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纪念南阳汉画馆创建六十周年
- 格式:pdf
- 大小:655.07 KB
- 文档页数:7
南阳汉画馆游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梦回千年的汉画博物馆专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开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汉文化只能去南阳。
”汉画馆中的陈列,可以从侧面反映汉代文化的内容。
汉画博物馆离武候祠很近。
从武候祠出发向南,沿小路下坡直行就能到汉画博物馆了。
平时汉画博物馆游客很少,我到达时,就仅有我一个人。
汉画博物馆是一座仿汉建筑,面积不大却藏品丰富,是我国最大的汉画石刻专题收藏博物馆。
一进入大厅,一股浓浓的汉风扑面而来。
一尊汉刻避邪兽架在大厅中央。
这尊石兽要比在许昌博物馆看到的避邪略小,但是雕刻手法要简练粗旷的多,有一种野性和柔美的综合美,又古意盎然,令人不由驻足细品。
据说,这尊避邪唐宋两代的《后汉书》、《集古集》、《梦溪笔谈》等古典着作中已经被提到了,可见当时的人也非常重视这尊汉刻呢。
虽然现在这尊石兽已经残缺,但是虎头、凤尾、收紧飞翼和布满鳞片的腹部还是能清晰体现。
在汉代,生产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还能使用那么简单的线条来作成那么富有韵律的艺术品,当真令我这种现代人汗颜不已。
汉画馆分祥瑞厅、天象与神话厅、舞乐百戏和角抵厅几个主题大厅,所陈列的汉画都以这几个主题区分。
祥瑞厅大多以仙怪传说为内容,雕刻古拙粗放,苍劲豪迈。
天象与神话厅多以天文图像及传说为图案内容,甚至有当时的天文现象“日月同辉”以及嫦娥奔月等传说。
舞乐百戏和角抵厅中大多反映的是当时的世俗生活、风俗习惯等内容。
流传至今的汉画像实际上都是南阳地下诸多汉墓中的出土文物。
汉光武帝刘秀是南阳发迹的,当年刘秀与南阳郡内二十八位豪杰起事,推翻王莽创立了东汉王朝,后人称这二十八人是上天遣下的二十八星宿来助刘秀登帝的。
刘秀登帝,南阳作为福地,即大封特封,故此当年南阳多豪门。
大户人家生前奢靡,身后也要仿造身前生活进行厚葬。
画像石墓室开始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汉画,说白了就是这些石墓室上的石刻艺术品(墓门及桅楹居多)。
浅谈南阳汉画艺术内容摘要:汉画像石优美古朴,具有独特的神韵。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纯粹的民主艺术,无论从造型还是构图都彰显中国传统绘画所独具的民族艺术风格。
关键词:汉画意境和谐渊源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全面发展,全面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汉代的文化,以具有浩瀚的气质和不朽的业绩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南阳汉画石艺术是汉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汉代中独具个性。
他缘于楚文化的发展。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刻在墓室、祠堂上的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
具有“河南的敦煌”之称的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已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2500多块,占全国汉画像石出土总量的1/3。
与其他地方出土的汉画像石相比,南阳汉画像石具有独特、显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美学家王朝闻说:“南阳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初步印象可以说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辉煌。
”①本文试就南阳汉画像石的形象来探求其中蕴涵的和谐意味。
南阳出土的400多块汉代画像砖,是南阳汉文化的又一“绝”,现集中收藏在地区文物研究所和新野汉砖博物馆里。
这些画像砖多为东汉中、晚期的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独特而闻名于世。
其中反映汉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题材的汉画像砖最多。
如舞蹈、音乐、百戏、建筑、神话、历史故事等,其中一些画像砖如“戏车”、“胡汉战争”等为其它地方所少见,是国内的孤品。
这些画像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风貌。
新野出土的《斜索戏车图》、《平素戏车图》、《双索戏车图》等表现了汉代杂技艺术的辉煌成就。
史料记载的履素都为地上固定设索。
这些画像使其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变为飞动的形态。
汉画研究者认为,南阳汉画砖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其艺术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南阳的汉画像石相比,它在艺术上更为简约,更为抽象,更强调线条的表现力,是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
试论河南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与六朝时期画像砖的独特风格与内在联系■崔闯【摘要】;通过对河南南阳地区相继发现的汉画像石和六朝画像砖进行分析比较,结合一些图片与文字资料,阐述了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与六朝时期画像砖在此地域的独特艺术风格,并分析了两个时期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特点,认为六朝时期画像砖,是在继承了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和演化形成的。
【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六朝画像砖风格传承创新引言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因地处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单从地名便可看出,它正处于通南接北,达阴及阳的险要位置。
南阳古称“宛”,在东汉时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它四通武关,东受江淮,同时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家乡,皇帝常来巡幸。
