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大纲整理
- 格式:xls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5
1.寄生现象(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害也不受益,称为共栖。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双方受利,称为互利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2.寄生虫分为:①专性寄生虫,生活史某个阶段或各个阶段都营寄寄生生活,如丝虫;②兼性寄生虫,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③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某些蝇蛆进入人肠内而偶然寄生。
3.宿主类型: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贮藏宿主4.感染阶段:在寄生虫生活史发育的各个阶段中,能够感染人体的某一特定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5.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1)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又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的侵入、移行、寄生等对所累及的部位、组织及其附近组织、器官都可产生损伤、破坏或迫压作用。
尤其是寄生虫的个体较大,数量较多时,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3)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这些物质可引起组织损害、出现免疫病理反应。
6.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一旦进入宿主体内,机体必然出现防御性生理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和胎盘的天然屏障作用,胃液等消化液的杀灭消化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补体和溶菌酶的溶细胞作用等。
(2)特异性免疫①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②非消除性免疫:这是寄生虫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状态。
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研究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该课程包括对它们的基本特性、生长环境、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检测等方面的学习。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 掌握病原生物学中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方面的基本知识 - 了解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理 - 掌握寄生虫检验的方法与技巧 - 熟悉常见的寄生虫危害、传播和预防控制策略 - 培养对病原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课程内容第一章病原学概论1.病原生物学的发展与现状2.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3.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第二章寄生虫学概论1.寄生虫的分类与特征2.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制3.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第三章常见寄生虫学1.原虫2.绦虫3.吸虫4.圆线虫和钩虫5.蛔虫和鞭虫6.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寄生方式、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危害第四章寄生虫检验方法1.寄生虫检验的原则2.寄生虫检验的常用方法3.寄生虫检验方法的评价第五章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寄生虫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特征2.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及预防小技巧3.寄生虫病防治的技术与方法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主,对于理论授课,采用PPT的方式进行讲解,辅以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对于实践操作,采用实验与诊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开放性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方式以占比较大的闭卷考试为主,实验报告占比较小,旨在评估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考核的学生将颁发结业证书。
参考书目1.《病原生物学与防治技术基础》(赵荣福,杨占秋,陈逸龙,谢志宇编著)2.《人兽共患病控制(附DVD光盘)》(王惠东,薛迎新,周婉洪等编著)3.《寄生虫病学》(邵汝梁,周红梅,陈振东编著) 4.《病原生物学》(刘毅,杨海彬编著)以上参考书目只是供学生参考,不限于这些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行选择相关书籍。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寄生虫形态、生活史及生态,认识寄生虫病与虫媒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控制与消灭的基本理论与原则,为防治寄生虫病和防制虫媒节肢动物提供理论根据。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课程奠定基础。
第一篇总论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生活史和感染期的概念,掌握寄生虫生活史的分类,掌握寄生虫和宿主的分类;熟悉共生、共栖和互利共生。
了解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掌握寄生虫的生活史的概念和生活史的分类。
掌握带虫者的概念,掌握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熟悉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熟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掌握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的概念;了解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了解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
掌握常见的寄生虫病病原学诊断技术,了解免疫学检查方法。
了解寄生虫病的危害与防治成就及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一章概述掌握原虫的形态特点,掌握原虫的运动方式,掌握滋养体和包囊的概念。
掌握原虫的生殖方式,了解原虫的营养与代谢。
掌握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第二章叶足虫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一般情况(寄生部位、所致疾病等)。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特点。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的特点和基本生活史过程,熟悉生活史的其他内容。
熟悉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特点和致病机理,了解临床表现。
掌握最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何种方法、检查何种标本、检测何种病原体等),了解操作过程,了解免疫学诊断。
