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文档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消化道上部的出血情况。
这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如果不及时正确处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地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非常重要。
以下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一、诊断流程1.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以及贫血等。
患者可能会有咯血、鼻衄等出血症状。
2.体格检查: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同时,还需要查看患者口腔、咽喉、腹部等部位是否有明显出血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等,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和病因。
4.诊断性内镜检查:通过胃镜、食管镜等内镜检查方法,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是否有溃疡、破裂等出血表现。
内镜检查是明确出血原因的最佳方法。
5.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出血的范围和程度,排除其他相关病因。
二、治疗流程1.稳定患者:对于出血量少、无明显血压下降、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包括休息、禁食、静脉输液等,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内镜止血:如果出血原因明确且为可内镜治疗的病变,可进行内镜止血。
常用的内镜止血方法有电凝止血、注射止血剂等。
3.血管介入治疗:对于无法通过内镜治疗的大出血病例或难以根治的病例,可以进行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径路向出血部位注射止血剂或进行血管栓塞。
4.外科手术治疗:如果内镜和血管介入治疗无效,或出血量大、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需要紧急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主要包括止血、缝合或切除病变部位等。
5.并发症处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如静脉补液、输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
三、术后护理和康复1.术后密切监测:对于在治疗过程中有大量出血的患者,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2.休息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急诊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疗指南【诊断要点】1、病因诊断:(1)消化性溃疡:有溃疡病史,与HP感染有关,上腹周期性、发作性疼痛,出血后常可缓解。
(2)炎症:胃、十二指肠的急性、慢性糜烂性炎症,可由复激素、水杨酸制剂、饮酒等引起。
(3)肿瘤:主要为渗血和间断性小量出血。
(4)血管性因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由肝病引起。
(5)全身性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症。
2、呕血与黑便:幽门以上出血常先有呕血,后有黑便;幽门以下出血多表现为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1000ml以上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有头晕、出汗、心悸、晕厥甚至休克。
4、贫血及血常规变化: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表现不明显,出血3~4小时以上出现贫血。
5、发热:主要与周围循环衰竭有关,表现为低热。
6、氮质血症:大量血液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在肠道吸收,表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鉴别诊断】1、咯血:多为鲜红色,泡沫样,混有痰液,伴有咽痒、咳嗽,大便正常,多有肺或心脏病史,咯血量一般较少。
2、鼻咽、口腔出血:行鼻镜及口腔检查。
【急救处理】1、观察生命体征,平卧位,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
2、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补液、输血。
3、止血:(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止血措施:①垂体后叶素0.2~0.4u/次,持续静滴12~14小时,可加硝酸甘油0.2ug/Kg/min,15~20滴/min,冠心病者忌用。
②生长抑素:施他宁250ug静注,继以250ug/h持续静注,连续36~48h。
③气囊压迫止血:药物不能控制时暂时止血用。
④内镜治疗:对胃内出血灶进行电凝,激光及喷洒止血药,局部出血灶用1:10000肾上腺素注射。
⑤外科手术治疗。
(2)非静脉曲张所致消化道出血,大多为溃疡病:①抑酸药:西咪替丁每次200~400mg静滴,每6小时一次,或法莫替丁每次20mg,12小时一次静注。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是指发生在食管以上直至十二指肠九十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
它是一种常见且紧急的疾病,患者出现黑便、呕血、呕黑物等症状,有时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循环衰竭的表现。
早期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治疗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指南详细内容。
一、诊断1.临床表现:对于出现黑便、呕血、呕黑物症状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同时也要对相关器官进行相关检查。
2.评估出血严重程度:可以根据临床表现、血红蛋白浓度、休克指数等来评估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以指导后续的治疗策略。
3.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等的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以及出血的原因。
4.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诊断手段。
对于早期出血或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急诊内镜检查,寻找出血源。
二、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呕吐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有需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引流。
2.纠正和维持血容量:患者出血后需要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纠正和维持血容量,以保证组织器官的正常血液供应。
3.止血治疗:根据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止血方法,包括内镜下止血、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4.药物治疗:对于未能及时获得内镜检查或介入治疗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血管加压素类药物等。
5.预防再出血: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止血)等方式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三、进一步处理1.儿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对于儿科患者,特别是新生儿和早产儿,出血原因较为复杂,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同时迅速进行输血和药物治疗等。
2.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老年人的出血原因多样,治疗应个体化,并注意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024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指南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胃肠疾病,指的是胃、食管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黏膜发生溃疡、破裂或出血。
及时准确地进行临床评估和处理对于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2024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指南。