(1 )此地达官贵人云集,厚葬之风极盛,故留下了大量的画像石资料。
始建于1935年10月,经过不断改扩建,于1999年12月27日新建成的南阳汉画馆,现已经搜集整理画像石藏品近3000余件。
成为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
(2)相较与汉代画像石,1957年在河南邓县学庄发现,于1958年发掘清理的南北朝时期的彩色画像砖墓,则是六朝时期画像砖的典型代表。
而值得一提的是,邓县(1988年撤县建市,今为河南省邓州市,属县级市)隶属于南阳市,在河南南阳境内,据南阳市区仅60公里,南阳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有一部分也是从该地出土的。
这将意味着在同一地区,相继发现了汉代和六朝时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在这一地域有什么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呢?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
秦代便设南阳郡,汉代袭之。
当时是手工业、商业、农业水利灌溉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阳地区这个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南阳汉代画像石作为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具有汉代石刻画像博大精深、古朴凝重的共性特征,这个问题在课本中已有讲述,这里不再赘言;其次,南阳汉画又是一个地域性文化现象,因而其个性特征亦显得极为鲜明。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试模拟测试题一、单选题1.大数学家华罗庚在初中时期,数学成绩非常差,他的数学老师跟全班同学说:“如果将来有一个人没有出息,那个人一定是华罗庚。
”之后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案例中的数学老师违背了()的学生观。
A.学生是独特的人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D.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其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体指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
案例中的数学老师因为华罗庚的数学成绩不好,就断言他以后没出息,表明数学老师没有看到华罗庚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违背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
2.从现象上看,幽默是对事物一般逻辑的某种扭曲,但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理性的倒映,它离不开人的正常思维和健康的心理,所以幽默是人类健康心理的一种反映。
根据上面陈述,可以推出下列哪一结论()A.幽默的本质即是将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产生逻辑混乱而产生喜剧效果B.幽默所包含的逻辑性往往与正常逻辑有着不同之处C.幽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D.人的正常思维和健康心理构成了幽默的充分条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幽默只是对一般逻辑的扭曲,而不是逻辑混乱,A项不正确;C项所说的幽默和想象力之间的关系文中并未提及,D项则是把必要条件当作了充分条件。
因此答案选B 项。
3.如要改变整个幻灯片内容布局时,应该修改()A.幻灯片母版B.幻灯片的版式C.幻灯片D.幻灯片的背景答案::A解析::幻灯片母版是具有特殊用途的幻灯片,用来设置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灯片的文本格式。
4.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A.苏联一号B.社会主义一号C.东方一号D.西方一号答案::C解析::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的“东方一号”发射成功,环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这是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南阳汉画馆构建智慧型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探索作者:杨荣海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优化博物馆展览设计,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提高博物馆策展能力与管理水平,展陈设计人员要主动更新工作理念,积极引入各种新技术,为博物馆管理和展出工作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本文以南阳汉画馆为例,深入分析智慧型博物馆的核心—沉浸式体验,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不断顺应智慧型博物馆展览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智慧型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优化策略中华历史所遗留下的灿烂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对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沉浸式体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沉浸式体验场景设计充分借鉴了现代视觉技术和空间艺术,用独特的科技和艺术形式赋予历史文物鲜活的生命力。
南阳汉画馆是全国著名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收藏展示场馆,要使其成为新时代智慧型博物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融合艺术之美,创新展出模式。
一、构建智慧型博物馆的核心—沉浸式体验当前,沉浸式展览作为一种新的博物馆展览方式受到大众的喜爱。
以南阳汉画为代表的静物类展品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讲解员讲解为主的被动展览模式,寻求数字技术的支撑,以提升参观者的感官体验。
沉浸式体验与传统的展览模式相比,能够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的魅力,使其与展品之间的“情感距离”更近。