熟悉阿米巴的流行状况,熟悉流行因素;熟悉防治方法,了解治疗。
第三章鞭毛虫第一节兰氏贾第鞭毛虫掌握兰氏贾第鞭毛虫的一般情况。
掌握兰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特点。
掌握兰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的特点和基本生活史过程,熟悉生活史的其他内容。
熟悉兰氏贾第鞭毛虫的致病特点和致病机理,熟悉临床表现。
寄生虫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04030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英文名称:human parasitology课程性质:医学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学分:2.5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预修课程(编号):建议教材: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强华主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科学出版社第一版课程简介:人体寄生虫学也称医学寄生虫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属病原学范畴,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
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着重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从病原和病原种群动力学角度,揭示寄生虫病发病机制及流行规律,以达到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的目的。
内容包括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等。
我国幅员辽阔,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种类繁多,地理分布差别较大。
在教学内上,我们将以本省常见多见的寄生虫虫种与寄生虫病为重点讲授内容,同时兼顾一些在全国流行较为广泛、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与寄生虫病。
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本学科教与学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一)目的要求:了解寄生虫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寄生虫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熟悉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治原则。
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及其有关的名词概念,特别是人体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寄生虫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寄生、生活史、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转续宿主、保虫宿主)、带虫者、隐性感染、机会致病、幼虫移行症、异位寄生2、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内容、学习目的。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包括作为病原体和作为传播媒介两方面;全球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重点了解危害性大,流行猖獗的寄生虫病。
寄生虫学教学大纲(医学检验专业用)前言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环节和规律。
寄生虫学是从生物学和动物学派生出来的。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们对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寄生虫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及造成这些损害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室诊断查出寄生虫的感染,以便用有效地手段进行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间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本专业外文词汇,为培养学生逐步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件。
适当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认识与贡献及国内外在寄生虫学与寄虫学病防治工作中的成就。
检验专业本课程教学时数36 学时,理论实验比例为1:1 。
第一篇总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寄生现象,宿主的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
(二)、熟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了解寄生虫学定义和范畴及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寄生现象:共栖、共生、寄生的概念;寄生和宿主的概念。
寄生虫的生活史,宿主的类别。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化学性损伤和抗原性刺激;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防治原则。
•医学蠕虫一、目的要求了解蠕虫的特征、分类、生活史。
二、教学内容蠕虫的定义、特征、分类、生活史( 土源性蠕虫和生物源性蠕虫) 。
一、目的要求(一)、掌握蛔虫、钩虫、丝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熟悉流行因素,了解防治原则。
(二)、熟悉鞭虫、蛲虫、旋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似蚓蛔线虫( 蛔虫) :形态( 成虫特征、虫卵) 、生活史( 寄生部位、外界发育、感染期和方式、幼虫移行) ,致病( 肠道损伤、并发症) 、实验诊断、流行( 分布、因素) 、防治。
(二)、毛首鞭形线虫( 鞭虫) 简介。
1.WHO/TDR重点防治的六大热带病: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锥虫病(trypanosoma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钩虫病、(麻风、结核、登革热)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血钩丝利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疟疾、结核、艾滋病2.寄生的类型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收益也不受害【结肠阿米巴+人】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均受益【鞭毛虫+白蚁】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而一方受害【牛带绦虫+人小肠】3.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指生活史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疟原虫、钩虫】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寄生虫主要在体外营自生生活,但某些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营寄生生活【粪类圆线虫】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的繁殖力及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4.宿主类型终末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卫氏并殖吸虫+人/犬某些哺乳动物】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华支睾吸虫-淡水螺-淡水鱼】保虫宿主、储存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保虫宿主都会传播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猫】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transport 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正常发育为成虫,仅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卫氏并殖吸虫-野猪】5.顶复门和微孢子门中的寄生性原虫均不具备运动器官(纤毛),营自生生活的种类均具有纤毛原虫以简单快捷高效的二分裂或多分裂无性生殖为主要方式,蠕虫以有性生殖为主,有的则为二者结合的世代交替方式【牛带绦虫-无性;蛔虫-有性】自体感染:蛲虫、猪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6.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第六版)(供临床医学、预防、全科医学、影像专业用)前 言人体寄生虫学属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的根底。
