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看待佛学和玄学在我国魏晋时代,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两股重要的思潮,这两股思潮以其高度抽象和比较艰深的唯心主义思辨形态呈现于历史舞台。
而且各有五光十色的支流派别,纷纭庞杂的体系结构。
“佛学”和“玄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佛学也就是佛教哲学,是东汉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
它着重宣扬灵魂轮回说,因而也特别重视内心,主张养生养神,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以为这样就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而成为佛。
魏晋时代,佛学与当时起支配地位的玄学唯心主义思潮相结合,佛玄合流,后来又反过来给玄学唯心主义以影响,丰富和发展了玄学唯心主义,并取代了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统治思想。
历史在发展,佛教也跟着变化,东晋末年以来i,门阀士族日趋绝对化,门第壁垒森严,同时佛教僧侣内部也由于寺院经济的发展,促使当时士族、王子、帝王和佛教学者都十分关心来世成佛的问题。
但是当时大乘般若学有个弱点,就是它偏重于对世界的晦涩的抽象的哲理思辨。
从而带来两个局限性:一,只有具备较高水平和唯心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才能理解和接受。
因而往往只能流布于封建统治者和知识界的上层,难以广泛地吸引广大群众。
二,相对缺乏关于如何成佛的信仰宣传。
从而客观上也冲淡了佛教之所以为佛教的根本特色,削弱了佛教麻醉作用的发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般若学在登峰造极后,就转而趋于沉寂,而为日益昌盛的涅槃学嗦取代。
涅槃学主要是杜撰和阐发佛性学说,“涅槃佛性”问题是东晋末年南朝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和思想根源。
它既非外来的佛学思想直接影响的产物,也非我国以往传统思想孤立地演变的结果,而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现实政治需要,继承改造和发展先秦至两汉以来道家、儒家等思想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魏晋玄学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指我国魏晋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理论学说它的中心思想是讲“天人之际”的,“天”指天道,即宇宙观,“人”指社会人事,包括政教措施。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一魏晋玄学向佛教般假设学的转变是跨文化交流上的一个典范,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晋时代的佛学领袖释道安曾认为:“自经流秦土,有自来矣……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
〞〔注:?鼻奈耶序?。
〕这个观点把般假设学与老庄思想〔主要是魏晋玄学〕的“相似性〞看成是佛教般假设学在中土流行的主要原因,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
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还是这个“相似说〞,认为魏晋玄学的本末有无之辨同佛教般假设学的真俗空有之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在思维方式上极易沟通起来。
这种看法显然基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比较学原理,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的一面。
然而,玄学与般假设学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特质的哲学思辨体系。
魏晋玄学,立足于本末有无的抽象玄远思辨,落实于名教于自然相互关系的处理,具有世俗性与超越性的双重性格;佛教般假设学,立足于空与有、真谛与俗谛的统一,目的在于论证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从而将人们最终引向佛教的涅pán@①寂静。
显然二者是有较大差距的。
就价值取向来说,玄学是有无兼顾、真俗双取而又极富玄味,般假设学是空有相即、真俗双遣而终极于解脱,二者既相类似又相异趣。
魏晋玄学和佛教般假设学的这种特点,一方面为佛教般假设学楔入中国思想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方便,另一方面也使佛教般假设学高出于玄学而最终取代玄学而埋下了伏笔。
对于玄佛转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清理佛教般假设学理论在中土的创造性发挥的思想历程,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魏晋玄学的整体认识,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魏晋玄学的重新评价。
二佛教般假设学是印度大乘佛教空宗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其经典依据那么是?般假设经?。
佛教?般假设经?的传译早在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就开始了,后来经过支谦、朱土行、竺法护等人的继续努力,流行于印度和西域的佛教般假设学思想已根本上介绍到中国。
但是,直到西晋元康、永嘉年间以前,这种外来的宗教理论只停留在引进阶段,并没有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多少影响。
魏晋玄学与佛教的中国化作者:葛睿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魏晋是秦汉与隋唐之间的过渡阶段,不仅是政治上各种创制产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继承发展、吸收创新的关键时期。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从东汉传入,到隋唐兴盛,这种强烈的变化都是在魏晋时期的有效传播所致。
而在传播过程中,玄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玄学;佛教;中国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自东汉明帝遣使天竺取回《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释家宏旨便正式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
但从两汉到隋唐这一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人人信服,万众皈依的,在中国传统思想儒家经学变动的过程中,佛教学习、吸收、融合,最终深刻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众家纷呈、涵盖万千的流派,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比较普遍信奉的宗教。