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和光影、音乐的应用使沉浸式展览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现代化,使展览者对展品的印象更加深刻。
沉浸式展区采用环绕式墙面展览、全息投影、全面造景和音乐体验等展览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触觉和听觉,配合文字解说和影音效果,形成动态展览方式,更符合参观者的需求。
沉浸式展览方式在改变展览形式的基础上拓宽了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满足了观众了解展品信息的需要。
二、沉浸式体验的展示设计优势在构建现代智慧博物馆的过程中,引入沉浸式展览设计作为变革传统展览方式的有效形式,具有明显优势。
施蛰存旧藏南阳汉画像石拓本作者:陈根远来源:《大观·收藏》2019年第03期汉代画像石概说肇始于西汉、隆兴于东汉的画像石艺术是我们祖先智慧神思在艺术天地里的自由驰奔,它取石为纸,以刀代笔,突破了商周青铜器上以几何图案为主的表现形式,不追求对自然一味的摹仿,不斤斤于细微末节之刻划,强调神韵,突出整体的形似和动势,或繁密,或疏简,或古朴,或流动,是中华民族形成以来第一次对艺术在写意与写实上自由纯熟的驾驭。
其内容上,既有西王母、雷公、仙人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又有牛耕、乐舞、出行等日常生活的真實刻画。
创作手法上,既有规矩整齐的几何装饰,更多夸张多变的线条造型,不但为美术史家所倾倒,其所反映的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亦受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的关注。
汉画像石是指汉代人修建墓葬、祠堂、门阙所用表面刻有画像的建筑石材。
汉画像石有四大分布中心,即山东苏北区、河南南阳区、四川重庆区、陕北晋西北区。
其中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最多,而且以风格粗犷、图像多衬以或横或竖的底纹凿纹见称,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南阳汉画像石出现于西汉晚期,大兴于东汉早、中期,东汉末年衰落后便一下尘封了近两千年,直到100年前,都还不为人知晓。
南阳汉画像石的早期发现与收藏1923年,还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董作宾(1895-1963年)放假回到家乡南阳,发现路旁乡人蹲坐的大石块上刻有人物、动物图案,遂在附近寻找。
他惊奇地发现河边的捶衣石、民宅的基石、路面铺的石头上,都有一些类似的“雕画”。
经过认真的考证,他认定这是汉代的遗物。
在这以前,人们只知道山东有汉画像石,没有人知道南阳也有汉画像石。
尽管当时董作宾还不知道散落于南阳各地的这些石头出自何处,有什么用途,但他的发现已使沉睡近两千年的南阳汉画像石开始浮出水面。
1927-1928年,南阳籍著名教育家、方志学家张中孚奉命回宛赈灾,偶然发现一些荒桥房基所用的石头上有画像雕刻,与山东所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很相似,于是他“访拓宛境金石于荒桥古寺中,得画像数石”,“重往寻访,又得数石”(关百益《南阳汉画像集·序》)。
表1: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表2: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1.任务书由指导老师填写。
2.任务书在第七学期下达给学生。
3.本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表3: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注:可附页
表4: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本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表5: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审阅评价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表6: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教师审阅评价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南阳汉画馆景观设计分析作者:邓珂屈永建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8年第5期摘要:南阳汉画馆我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
作为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公共园林,南阳汉画馆的景观设计,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规整式和自然式的植物配置为烘托,巧妙地利用地形位置安排景观布局,营造出一种庄严、古朴、幽静的景观氛围。
关键词:南阳汉画馆;景观布局;景观特色一、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按照隶属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此外,还有公共园林、书院园林等。
南阳汉画馆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
馆内有画像石藏品近3 000块,其中,登记定级的有1 339块,著名的东汉大型圆雕——天禄、辟邪和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为镇馆之宝。
经过迁址、重建、维护和修缮,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南阳汉画馆景观。
根据园林大家周维权先生的解释,“公共园林是利用寺观、祠堂、纪念性建筑的旧址,或者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名胜古迹,在此基础上,加以园林化的处理而形成的园林景观”。
另外,根据“纪念性园林是以纪念人和事为目的建造的、以供人们回忆或铭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这一概念,汉画馆的建设是为了继承和学习我国优秀汉代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笔者将南阳汉画馆定义为具有纪念性质的公共园林。
二、南阳汉画像石简介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 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两汉时期全国重要的都会城市之一,特别是在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后,南阳作为“帝乡”,更是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会,那时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其墓地最集中的是在南阳市的宛城区、卧龙区、新野县、方城县、唐河县、内乡县、邓州市、桐柏县、镇平县等地。
