统建筑和文物、独特的胡同肌理、众多老字号商业及独特的会馆文化。
不同于传统北京街巷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布局,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中不但有斜街肌理,还有不同于一般岔道口的街巷布局,颇具生活气息。
该地区建筑以传统风貌为主,各类风貌建筑交叉并存,建筑内部风貌保留较为完整。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天津市和平区与河西区交界处。
19世纪20年代,正值英国“花园城市”规划理论盛行之时,位于当时英租界的五大道地区基本按照该理论进行规划与建设,居住区规模适中,配备了学校、教堂、花园、体育场等完整的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了宜人的空间尺度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惠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渐进式更新策略
龚蔚霞;钟肖健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随着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保护要素的细致识
别和保护方式的合理选择就成为了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能否真正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
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出从时空的四维角度梳理出街区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并以渐进式地调整人地关系、营造公共空间和整治街巷建筑为主要空间发展策略,各有侧重地传承历史性的生活方式、集体记忆和城市肌理,从而建立一种基于传承性视角的既有利于街区整体格局完整保护,又对当代城市文脉的重建和延续有所裨益的工作思路。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龚蔚霞;钟肖健
【作者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东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激发街区活力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渐进式更新研究r——以扬州市湾子街历史街区为例 [J], 张一兵;韩子龙;冯赫;顾贤光
2.文化传承视角下福州市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渐进式更新发展研究 [J], 郑海花;马非
3.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J], 张硕
4.“城市双修”背景下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探讨 [J], 李万钧
5.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长春一汽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莫畏;宋亚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螃蟹论古城门刘昕前段时间网上一个关于如何吃螃蟹的视频广为流传,很多人说看完视频后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对于吃螃蟹是如此的“庸俗不堪”。
显然这只是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谁也没办法定义该如何吃螃蟹,吃得开心就好,就好像这螃蟹是养在阳澄湖好还是长荡湖好,都是无从说晓得。
说到这阳澄湖的螃蟹,不得说说这阳澄湖所在的苏州城。
老苏州人有这样一个说法,苏州古城就像是一只大螃蟹,原来的八扇大城门就像螃蟹的八只脚,螃蟹有了八只脚是要跑的,这样苏州就会惹上麻烦,遭到大劫。
于是古人早就闭塞了匠门和蛇门两座门。
直到1928年,国民军进入苏州,废塞的城门才被重新打开。
但是过不多久,又发生了战争,所以老百姓更迷信了,索性连同蟹嘴(松鹤楼内的马蹄泉)和它的肚脐(牛角浜的七星泉)堵死了,这样,不能出气的螃蟹就不会再生事,苏州也就安全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流传于市井的迷信说法,本身并不可信,但是古城百姓渴望生活安逸、祈求平安的愿望是良好的。
创造出这样一个“大螃蟹”的就是苏州城之父——伍子胥。
相传伍子胥为了实现战胜越、齐、楚等宿敌的目标,在建城时费尽心思,而且在建城过程中施用巫师手段。
据《吴地记》载,阖闾城四周辟“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
(图1)苏州从春秋建城到清代,有过阊门(阊阖门、破楚门)、胥门(姑胥门)、盘门(蟠门)、蛇门、娄门、相门(匠门,干将门)、齐门(望齐门)、平门(巫门)、子城门3座(吴子城)、葑门、栗门、鲂鱮门、赤门。
民国新拓了金门和南门。
(图1)依常理而言,一座城设门取名不会是随便之事,必会有所讲究。
综观我国之古城,其城门名称约分为四个等级,这由该城蕴涵历史文化之厚薄及它地位之高低而定:最一般等级者,如常见的小县城之取方位为名:东门、南门、西门、北门;高一点等级者,取重文礼或吉祥意,如泰州的招贤门,扬州的芳林门;南京的聚宝门;甚至北京的安定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等也只属这个等级;再高一等者,取名含古代哲学观念,如隋代江都城有玄武门;唐代长安城有玄武门;明代南京城亦有玄武门。
苏州消防规划说明(终改)苏州市消防规划规划说明1第⼀章城市基本情况⼀、⾃然条件1.地理位置苏州市位于北纬30°46’~32°02’,东经120°11’~121°16’,地处长江三⾓洲东南部。
西南濒临太湖,北依长江,东接上海,西连⽆锡,南邻嘉兴、湖州,沪宁铁路东西横越,京杭运河南北纵贯。