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很有特色,正是其成功,才有了隋唐佛教的兴盛。
而其成功,与魏晋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儒学与玄学儒者是三代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的一种特殊的从业者,他们大者为国家管理礼仪,小者为普通百姓操办丧葬仪式,这些以礼仪服务为主要工作的人就是儒者。
所以,无论是早期的儒者,还是儒家的传人,都十分注意礼仪,认为礼义廉耻,国之栋梁,缺一不可。
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有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儒家的学说便随着这些弟子传播到了中国的各个地方,并且被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扬。
始皇帝“焚书坑儒”和秦末的战火,虽然没有使各家学说完全断绝,但是这次文化史上的大劫难同样对儒家的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毁坏,以至于汉初皇帝下诏,广招天下古籍,珍藏于秘术阁等机构和学府中,并对先秦各家学派思想学说(尤其儒学)进行恢复,经学由此产生。
民间搜集起来的经书,比如故秦博士伏生凭记忆口授记载成书的《今文尚书》,其中就存在着很多与鲁恭王坏孔子宅发掘出来的经书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这反映在治学者的思想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今文经学者主张微言大义,讲求义理;古文学者认为六经皆史,崇尚考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交汇。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佛教艺术之源”。
本文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出发,探究佛教对这个时期的影响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的传入,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大乘起信论》的传入和研究《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对中国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经典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大乘起信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传播,也有利于佛教的自身发展和壮大。
2、《涅槃经》的传入和研究《涅槃经》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也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学者对《涅槃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该经典进行了解读和注释,使得这个经典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佛教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对儒道文化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发生了交集和相互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以玄学思想和文化变革为特征。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和文化变革的发生,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学思想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让中国人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佛教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玄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玄学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本质。
它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中对幻象和真实的思考不谋而合。
玄学思想还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直觉能够洞察到更为深远的真理。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变革的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革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学上,人们开始追求神秘和意境化的表达,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描写。
这与玄学思想的强调有关,人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超越现实世界的深邃之美。
此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人们也开始倡导“写意”和“笔墨意境”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追求的是形式的流畅和表达者的内心情感。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玄学思想中对超越现实的追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人们也开始倡导超越现实世界的表演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这种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玄学思想中对世界本质的追求。
三、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影响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和灵性的追求,追求超越现实的品质和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领域,人们追求更加意境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朝的玄学盛世道家与佛教的兴起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玄学盛世,同时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教与佛教的兴起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晋朝的玄学盛世道家与佛教的兴起,从而揭示出它们对晋朝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贡献。
一、晋朝的玄学盛世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玄学时期,主要以道教和儒学的兴盛为特点。
