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5.94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汉代画像石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历史悠久、技法精湛、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南阳作为汉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其汉代画像石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绘画和文字技法深受世人的称赞。
本研究旨在探讨南阳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加深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认识,为后人保留和传承南阳汉代画像石作出贡献。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在于深入研究南阳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归纳总结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阐明其与南阳地域文化、汉代时期社会背景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将研究南阳汉代画像石保存和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制作技艺和艺术特点;2、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3、南阳汉代画像石与汉代绘画艺术的关系;4、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保存和传承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实物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比较南阳汉代画像石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南阳汉代画像石进行深入观察和实物分析,对其画法、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和研究。
同时还将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南阳地区相关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的相关资料和收藏,加深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1、全面准确地掌握南阳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深入挖掘南阳汉代画像石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3、提出南阳汉代画像石保存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浅谈南阳汉画艺术内容摘要:汉画像石优美古朴,具有独特的神韵。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纯粹的民主艺术,无论从造型还是构图都彰显中国传统绘画所独具的民族艺术风格。
关键词:汉画意境和谐渊源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全面发展,全面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汉代的文化,以具有浩瀚的气质和不朽的业绩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南阳汉画石艺术是汉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汉代中独具个性。
他缘于楚文化的发展。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刻在墓室、祠堂上的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
具有“河南的敦煌”之称的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已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2500多块,占全国汉画像石出土总量的1/3。
与其他地方出土的汉画像石相比,南阳汉画像石具有独特、显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美学家王朝闻说:“南阳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初步印象可以说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辉煌。
”①本文试就南阳汉画像石的形象来探求其中蕴涵的和谐意味。
南阳出土的400多块汉代画像砖,是南阳汉文化的又一“绝”,现集中收藏在地区文物研究所和新野汉砖博物馆里。
这些画像砖多为东汉中、晚期的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独特而闻名于世。
其中反映汉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题材的汉画像砖最多。
如舞蹈、音乐、百戏、建筑、神话、历史故事等,其中一些画像砖如“戏车”、“胡汉战争”等为其它地方所少见,是国内的孤品。
这些画像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风貌。
新野出土的《斜索戏车图》、《平素戏车图》、《双索戏车图》等表现了汉代杂技艺术的辉煌成就。
史料记载的履素都为地上固定设索。
这些画像使其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变为飞动的形态。
汉画研究者认为,南阳汉画砖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其艺术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南阳的汉画像石相比,它在艺术上更为简约,更为抽象,更强调线条的表现力,是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
解读南阳汉画像石的档案学意义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也是汉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典范,被誉为“东方莫奈画廊”的珍贵文物,因此具有重要的档案学意义。
汉画像石的档案学价值汉代社会历史背景的反映汉画像石的刻画内容包括了汉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从中可以反映出汉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当时官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汉画像石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它在传承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艺术基础。
汉画像石的文物保护汉画像石是珍贵的文物资源,它的保存、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和收藏,可以推动文物保存、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解读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像石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文物。