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开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汉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阳。
南阳汉画馆:古代汉文化艺术的宝库“紧守国宝,疏于膜拜,实在罪过”。
日前,中国网记者乘着评选南阳“八景”活动的东风,再次怀着朝圣的心情,虔诚地走进南阳汉画馆,手抚粘有先祖指纹的灵石碎片,重享醍醐灌顶的震撼。
南阳汉画馆虽蜗居南阳盆地,不靠名山大川,但这丝毫无损于其赫赫国宝的至尊地位。
这是一座收藏、陈列和研究汉代画像石的专业性专题博物馆,这也是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
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当时的馆舍位于南阳民众教育馆内(今卧龙区广播站后院)。
馆藏汉画像石118块。
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罗震撰写了“南阳汉画馆创修记”碑文。
解放后,随着大量散存画像石被发现和收集,空间狭小的馆舍已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画像石。
于是,汉画馆于1958年被搬迁到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祠景区内。
二次修建的馆舍展厅面积扩大到900余平方米,共收藏画像石500余块。
郭沫若先生为新馆题写了“汉画馆”门额。
七十年代中期,汉画像石的馆藏量由原先的500余石猛增至1000余石,展馆容量再次趋于饱和。
1976年,开始在原馆东北侧再次重建一座新馆舍,并于1979年竣工开馆。
新馆展厅面积1700余平方米,展出画像石精品187块,馆藏画像石总量已达1500块。
历史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南阳地方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南阳汉画像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参观、研究南阳汉画的人日益增多。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八十年代后期,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决定投资新建一座规模更大、功能齐全、融展览、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馆舍。
经过多年的努力,总投资一千多万的新汉画馆大楼终于在1999年12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1999年12月27日新建成的汉画馆,座落在南阳市区西南方的卧龙岗龙首处,她背靠蜿蜒起伏的卧龙岗,前临流淌不息的白河之水,北边与南阳名胜武侯祠相邻,门前有汉画路与东面的车站南路和北面的卧龙路相连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拓片),东汉,长150.0厘米;宽42.0厘米。
1973年南阳县王寨出土。
[1]原石现馆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
深度品鉴该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县(今宛城区)一画像石墓中。
该画像石属于东汉早期。
该画像石位于一后室门楣左边。
画像中,右起一钟悬挂在簴架上,两旁各有一乐人,均以一手扶簨,一手执杖撞钟。
向左一大腹便便的赤身俳优叉腰跨步疾走作滑稽表演;中间一娇小玲珑之女性舞者,头顶一类似灯盏之物,一手托一易碎之盘,一手作为支撑,双腿逆势高高举起,单手倒立于橔上;左起一人吹埙,一赤身突腹俳优正在奔跑之中,左手播鼗摇播,右手抛跳12丸;一男子跽坐,双臂展开,作口吐火焰的幻术。
整个图像画面是一个大型乐舞百戏场面的浓缩。
文化解读汉画像石是刻画于汉代墓葬棺椁、祠堂四壁以及建墓构石上的画像。
画面中的内容涉及劳动、娱乐、神话、生活等方面,也关乎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
汉画像不但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史学家称之为汉代社会的“绣像史”。
而上图中所展示的就是反映汉代社会乐舞生活其一的百戏娱乐状况。
然而,这块看似普通的乐舞画像石,百戏画像石画面中,右边挂了一个巨大的青铜甬钟,两旁各有乐人扶簴敲钟。
与青铜甬钟合奏的还有左边的一个吹埙的乐人,三人共同和乐伴奏百戏。
其画面内容折射出汉代社会巨大变迁的信息,不但承载着汉代社会娱乐的文化信息,更是汉代社会礼乐转型变迁的缩影。
一方面,文献中铜钟仍具有礼仪性;另一方面,民俗色彩的画像中,铜钟地位一落千丈,在民间成为百戏配角。
那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其一、汉代的礼制乐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八音之中金石为贵,雅乐之中金石为先。
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在西周时期,金石钟磬不单单是一种演奏的乐器,它承载更多的是其深刻的政治内涵。
《礼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参观南阳汉画馆有感
我去,我去了趟南阳汉画馆,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到了汉朝的画廊,还自带解说员功能!一脚踏进馆里,我就觉得自己艺术细菌爆棚,仿佛下一秒就能挥毫泼墨,成为一代画匠。
首先得说说那些汉画像石,我的妈呀,这哪是石头,这分明是古代的3D打印技术吧!那些线条,刻得比我的头发丝还细,我站在石像前,差点儿就想要拿把刷子,自己动手修复一下。
再来说说那些画像的内容,精彩得我手机相册都不够用,每个角度都想拍,每个细节都不想错过。
我看到那些汉朝的美女,一个个都长得跟网红似的,我就在想,要是她们活在现在,那绝对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还有那些车马出行图,哇,那场面,壮观得像是古代版的《速度与激情》。
我看着那些马车,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副驾驶,跟着古人一起驰骋在大道上,那风驰电掣的感觉,简直了!
最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些汉朝的日常生活场景,那些古人干活的模样,搞笑得像是漫画书里的插图。
我看着他们,仿佛能听到他们在说:“兄弟,今天咱们是挖沟还是种地啊?”