要求学生以寄生虫生活史为重点,掌握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发病机制、流行状况及防治原那么,为今后从事医疗、预防工作打下根底。
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多种手段如课堂讲授、录像、多媒体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不都在课堂内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验课28学时。
理论教学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 引言1第二章 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第三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八章 医学原虫概论 0.5第九章 叶足虫 1.5 第十章 鞭毛虫 1 第十一章 孢子虫 3 第十二章 纤毛虫自学第十三章吸虫4第十四章绦虫2第十五章线虫4第十六章猪巨吻棘头虫自学第十七章医学节肢动物概论0.5第十八章昆虫纲 1.5第十九章蛛形纲1参考资料:1. 赵慰先主编人体寄生虫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出版19942. 沈一平主编寄生虫与临床〔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出版19993.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第1版〕. 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 石佑恩主编病原生物学〔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o引言【预习要求】预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目的要求】1. 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范畴。
2. 熟悉人体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3. 了解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状况。
1. 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2. 寄生虫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寄生虫学的开展方向。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寄生虫: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等。
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寄生虫的代谢。
寄生虫病的传播及其特点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因素带虫者、隐性感染。
分布的地方性和传播的季节性。
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学时分配:2第二篇医学原虫学原虫概论掌握内容:生理特征:运动与摄食、生殖方式的类型。
熟悉内容形态特征:胞膜、胞质及细胞器、胞核及类型。
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征。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掌握内容:形态及生活史特征:滋养体、包囊各期形态及发育增殖规律。
致病:滋养体侵袭组织的过程及机理,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和好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
熟悉内容:理化及生物因素对阿米巴发育、增殖的影响。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粪便及组织检查,人工培养)、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传染源、传播方式。
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熟悉内容:简介包囊形态特点并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比较。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3 -掌握内容:滋养体的寄生部位、增殖与传播。
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
熟悉内容:滋养体的形态。
生理盐水涂片法及培养法检查。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掌握内容:生活史特征。
寄生部位、发育增殖。
带虫状态及急性期表现。
熟悉内容:滋养体、包囊的形态。
实验诊断。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掌握内容:生活史:在人体内的裂体增殖(红外期和红内期)及配子体的形成;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及孢子增殖。
生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营养代谢的特点及疟原虫对红细胞的影响。
致病:疟疾的潜伏期、发作、贫血、脾肿大。
疟疾肾病、凶险型疟疾及黑尿热。
先天性感染及婴幼儿疟疾疟疾的再燃与复发免疫: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疟原虫抗原特性及宿主的免疫应答特点带虫免疫及免疫逃避熟悉内容:形态特征: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及鉴别;裂殖子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人体寄生虫病大纲
一、原虫:单细胞生物
1.叶足虫:伪足运动
阿米巴
2.鞭毛虫:有鞭毛的,鞭毛为较长的突起,可有单、双、多之分。
鞭毛适合于运动,运动效率在原虫中最高。
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阴道毛滴虫
3.孢子虫: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为孢子生殖和裂殖。
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
4.纤毛虫:细胞上布满纤毛,纤毛于鞭毛比起来细微得多,短得多,也是运动器官,但运动效率也低得多,运动方向性不易把握
结肠小袋纤毛虫
二、蠕虫: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开始观察时看它们大多蠕动,肌肉运动而得名,但目前名字已几乎无实际意义。
1.吸虫:血吸虫
2.绦虫:
3.线虫:
4.猪巨吻棘头蚴:
三、医学节肢动物:占所有动物种类的2/3以上,昆虫纲又是其中最主要的种类
节肢动物特点:
对称
体表坚硬体壳
开放式循环系统:主体为血腔,内含淋巴结
发育史大多经历脱皮、蜕变
1.昆虫纲:头、胸(足3对)、腹三部分
又名6足纲
蚊、虻、虱、臭虫
2.蛛形纲:特点是虫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无触角,无复眼,无翅,成虫足4对
蜱、螨。