1.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呕血、黑粪、黑便或血便。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嗳气、上腹胀气感、轻度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以及低血压等系统症状。
2.病因分类:根据病因的不同,上消化道出血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和静脉曲张性出血。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是指溃疡、糜烂、损伤性溃疡等黏膜破溃而出血的情况。
而静脉曲张性出血则是由于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导致的出血。
3.评估与判别:临床评估包括评估病情和病因。
病情评估主要包括评估出血的程度、休克、心脏状况、休息状态、病史、体温、呼吸等。
病因评估包括评估出血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通过上述评估,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4.处理原则:根据出血的程度和病因的不同,处理原则也不同。
对于无危及生命的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如表面溃疡和糜烂,可以选择非手术处理方法。
对于静脉曲张性出血以及其他威胁生命的出血情况,常需要进行急诊内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出血部位并采取止血措施。
5.初步处理:初步处理包括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正确评估出血伴随的休克情况,限制液体输入,进行补液和输血等,以保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同时,还需要采取止血措施,如使用硫酸铁、止血海绵等。
6.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出血或无法通过内镜处理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出血部位,修复黏膜破损,以控制出血。
7. 预后评估: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方法包括计算Blatchford评分、Pre-endoscopic Rockall评分和Aims65评分等。
这些评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以便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是指出血源自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
这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状况,严重的UGIB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稳定和危及生命。
针对UGIB的早期诊治至关重要,下面是关于UGIB的诊治指南。
1.评估患者稳定性:首先要对患者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患者如有显著的休克症状、心动过速、低血压或其他血液循环不稳定的体征,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包括输血和静脉补液等。
2.做好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病史和患有的疾病,特别是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和急性胃黏膜损伤等疾病。
3.特殊检查: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是确诊UGIB的金标准。
对于稳定的患者,可以在24小时内进行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可以确定出血部位、出血原因,并可进行止血措施,如止血夹夹闭出血血管等。
对于不稳定患者,应首先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如输血和静脉药物治疗。
4.支持性治疗:对于UGIB患者,在明确出血原因之前,应给予支持性治疗措施,如输血和静脉补液,以维持循环稳定。
5.药物治疗:药物的使用根据出血的原因而定。
对于胃溃疡出血,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对于静脉曲张出血,可采用硬化剂注射或光凝治疗,用以止血。
6.外科治疗:对于无法通过内窥镜治疗或其他非手术措施控制出血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式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可以采取开腹手术或腔镜手术。
7.影像学检查:对于内窥镜无法确定出血源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
8.高危患者的监测:对于有严重出血风险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间断性定位内窥镜检查以发现隐蔽性出血。
9.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UGIB患者,需通过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来止血。
具体治疗措施包括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新鲜冷冻血浆等。
上消化道出血指南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的黏膜破裂而导致的出血症状。
其表现为呕血、黑便和腹痛等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病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一、定义二、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十二指肠或食管恶性肿瘤、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溃疡等。
此外,创伤、高血压引起的食管破裂以及未经良好处理或长期药物滥用的食道炎症也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三、临床表现1.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
呕血的颜色可以提示出血的部位,鲜红色的呕血说明出血来自食管或胃,咖啡色的呕血则来自胃酸与血液的反应。
2.黑便:也称为“铁锈色便”,是由于出血的血液在肠道中蛋白质消化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的。
3.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
四、诊断诊断上消化道出血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内镜检查: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
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出血灶,同时进行活组织检查。
2.血常规:通过检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患者的贫血程度。
3.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检查消化道初始段及相邻脏器,可以发现病变和异常。
五、治疗1.保护呼吸道:当患者出现呕血时,应将其转移到半坐位或坐位,并保证呼吸畅通,防止窒息发生。
2.止血治疗:止血治疗的方法有药物止血和内镜黏膜应用止血剂等。
常用的止血药物包括吸附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血管收缩剂等。
3.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胃肠道溃疡可以给予幽门杀菌药物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
六、后续管理七、预防与注意事项总结: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病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患者应尽早就医,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方法包括保护呼吸道、止血治疗和病因治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一、诊断1.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了解病史,包括有无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病史。
2.体格检查:包括查体、血压测量、心率观察等。
3.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4.内镜检查:内镜是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出血程度等情况。
二、治疗1.一般处理:包括保持患者休息,卧床休息,不要进食固体食物,适当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止血、内镜下黏膜下注射、内镜下电凝等。