总之,这一趟南阳汉画馆之旅,我是眼睛看得像扫描仪,手指按快门按得像弹钢琴,心里笑得像是看了一整天的喜剧大会。
这个地方,简直是艺术界的宝藏,下次再来,我一定得带上画板,现场临摹几幅,说不定还能激发出我体内的艺术潜能呢!。
第38卷第6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8No 62018年11月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v.2018收稿日期:2018-08-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慎终追远 先秦两汉丧祭礼仪中的文学活动考论 ꎬ项目编号:12BZW029ꎻ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 先秦文学色彩语言的美学视知觉 ꎬ项目编号:2017 ̄SKPJ ̄11ꎻ河南省软科学项目 中原地区唐前文化传承之造像研究 ꎬ项目编号:152400410063ꎻ2018年河南省社科规划年度项目 «楚辞»视知觉色彩文化认知研究 ꎬ项目编号:2018BYS019ꎮ作者简介:赵曦(1972 ㊀)ꎬ女ꎬ陕西省咸阳市人ꎬ博士研究生ꎬ副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与美术学研究ꎮ①参见凌皆兵主编ꎬ王青建㊁李真玉㊁徐颖副主编的«色彩的记忆 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中彩图1ꎬ文中所有彩图均出自这本书ꎬ下文不再一一标注ꎮ南阳陈棚汉代画像石的色彩特征赵㊀曦(郑州大学美术学院ꎬ河南郑州450001)㊀㊀摘要:汉画像石色彩以政治礼乐色彩㊁墓葬色彩与巫术色彩为主要特征ꎮ南阳陈棚汉代画像石的政治礼制㊁乐舞彩绘中ꎬ通常以黑㊁红㊁白三色为主ꎬ属先秦西周时期象征性视知觉文化认知ꎻ墓葬彩绘中通常以红㊁黑色为主ꎻ巫术彩绘则较为丰富ꎬ是在红㊁黑色的基础上增加了石绿绿色ꎮ有关南阳彩绘汉画像石图册的出版ꎬ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文化认知ꎬ提供了珍贵的地下图像文献ꎬ对研究先秦色彩文化以及秦汉以后色彩文化认知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ꎮ关键词:画像石ꎻ色彩ꎻ政治礼制ꎻ墓葬ꎻ巫术中图分类号:K2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18)06-0015-03㊀㊀南阳市汉画馆的考古专家们根据河南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246-263ꎬ对陈棚彩绘画像石墓的全部画像石重新进行整理ꎬ细致地核对每块画像石的施彩部位㊁施彩种类㊁发掘现状ꎬ进行彩色拓制ꎬ编辑出版了南阳汉画像图集 «色彩的记忆 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一书ꎮ由于汉代文化上承先秦文化ꎬ因此ꎬ尽管南阳汉画像石反映的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长达三个世纪的民族文化现象ꎬ但对先秦华夏民族文化特质ꎬ尤其是先秦色彩文化认知的了解弥足珍贵ꎮ㊀㊀一㊁南阳陈棚汉代画像石的政治礼制㊁乐舞彩绘㊀㊀南阳汉画像石政治礼制㊁乐舞彩绘中ꎬ通常以黑㊁红㊁白三色为主ꎮ(一)画像石政治礼制色彩门吏人物着色ꎬ除了脸部为写实的土黄色外ꎬ最为常见的是黑㊁红㊁白ꎬ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官方政治色彩使用制式ꎮ如刻于北前室北门柱正面的«熊 执戟门吏»: 上刻一熊ꎬ竖耳ꎬ瞠目张口ꎬ扭头舞爪ꎬ其眼和口部涂红色ꎮ下刻一人ꎬ头戴黑色冠ꎬ下部饰红带ꎬ身着红边白领㊁白袖黑色长袍ꎬ双手执戟ꎬ侧身而立ꎮ人物面部涂土黄色ꎬ唇部涂红色ꎬ脖子涂白色ꎮ [2]28冠为缁布ꎬ门楣处为赤色带ꎮ所谓白领㊁白袖应为白色深衣ꎬ黑色长袍的领子另外镶有红边ꎮ人物面部土黄色较为写实ꎬ因而脖子白色描述应该是指深衣ꎮ刻于北前室南门柱北面的«执笏门吏»ꎬ 头戴进贤冠 黑色ꎬ 冠下部是红带ꎬ身着白袖口黑色长袍 ①[2]34ꎬ南都学坛2018年第6期刻于北前室南门柱正面«拥彗门吏»: 头戴红色帻ꎬ身着黑色长袍ꎬ白袖口ꎬ双手拥彗ꎬ侧身而立ꎮ [2]32刻于北前室北门柱南面«拥彗门吏» 头戴红色冠ꎬ身着红领长袍 [2]30ꎮ这里的 身着长袍 ꎬ并未写明长袍颜色ꎮ图册中拓出来黑色ꎬ通常是参考现场照片ꎬ在没有现场照片的情况下ꎬ会以墨拓的方式呈现出黑色ꎮ尽管有个别画像的 长袍 在发掘报告中并未写明什么颜色ꎬ甚至出土的图片也看不出色彩ꎬ但是通过对大多数门吏服饰色彩制式的分析推断ꎬ这并不影响黑色在政治礼制中的重要地位ꎮ侍女着色ꎬ刻于北后室南门柱正面的«鸟 捧奁侍女»[2]42ꎬ颜色制式与前基本相同ꎬ只是手部没有使用土黄色ꎮ如同«执金吾㊁拥盾小吏»ꎬ只嘴唇为红色ꎬ面部㊁手部皆没有使用写实的土黄色ꎮ这里刻画者省略了涂色步骤的可能性较大ꎬ因此墨拓出来即显示为黑色ꎮ(二)画像石礼乐色彩礼乐色彩仍然以黑㊁红㊁白为主ꎬ只在视觉上多出了一个同类色ꎮ如«六博图»[2]40ꎬ四个人物形象皆为黑发黑冠ꎬ面部手部并未区分ꎬ其中三个人红色长襦黑领ꎬ左边一个人黑色长襦ꎬ右上角帷幔㊁中上部的樽勺皆为黑色ꎬ上边刻三角锯齿纹ꎬ红㊁黑色相间隔排列ꎮ左边一个人双手所执金吾为紫红色ꎬ下饰两道黑边ꎬ侧首观棋ꎮ中间的博盘和右边桌子亦为紫红色ꎮ与«建鼓舞»[2]98的色彩基本相同ꎬ击鼓人物短衣下身为红色ꎬ只右边乐伎全身红色长襦ꎮ再如刻于南后室门楣正面的«舞乐»[2]158ꎬ七人色彩制式㊁上边刻三角锯齿纹皆为红㊁黑色ꎬ帷幔为红色ꎮ笔者通过对先秦古典文献记载的服饰㊁玉器㊁祭品㊁墓葬㊁旌旗㊁车马和射礼所用的礼仪色彩所进行的研究ꎬ认为以 五采 为主调的祭祀色彩与以黑㊁赤㊁白三彩为主调的服饰和戎事所用的礼制色彩ꎬ是西周时期象征性视知觉文化认知ꎮ㊀㊀二㊁南阳陈棚汉代画像石的墓葬色彩㊀㊀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的墓葬色彩红㊁黑色ꎮ«朱雀铺首衔环»红色朱雀ꎬ眼部为红色ꎬ 用墨笔勾绘铺首眼眶 ꎮ«龙首»龙身为黑ꎬ眼㊁耳㊁口皆为红色ꎮ«白虎铺首衔环»[2]44-102从发掘的照片看ꎬ铺首眼为红色ꎬ铺首其他部分为黑色ꎮ中国史前赤色文化内涵体现在土壤㊁陶器㊁墓葬ꎬ以及对血液㊁火与太阳的迷惑和恐惧之中ꎬ无论东方还是西方ꎬ赤色是所有色彩文化认知的基础ꎮ史前墓葬文化中常常出现的赤铁矿粉㊁朱砂ꎬ直至西周仍然被使用ꎬ陕西沣西张家坡的西周遗址墓葬ꎬ其中一个墓主人棺内骨骼周围发现大片红色的朱砂[3]ꎮ«先秦色彩文化研究»第五章的春秋战国色彩文化研究中ꎬ对南方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浪漫主义及表现性为主的色彩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ꎮ最具典型的«招魂»有 雕题黑齿ꎬ得人肉以祀ꎬ以其骨为醢些 赤蚁若象ꎬ玄蜂若壸些 网户朱缀ꎬ刻方连些 经堂入奥ꎬ朱尘筵些 翡翠珠被ꎬ烂齐光些 纂组绮缟ꎬ结琦璜些 翡帷翠帐ꎬ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ꎬ玄玉之梁些 青骊结驷兮ꎬ齐千乘ꎬ悬火延起兮ꎬ玄颜烝 [4]16-170ꎮ赤蚁㊁玄蜂等毒虫ꎬ残忍无比的怪物ꎬ这是模仿民间招魂的习俗ꎬ斑斓的色彩与瑰奇的神话相结合ꎬ以黑㊁红色居多的色彩与诡异莫测的招魂仪式相结合ꎬ来营造上下四方幽深㊁可怖的凄厉气氛ꎬ最后云梦之猎四匹青骊㊁燃烧的火把㊁黑夜与红色火光相互透腾ꎬ以此深情地呼唤 魂兮归来ꎬ哀江南 