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1.38 KB
- 文档页数:3
法西斯主义崛起与纳粹德国的体制法西斯主义崛起与纳粹德国的体制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
纳粹德国以其极右翼的意识形态和集权政府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原因以及纳粹德国的体制构建。
一、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原因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使德国社会陷入政治、经济和社会混乱。
法西斯主义提供了一种极端解决方案,以恢复国家的荣耀,并恢复民众对自己国家的自尊和信心。
其次,经济危机也是法西斯主义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0年代末期和193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德国陷入了一片困境。
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对现有政府的不满情绪上升,法西斯主义提供了一种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的答案。
最后,社会与政治的不稳定也为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对于民众来说,政治腐败和政党之间的分裂导致了政府的无能和无视人民利益的形象。
而法西斯主义强调统一和集权,吸引了那些希望看到稳定和强大政府的人。
二、纳粹德国的体制构建纳粹德国的体制构建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为核心。
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党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法西斯政策。
政治上,纳粹德国实行了一党专政。
希特勒通过利用民众对政治秩序的不满和恐惧,逐渐剥夺其他政党的权力和自由。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迅速通过“全权委托法”,使自己成为德国的法定领导人。
纳粹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其他政党被禁止,从而确保了党的集权统治。
社会上,纳粹德国实行了广泛的社会控制和种族歧视政策。
希特勒和纳粹党将德国人民分为“优等种族”和“次等种族”,对犹太人、同性恋者、残疾人等少数群体进行迫害和歧视。
纳粹政权通过宣传、教育和法律手段对社会进行广泛的思想控制,以确保民众的服从和一致性。
文化上,纳粹德国实行了威权主义和宣传机器的统一。
纳粹党掌控了媒体、文化机构和教育系统,以传播其意识形态和宣传。
对于那些不符合纳粹意识形态的艺术家和学者,他们被迫离开或被剥夺了权力和言论自由。
法西斯主义兴起随着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开始兴起。
本文将探讨法西斯主义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欧洲和全球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法西斯主义的起源法西斯主义起源于意大利,最早由贝尼托·墨索里尼于1919年创立的意大利民族法西斯主义党(PNF)提出。
法西斯主义一词源自拉丁语"fasces",意味着力量的集中和人民团结。
墨索里尼提出的法西斯主义主张强调国家主义、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思想,力图恢复意大利的国际地位和权威。
二、法西斯主义的特点1. 强调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集体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该高于一切个人和团体利益。
它积极扩展国家领土,追求国家的强大和优越性。
2. 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追求集中化和集权制度,强调领导者的个人威权,并将国家的决策集中在一个中心化政府中。
它排斥民主和个人自由,认为个人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
3. 社会达尔文主义:法西斯主义借鉴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社会和民族之间存在着竞争和优越性。
它主张通过征服和征服其他民族来增强自己的优越性,倡导种族纯洁和血统至上的思想。
4. 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强调军队和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必要手段。
它提倡军事化的社会和一切活动。
三、法西斯主义对欧洲的影响1.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政权迅速崛起,对该国进行了国家改革和经济发展。
然而,法西斯主义政权很快成为独裁统治,并在二战期间与纳粹德国结盟。
2. 德国纳粹主义: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侵略并征服了大部分欧洲。
纳粹主义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导致大屠杀和种族灭绝,对欧洲以及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3. 东欧和西欧:法西斯主义思想波及了东欧和西欧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罗马尼亚的康斯坦丁·陶勒括、匈牙利的米克洛什·霍尔蒂等均是法西斯主义的代表。
革命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崩溃革命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初期欧洲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本文将以历史事件为线索,分析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原因、政治特点和最终崩溃的原因。
一、兴起原因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源于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欧洲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后的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战争也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国家主义情绪,他们寻求一种新的政治体系来重建国家的尊严和实力。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思想迎合了这种需求,成为了兴起的推动力。
二、政治特点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西斯主义主张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强调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墨索里尼提出的“国家至上”原则,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下,吸引了大量国家主义者的支持。
其次,墨索里尼反对自由主义的政治体制,主张通过极权主义方式实施集权统治。
他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将党和国家完全融合,实现了政治体制的一元化。
此外,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宣扬强调军事力量、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等思想,试图通过集体主义的方式恢复国家强大的地位。
三、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崩溃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崩溃主要源于其在军事冒险和经济政策上的错误。