其刻画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汉朝初期到中期的各种兵马、官员、市井百姓、马车夫、猎户、御医、道士、僧侣等人物形象。
从被刻画的物品上可以看出南阳画像石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
例如,很多刻画的人物都穿着汉朝时期的服装,有些刻画还反映了当时的官制和兵制,以及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情况。
此外,南阳汉画像石的刻画风格也非常独特,它融合了汉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为后代的绘画艺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考和创作资源。
结语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它具有丰富的档案学意义。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和解读,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情况,同时也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借鉴。
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南阳汉画像石的价值和意义还会更加凸显出来。
浅析南阳汉代画像石摘要:南阳汉代画像石是汉代最为精华的物质精神产品,是一首博大精深的史诗。
赏析汉代画像石,是人们研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大汉精神的途径,更是激励人们延续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发挥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法。
现从题材分类、雕刻技法、构图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赏析。
关键词:题材分类;雕刻技法;构图风格;表现手法汉代画像石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面貌的具体描绘,反映的是汉代社会经济、政治和主流的思想,综合着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战争方式、道德观念、精神信仰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内容,是汉代的历史画卷。
南阳为汉代帝都、陪乡,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发达,人口众多,农业繁荣,为汉画像石的出现和盛行提供了经济上、思想上、礼制上的依据。
南阳汉画像石具有囊括宇宙,融合天人的宏大气魄,对汉代繁荣发展充满坚定的信心与力量,依据优越的政治自然环境,把神话、历史、现实进行归纳,以浩大的气势与力量去表现人类征服外部世界的雄心和意识。
一、南阳汉画像石的题材分类南阳汉画像石的石刻,内容丰富,题材繁多,大致可分为七类:生产、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吉礼祥瑞、天文星象、装饰图案等。
其中,反映达官富商生活、天文、星象、羽化升天、舞乐的画像居多,而农耕较少。
其原因是汉代南阳皇亲贵戚、富商大贾云集,死后又葬于此地,因而刻画贵族奢侈享乐生活的画像居多。
天文图像也是南阳汉画像石中独特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反映了南阳地区在汉代崇文尚学,教育水平昌盛的现象。
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是南阳人。
二、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汉代的艺术活动,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多种形式艺术与技术,造型意识从萌芽逐渐趋于成熟。
西域与佛教外来艺术的传入,更丰富了汉代雕刻的题材与技法,表现出极高的原创性。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样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主流风格,主要分为线刻和浮雕两大类。
线刻技法主要表现的是物象的轮廓,浮雕技法主要表现的是物象的质感。
表1: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表2: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1.任务书由指导老师填写。
2.任务书在第七学期下达给学生。
3.本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表3: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注:可附页
表4: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本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表5: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审阅评价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表6: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教师审阅评价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课题: 南阳汉代画像砖石艺术欣赏邓州市龙堰一初中曹向前教案背景及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学习内容以南阳地方历史文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了解学习中国古代艺术瑰宝画像砖画像石概况,艺术特点,制作方法,,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高尚情感,并以制作画像石(砖)为练习题,运用阴刻线、凸线浮雕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作,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创造能力。
在作业设置上让学生课前准备河泥(本地黏土可以替代陶泥)或吹塑板泡沫两种材料的任一种供课堂联系选择。
本课以欣赏为主,制作为辅.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搜集地方报刊图片或者上网查阅画像砖、石的资料,感受画像砖、石的艺术美感,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意识。
2、动手仿制一块画像砖,在制作过程中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动手造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1、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时代特点。
2、画像砖画像石的制作方法,过程。
教学难点: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历史价值及艺术特点.2、画像砖,画像石制作过程所体现的构图,空间,线条等造型元素理解和运用。
教法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演示、情境教学等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南阳画像石》、仿制的画像砖范例学生——河泥、铅笔、颜料、刻刀/小竹片【教学过程】1、导入探究(1)教师播放视频《南阳画像石》,让学生们看到画像石的发现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导入新课。