2.⽓候条件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候,四季分明,⽓候温和,⾬量充沛。
3.地形地貌苏州地处长江三⾓洲的太湖平原,境内⼟壤的发育,受温暖湿润的⽓候条件和河港交错、湖荡棋布的地理环境等影响,地貌属流⽔地貌型。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积的55%,⽔⽹密布。
因境内地势平坦,西⾼东低,⽔流⼀般由西向东和由北向东南流动为主。
4.⼟地资源截⾄2006年末,苏州全市总⾯积为8488 km 2,其中耕地⾯积2575 km 2,园林地3458 km 2,城镇⼯矿⽤地1460 km 2,交通⽤地247 km 2,⽔域⾯积3553 km 2,其他⽤地307 km 2。
5.⽔资源全市⽔⾯约3553 km 2,约占总⾯积的41.86%,境内全年径流量可达96亿⽴⽅⽶以上。
全市有⼤⼩河道2万余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通江河道主要有张家港、⼗⼀圩港、望虞河、常浒河、⽩茆塘、七浦塘、杨林塘、浏河、娄江、吴淞江、太浦河等;内部主⾻⼲河道有江南运河、元和塘、横泾塘、盐铁塘等。
⼤⼩湖荡323个,除太湖外,较⼤的湖泊有阳澄湖、淀⼭湖、澄湖、昆承湖、元荡、独墅湖等。
长江蜿蜒流经张家港、常熟、太仓3县市,全长约147公⾥。
境内长江⽔域⾯积约500平⽅公⾥,江⾯平均宽7公⾥以上,最宽处浏河⼝达14公⾥。
苏州地区属典型的江南⽔⽹化平原地区,因⽽浅层地下⽔的补给形式以垂直补给为主,主要有⼤⽓降⽔补给。
深层地下⽔是⼯业和⽣活所必须的地下⽔资源(同时也是能源),天然状态下的补给、径流、排泄循环条件已为⼈⼯开采所破坏。
苏州阊门景区介绍
阊门,又称阊门,是苏州古城南门的城门。
阊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隅,东濒太湖,北依金鸡湖,与苏州古城区隔湖相望。
阊门是苏州古城的西门,俗称“西门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它是苏州古城门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
阊门在春秋时为吴王阖闾城西门,据《吴地记》载:“阖闾城有阊门、胥门、乐亭三门,皆以吴王阖闾名之。
”这里是沟通太湖与古城的
水上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有“水门锁钥”之称。
苏州古城自春秋时期建城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
吴王阖闾死后葬于姑苏山中的吴王冢上,因其墓在阊门内,故称“阊门”。
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曾多次开凿运河至姑苏山上的
邗沟,沟通太湖和长江流域,形成了“五里三层城,十里三层楼”的城市格局。
为防御北方入侵和防御水灾侵袭,吴王在城门外修筑了一道长约1.5公里、高约4米的城墙。
在城墙上还建有一座高5米、宽8米的高大城楼,称“阊门楼”。
—— 1 —1 —。
苏州阊门附近景点
苏州阊门附近景点介绍
苏州阊门位于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地带,是苏州古城著名景点,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
苏州阊门附近有很多景点可仾,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位于苏州阊门附近,是苏州一个古老的旅游景点,也是苏州古城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它有着明清时期的古园林风格,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人间仙境”,值得一游。
2. 江湖风情中心:江湖风情中心位于苏州古城的南郊,是保留有上古江湖味道的畅游地,以古文化为背景,用苏州特色民间艺术表现出来的江湖风貌。
这里有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让游客参观、体验,感受江湖文化的魅力。
3. 明孝陵:明孝陵位于苏州市古城南部,是苏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也是明代末年朱元璋皇帝的陵墓,它集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和明代文化的精华于一身,是中国著名古迹之一。
4. 马头山森林公园:马头山森林公园位于苏州市西部,政府将其命名为“苏州市绿色生态旅游度假区”。
这里有苏州特色的森林景色,植物繁多,林木苍翠、鸟语花香,,是一处宜人的休闲度假之地。
5.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是一家集科学馆、美术馆、历史馆和图书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这里拥有大量的古文物、民间艺术品、书画、珍玩,可以带领游客感受古今苏州的历史文化。
以上就是苏州阊门附近的景点介绍,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苏州的古城景色美景迷人,是一个观赏的好地方。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5.29•【字号】苏府规字[2013]5号•【施行日期】2013.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的通知(苏府规字〔2013〕5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已经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2013年5月29日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轨道交通沿线等区域实施城乡规划和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是:一城(古城-护城河以内)、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见附图)。