墨索里尼将意大利卷入了一系列的战争冒险,如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等,导致了意大利的国际地位的恶化和国内经济的变得更加脆弱。
墨索里尼在处理经济问题上也犯下了许多错误,国家政策并未有效提振经济,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在经济和军事政策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崩溃。
总结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崩溃是20世纪初期欧洲政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兴起源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素,旨在通过集体主义和极权主义方式恢复国家的国力和尊严。
然而,由于军事冒险和经济政策上的错误,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最终走向了崩溃。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与传播近年来,法西斯主义在国际社会中再度崛起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回顾20世纪,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与传播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原因,并分析其传播过程。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兴起的背景具有相似之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意大利战胜国却在《凡尔赛和约》中对战利品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多的回报。
德国则被《凡尔赛和约》中对其实施的巨额赔款所压迫,失去了经济与政治稳定。
在这个背景下,两个国家的法西斯党派崛起了。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由墨索里尼领导,他承诺恢复国家的威望和经济繁荣。
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则由希特勒领导,他通过提出“国家社会主义”来吸引人们。
两个领导人都懂得如何利用国内的社会失望和挫败感,呼吁国家复兴,并以强权政治来解决困境。
法西斯主义在这两个国家的兴起并非偶然。
尽管意大利与德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不同,但人们对于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的失望是共同的。
特别是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人们感到民主与资本主义无法解决问题,对社会的不公与贫困失望感日益增加。
法西斯主义提供了一种看似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强调国家与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而不是个人自由与权利。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兴起过程中,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纳粹党与法西斯党的组织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墨索里尼与希特勒都具备出色的演讲技巧,能够动员广大民众。
他们实行了集权化的领导模式,将党的利益置于国家、社会与个人利益之上,从而形成了极权主义政体。
此外,法西斯主义的传播也受到了意识形态和媒体的影响。
纳粹党和法西斯党通过宣传和宣传工具,如报纸、广播和集会,来传播其思想和意识形态。
他们利用对国家、民族和种族的煽动性宣传,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支持者。
然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传播也受到了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
例如,战争的创伤与后果对于人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是重要的推动力。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与发展摘要:法西斯主义,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
是由民族主义、种族歧视、极权主义、国家价值主义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
本文将详细解释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希特勒法西斯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它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法西斯主义是上世纪的20-40年代流行起来的,作为一种统治体制,它主要存在于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少数国家,并且随着1945年轴心国战败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作为一种政治思潮。
它远不止出现在上述诸国,也远不止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是在二战之后继续存在,直至今天依然潜滋暗长,时有表现。
一、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一)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德国。
取代德意志帝国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经济崩溃,国家地位一落千丈。
这些都深深刺痛了向来自负的德国人的自尊心。
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军人中激发起强烈的复仇心理和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
人们自然又将这种民族屈辱归罪于共和国的无能,转而期盼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或个人来报仇雪耻,复兴民族。
而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又使德国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
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农业生产下降了30%,到了1932年,失业总人数达总人口数的30.8%。
浅论法西斯主义的诞生和兴起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西斯集团为世界带来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灾难,至今回味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
很多人因此而对法西斯主义报以彻底的咒骂和唾弃——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们心中造成的悲痛和恐惧可以理解,对法西斯的痛恨也可以理解——但这不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作为研究者,应该对法西斯主义报以客观的态度,面对它的时候忘记对希特勒、墨索里尼个人的主观情绪,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研究法西斯主义。
本着客观的态度,本文主要探讨法西斯主义诞生和兴起的原因,并简要阐述法西斯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的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已经说得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客观态度积极方面希特勒、墨索里尼曾将世界推入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他们所秉持的法西斯主义无疑成了人们心中极度厌恶和痛恨的对象。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以法西斯主义为旗帜将世界带入灾难而决绝的痛恨它。
客观来说,法西斯主义的诞生和兴起自有其原因。
过去的都成为历史,我们不能总陷在情绪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法西斯的理论《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简单来说,法西斯主义在倾向上是极端民族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是反民主的。
沃尔特·拉克尔这样解释法西斯与其他专制的不同:“使法西斯主义有别于以前的专制的地方在于存在着一个群众政党,这个政党通过它的保安机构和军队来垄断权力,清除所有其他政党,并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相当大的暴力。
①”法西斯主义的诞生法西斯主义最早诞生于意大利,墨索里尼是其开山鼻祖。
最早出现于此有其原因。
意大利人根深蒂固的“大罗马主义”情节为墨索里尼成功煽动起他们的情绪、创立法西斯主义提供了温床。
再加上当时意大利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健全、一战之后产生的政治经济问题及政府的无能还有巴黎和会分赃对意大利的伤害激起了意大利人的愤怒和民族主义情节,这些条件都促进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各国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政管学院政治学1201班颜佩恒学号:J201302029德国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分析【1】摘要:在世界现代史上,德国法西斯曾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经过分析,它的原因涉及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它是当时那种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探讨法西斯在德国产生的原因,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德国上台原因正文:法西斯是指一部分人为了某种利益,组成一个团体,利用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民欲望不断扩大这个团体,对不加入或者排斥这个团体的人或其他团体进行各种方式的打击,达到一个控制国家、法律、军事的目的。
在二战时期的社会混乱导致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掌权,他们相信国家是神圣的,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国家的荣耀(如日本武士的切腹),个人的意志服从国家,严厉镇压异己分子,但是这种主义经常不完整而且不民主。
在世界现代史上,法西斯主义曾在德国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道路呢?一、历史原因首先回溯历史,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战的国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喜欢侵略,热衷于战争。
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王国,这个国家是由普鲁士家族通过侵略扩张建立起来的。
这个国家建立以后,统治者并没有放弃侵略扩张的野心,他们依旧对战争充满渴望。
他们先后打败了奥地利、法国和俄国,继而侵占瓜分了波兰,后来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普鲁士的皇帝出任德国的皇帝。
德国统一的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为德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但是王朝战争方式和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影响,却给未来德国蒙上了战争的阴影。
统一后的德国很快走上了对外进行大规模扩张的道路。
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南非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占领了伊利安岛的东北部和马绍尔群岛。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德国的更加野心勃勃,把侵略的矛头直指北非、远东、巴尔干和土耳其。
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兴起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争议和恶名昭彰的政治意识形态。
它们在意大利和德国崛起,并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分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定义、特征、背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法西斯主义的定义及特征法西斯主义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由恩里科·费尔迪南多·德·尼科拉在20世纪初提出。
法西斯主义以国家至上、强权政治、军事化、集权主义以及反共产主义为核心特征。
其追随者通常强调社会纪律、强大的领袖、民族团结、民族自豪感以及排外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独裁主义和极权主义。
法西斯主义追求国家的统一和强大,认为民族的兴盛和国家的兴旺是最重要的目标。
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独裁主义成为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常态,国家领导人通过极权主义手段控制媒体、镇压反对派、限制公民权利。
二、纳粹主义的定义及特征纳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该思想诞生于德国,并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迅速崛起。
纳粹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种族至上主义、反犹太主义以及国家纯洁性的追求。
纳粹主义将阿利安人(Aryan)视为种族优越,并追求纳粹“大德意志”国家的建立。
纳粹主义鼓吹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和对非纳粹种族的迫害。
纳粹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种族国家,摧毁一切不符合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非纳粹元素”。
三、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背景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一战后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为这些极端意识形态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德国和意大利在一战中都承受了沉重的负担,经济衰退、社会不满和政治不稳定为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其次,对于德国来说,《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平和国家耻辱感也对纳粹主义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德国人对于战后政治体系的不满和愤怒为希特勒的纳粹党提供了广泛的支持。
再次,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通过向广大民众承诺振兴国家和改善经济状况,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相连结。