(2)把学生分组,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讲解、交流作品故事,背景简介。
通过欣赏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画像砖、石为后面的深入鉴赏、创作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1).设计视频情景导入,可以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2).自主学习,作品故事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立体的理解画像石的历史文化价值。
南阳汉代画像石较之于山东、徐州、四川、陕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笔者认为,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
1.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刻画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
南阳汉画像石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
例如,对于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器官则不太重视;对于动物的表现,着重刻画其形体特征,而对皮毛、头部不太注重。
但南阳汉画像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粗”上,而是粗中见巧,以动势取胜,以气势求胜。
人物画像,通过抬头、低首、躬身、屈膝等动作来表现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贵贱、尊卑鲜明可见。
动物画像,通过不同的身姿,显现出其所处的不同态势,或强或弱,或胜或负,或动或静。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腾飞的龙、奔驰的虎及其他跳跃的猛兽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势,有一种非凡的气势。
综观南阳汉画像石,具有一种粗犷的美、豪放的美,给人以洒脱无羁之感,是力量、运动和气势的美,鲁迅称赞南阳汉画像石为“深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凌皆兵伏羲女娲神怪图(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沉雄大”。
南阳汉画像石在粗犷、豪放之中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这种浪漫特色来源于楚文化。
众所周知,楚文化具有浪漫特色。
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南北交会之地,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
因此,南阳汉画像石既有中原文化的庄重质朴,又有楚文化的浪漫瑰丽特征。
2.构图:疏朗、明晰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属于“疏朗型”,与山东、徐州汉画像石有明显的差异。
山东汉画像石构图密集,画面上很少留有空白,常常是上下分层,有些还左右分段。
南阳汉画像石没有繁密的位置编排,也没有分层分格的图案序列,更没有把不同题材的画面聚积在一起,而且是一幅画面只表达一个主题,给人以疏朗、明晰之感。
特别是南阳汉画像石的早期作品,画面上仅仅刻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般不加任何补白、装饰。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拓片),东汉,长150.0厘米;宽42.0厘米。
1973年南阳县王寨出土。
[1]原石现馆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
深度品鉴该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县(今宛城区)一画像石墓中。
该画像石属于东汉早期。
该画像石位于一后室门楣左边。
画像中,右起一钟悬挂在簴架上,两旁各有一乐人,均以一手扶簨,一手执杖撞钟。
向左一大腹便便的赤身俳优叉腰跨步疾走作滑稽表演;中间一娇小玲珑之女性舞者,头顶一类似灯盏之物,一手托一易碎之盘,一手作为支撑,双腿逆势高高举起,单手倒立于橔上;左起一人吹埙,一赤身突腹俳优正在奔跑之中,左手播鼗摇播,右手抛跳12丸;一男子跽坐,双臂展开,作口吐火焰的幻术。
整个图像画面是一个大型乐舞百戏场面的浓缩。
文化解读汉画像石是刻画于汉代墓葬棺椁、祠堂四壁以及建墓构石上的画像。
画面中的内容涉及劳动、娱乐、神话、生活等方面,也关乎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
汉画像不但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史学家称之为汉代社会的“绣像史”。
而上图中所展示的就是反映汉代社会乐舞生活其一的百戏娱乐状况。
然而,这块看似普通的乐舞画像石,百戏画像石画面中,右边挂了一个巨大的青铜甬钟,两旁各有乐人扶簴敲钟。
与青铜甬钟合奏的还有左边的一个吹埙的乐人,三人共同和乐伴奏百戏。
其画面内容折射出汉代社会巨大变迁的信息,不但承载着汉代社会娱乐的文化信息,更是汉代社会礼乐转型变迁的缩影。
一方面,文献中铜钟仍具有礼仪性;另一方面,民俗色彩的画像中,铜钟地位一落千丈,在民间成为百戏配角。
那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其一、汉代的礼制乐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八音之中金石为贵,雅乐之中金石为先。
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在西周时期,金石钟磬不单单是一种演奏的乐器,它承载更多的是其深刻的政治内涵。
《礼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南阳是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区域之一,并建有全国唯一一座汉画像石刻博物馆,收藏汉画像石2000余块,是以汉画像的发掘、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汉画研究中心。
南阳汉画馆韩玉祥等学者根据汉画像石墓的形制、画像位置以及内容、雕刻技法及风格和随葬器物特征与组合形式,将已发掘的30座较完整墓葬进行排比分析。
本文将着重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南阳汉画像石分类有多种,按照王建中等学者的分法,将南阳汉画像石分为七类,即生产、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吉礼祥瑞、天文星象、装饰图案等。
本文将生产、生活合在一起,分六部分对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作粗略介绍。
1.生产生活类这是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也是南阳汉画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主要内容包括车骑出行、乐舞百戏、角抵、门吏、侍女等。
东汉持节执笏门吏图东汉端灯侍女图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到了汉武帝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皇帝也不断出行巡游。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闰月甲午,南巡守,幸南阳”(《东汉会要·巡守》)。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的车骑出行图,应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西汉车骑出行图百戏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它是一种