第四条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强制性内容有:(一)不得新增工业、仓储用地,现有工厂、仓储不得扩建,并应当根据规划更新改造。
(二)不得新建水塔、烟囱、电视塔、微波塔等构筑物。
(三)水巷两岸新建临水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3~6米,不得破坏沿河传统建筑风貌。
(四)不得新建架空线路,同类管线合并入地;新的建设项目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必须按要求接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
(五)古城内除观前、南门地区外,不得新建大型商贸设施。
(六)古城内不再新建医院、学校及行政办公楼。
现有医院、学校及行政办公楼控制其建筑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总量,不得扩大。
(七)干将路、人民路两侧5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20米,建筑最高高度不超过24米。
价值成为历代文人画家争相描绘的重要地标,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①。
其中,明中叶吴门画家仇英创作的绢本设色图《清明上河图》②以写实的手法重点描绘了当时阊门周边城市脉络及风土人文,是研究明代苏州阊门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历史材料。
通过历史图像发掘并剖析相应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自近代以来在学界逐渐得到应用,迄今为止已积累了较多成果。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最先通过历史图像研究古代城市与建筑问题的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1]中,将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素材,对唐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类型、造型空间、平面尺度等各方面特征进行了细致剖析;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对《清明上河图》曾做过详尽的分析[2],充分体现了绘画资料对于城市历史形态研究的作用;刘涤宇著作的《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3]中,同样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对中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历史图像所独具的空间信息对还原并探讨历史城市空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明代中叶阊门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片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三种不同尺度对画作信息进行提取及整理,试图从不同层面对历史城市形态开展具体分析。
1阊门片区城市形态阊门片区空间范围主要是指以阊门城门为核心,向四周所辐射的南濠街、上塘街及阊门大街(今西中市)等街道,以及山塘河、横塘河、古城护城河及城内第一横河共同组成的区域范围(见图1)。
受透视及技法表现影响,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侧重描绘了阊门城门东侧阊门大街及西侧上塘街等空间(见图2)。
将画作中所描绘的阊门空间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及平面转译后(见图3)可以发现,阊门整体建筑空间布局多依托街道或水系呈现线性排布格局,其中以组团建筑居多,按照功能可大体分为消费组团、文摘要 从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出发,以明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基础,通过历史图像解读及文献资料印证的方法对画作中所描绘的明中叶苏州阊门城市空间展开相关研究。
阊门历史街区(上)
阊门历史街区(上)
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隅的阊门,是苏州建城时设计建造得最为宽阔高大的一座城门,它的位置处在城西稍偏北,在《周易》的八卦中,称为(兑)方。
古人把天地分为八个方位,分别和天上的八路天风相通,这路天风,是最重要的,叫做阊阖风。
由于通天气,可以得到天神的保佑,所以就起名叫阊门。
而且,吴国的战略目的是与楚国争雄,故而又叫破楚门。
在城门上建有高楼阁道,巍峨雄丽,高悬“气通阊阖”四字大匾。
设水陆两道城门,外围有瓮城,瓮城面对城河的一面不开通道,需绕至南北两面才能出入。
水门在陆门北侧,沟通城内外水道。
阊门城外,商铺林立,市肆繁华,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城里,河道纵横,街坊成片,充满了苏州人日常起居和民间习俗的气息。
古老的阊门,在苏州人朝夕相伴中,走过了2500年岁月,而阊门历史街区,是这段风雨沧桑的最好见证。
阊门历史街区东起皋桥,西至阊门吊桥,南连15号街坊艺圃四周的旧街坊,北与7号街坊泰伯庙、五峰园及四周的旧街坊相接。
阊门历史街区内,古建筑、古街坊、古典园林、
名人故居、寺庙、会馆鳞次栉比,而西中市近代商业街又记录了西风东渐的经济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剪影。
阊门是一段段历史的浓缩。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被称作小霸王的孙策率军进攻苏州,当时占据苏州的是军阀刘繇,刚刚归属孙策的大将太史慈在阊门城外一箭射向城楼,把一名耀武扬威敌将的手钉在了墙上,军威大振。
