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与实践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协同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城乡、东西部、沿海内陆等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实现均衡。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意义:1、优化资源配置:不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产业链,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和借鉴,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各地区的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
打破区域垄断,实现各个区域的优势互补,加速区域间资源共享,不仅会使得产业发展更均衡,也会使得经济的整体利润增加。
3、缩小地区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速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将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进行规划整合,打造更强大的区域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间的客货运输瓶颈,推动各地资源从物流上得以互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贸易的便捷度,从而实现产业的跨区域共同发展。
3、推进城镇化进程:合理的城镇化规划可以带来两大好处——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加强交流,打破地区之间的人流壁垒和贫富壁垒,促进资源和人力的跨区域流动。
4、推进PPP项目: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的PPP项目是加速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激励措施。
电力、交通、石油和天然气、水和环境、物业管理、铁路和地铁等方面的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各地开始开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作,力求推动整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本文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意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适当的经济合作与协调机制,通过各地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转移和信息交流等方式,促进区域内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避免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有利于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尤其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能够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和谐协调,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并开始实践。
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比较突出的成果有:1.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的推进。
1986年,国务院制订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地方经济规划的要求,这一规划的制定,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区域协调发展论坛的举办。
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论坛”,这一论坛汇聚了各地的政府代表、学者专家和企业家等,共同探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向纵深发展。
3.实施“东北振兴”等区域性发展战略。
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性发展战略,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这些战略的实施都提供了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格局趋于分化。
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意义和目标1. 意义(1)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优化城市和乡村的空间结构。
(4)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2. 目标(1)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促进产业转移和就业均衡发展。
(3)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4)改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政策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4. 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城乡生态共建共享。
四、推进中的问题和挑战1. 城市化率过高导致农村人口流失过快。
2. 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3.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依然存在。
4.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城乡差距难以缩小。
五、结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显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现状以及应采取的策略。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缩小地区差距: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地区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4. 提升区域竞争力:区域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竞争,还包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升每个地区的竞争力,实现协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仍然相对落后。
2.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 人口资源流动:由于人口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劳动力的流动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4. 环境保护挑战:一些地区为获取经济发展,牺牲了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1. 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每个地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3. 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引导、扶持等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实现各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浅谈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发布时间:2022-04-23T03:44:26.17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2期作者:杨秀丽[导读] 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杨秀丽中共望奎县委党校【摘要】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本文就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关键词】新时期;区域;战略、详细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状况,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处于稳定状况,但是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全国区域发展整体呈现收敛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区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等不同有着密切关系,基于此,要求相关部门要适时更新现有的区域发展理念,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动能,从而达到提高区域间发展协调性、协同性的目的。
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概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区域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其实施的目的主要为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等的差异,真正实现区域高效、均衡发展。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区域间要素自然流动,合理划分区域功能,鼓励区域之间互相合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以保证区域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除此之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将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三大战略等充分结合在一起,主要以区域本身主体功能与发展总体战略为实施基础,真正区域城镇体系、地区间协调发展。
另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能拓展现有的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区域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真正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场景经济带建设工作和保护工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协调我国东部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推动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社会进步。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幸福感。
三、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区域间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合作、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合作的良好格局,增强区域整体实力。
四、促进环境保护。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区域合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
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全球化的
良性互动。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加强合作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
扩大市场规模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
产业升级可促进技术进步,创新发展。
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将推动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将吸引更多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也面临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合作,推动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