在晋朝,玄学思想逐渐展露头角并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的道家思想以黄老道家为代表,强调个体修身养性,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
晋代玄学大师王弼的《道德经注》深入剖析了道家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和发扬。
晋朝道家与儒学的融合也为道家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佛教的兴起与道家思想并存的还有佛教的兴起。
佛教于晋朝初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取得了初步的声誉。
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为主要内容,对社会和个体的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弘扬的“无我”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相契合,对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晋朝时期,佛教的兴盛表明了当时民众对于心灵寄托和救赎的需求。
三、玄学盛世与佛教的影响晋朝的玄学盛世以及佛教的兴起对当时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玄学的思想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体修行和自我完善,推动了道德观念的深入发展。
这种道德观念的提升,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新的宗教信仰力量,从而丰富了晋朝时期的宗教生活。
在文化领域,晋朝的玄学盛世与佛教的兴起促进了文化与艺术的繁荣。
玄学的发展推动了文人雅士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这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
而佛教则在寺院建筑、佛像艺术等方面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此外,晋朝的玄学盛世与佛教的兴起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玄学思想通过黄老道家和王弼的发展,为后来的道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而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持续至今,并对中国的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佛教是在东汉永平年间传入到中国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渐渐与儒学、道教相并列,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这足以看出,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坛。
在汉代,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
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之前的文学基本上是为政治上的教化而服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有关。
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限制了文学作家的创作题材,这一时期的文学展现的多半是规劝教化、经纶致世的文章。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渐渐出现。
“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文学的自觉性已经开始出现。
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是张衡的《归田赋》,赋中虽然尚未显示鲜明的个性,但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
文学自觉性变化的标志之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盛行。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玄学。
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
玄学不仅是道家的一种思想体现,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佛学的成分。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所以玄言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
浅析魏晋玄学对佛学的影响及合流作者:苏嘉雨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7期摘要:佛学在中国传播过程是漫长且复杂,在传入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流通于贵族上层与皇室中,依附神仙道术而行。
到了魏晋时期,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发生了质的跃变,西域僧侣将佛教教义依附魏晋玄学,推进了佛学中国化的进程及传播。
本文从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阐述了魏晋玄学对佛学的影响及产生原因。
关键词:魏晋玄学;佛学;玄佛合流;一、魏晋玄学的诞生与兴起汉末魏初,当时社会日益分裂、朝野动荡,官方的经学呈衰落之趋势,道家思想重新兴旺起来,清谈之风走向流行,道家文化进入“魏晋玄学”的阶段。
东汉末年臧否人物风气盛行,宦官专政、垄断仕途,导致部分太学生及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能够求得官禄及权势,各数朋党,彼此吹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议由针对个人提出褒贬发展为讨论“何为圣人标准”及“个人才行”。
自此,整个社会开始崇尚清谈之风,谈玄论道成为风气,追求精神自由的老庄思想重新在社会中流行开来,成为后世人们心目中道家思想的正统。
纵观汉末晋初社会发展的概况,玄学的兴起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玄学所探究的问题看似玄妙难懂、离实际,其实不然,它是魏晋时期社会现实的产物,是为适应门阀氏族统治社会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
由政治角度来看,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起是玄学逐渐兴盛的前提。
东汉末年,中央统治孱弱,黄巾农民起义更是严重打击了专制官吏及地主豪强,随着曹魏政权统治下抑制豪强势力政策的实施,豪强势力自此没落。
然而随着中国北方的统一和社会的逐渐稳定,豪强地主的有生力量渐渐开始抬头。
曹丕废汉自立,施行九品中正制,正是其对豪强地主阶级的妥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阶层就此形成[1]。
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拥有特权,生活极度奢靡,彼此间常常以比富为乐。
