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7
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及应用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红外吸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是一种常见的光谱分析技术,它利用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红外光谱的原理基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引起的能量变化。
在红外辐射的作用下,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或频率的光,从而发生能级跃迁并产生吸收峰。
根据不同的吸收峰位置和强度,可以推断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化学环境等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分子在吸收红外辐射时,会发生振动和转动。
振动包括拉伸、弯曲和扭转等不同形式,每个分子都有特定的振动模式和频率,使其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
2. 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分子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收红外辐射,产生吸收峰。
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确定分子的化学键、官能团和分子结构等信息。
3. 光谱图的解读:通过测量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情况,可以得到红外光谱图。
光谱图通常以波数为横轴,吸收峰强度为纵轴,常用峰位和峰形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红外吸收光谱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在化学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鉴定和分析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通过测量样品的红外光谱,可以获得化学键和官能团的信息,从而判断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红外光谱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2. 药物研发红外光谱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药物的结构和成分,可以判断药物的稳定性、纯度和相态等性质。
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检验,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3. 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红外光谱可以用于材料的表征和分析。
不同材料的红外光谱具有独特的特征,可以用于识别和鉴别材料,评估材料的结构、质量和性能。
红外光谱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材料、无机材料、涂层材料等领域。
4. 生物医学研究红外光谱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一、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物质的红外光吸收能力来探测它们的物质组成的技术。
它特别适用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
通过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可以检测物质中的有机键、C-H键、C-O键或N-H 键的存在和位置,从而鉴定出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红外光吸收法的原理是,物质中的分子、晶体或其他结构会在不同的波长处吸收光,产生光谱,这些吸收光谱是物质的独特特征,反映出物质的特性。
根据这种特性,分析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样品,并从所得到的光谱中提取出电子激发、分子振动等信息,从而得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原理是,当物质受到红外幅射的照射时,它的分子会产生振动和旋转,这些振动和旋转的能量会转化为更高能量的电子跃迁。
这些电子跃迁会引起物质材料吸收一些具有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从而产生在不同波长的吸收光谱,通过分析这些吸收光谱,就可以求取物质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红外光谱的吸收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要点:1.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2. 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3. 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4. 红外光谱的应用;5. 红外光谱仪.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节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也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一、红外光区的划分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0.75〜1 000叩,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 5 ~ 2. 5卩m ),中红外光区(2. 5 ~ 25 u m ),远红外光区(25 ~ 10 00卩m )。
近红外光区(0.75 ~ 2.5u m )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低能电子跃迁、含氢原子团 (如O —H、N —H、C —H )伸缩振动的倍频吸收等产生的。
该区的光谱可用来研究稀土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并适用于水、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氢原子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中红外光区(2.5 ~ 25u m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带出现在该光区。
由于基频振动是红外光谱中吸收最强的振动,所以该区最适于进行红外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同时,由于中红外光谱仪最为成熟、简单,而且目前已积累了该区大量的数据资料,因此它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光谱区。
通常,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远红外光区 (25 ~ 10 00 u m )该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气体分子中的纯转动跃迁、振动-转动跃迁、液体和固体中重原子的伸缩振动、某些变角振动、骨架振动以及晶体中的晶格振动所引起的。
红外光谱分析一.基本原理红外吸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IR)是利用物质的分子吸收了红外辐射后,并由其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得到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变化产生的振动-转动光谱,因为出现在红外区,所以称之为红外光谱。
利用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测定分子结构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当分子受到红外光的辐射,产生振动能级的跃迁,在振动时伴有偶极矩改变者就吸收红外光子,形成红外吸收光谱。
若用单色的可见光照射(今采用激光,能量介于紫外光和红外光之间),入射光被样品散射,在入射光垂直面方向测到的散射光,构成拉曼光谱。