一些人将法西斯主义视为是针对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崛起的反动,无论是在哲学上或政治上,不过法西斯主义也反对民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放任政策—在这点上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相同,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在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主张,正是因为德国自经济大恐慌以来诉诸的社会主义政策,诉诸以政府手段解决所有面临的经济危机,却忽略了经济危机正是因为政府干预所造成的,最后导致经济计算问题的恶性循环,在民主议会无能掌控经济的情况下,要求绝对独裁者掌权的声浪便不可避免的蔓延全国。
法西斯主义视国家为一种拥有积极权利的组织实体,而非一种设计用以保护群体和个人权利的制度,法西斯主义也不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受到监督。
法西斯主义倾向于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等级的概念,并且普遍反对阶级斗争的概念,而改强调种族间的斗争、和青壮族群推翻年迈族群的斗争。
这表示法西斯主义对于民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信念,以及认同权力和力量即为正当性的概念,赞扬以战争和胜利来决定真理和价值。
这些概念也可以在社会达尔文主义里发现。
这些概念都直接的与社会主义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征对立,这也是法西斯主义与自由主义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浮现主要差异的地方。
法西斯主义的特色是以极权主义的方式由国家控制所有层面的生活: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
法西斯国家管理并控制生产工具。
法西斯主义将民族、国家、或种族的地位臵于个人、制度或组织之上,法西斯主义使用明确的人道主义用词;呼唤英雄式的群众力量恢复过往的光辉;并要求对单一的领袖效忠—通常到达个人崇拜的程度。
法西斯主义的领导人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们以诉诸利他主义的宣传方式来正当化对于个体的压迫。
举例而言,阿道夫〃希特勒便曾说过:“由于个人已经完全将他的自我屈服于共同体的生命上,个人自我保存的本能于是便能发挥至极限,并且能在必要时替共同体牺牲他的生命。
”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不同层面的人口支持,包括大企业、农夫、地主、民族主义者、心存不满的一战老兵、卡尔〃施米特和马丁〃海德格尔等知识分子、中小企业和保守派,以及一些允诺将给予工作和面包的贫穷人口。
高二历史知识点: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法西斯是20世纪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同20世纪重大事件密切相关。
20世纪的法西斯运动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1945年为分界线。
1945年以前属于法西斯产生、发展和大规模泛滥阶段,在这一阶段法西斯运动掀起过两次浪潮,一是一战末期和战后初期法西斯的滋生,这主要包括1919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党、1920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纳粹党;二是从30年代大危机到二战结束,这是法西斯运动大规模泛滥时期。
在这次浪潮中,法西斯在意大利以外的国度内相继建立,德国的纳粹运动急剧膨胀,纳粹党到1932年上升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日本从1931年开始法西斯化的过程,经过一系列冲突和斗争,日本军部在1934年实现法西斯化,国家政权自1936年广田内阁成立初步实现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进行局部战争和对外扩张的过程相互接近,在30年代中后期结成以《反共产国际协定》为标志和纽结的法西斯集团,40年代初期又结成以《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为标志的法西斯军事集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郑寅达同志在《20世纪的法西斯》一文中将法西斯的共性概括为六个方面:(1)法西斯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后才出现的现象。
(2)法西斯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歌颂暴力和战争[在此作者把二、三方面合并叙述]。
(3)其社会基础是以小资产阶级分子为主的中下层民众。
(4)法西斯主义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反对传统的资本主义,鼓吹寻求第三条道路。
(5)宣扬和推行独裁统治,认为独裁制符合人类社会的天性,是提高本民族内在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最佳手段。
注意如下一道试题: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各自的特殊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其特殊原因,并指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1)共同原因: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德日两国经济陷入困境,阶级矛盾尖锐。
课题4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的产生:(1)主要标志。
国家主要标志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2)重要特征: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亚洲欧洲背景(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2)日本法西斯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3)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2)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崛起(3)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广泛支持过程(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2)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1)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影响(1)形成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疯狂侵略扩张(2)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更加助长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到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国和日本等走上了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道路,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必然结果。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发展进程1.局部战争爆发:(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浅析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郭豪摘要:在世界现代史上,德国法西斯曾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经过分析,它的原因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它是当时那种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探析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德国上台原因法西斯主义(fascism),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