由思想角度来看,早在两汉时期时,儒家经学便受中央统治阶层所宣扬,用于各种礼仪制度,规范百姓的行为与思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深受推崇。
魏晋时期儒学与佛学的融合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学产生了冲突和交流。
在这个时期,儒学与佛学的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魏晋时期的儒学家主要是名家学派的代表,如王弼、郭象、嵇康、陶渊明等人。
他们重视思想的自由和独立,以批判和驳斥为主要方法,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强调人性的本质是善的。
他们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指佛教的世外逃离主义,认为佛教只关注来世的修行,抛弃了社会现实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与儒学不同,佛教强调的是人类的苦难和解脱。
佛教主义者不强调人性的本质,也不关心社会现实的好坏,而是通过超越人世的境界来最终获得灵魂的解脱。
佛教在印度产生,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吸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魏晋时期,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在哲学和宗教领域,也在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佛教对道教、儒教等本土宗教的影响。
魏晋时期,道教的发展与佛教的流入有关。
对于佛教的传来,道教采取了一些相似的修行方法,如静坐、调息等,也吸收了佛教对于生命和生存的哲学思考。
儒教方面,佛教对于内省和反思的方法也对儒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对于想象力和直觉的重视也为儒学家提供了一些灵感。
其次,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教所传导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画、雕塑、陶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佛教所倡导的“无为”、“无心”、“无我”精神贯穿了中国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最后,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种以“空”、“无”为主题的文学风格。
《庄子》、《道德经》、《战国策》等影响深远的书籍也有佛教的影响因素。
在魏晋时期,儒学和佛学之间的融合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在魏晋时期,不少儒学家也是佛教信徒,如陶渊明、云笈七签的作者等,他们通过研究佛教,扩大了他们的思维深度,也让儒家思想更加丰富多彩。
魏晋玄学与佛学的中国化邬锡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摘 要:魏晋玄学的兴起,在思想理论领域为佛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机缘。
玄学理论为佛学思想特别是般若空论的阐释所利用,因而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现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宗教地位。
僧肇在批判六家七宗的同时,阐发了般若空观本义,既标志着佛学玄学化倾向的终结,又标志着佛学中国化在玄学的推动下进入了新的阶段。
关键词:魏晋玄学;佛学;中国化 佛教这一外来宗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扎下根来,并得到广泛的传播,除了因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外,就佛教理论的研究、阐释和宣传,也即就佛学来讲,是因为它适应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实现了中国化。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至东汉中晚期,经学在思想界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佛教刚传入时,朝野便普遍将其视为一种道术,致使这一外来宗教的传播碰到了很大障碍。
从汉末到两晋,人民蒙受了社会动乱、群雄割剧、权力倾轧、政治腐败等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越来越多的人把脱出苦海的希望寄托在来世和天国,这就为佛教的蔓延提供了社会土壤。
经学的衰落,玄学的兴起,则在思想理论领域为佛学的中国化,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机缘。
魏晋玄学之所以能提供这样的机缘,是因为它作为道家学说的新发展,其理论特别是其有无之辨、体用之辨、言意之辨等能为佛学思想特别是般若空论的阐释所利用。
魏晋玄学的核心理论是宇宙本体论,它的形成,是汉代经学特别是其宇宙生成论走向衰颓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
烦琐僵化而又充满谶纬之说的经学宇宙生成论,已经无法面对汉末至魏晋的层出不穷的社会悲剧,在战争频仍、政治黑暗带来的社会动荡混乱中,适应着势力日增的门阀士族统治集团为肆无忌惮地奢靡纵欲而追求人性自由的心理需要,更主要地,适应着寒门庶族知识分子因苦闷、空虚、迷惘而急切地向往人性自由,企盼社会重归于稳定和安宁的思想需要,宣扬人性自然,倡导无为而治的玄学宇宙本体论必然应运而生。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学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玄学与佛学成为了主要的学派之一,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570年统一的汉朝灭亡后,经过魏、蜀、吴三个分裂王朝的对峙和魏、晋两个正统王朝的相继兴起,最终定型的一个时期。
政治上,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多、封建分封最重、封建制度衰落和经济形态顿时转变的时期。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流派,起源于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南北朝。
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有佛教、儒家等其他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哲学学派。
在玄学中,“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物质的本质和精神的本质,是所有现象的根源。
玄学主张“玄而又玄”,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探究一切存在的根源,求得人类思想的终极价值,并认为找到“玄”的本质就可以达到超脱物质的境界。
玄学因为认为要达到境界,必须修炼,所以玄学也是一个与修道或修身密切相关的学派。
在魏晋时期,《庄子》、《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受到了重视,这使得玄学逐渐展开了它的思想体系。
