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及利润分配业务的核算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3
利润的核算以净利润为中⼼,分为⼆部分,即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
(⼀)利润形成 1.利润的计算 利润是指企业在⼀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减去费⽤后的净额、直接计⼊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包括三个层次: (1)营业利润=营业收⼊-营业成本-营业税⾦及附加-销售费⽤-管理费⽤-财务费⽤-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营业外⽀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 注:这三个层次的利润可以通过第⼗七章的利润表来掌握。
2.营业外收⼊的核算 (1)营业外收⼊是指企业发⽣的与其经营活动⽆直接关系的各项净收⼊,主要包括处置⾮流动资产利得、⾮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融资租赁时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于该项融资租赁资产账⾯余额的差额、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罚没利得、政府补助利得、收到的因享受税收优惠⽽返还的消费税和营业税等税⾦、确实⽆法⽀付的应付账款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划转出去的应付款项、接受捐赠利得、盘盈利得等。
(2)政府补助的核算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的资本。
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属于利得,应计⼊营业外收⼊。
但有⼆种做法:如果补助的是已经发⽣的费⽤,则计⼊本期营业外收⼊;如果补助的是以后将要发⽣的费⽤,则先将政府补助计⼊“递延收益”科⽬,在发⽣费⽤时转⼊营业外收⼊。
【例33】说明计⼊当期营业外收⼊ 甲企业⽣产⼀种先进的模具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该企业的这种产品适⽤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即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然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返还70%。
20×1年1⽉,该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120万元。
20×1年2⽉,该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额84万元。
20×1年2⽉,甲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额时 借:银⾏存款840000 贷:营业外收⼊840000(120万×70%) 【例34】说明计⼊以后期间营业外收⼊ 20×1年1⽉1⽇,政府拨付A企业500万元财政拨款(同⽇到账),要求⽤于购买⼤型科研设备1台;并规定若有结余,留归企业⾃⾏⽀配。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分享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分享1. 引言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利润形成与分配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通过正确的业务核算来进行利润形成与分配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本教案将介绍利润形成与分配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2. 利润形成的基本概念2.1 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2 利润形成的要素利润的形成主要包括营业收入、成本和费用三个要素。
营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费用是指与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
3. 利润分配的基本流程3.1 利润分配的目的利润分配的目的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财务状况,合理分配利润,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利润分配的原则利润分配的原则包括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合理分配原则、依法纳税原则、社会责任原则等。
在利润分配过程中,企业应当遵循这些原则,确保分配过程的公平合理。
3.3 利润分配的方式利润分配的方式包括现金分红、股票分红、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分配方式,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4. 教学案例分享4.1 案例一:现金分红与股票分红的比较分析以某公司为例,对其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比较了采取现金分红和股票分红两种方式的利润分配效果。
通过分析,发现股票分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股东的权益,但同时也存在股权分散化的问题。
4.2 案例二:合理分配利润的实践经验以某工业公司为例,介绍了企业如何根据财务状况和经营目标进行利润分配的实践经验。
通过制定科学的分配方案,该公司有效平衡了股东、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了稳定增长。
5. 总结与回顾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利润及利润分配一、利润形成的核算(一)利润的构成利润,是指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或减去投资损失)后的金额。
其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或减去投资损失)其中:营业收入,是指小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总额。
投资收益,由小企业股权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债券投资取得的利息收入,处置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取得的处置价款扣除成本或账面余额、相关税费后的净额三部分构成。
2.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其计算公式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3.净利润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
其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二)营业外收支的核算1.营业外收入的核算营业外收入,是指小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净流人。
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做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
通常,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应当在实现时按照其实现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小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小企业实现的各项营业外收入。
该科目应按照营业外收入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月末,可将该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
其主要账务处理如下:(1)小企业确认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比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2)确认的政府补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或“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一)教案: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一、教学目标:•理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利润核算公式进行实际计算。
二、教学内容:1.利润的概念和意义–利润的含义–利润的作用和意义2.利润的形成过程–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3.利润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现金分红法–股利分配法–利润留存法4.利润核算公式–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投资收益 + 财务费用–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三、教学方法:1.讲授:介绍利润概念和意义,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实例演练:通过多组典型案例进行演练,让学生掌握利润核算公式的具体应用。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讨论利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4.问题解答:听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疑惑和问题,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教学流程:1.讲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2.分析利润的形成过程3.介绍利润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4.演示利润核算公式的应用5.小组讨论:利润的作用和意义6.小组讨论: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7.解答学生问题并引导思考五、教学评估: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数据计算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2.综合评价: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综合评价,从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完整内容。
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演练实例,教师将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和应用利润核算的门。
只有掌握利润核算的方法和技能,企业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战略和分配利润,为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六、教学资源:1.课件、投影仪、电脑2.典型案例及相关数据3.网络资源、教材《会计学原理》等。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1.利润总额的计算2.各种利润分配方式的适用情况分析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利润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以实际应用到企业中。
怎样确定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利润的构成及利润形成和分配业务的内容、特点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应根据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的特点,分析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根据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内容分析应设置哪些会计科目;最后应用会计科目说明利润形成及分配过程中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利润的形成及分配业务企业一定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各项费用相抵后形成本期的最终经营成果,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利润和亏损两种。
当各项收入总额大于各项费用时,其差额为利润;反之当各项收入总额小于各项费用时,其差额为亏损。
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效率与效益的综合表现,利润要素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尺度,利润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利润要素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其确认和计量依赖于收入和费用,当收入费用已确定时,依据"收入-费用=利润"计算出本期的利润。
利润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因此研究利润与经营活动的关系对于评价经营业绩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营业活动产生的利润在全部利润中占绝对的比重,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属于正常;如果营业利润不能在全部利润中占绝对比重,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存在问题。
按照利润与经营活动的关系分析,会计中的利润净额是由四部分组成的: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取得营业收入,为取得营业收入又会发生各项耗费,如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等。
当营业收入大于各项营业费用时形成营业利润;反之为营业亏损。
营业利润是按照费用与相关收入配比确认、计量的。
企业的营业活动按照发生的是否频繁,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与此相适应,营业利润分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
2.投资损益。
投资损益是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或损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外投资是本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补充,因此投资收益应构成利润的一部分。
3.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相抵后的净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