ꎮ夸张的描写却没有脱离现实基础ꎬ色彩语言更多的是知觉的意象ꎬ丰富的视觉色彩语言最终表达以情感知觉的表现性与象征性ꎮ体现在南阳陈棚汉代画像石的墓葬彩绘中ꎬ通常以红㊁黑色为主ꎮ㊀㊀三㊁南阳陈棚汉代画像石巫术与升仙色彩㊀㊀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的巫术与升仙色彩较为丰富ꎬ除了黑㊁红㊁白色ꎬ增加了石绿色ꎮ(一)汉画像石巫术色彩«兽斗»[2]48ꎬ兽眼为红色ꎬ兽身所披毛为 粉绿 ꎬ上方横条装饰为红绿相间隔ꎬ笔者认为 粉绿 应为石绿色ꎬ«二兕相斗»[2]108与前者色彩制式基本相同ꎮ«应龙 羽人射兔»[2]141ꎬ应龙身黑口赤ꎬ下方装饰圆形ꎬ外圈白色㊁圆心红色㊁中间石绿填充ꎮ另上方三角锯齿纹ꎬ两个或三个间隔一个红色ꎮ«中国考古学年鉴»中«滕州前掌大新石器时代及商代遗址»一文ꎬ 山东滕州前掌大晚商中字型大墓ꎬ发现涂有成层红㊁黑㊁白三色图案的纺织物遗迹 ꎮ殷墟西区大多为族人的墓葬ꎬ因612018年第6期赵㊀曦:南阳陈棚汉代画像石的色彩特征此棺椁顶部很多铺席和彩绘画幔ꎬ如:M269墓室四周的二层台上布满彩绘ꎬ红底黑线条ꎬ绘以三角形和方格ꎬ并填以白㊁黄色ꎻM613为一较大型的墓棺椁顶上有一层彩绘布纹ꎻ710座墓有棺的棺上一般涂红㊁黄色漆ꎬ有的涂漆数层ꎬ少数棺上还有粉红㊁杏黄㊁黑㊁白等四种颜色的彩绘[5]ꎮ殷墟戚家庄296号墓发现大量的随葬品ꎬ在塌陷的梓顶上发现有红㊁黄㊁黑相间的多色彩绘残迹ꎬ在二层台上发现有红㊁黄㊁白相间的彩绘餐餐画面ꎬ以及镶嵌着圆骨泡的丝织品遗迹ꎬ推测也是作为帷帐面覆盖于顶[6]ꎮ«拳勇 熊»[2]25这幅图虽有红衣武士ꎬ但画间的山与云气ꎬ以及右边人物所戴的面具ꎬ左边的红嘴熊ꎬ表明其并非简单的乐舞ꎬ因此在下方出现了类似«羽人射兔»的白㊁绿㊁红的圆形装饰ꎮ(二)汉画像石升仙色彩在«楚辞»仙神与巫之色部分ꎬ«九歌 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ꎬ华采衣兮若英ꎮ 王逸注: 华彩ꎬ五色彩也ꎮ 楚人继承了夏㊁商代以来的巫术文化ꎬ巫是接通人神的关键人物ꎬ神之子ꎮ香草沐浴后穿着五采华丽的衣服ꎬ像花朵一样鲜艳多彩ꎬ以为迎接神君的到来ꎮ«少司命»: 孔盖兮翠旌ꎬ登九天兮抚彗星ꎮ 王逸注: 言司命以孔雀之翅为车盖ꎬ翡翠之羽为旗旍ꎮ 无论是车盖还是旌旗ꎬ都是直接使用孔雀羽毛那闪烁而有质感的㊁绚丽的色彩表述ꎬ«东君»: 羌声色兮娱人ꎬ观者儋兮忘归 翾飞兮翠曾ꎬ展诗兮会舞ꎮ 翠ꎬ翠鸟ꎮ若如翠鸟般轻盈旋转ꎬ其服饰必定绚丽ꎮ«山鬼»: 被薜荔兮带女萝 乘赤豹兮从文狸ꎬ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ꎬ折芳馨兮遗所思ꎮ 朱熹注: 言其容色之美者ꎬ自见其才能之高也ꎮ [4]43-58巫者装束如此精妙倩丽ꎬ意在引迎神灵ꎬ身披薜荔ꎬ腰束女萝ꎬ清新翠绿ꎬ芳香四溢ꎻ再看看女巫迎神的车仗随从ꎬ浓烈的色彩跃然纸上ꎬ火红的豹子㊁斑斓的花狸ꎬ辛夷㊁桂枝㊁石兰㊁杜衡ꎬ还有折下香花朵朵ꎬ鲜艳多彩映衬出格外欢快的气氛ꎮ南阳陈棚汉代画像石有关的巫术彩绘中ꎬ色彩也则较为丰富ꎬ多以红㊁白㊁绿色为主ꎮ 画像石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ꎬ在南阳区域内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晚期ꎬ表面施彩的现象大约同时发生ꎮ但资料证明ꎬ初期作品施彩单一ꎬ仅见朱红与黑色ꎬ而此墓的画像设色颜料有朱红㊁紫红㊁粉红㊁土黄㊁黑色㊁白色和粉绿等ꎬ达七种之多ꎮ [1]263㊀㊀四㊁结语尽管汉画像石上的色彩是伴随着汉画像石的出现就有的ꎬ但是长久以来ꎬ一方面由于画像石出土时颜色褪变剥落严重ꎬ再加上彩绘画像石出土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ꎬ因而在出土后很快褪色ꎻ另一方面ꎬ过去的发掘报告在色彩方面不够重视ꎬ有些描述及其概括ꎬ仅仅一个 皆 字ꎬ就涵盖看到的所有颜色ꎮ同时ꎬ画像石色彩的褪去并不影响图像的内容ꎬ故而发掘画像石墓时ꎬ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墓葬形制㊁图像内容等方面ꎬ往往忽略了对彩绘的研究ꎮ«色彩的记忆 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图册的出版ꎬ弥补了彩绘画像石的空白ꎬ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文化认知ꎬ提供了珍贵的地下图像文献ꎬ对研究先秦色彩文化ꎬ以及秦汉以后色彩文化认知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蒋宏杰ꎬ赫玉建ꎬ刘小兵ꎬ鞠辉.