三、佛学的形成佛学是指以古印度佛教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发展而成的哲学学派。
在魏晋时期,由于汉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压迫,佛教传播极为困难, 直到魏晋的南北朝时期才逐渐传入中国。
在传播过程中,佛教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和佛学传统。
佛学强调追求超越生死的境地,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
佛学主张释放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同时佛学也注重修养自己的行为和精神方面的品质,希望借助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境地,实现心灵上的超越。
四、玄学与佛学的异同玄学和佛学都强调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超越传统的所见所闻,寻求超越生死尘世的境界。
但是两者在本质和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
玄学认为“玄”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探究“玄”本质是探究哲学的本质,而信仰“玄”本身是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浅论魏晋玄学与道、儒、佛三家的关系作者:陆晴晴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玄学作为一种高深的哲学思想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魏晋玄学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了当时道、儒、佛三种主流思想的影响,对它们既有吸收,也有改变,从而趋于符合魏晋名士的心理状态与精神追求。
关键词:玄学;道;儒;佛;魏晋“玄学”一名源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这种深奥的哲学到了魏晋时期达到鼎盛。
魏晋玄学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当时三大主流思想道、儒、佛家的影响,在与三家思想融合、偏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一、魏晋玄学与道学对于玄学和道学的界定经常混淆不清,从严格意义上讲玄学并不等于道学,玄学吸收了部分道学思想,并且玄学思想的形成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绚丽函着玄智,玄智者道心之所发也”,玄学提倡清心寡欲的道家理念。
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道家理念是:“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他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
何晏在《无名论》中说:“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
则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
”何晏把“无”抬高到与老庄提出的“道”同样的地位。
王弼在《老子注》第一章就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老庄思想是“绝圣弃智”,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却认为“圣人体无”,可见魏晋玄学明显与道家思想不同了。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权力更替,统治腐朽。
士人们慑于统治者的淫威,为求苟全性命于乱世,心中常有郁结不得抒发之情。
面对这种时代的高压,他们唯有寄身自然,放浪形骸,远离政治围场,那么以老庄为主的道家思想无疑是最佳选择,恬淡无为,顺其自然,高蹈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中的“玄学之风”———从思惟菩萨到魏晋风骨发布时间:2021-04-20T10:29:05.47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作者:陈玥含[导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与后来唐代的健康肥满、雍容大度、绚烂华丽的佛教造像或是汉代的雄朴相比皆大有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削瘦超脱、潇洒俊逸和秀骨清像,更像是中国道教中的隐士,表情中透露着对于人世的轻视与淡漠,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文觉醒。
湖北省武汉市美术学院陈玥含 430000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与后来唐代的健康肥满、雍容大度、绚烂华丽的佛教造像或是汉代的雄朴相比皆大有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削瘦超脱、潇洒俊逸和秀骨清像,更像是中国道教中的隐士,表情中透露着对于人世的轻视与淡漠,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文觉醒。
关键词:魏晋玄学、佛教、秀骨清像引言纵观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每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有各自的特点,是当时审美的精神产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与后来唐代的健康肥满、雍容大度、绚烂华丽的佛教造像有很大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中的特点是削瘦超脱、潇洒俊逸和秀骨清像。
除了身着佛教服饰外,看面部更像是中国道教中的隐士,表情中透露着对于人世的轻视与淡漠,以及透着看破红尘、洞察一切的神秘微笑。
在佛教造像中展现出了道教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这一点很好的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和玄学兴起对人们的影响。
一、佛教与玄学的交汇玄学和佛教交汇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点。
从外部环境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权更迭极其频繁。
在这样大规模的历史动荡中,人们对长期以来信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儒学失落,新兴的学说与观念随之而来。
“有晋中兴,玄学独振。
”在动乱的年代中,儒家思想中的“兼济天下”难以实现,魏晋的名人逸士们便转变为“独善其身”。
玄学这种以探寻自然和生命为主题,高度关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探求理想人格和个体的哲学思潮产生了出来。