通常将红外光谱区按波长分为3个区域,即近红外区、中红外区、远红外区,如下表所示:1. 分子振动类型有机分子中诸原子通过各类化学键联结为一个整体,当它受到光的辐射时,发生转动和振动能级的跃迁。
简单的双原子化合物如A-B 的振动方式是A 和B 两个原子沿着键的方向作节奏性伸和缩的运动,可以形象地比作连着A、B 两个球的弹簧的谐振运动。
为此A-B 键伸缩振动的基频可用胡克定律推导的公式计算其近似值式中,f 是键的振动基频,单位为cm-1;c 是光速;k 是化学键力常数,相当于胡克弹簧常数,是各种化学键的属性,代表键伸缩和张合的难易程度,与原子质量无关;m 是原子的折合质量,即m=m1·m2/(m1+m2)。
上式表明键的振动基频与力常数成正比,力常数越大,振动的频率越高。
振动的基频与原子质量成反比,原子质量越轻,连接的键振动频率越高。
上述是双原子化合物。
多原子组成的非线型分子的振动方式就更多。
含有n 个原子就得用3n 个坐标描述分子的自由度,其中3 个为转动、3 个为平动、剩下3n-6 个为振动自由度。
每一种振动按理在红外光谱中都应该有其吸收峰,但是事实上只有在分子振动时有偶极矩的改变才会产生明显的吸收峰。
红外吸收光谱法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红外辐射的能力来获得关于样品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信息。
红外辐射是电磁波的一种,具有较长的波长,处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频率范围。
红外吸收光谱法基于分子在红外辐射下的振动和旋转转换而产生的谱带。
分子的振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拉伸振动和弯曲振动。
拉伸振动是指分子中化学键的伸缩运动,而弯曲振动是指分子中非线性结构的原子发生弯曲运动。
不同类型的振动将具有特定的频率和能量。
当红外辐射通过样品时,其中的特定波长将与样品中分子的振动频率相匹配,导致分子吸收光能量。
测量仪器将记录样品吸收的红外辐射强度,并以谱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谱图上,吸收强度以峰值的形式呈现,每个峰代表特定类型的化学键或功能基团。
通过与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未知样品中存在的功能基团和化学键类型。
因此,红外吸收光谱法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环境分析等领域,用于物质的鉴定、定量分析以及结构表征。
总之,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分子对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探测样品中的振动和旋转转换过程,从而揭示样品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原理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其原理基于物质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当红外辐射通过样品时,与样品分子相互作用并导致红外辐射被吸收或散射。
进一步,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的红外辐射强度,可以得到关于样品内部分子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红外辐射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具有比可见光更长的波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这种波长特性,通过对样品在红外区域的吸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法可以用于有机物、无机物、聚合物以及生物分子等各种类型的样品分析。
在红外吸收光谱法中,仪器设备包括一个红外光源、分光器、样品室和检测器。
红外光源产生宽频谱的红外辐射,经过分光器将红外辐射按波长分成多个特定范围。
样品室是一个透明的容器,用于容纳样品。
样品与红外辐射相互作用后,部分辐射被吸收,其余的辐射经过样品,最后被检测器接收。
检测器将接收到的辐射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放大和处理,能够得到样品在各个波长下的吸收谱图。
红外吸收光谱图谱展示了样品在红外区域的吸收峰,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关于样品中的化学键、官能团以及分子结构的信息。
每个官能团和化学键都有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振动模式,当红外辐射与样品分子振动模式相吻合时,就会发生吸收。
因此,通过观察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推断出样品中存在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的类型。
总之,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红外辐射在样品中的吸收程度,可以获得关于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为研究和分析各种样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红外吸收光谱法及其基本原理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IR)是以连续波长的红外光为光源照射样品,引起分子振动能级之间跃迁,从而研究红外光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所产生的分子振动光谱,称红外吸收光谱。
在引起分子振动能级跃迁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引起分子转动能级之间的跃迁,故红外吸收光谱又称振-转光谱。
IR 在化学领域中主要用于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以及化学组成的分析,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还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根据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强及峰形,判断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的官能团,从而推断出未知物的结构,因此IR 是有机药物的结构测定和鉴定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波长在0.76 μm ~1 000 μm 的电磁辐射称为红外光(infrared ray),该区域称为红外光谱区或红外区。
红外光又可划分为近红外区(0.76 μm ~2.5 μm 或1 3158 cm -1~4 000 cm -1)、中红外区(2.5 μm ~ 50 μm 或4 000 cm -1~200 cm -1)、远红外区(50 μm ~1000 μm 或200 cm -1~10 cm -1)。
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分子振动能级跃迁的主要区域。
图2-1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红外光谱图。
图2-1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红外光谱图红外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即横坐标可用波长(λ)或波数(ν~)来表示。
横坐标不同,光谱的形状不同,如不注意横坐标的表示,很可能把不同的横坐标表示的同一物质红外光谱误认为不同化合物,得出错误的结论。
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一、分子的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原子与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组成分子。
分子是有柔性的,因而可以发生振动。
我们把不同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的振动模拟为不同质量小球组成的谐振子振动(harmonicity),即把双原子分子的化学键看成是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弹簧,把两个原子看成是各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伸缩振动的小球(见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