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3.药物治疗:包括给予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抗生素等药物,以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预防感染。
4.介入治疗:对于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栓塞、血管内介入止血等。
5.手术治疗:对于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或者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治疗。
三、并发症的防治1.休克的防治:对于出血严重导致的休克,要及时进行补液、输血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感染的防治: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的发生。
3.再出血的预防:对于有再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给予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长期治疗,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四、随访和预后评估1.随访:出血停止后,要随访患者的病情,观察是否再出血、感染等情况。
2.预后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对预后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治疗。
总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诊疗指南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就医,以便及早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02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4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主要包括出血病因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大出血,造成呕血和/或黑便。
病因多样,可能包括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消化道血管畸形等。
此指南强调了对患者进行基本的临床评估和治疗原则,以及根据特定情况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临床评估:-快速整体评估病情是否稳定,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红蛋白水平。
- 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Rockall评分或Blatchfor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利用内镜检查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出血原因,可以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或结肠镜检查。
2.治疗原则:-确保病人的气道通畅,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快速进行血液输注,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输血需求情况决定输血量。
-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进行胃酸抑制治疗,可以减少溃疡病变的继续出血。
-确定出血病因和根据特定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可以选择内镜止血、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3.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止血。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等。
-对于高风险患者,推荐进行内镜止血和PPI维持治疗。
4.再出血的处理:-重新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血压和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确认再出血的原因和位置,可以通过内镜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再次内镜止血、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以上是2024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的主要内容。
该指南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原则的明确,为医生提供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UGIB)是指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黏膜破损引起的出血。
该病情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下面是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指南。
诊断:1.病史询问:询问患者发病时间、出血量、呕血或便血的情况,是否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黏膜的颜色,寻找出血迹象(如呕血、黑便、皮肤瘀点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水平,以及血型、Rh因子等。
4.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可以观察出血部位、出血程度及进行局部止血。
处理:1.确定病情稳定性: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是否需要临床干预,如气管插管或胃肠减压。
2.补液和输血:根据患者的循环状态,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红细胞,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3.药物止血: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抗酸剂、抗生素和促胃黏膜修复药物等,但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4.内镜治疗: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在补液稳定后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
内镜治疗包括止血夹夹取、电凝止血和喷射治疗等。
5.根除幽门螺杆菌:如病情稳定,应考虑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治疗,以减少再出血的风险。
预防:1.合理用药: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抗凝药物等容易引起消化道溃疡的药物。
2.减少饮酒:大量饮酒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诱因,应适量饮酒。
3.避免抽烟:吸烟会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应戒烟。
4.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进行根除治疗。
并发症:1.恶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是恶性溃疡的症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
2.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再出血的风险,应密切观察,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再出血。
3.急性肾损伤:由于出血造成的低血压和缺氧等原因,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一、诊断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出血的时间、频率、量和性质等。
2.体格检查:包括查体、血压测量、腹部触诊等,以便发现出血的迹象。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胃镜等。
4.放射学检查:如胸腔X线、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等。
5.内镜检查:胃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出血的原因和部位。
二、治疗1.止血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止血和内镜止血。
(1)药物止血:常用的药物包括PPI、H2受体拮抗剂、硫酸铁、五胺等。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溃疡表面的刺激,促进溃疡的愈合。
(2)内镜止血:内镜止血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出血的部位,并进行止血措施,如电凝、热凝、注射药物等。