蕉金型芏丑显!堂5魏晋“言意之辨"与佛教中国化问题探析余卫国[摘要】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集中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的魏晋“言意之辨”则既是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是推动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动力机制和深层原因,而这不仅体现在“性空本无”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建构上,而且体现在“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的直接运用上和“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的价值选择上。
可以说,没有魏晋“言意之辨”的重新崛起,也就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而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也就没有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关键词]“言意之辨”;魏晋玄学;佛教玄学化;玄学佛学化[中图分类号]B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6)03一0018—06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从经典诠释和本体诠释的方法论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佛教中国化的动力机制和深层原因,即魏晋“言意之辨”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哲学由经学到玄学和佛学、理学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的一般规律。
以及魏晋玄学与儒、释、道之关系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f一)从佛教或佛学与经学、玄学和理学的关系看,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的阶段划分相适应,佛教的中国化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佛教的经学化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佛教以印度佛教的经典形式而存在,其基本教义是灵魂不死,轮回报应。
正如汉末佛教著作《理惑沦》所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
…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
”所以,佛教主要被看做是~种外来的“方术”而外在于中国的恩想和文化。
然而,尽管如此,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已经开始。
因为在佛经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已无法避免地开始介人,而无论安世高所译的小乘佛经,还是支娄迦谶所译的大乘佛经,都充满了“道”、“无”、“无名”、“自然”、“气”等道家哲学的语汇,而佛教般若经中的“无本”思想.甚至对正始玄学本体论的产生亦有问接的影响。
探析魏晋玄佛合流【摘要】魏晋时期玄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玄学中的清静无为思想与佛学的轮回转世等思想相互融通,相互渗透。
佛学从玄学化倾向开始而一步步地实现了中国化,这一外来文化得以融会于中国文学之中,以新的智慧和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给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容。
【关键词】魏晋;玄学;佛学魏晋南北朝既属于我国古代门阀士族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宗教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更是中国文学思潮日益精进的特殊时期。
魏晋时期玄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玄学中的清静无为思想与佛学的轮回转世等思想相互融通,相互渗透。
魏晋玄学之所以能提供这样的机缘,是因为它作为道家学说的新发展,其理论特别是其有无之辨、体用之辨、言意之辨等能为佛学思想特别是般若空论的阐释所利用。
晋宋之际佛教般若实相学新义通过其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传播,推动了全社会思想方法和艺术认知方式的重构;而新的思想方法和艺术认知方式,又通过对文艺理论和审美情趣的变革,对当时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的概况魏晋玄学起源于清谈。
魏晋清谈之品鉴人物,不在乎应世之用,而重在精神情操,因此其评语亦多抽象玄妙,超脱世情,别有意趣。
魏晋名士及其风流,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人格,被奉为楷模。
魏晋玄学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中产生的。
关于玄学的概念和内容,汤用彤先生认为:“夫玄学者,谓玄远之学。
学贵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
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
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
”就是说,对于事物,玄学探讨的是事物内在的抽象的理论,不重外在具体现象;对于人物,玄学探讨的是精神状态,而不是外貌形迹。
冯友兰先生认为:“玄学的‘玄’字,出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玄学以《老子》、《庄子》、《周易》即“三玄”为本,解经求义,阐明宇宙、社会、人生之道。
它超脱汉人训诂之藩篱,突破了先秦两汉哲学的直观方法,运用思辨和经验实证,通微研几,深入幽玄,在有无、本末、言意、一多等问题上,进入了哲学本体论的探讨,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机遇。
漢晉思想之變遷與早期佛教的展開林振岳(哲學學院,國學方向)內容提要:本文試圖對早期佛教歷史的展開進行梳理,展現兩條線索,一為文化、宗教傳播之一般規律,一為中國學術思想大勢之變遷。
首先證實中國學術在“以名為治”的漢代到“名實不符”的歷史背景下,其內部固有之轉變大勢,再進而探究佛教依託時代風氣轉變過程中是如何展開,對彼時佛教在思想界之作用和歷史效力作出評價。
文末第三部份乃對中國近代西方思想入華與佛教東傳的情形進行比較,探討未來之中國思想文化走向。
關鍵詞:魏晉、佛教、玄學、思想史、文化傳播佛教傳入中國的,其“化中國”與“中國化”基本是同時進行的,许理和撰書名曰《佛教征服中國》,其實這也是一部中國馴化佛教的歷史。
而在其初期,更多地體現這種“中國化”的趨勢。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的歷史,有兩條主線當爲注意。
一為文化、宗教傳播固有之規律,一為植入環境之變化,即中國本土學術思想大勢之變遷。
而二者之交融,正體現了本土文化環境對外來文化之主體性。
最初佛教之傳入為何時及其具體情形如何,今已不可確考。
對於早期這段歷史,我想可以採用孔融所謂的“以今度古”[①]之法來看待。
當然,不能只是想當然,當由此猜想證之以材料,方可謂之考史,否則只為無據之臆斷。
下面,即對佛教在漢代和魏晉時代的展開結合材料為之說明。