河南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J].考古学报ꎬ2007(2):233-266. [2]凌皆兵ꎬ等.色彩的记忆 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ꎬ2018.[3]卢连成.1984 85年沣西西周遗址㊁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ꎬ1987(1):15-31.[4]朱熹.楚辞集注[M].黄灵庚ꎬ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 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ꎬ1979(1):27-118.[6]安阳市博物馆.殷墟戚家庄269号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ꎬ1986(3):9-13.[责任编辑:刘太祥]71。
从汉代画像石看汉代南阳文化的繁荣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南阳画像石决不是匆匆而过的文化现象。
”我们每次面对汉画像石,每次都会产生出新的艺术享受。
当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置身于汉代南阳的社会生活画面,探颐索源,钩沉发微。
灵石不言。
观者有情,给人以不尽的意象:冷峻,阳刚;雄浑,博大;自然,质朴;粗犷,豪放;简约,灵动;浪漫,飘逸等等。
既有“因材施艺”、巧夺天工的模糊美,又有铁石“撞击”的冷峻美和雕剥凿落而成的残缺美,更有那音乐与视觉、抽象与具像珠联璧合的舞乐美……一、舞乐百戏盛宛城汉代南阳舞乐百戏极为发达,截止目前南阳已出土的40多座汉代画像石墓中大都刻有表现舞乐百戏的画像,汉厩像中的乐舞场面的铺张恢宏与张衡在《南都赋》中对汉代歌舞聚会活动汪洋恣大肆的颂吟,相互辉映,再现了当年黄钟大吕、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
在南阳出土的大量的汉画中,撞钟图、击铙图十分生动,而弹琴、抚琴、吹笙、击鼓更是栩栩如生,并有管弦打击乐器伴奏的乐队。
所见有瑟、竽、排箫、埙、拍、钲、钟、罄、建鼓、鞞鼓等多种乐器。
看这些画像石仿佛听到了《寡妇曲》的悲吟,《鵾鸡曲》的哀鸣,听到柔丽多变的“新声”。
画像中的“七盘舞”,“建舞”。
“独舞”,“双人舞”,“巫舞”,“长袖舞”。
舞者个个细腰长袖,翩跹起舞,体现和反映出了丰富多彩的舞姿,状如白鹤,形如流云,使人应接不暇,令人如入其境,如闻其声,使人们仿佛回到了音乐文化异彩纷呈的汉代。
在李国新、杨絮飞合著的《砖石札记》中有一幅《歌舞百戏》图,无论从整个画面,还是诸个形像无不展示着迷人的艺术感染力。
如第一个在樽上倒立的艺人,其形象被简化到了极点,但却十分传神。
左起第三人倾身折腰,忘情的舞蹈动作几乎使形象失去了平衡,但却很好的表现了舞蹈者全身心投入时的优美姿势,很好的表现了舞者的强烈的动感。
左起第四人鼓瑟者的头小,身体前倾,在忘情的弹奏着乐器,其形象被表现的极为概括和简约,就像是舞动着的几个圆润流畅的富有流动感的、抽象的体块,却把奏乐者的精神状态和乐曲声很好的用意象化的造型模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