第一篇总论---第一至五章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寄生虫生活史的概念。
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
3. 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了解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蠕虫---第六章线虫---第一节概论1.掌握线虫的一般形态特点。
2.掌握线虫的生活史特点,了解其生活史类型。
3.了解重要虫种。
第二篇医学蠕虫---第六章线虫---第二节似蚓蛔线虫1.掌握蛔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蛔虫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蛔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蠕虫---第六章线虫---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1.掌握鞭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鞭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鞭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三篇医学蠕虫---第六章线虫---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1.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
2.掌握钩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蠕虫---第六章线虫---第七节旋毛形线虫1.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
2.掌握旋毛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
3.了解旋毛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蠕虫---第六章线虫---第八节丝虫1.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
2.掌握丝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七章吸虫---第一节概论1.掌握吸虫生活史一般特征2.了解吸虫的形态特点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七章吸虫---第二节华支睾吸虫1.掌握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2.掌握生活史全过程3.掌握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4.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七章吸虫---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1.掌握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
《人体寄生虫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等专业使用)Ⅰ前言《人体寄生虫学》是衔接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
以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演示、幻灯、录像、投影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全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本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下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法医学、急救医学及妇产科学专业(方向)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时数: 5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20学时,理论/实验为3:2。
四教材:《人体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雍龙主编,7版,2008年。
Ⅱ正文第一篇总论一教学目的学习人体寄生虫学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及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及宿主的类别。
(二)掌握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作用。
(三)熟悉寄生虫的类别、感染的免疫。
(四)了解寄生虫病的特点。
(五)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防治原则。
(六)熟悉重要基本概念的英文名称。
三教学内容(一)寄生虫的生物学共生、共栖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寄生虫的生活史概念;寄生虫的类别(体内、体外、专性、兼性、偶然性、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宿主的类别(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感染阶段的概念;寄生关系的演化。
寄生虫学概论【目的要求】一、掌握1.寄生虫与宿主的生物学类别。
2.寄生虫病特点。
3.寄生虫生活史与致病及临床症状、诊断、传播和防治的关系。
二、熟悉:1. 演化中的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间相互关系。
2.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3.寄生虫病病原学诊断与免疫学诊断基本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三、了解:1.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2.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要点】引言寄生虫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寄生虫生物学与寄生虫病寄生现象共生、共栖、互利共生、寄生寄生虫的类别机会致病寄生虫宿主类别终宿主、中间宿主、储蓄(保虫)宿主、转续宿主寄生虫的生活史定义、类型和环节感染阶段、人体内寄生阶段、排离阶段、人体外发育繁殖阶段寄生虫生活史与医学关系寄生虫与宿主两者相互关系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掠夺营养、机械性损害、化学毒性作用和变应原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伴随免疫和带虫免疫)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三种结果寄生虫病特点寄生虫感染与带虫者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流行的因素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防治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线虫【目的要求】一、掌握1.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的成虫及虫卵的形态。
2.丝虫微丝蚴和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基本形态。
3.常见线虫感染的病原诊断方法。
二、熟悉1.常见土源性线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寄生特点及致病性。
2.两种丝虫微丝蚴的形态鉴别。
3.丝虫和旋毛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寄生特点及致病性。
三、了解常见人体寄生性线虫的分布、流行和防治原则。
【教学要点】线虫概述(在讲解各论内容中予以联系)形态成虫形态、雌雄成虫区别虫卵的基本形态特征生活史线虫基本发育阶段生活史两大类型简单生活史复杂生活史蛔虫形态成虫外形、雌雄成虫区别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在人体内的发育感染期、感染方式、幼虫移行过程、成虫寄生部位和方式在外界的发育条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