是由民族主义(nationalism),种族歧视(racism),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国家价值主义(disagremnationlism)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
他们歌颂军事美德而诋毁自由及民主,歧视不同与自己的人。
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恐惧。
他们的支持者都拥有鲜明性格(本尼托·墨索里尼,阿道夫·希特勒,佛朗西格·佛朗哥)并且认为自己身为国家的一员就必须奉献出你的价值。
在二战时期的社会混乱导致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掌权。
他们相信国家是神圣的,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国家的荣耀(如日本武士的切腹),个人的意志服从国家,严厉镇压异己分子,但是这种主义经常不完整而且不民主。
在世界现代史上,法西斯主义曾在德国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一、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之历史原因1. 德国人在历史上就野蛮好战、侵略成性。
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王国,而普鲁士王国是霍亨索伦家族通过不断地侵略扩张建立发展起来的。
10世纪时,该家族还只是瑞士北部索伦山上一个城堡的统治者,但是,通过不断地侵略扩张,到17世纪时,它已夺取了莱茵河下游的马尔克、克列夫兹、拉文施坦和维塞尔- 1 -河下游的拉文斯堡,又从波兰手中夺得了普鲁士公国,最终建立了普鲁士王国。
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又与英国等国家联手打败了奥地利、法国和沙皇俄国。
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二十世纪上半叶,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将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与实施带到了极端。
这一时期,纳粹德国采取了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政策,导致了世界上最黑暗的历史事件之一:大屠杀。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张国家的绝对权力、独裁统治和民族至上。
纳粹党的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在上台后,通过巨大的宣传机器和控制教育体系,使纳粹主义的思想渗透到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法西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的不满情绪,它承诺恢复德国的国际声誉和国家自豪感,吸引了大批群众的支持。
然而,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是密不可分的。
纳粹党基于所谓的“纯种优越论”和反犹主义,对犹太人进行了可怕的迫害和屠杀。
纳粹德国颁布了一系列种族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基本权利和公民地位。
在犹太人被迫迁移到集中营和隔离区后,纳粹政权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导致数百万犹太人失去了生命。
这种种族歧视的政策也不仅限于犹太人,它还波及了其他少数民族、同性恋者和身体残疾者等群体。
那么,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其实,种族歧视是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其实施残酷统治的手段之一。
纳粹党通过将德国人民分为所谓的“纯种德国人”和“劣等种族”,营造了一种民族优越感和仇恨情绪。
这种对“其他种族”的歧视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法西斯主义发展到极端的必然结果。
种族主义的存在为纳粹政权提供了合法性,使他们可以推行种族迫害的政策,并争取群众的支持。
那么,纳粹德国为何能够成功地将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结合起来呢?首先,经济危机为纳粹党提供了上台的机会。
经济大萧条导致了德国社会的不稳定,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社会和政治的土壤。
其次,纳粹党控制了教育系统和宣传机构,成功地将其极端思想灌输给年轻一代。
他们通过宣传和宣誓活动,让年轻人相信德国人是种族上的优势,并灌输了仇恨和暴力的观念。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
法西斯主义,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
是由民族主义、种族歧视、极权主义、国家价值主义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
本文将详细解释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希特勒
法西斯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它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
法西斯主义是上世纪的20-40年代流行起来的,作为一种统治体制,它主要存在于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少数国家,并且随着1945年轴心国战败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作为一种政治思潮。
它远不止出现在上述诸国,也远不止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是在二战之后继续存在,直至今天依然潜滋暗长,时有表现。
一、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
(一)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德国。
取代德意志帝国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经济崩溃,国家地位一落千丈。
这些都深深刺痛了向来自负的德国人的自尊心。
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军人中激发起强烈的复仇心理和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
人们自然又将这种民族屈辱归罪于共和国的无能,转而期盼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或个人来报仇雪耻,复兴民族。
而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又使德国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
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农业生产下降了30%,到了1932年,失业总人数达总人口数的30.8%。
这时,希特勒带着法西斯主义那种迥然不同于平时的平庸、刻板和沉闷的横扫一切、建功立业的霸道和浪漫,迅速俘获了德国人民的心。
(二)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
1.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1919年6月23日,著名的《凡尔赛和约》最后签字,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被迫接受了无比苛刻的条款。
在军事方面:条约只允许德国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军队,不但对人数、武器作了严格限制,还废除了德国的军事传统和参谋机构。