中国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助力经济繁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规模、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发展方向、挑战、区域合作、未来发展、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引言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区域范围内通过加强经济联系、资源互补和产业互动,促进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这种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与融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经济实现有机整合,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市场和产业特色,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通过深化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各成员经济体之间实现互补互利,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繁荣与稳定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共同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势在必行。
1.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
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正文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
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
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
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
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
[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
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1)国民生产总值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
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比重仅为26%,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
(3)城市化水平1998年全国城市总数668个,西部地区的城市数为160个,只占全国的24%,东部则占42%,几乎为西部的两倍。
另外,现代化大城市在整个城市规模体系中所占比例中,西部地区较小。
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西部地区有8个,只占全国的22%,而东部则占49%,是西部的两倍多。
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4)基础设施和人口素质西部地区交通不便,李白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东部、中部的交通运输线路综合密度远远高于西部,分别为西部的5.82倍和3.36倍,西部地区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
另外,西部的通讯条件也比东部地区稀疏、落后。
人口素质不仅仅是一个接受教育程度动问体。
但是由于教育程度是一个相对较好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因此我们以受教育程度来衡量人口素质。
文盲或半文盲人口,西部比东部多3.7个百分点;受到小学教育的人口,东部比西部多7.9个百分点;而受过初中教育敌人口,东部比西部多6.86个百分点;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东部多1.36个百分点。
这表面,东部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人口比西部多,也就是说,东部人口素质高与西部。
[2]2.中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首先,如果以1500元农村先队贫困县划分,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省(区)全部是西部省区,而没有一个中部和东部省。
其次,在全国2109个县级行政区中,592个贫困县所占比重为28%,其中,东部地区县级单位中划入贫困县的比重为12.9%,中部地区为24.1%,西部地区竟高达40.1%。
第三,如果动态地看,在1986年划定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人口有2/3是分布在东、中部地区,但是到1999年,东、中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50%,而修地区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则从1986年1/3上升到55%以上,说明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远远慢于东部、中部地区。
综上所述,突出了总共贫困人口在西部的集中程度。
2.通过以上东、中、西部的对比,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1)东、中、西部差距巨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降的梯度态势,西部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远远低于地区。
中部的情况稍好于西部,但依然比东部地区较低。
(2)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是一种全面的差距。
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地方超过东部地区。
(3)改革开放至西部大开发之际,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没有缩小的迹象。
(4)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中国的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
二、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但是,历史上的地域不平衡与当前的不平衡发色怀念感了质量的变化。
历史上,中原、四川盆地是比较发达和富庶的,四川盆地曾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而广东、福建一带则比较落后和贫穷,设置被成为“蛮夷之地”。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始腾飞,而广大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使得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深刻、复杂的根源,具体说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历史的日积月累在建国之初,东部沿海地区就比内地经济发达,回顾历史可以找到答案。
(1)鸦片战争前从夏、商、周到唐代这三千多年间,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唐朝末年,经济中心开始南移,特别是宋朝以后,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南盛北衰的局面得以完全确立。
嫌比较而言,广大西部地区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为了协调民族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我国历代王朝都在政治、军事、经济问哈等方面指定和实施了响应的边疆政策,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但是边疆地区的经济与中原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是因为:一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统治者不可能拿出过多的财力来支持边疆地区的发展;二是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经济的发展更多的靠劳动力的投入和土地的开垦,边疆大部分地区不具备这些条件。
(2)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工业较内地有了很的发展。
建国前中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的工业绝大部分又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少数大城市,广大内地,除沿江的武汉、重庆等几个工业城市外,几乎没有近现代工业。
但是沿海与内地的差距真正在于思想和观念方面,宴会地区由于接触资本主义,较早逐渐具备了浓厚的市场意识和观念,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和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光辉论断之后,东部沿海地区思想先进,得以迅速发展。
2.国家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
新中国成立至1978你0年间,在总体上实施的是以重工业为趁业发展重点,国家投资向内陆倾斜”均衡布局模式”,推动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于东部沿海几个城市的面貌。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了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非均衡发展战略”“七五”计划期间,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地区经济“梯度发展战略”。
全国相应地被划分为动东、中、西部地区。
这一战略的形成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片面前掉地区经济“均衡布局”的模式,在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激化了地区间经济矛盾和冲突,对此,“八五”计划期间,国家针对“梯度发展战略”的缺陷,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补充了“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国家政策向东部请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却始终没有改变。
3.中西部自身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除了历史积累、政策的效应外,其自身主观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差异明显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平原广阔、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多为高山丘陵、戈壁沙漠,气候干旱,降雨少,水资源缺乏。
与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像对应。
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自由与东部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003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09年,东部地区达8.86年。
中、西部分别为8.01年、7.05年。
在业人口是人力自由的主题,其教育程度集中反映了人力资源的文化技术素质。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和培训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所需的高科技人才纷纷东流,使人才资源更加短缺。
(2)产业结构的转换相对滞后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另外,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增长乏力,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改革开发能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西部地区却明显滞后,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缓慢。
(3)社会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的滞后社会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条件下,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基础发展。
特别是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而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此外,价值观念的滞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有较大的价值观念差距,这突出表现在“小富即安”的指导思想;“等、靠、要”的传统观念;“轻商贱役”的思想观念;“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
4.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我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相应就伴随着国家宏观直接调控能力的减弱。
随着东西部地区差距的逐渐拉大,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经济增长、发展机会都远远好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了东部地区。
这带来了两方面的效应:一是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