集杂技、舞蹈、竞技、假形扮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非常多,演奏乐器的主要形式有击钲、击铙、击磬、吹埙、击鼓、鼓瑟等。
舞蹈表演图的种类主要有长袖舞、七盘舞、建鼓舞等。
杂技图主要有倒立、飞剑、弄壶等。
东汉鼓舞图东汉蹶张图人物是南阳汉画像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具体人物刻画上,南阳汉画像注重“形神兼备”,同时还善于运用变形和夸张,使人印象深刻。
尤为重要的是,南阳汉画像石还运用散点透视法对所表现的物象进行变形,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历史故事类汉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后来这种思想又不断发展,并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推崇。
受这种思想影响,汉代南阳出现了不少历史题材画像石,旨在宣扬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观念。
其内容有晏子见齐景公、鸿门宴、二桃杀三士等。
东汉蓟马拜谒图西汉晏子见齐景公图晏子见齐景公的典故见于《晏子春秋》,这幅汉画像出土于南阳唐河针织厂汉墓。
图中刻一尊者,头戴冠,身着长袍,仰面侧身而立,是为景公;其前一人身着长袍跪地拜谒,是为晏子。
两侧刻三侍者,右二人为戴冠侍卫。
晏子是春秋时期受齐景公器重的一个人物,在汉代也颇受统治者推崇。
鸿门宴图的画面自左至右刻项羽、刘邦、项庄、项伯四人,还有二侍者画像。
项羽按剑跽坐,
刘邦北向而坐,项庄拔剑起舞,意在沛公,刘邦危在旦夕,把当时的紧张气氛刻画得惟妙惟肖。
3.远古神话类两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加之迷信思想盛行,汉画像石中就出现了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作品,如伏羲、女娲、嫦娥奔月、西王母、东王公等等。
羲和主日·常羲主月图东汉日神图伏羲、女娲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
其中有单独的伏羲、女娲图,也有伏羲、女娲交尾图。
画面中的伏羲、女娲皆为人首蛇身。
在汉画像石中常见伏羲、女娲手持灵芝仙草的形象刻于墓门。
东汉羿射九日图东汉嫦娥奔月图嫦娥奔月是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在南阳汉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阳市小西关汉墓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
该画像石左刻一满月,月内有蟾蜍,右刻一女子人首蛇身,正奔向月轮,应为嫦娥。
周围云气缭绕。
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见于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此画像石画面正是这则神话的真实反映。
国家邮政局曾于1999年发行汉画像石邮票一套6枚,其中一枚便为该画像石。
4.吉礼祥瑞类汉代皇帝大多崇尚神仙,追求长生不老,西汉晚期还出现了谶纬迷信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祥瑞、升仙乃至辟邪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汉画像石中出现了许多与之有关的图案,主要有黄龙图、仙人乘
龟图、铺首衔环图等。
西汉厅堂铺首衔环图东汉朱雀、铺首衔环、白虎图东汉朱雀、铺首衔环、神人图在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祥瑞之物,在汉画像中也出现很多龙的图案,黄龙图则是其中的一种。
该画像石出土于南阳市白滩。
画面刻一楼阁,楼上刻一神人,楼下刻两扇门扉,一人跪拜于门外,一人似开门。
楼阁两侧的柱子上各伏一神兽,左刻黄龙,右刻白虎。
东汉仙人乘龟图东汉羽人图仙人乘龟图这类题材的汉画像石很少见,目前仅见于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该墓是目前南阳发掘汉画像墓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座)。
石上刻一仙人手持芝草乘于龟背之上,龟呈爬行状。
龟为四灵之一,被赋予升仙的灵性。
另外龟长寿,因此仙人乘龟也有长寿之喻。
5.天文星象类汉代是天文学繁荣时期,南阳又是汉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乡,在南阳汉画像石刻中多次出现日月星辰等图案。
南阳出土天文画像石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都居全国之首,其内容有三足乌、彗星、苍龙星座、北斗七星等等。
东汉白虎三足乌图三足乌在汉画像石中象征着太阳,画面中刻一日轮,内有一三足乌,乌展翅飞翔。
东汉张衡在《灵宪》中记说:“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像乌而三足。
” 苍龙星座画像石出土于南阳蒲山阮堂汉墓。
图上方刻一月轮,内有玉兔和蟾蜍。
下刻苍龙星座,含角、亢、氐、房四宿,无心、尾、箕三宿。
汉
代的天文学家将全天恒星分为28个部分即28宿。
28宿又分为四宫,每宫7宿,以四神命名,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
东汉天象图东汉苍龙星座图6.装饰图案类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各类图案画像石,这些图案主要有交尾纹、云气纹、卷草纹、钱币纹以及各种各样几何纹(几何纹中又有菱形纹、方格纹、三角纹、S 纹、连弧纹、直条纹等数十种图案)等。
这些图案主要分布在墓门和墓顶,大都刻划得比较精细,构图很优美,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应该说,楚文化对南阳汉画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曾长期属楚国管辖,南阳的淅川因地处秦楚要道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淅川境内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楚墓群,出土数以万计的楚文物,目前学术界已公认该地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楚乐舞长袖、细腰,轻柔飘逸的特点在南阳汉画像“乐舞百戏”中也被体现出来。
另外,南阳是出土天文画像石最多的地区,这些天文画像石种类繁多,做工精细,在汉代画像石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南阳天文画像石的产生也同样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
楚人冠子曾以斗柄指向来分清四野,战国时楚国天文学家甘德著有天文著作《星占》八卷,由此可见楚国的天文学很发达。
在南阳汉画像中出现众多天文画像石应该是这种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楚民俗文化中也保留着许多原始巫术文化遗存,特别是保留了许
多远古时代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
这种风格影响到南阳汉画像中的升仙图,像仙人乘龟、虎车雷公等画像,同样是楚文化浪漫风格的生动体现。
※ 本文根据河南南阳唐新《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0年《收藏》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