地理和物质资源方面: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
经济方面:废除了德国几乎所有的海外贸易,煤炭主要产地萨尔州被交给法国开采那里的矿藏,而德国15年内不得染指;此外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2260
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
政治方面,废除了德国的君主政体,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并被迫逊位,流亡荷兰;部分德军被审判犯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
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使千千万万个沉醉于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美梦中的普通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他们感到德国将从一个骄傲的民族沦落为一个三流的国家。
震惊之后是愤怒,德国民众抗议和约、抵触魏玛共和国的风潮席卷国内(著名的事件有1920年帝制派军人发动的“卡普暴动”;1923年的“鲁
尔危机”和1923年11月的“啤酒馆暴动”等),深深的耻辱带来民族主义的空前高涨,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带领他们,对《凡尔赛和约》响亮说“不”,更希冀德意志以前的光荣重现眼前。
在这一状态下,充斥着德国人对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的渴望的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也就能得到民众的肯定了。
2.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经济迅猛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先
进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它的工业总产量占世界的15.7%,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而一战的失败,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许多人一夜之间沦为贫困者,社会矛盾异常激化。
1929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端,很快横扫世界。
德国的生产和贸易急速萎缩,外债紧逼,外国投资和贷款几乎中止,国民收入平均下降40%,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30.8%,600多万工人失去工作,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比率由1914年的4.2:1 急剧贬值为4200,000,000,000:1,剧烈的通货膨胀让无数缺乏必要温饱的德国家庭挣扎在生死之间,儿童饿死街头,大人沦为乞丐。
空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基础薄弱的魏玛共和体制土崩瓦解。
法西斯主义及时地抓住了德国人民要求改变现状的迫切心理,展开强大的煽动性宣传。
在1930年9月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所得选票从1928年的81万票猛增至40万票,国会席位从12席猛增至107席,成为国会第二大党,党员人数达到38万人,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首次成为德国政界的一股巨大势力,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巨大胜利。
3.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哲学根源
作为优秀哲学家辈出的富有思辨色彩的民族,思想在德国的发源是具有坚实哲学基础的。
对法西斯主义的产生起到启蒙、影响的哲人有很多,比如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和“德意志使命”思想。
黑格尔认为国家就是一切,国家对个人而言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传统的道德观念都不能影响具有绝对权力的国家以及领导国家的英雄。
黑格尔认为,德国的使命就是振兴世界,而战争犹如巨浪,涤荡因和平而产生的腐朽和污秽。
对国家与战争的极度美化,以及“德意志使命”的思想,自此深深植根于德国人心中;再如海因里希•冯•特来切克。
这位历史哲学家在其著作《19 世纪德意志史》中大肆鼓吹军国主义思想和铁血道路,认为强者压服弱者是无可争议的生存竞争规律,德国的生存必须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征服和压制的基础上;还有尼采。
这是官方承认的世界观创始人,也是世人公认的精神先驱。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大力宣扬“权力意志”,赞美战争,宣告主宰种族的超人的来临。
它认为战争能使一切事业变得神圣,预言未来的社会精英将统治世界,超人将由此产生。
尼采
的思想在希特勒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他曾多次直接援引尼采的原话,认为自己正是尼采预言的“超人”,将利用他的法西斯主义拯救德国和世界。
此外,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心理也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例如:仇恨外部世界的病态心理,是德国反犹太主义运动发生、发展的条件,也是希特勒煽动民族仇恨、搞纳粹主义运动并成功地发动二战的条件,崇尚武力和崇拜权威的心理使得大多数德国人听名誉领袖,并随他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发展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发展的最大成果就是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主要差异在于,纳粹主义强调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达成那些于根其民族和种族的理念,尤其是在社会工程的文化上,纳粹主义强调以牺牲其它所有种族来达成德国民族的繁荣。
相较之下,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则认为文化因素应该替国家服务,国家不需替某些特定的种族服务。
法西斯主义的政府目标是为了将国家的地位置于所有其它事物之上,因此法西斯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政府中央集权至上的理论。
而纳粹强调的则是“民族”和“民族共同体”。
纳粹主义认为政府和政党都只是用以达成某些特定人民的理想的工具,而法西斯主义则是明确地反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主义形式。
纳粹的运动至少在其意识形态上,则认为以阶级为根基的社会是不可取的,并且希望跨越这种既有的阶级社会,团结所有阶级的种族成分。
社团主义国家的中心思想的确是精英政治。
不过,法西斯主义的根基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社团主义,而社团主义则被认为是取代阶级斗争的产物。
三、法西斯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法西斯主义对于世界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该主义盛行的国家为了侵略扩张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大约有7000万人死亡。
另有至少1.3亿人受伤,合计伤亡1.9亿人。
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虽然现在法西斯主义已经不能像上个世界上半叶一样大行其道,但是法西斯主义目前仍旧存在,并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继续进行着他们的危险活动。
这也就要求我们,即使在和平年代,也必须坚持警惕法西斯主义,并随时准备与其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