这段情节,后来被罗贯中写进《三国演义》,描绘得绘声绘色,以后孙策曾在门楼上宴请宾客,传为美谈。
孙吴时代,苏州曾作为它的行政中心长达12年,还在阊门外建造了金昌亭。
阊门在晋时还有高楼飞阁,十分壮丽。
后来饱阅沧桑,迭经兴废,到了宋代,仍然有门楼三间,很为宏敞。
苏舜钦曾题诗其上,有“家在凤凰山下住,江山何事苦相留”之句。
明代又大大整修了一下,郡守刘公踽特在城楼设宴请客,诗人徐有贞即席赋诗,有“人间看尽三千界,天上移来十二楼,双手可将红日捧,扶桑只在面阑东”等句,足见明代的城楼,还是保持着它原来的壮观。
早在唐朝,苏州的物产和经济就在全国首屈一指,因为靠近运河,阊门就自然而然发展为苏州最繁华的地段,远远超过了城里。
白居易当苏州刺史时,曾在城楼上写下了著名的《登阊门四望》诗,还修筑了从阊门到虎丘的山塘街,也称白公堤,七里山塘成为苏州脍炙人口的名胜。
阊门最兴盛的时代,是在明清时期,那时,从运河边的铁岭关向东一直到钓桥(今作吊桥),是全国最大的商业贸易集散地之一,粮行如林,商号罗列,上塘河沿线,分列铁岭关、白虎关、金阊关三座税关,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人口总数达到近百万。
各色店铺、茶楼、酒肆、饭馆、货摊,比比皆是,应有尽有。
商店中除经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外,还有销售日本的家具、漆器,朝鲜的折扇,南洋的玳瑁、珠宝饰品等。
整个阊门地段车水马龙,人流摩肩接踵,真正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清代画家徐扬的传世之作、长卷《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仅在阊门附近,就画出了丝绸店市招14家,布店18家。
“破楚门前气象雄,九天阊阖信潜通。
琼枝璧月吴侬曲,花影红楼水榭风。
”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景象。
时至今日,阊门水陆城门基础均在,阊门城门于1958年拆除,遗址现为市文保单位。
近年,雄关峻楼又重新修复,与城西南的盘门水陆城门遥遥相对,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阊门是一篇篇诗文的记述。
古往今来,阊门古老的文脉和市廛的繁华,成为了许多文人创作的源泉,其中名诗名文,至今广为传诵。
阊门在唐代,曾被几位大诗人作为吟咏的题材。
那位人称“韦苏州
”的韦应物,就有一首《阊门怀古》: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围。
凄凉千古意,日暮倚阊门。
诗人顾非熊在《阊门书感》写道:“凫鹭踏波舞,树色接横塘。
远近蘼芜绿,吴宫总夕阳。
”那位唐代诗坛上的“无题
”专家李商隐,也为了阊门而来一首无题:“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这三首诗中,都把阊门跟“吴苑”、“吴宫”、“吴王”联系起来,以发思古之幽情,足以证明阊门的古老。
张继也有《阊门即事》道:“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城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其中名诗名文,至今广为传诵。
元代顾德辉《泊阊门》云:“枫叶芦花暗画船,银筝断绝十三弦。
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
”清代冯雪坨《寒食忆吴下》云:西江寒食春无赖,人在游丝落絮中。
料得金阊门外柳,画船络绎茜裙红。
“又刘廷玑《阊门晚泊》诗:“近水楼台几万家,湘帘高卷玉钩斜。
两岸花明灯富贵,六街烟锁月繁华。
”
明朝中叶,苏州出了个有名的才子唐寅(伯虎),他的家,就住在离阊门不远的桃花坞廖家巷一带,读一读他写的一首诗,更可以体验当年阊门的繁华: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贾何曾绝,四处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看他歌颂苏州的阊门,是怎样地夸张,竟说倘使要画师描画起来,画师也将说是难画难描,难以见工的。
阊门是一个个隽永的故事。
阊门的大街小巷,流传着千古传唱的奇闻轶事,步入小巷,就像走入了故事的长河。
紧贴着阊门城墙,在城里有一条专诸巷,专诸刺王僚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件大事。
一把鱼肠剑,让这位古代勇士出尽了风头。
专诸巷即为专诸故里,其墓原也在此。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专诸巷并不是以铸造兵器著名,大约1655年前后的明末清初,专诸巷以制作和销售眼镜而名扬全国。
吴江人孙云球创造的“磨片对光”技术,在阊门开了花、结了果。
匠师们根据年龄、视力不同,区别老花、少花、远光、近光等需要,用水晶磨制出各种深浅度数不同的镜片,一时竟时髦成风。
到清代乾嘉年间,又出了个技术精湛的储三山,把这项技术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阊门东面不远的皋桥,古城三横四直中的第一道直河和第二横河在这里相交,桥头是东汉议郎皋伯通所居之处,皋伯通曾收留了名士梁鸿,孟光,而梁,孟夫妇相敬如宾的故事就是成语“举案齐眉”的出典,此桥因而显得不同寻常。
吴趋坊内,是当年伍子胥流落江南,吹箫讨饭的地方,就在这里,伍子胥得以结识公子光,拉开了他人生悲喜剧的序幕,吴趋坊可为伍子胥落难和发迹之地。
晋时的吴趋坊,还居住着名士陆机、陆云兄弟,一曲《吴趋行》大赋,余音千年。
皋桥堍吴趋坊口,唐伯虎父亲曾在此建酒楼,唐伯虎即出生在这里,长大后还在此吟诗作画,并设摊卖画,到了36岁时才避居桃花坞。
后人来此,定会浮相联翩。
清末一代名医曹沧洲,在阊门城里西街悬壶济世他曾用采芝斋糖果加入中药替慈禧太后看好病,被封作宫廷御医,
“三钱萝卜籽”治疗皇太后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绘声绘色。
走过他的故居的人们,依旧对这位名医怀着崇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