(一)漢代佛教之展開大凡一種文化傳播異域,乃如植物之移植他鄉,因非原來長育之環境,剛到之初必為異域水土所拒抗而難以適應。
此時惟有外來物種適應本地之環境,而未見有環境適應外來物種者也。
惟當外來物種立穩根基,枝繁葉茂之後,始可慢慢調節改良所立之土壤,而出現二者相適之狀況。
以此觀文化傳播之歷史,莫不然也。
而宗教之傳播尤為其甚。
觀近代基督教來華事可知,其最初以進獻西洋奇技淫巧之器為由,又進以西洋幾何算術等方技,而漸及其教義。
其本意自不是爲了傳播方技之術,只是最初難以立足,不得已以此為登堂之門徑,權宜之策略。
佛教最初在中國之傳播,跟近世之基督教相類。
浅析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作者:陈睿梁侨龚驰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4期
[摘要]从两汉经学发展出来的魏晋玄学,将宇宙生成论发展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企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在与佛学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两种相继的思潮,本文旨在阐述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理清二者之间发展的主线,在深刻理解二者关系的基础上,说明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魏晋玄学佛学佛学玄学化玄学佛学化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72-01
前人对魏晋玄学的内容、魏晋时期佛学的发展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魏晋玄学与佛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作出深入、全面探讨的学者并不多。
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洞察其中原委。
一、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从两汉经学中发展而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关系的哲学思潮。
汤用彤先生指明了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宇宙论向本体论的转变,这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最终找到了“无”作为哲学观的理论基石,从而使得两汉时期的宇宙生成论发展成为玄学本体论。
因此,从思想渊源看,魏晋玄学是对两汉经学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二、魏晋佛学的发展
佛学自东汉时传入,在魏晋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翻译佛经、融入中国文化方面,到隋唐时期,佛教达到兴盛的顶峰。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初步引入佛学并融入中国文化的时期。
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三国、西晋的初步流传阶段,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盛行阶段,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趋于隆盛阶段,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为证。
三、时间上的先后性
按照汤用彤先生的划分,魏晋玄学的发展分为正始时期、竹林时期、元康时期、永嘉时期四个阶段。
其中,正始玄学的时间大致在公元240~249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而佛教从东汉(公元25~220年)时便传入我国,所以单从时间上看,何晏、王弼等人的思想有可能受到了佛学的影响(佛学核心讲“一切皆空”),在综合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提出了“崇无”论。
四、内容上的关联性
从思想渊源看,魏晋玄学主要是从两汉经学发展而来的,与佛学并无必然联系;从社会政治根源看,在魏晋时期,历史进入门阀士族专政的年代,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需要新的统治思想,而魏晋玄学恰好适合了该需要。
因此,从内容上看,魏晋玄学并未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主要是中国哲学独立演化和适应当时政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佛学在传入中国初期是明显受到玄学影响的,因而采用“格义”的方法来扩大佛学的影响。
但是到了东晋时期,玄学与佛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佛学热。
五、佛学的玄学化
佛教的玄学化是从两晋之际开始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僧人效法名士风度,跻身上流社会。
一些佛教僧人与玄学名士交流思想,效法其内圣外王的思想与行为。
二是运用格义方法,以玄学术语解释佛学。
从三国时的外国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到西晋时的外国僧人竺法护,再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鸠摩罗什等人,一直到东晋的中国佛教学者道安、支道林、慧远和僧肇等人,他们翻译佛经的时候,往往使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佛学中的一般概念来附会中国哲学中的概念。
佛学的玄学化使得佛学能够较好地与中国传统哲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魏晋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
六、玄学的佛学化
清谈名士接受般若思想是在西晋中叶以后,直到东晋初年,才形成一股佛玄合流的般若学思潮,东晋时期的佛玄合流实际上是魏晋玄学的继续发展。
就玄学本身的理论逻辑而言,东晋郭象的独化论就意味着玄学的终结。
但作为社会风尚来讲,人们的兴趣尚在增长。
两晋之际的般若学思潮是以般若学的思想形式来讨论玄学所关心的问题,以满足当时门阀士族的精神需要。
从王弼的“崇无”,到裴頠的“贵有”,再到郭象的“独化论”,玄学已经走到了理论上的尽头。
佛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个尴尬的局面,使得社会贵族得以继续以另外的方式来探讨玄学问题,从而促使玄学佛学化局面的形成。
七、结语
历史的真相已经被掩埋在风沙之下,但是,我们根据目前的资料分析可以知道,佛学在中国的发展是明显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影响的,即前面所讨论的佛学的玄学化。
到了东晋中后期,佛学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恰逢玄学的理论已经到了几近终结的地步,所以又出现了玄学的佛学化。
因此,在东晋时期佛学与玄学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兼容并包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杜继文.佛教史[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