2.液体复苏:对于大量失血的患者,需要进行液体复苏,以维持循环稳定。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3.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以防止出血的进一步恶化。
4.抗感染治疗: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对于患者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5.手术治疗:对于无法通过内镜止血或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除病变部位、结扎出血血管等。
三、并发症管理1.胃肠道出血后综合征:出血后可能出现胃肠道动力减弱,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胃肠动力药物。
2.再出血:对于出血后再次出血的患者,需要重新评估出血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3.贫血:出血后可能导致贫血,需要补充红细胞悬液或输血。
4.内镜相关并发症:内镜检查可能引起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
四、预防1.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2.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溃疡:对于已知有潜在溃疡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内镜检查和药物治疗,以预防和控制溃疡的发生和复发。
3.定期随访:对于已经发生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定期随访,检查溃疡的复发情况,及时干预。
2023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消化道出血。
由于其症状突然、出血量大、病情危重,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2023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指南进行详细阐述。
一、诊断标准1. 主要症状及体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呕血、黑便、鲜红色便血和贫血等。
体检时可触及腹痛、腹塌等症状。
2. 诊断方法(1)放射学检查:包括胃肠道X线检查、CT血管造影和射血流动力学检查等。
(2)内镜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腹腔镜和直肠十二指肠镜检查等。
3.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放射学或内镜检查结果,可以做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二、治疗原则1. 确定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出血的程度和患者的一般状况,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程度。
轻度出血可自行止血,中度出血需要介入治疗,重度出血需要紧急手术。
2. 控制出血(1)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食、忌烟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药物治疗: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如止血药物、负压吸引等。
(3)内镜治疗:通过内镜介入止血,如电凝、激光光凝、血管内注射等。
3. 预防并发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伴发休克、贫血等并发症,要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水平稳定。
三、注意事项1. 术前准备若经过评估后决定进行手术治疗,需要准备术前检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2. 术中操作术中要注意操作规范,尽量减少创伤,掌握合适的止血方法,并及时处理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
3. 术后处理手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效果,按照术后护理要求进行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问题解答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是什么?常见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克罗恩病等。
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哪些可能的并发症?可能的并发症包括休克、贫血、感染等。
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上消化道出血疾病诊疗指南【病史采集】1.呕血或/和黑粪。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
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有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
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患有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物理检查】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
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持续3~5天。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辅助检查】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
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射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诊断要点】1.呕血或/和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证实消化系统有引起出血病变存在。
【鉴别诊断】1.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2.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3.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补充血容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垂体后叶素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或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呕血或/和黑粪情况;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
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注意有无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
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既往史有无患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二)体格检查
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
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肠鸣音活跃;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
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有呕血或/和黑便者;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
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上消化出血成立。
应和下列情况鉴别:
2、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3、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4、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
止血间期可行急诊内镜硬化剂治疗和/或食管静
脉套扎术治疗。
(2)消化性溃疡出血应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静脉滴注,效果不理想则经内镜注射、电凝、钛夹、微波或激光等止血,亦可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动脉灌注药物、动脉栓塞疗法止血。
上述治疗无效时则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出血停止。
2、好转,出血量减少或间断小量出血。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