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推荐】2020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7.37 MB
- 文档页数:52
2023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
血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概述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指导,以帮助医生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主要内容
指南中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 疾病概述:介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等基本信息。
2. 诊断标准:列出了确诊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所需
满足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等。
3. 治疗原则:介绍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总
体原则,包括急救措施、止血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等。
4. 具体治疗方案:提供了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案,
包括内镜止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5.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建议了预防和处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
消化道出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再出血、感染和器官功能损害等。
重要性和应用
本指南的发布对于临床医生和临床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医生可以根据指南中的建议制定更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总结
2023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的发布将为医生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关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这将有助于提高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以上是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0版)01背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成年人每年发病率为100/10万~180/10万,病死率为2%~15%。
规范急诊诊治流程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近5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疗出现许多进展,因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组织急诊科、消化科、介入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在2015版共识的基础上,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进行2020版(第三次)更新。
02方法2015版专家共识主要立足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评估、循环稳定、药物选择及止血治疗等几个方面。
在2015版基础上此次更新重点对诊治流程进行重新优化。
同时专家组成员对共识内容在风险分层,动态评估,治疗策略,内镜干预时机和特殊人群用药管理等方面进行广泛讨论和修改,从而最终达成共识陈述。
本次更新参考国内外最新的循证指南及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急诊临床实际,使用改良Delphi法达成共识陈述。
每一条陈述内容需要获得至少80%全体专家的赞成。
此次更新注重循证医学,经全体专家会议讨论后,证据等级被分为3级(见表1)。
03共识内容3.1 急诊诊治流程此版共识仍秉承急诊“降阶梯思维”理念,按照“3次评估,2次治疗”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进行构建,力求满足临床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供急诊医师参考,见图1。
3.2 紧急评估、诊断与分层救治3.2.1 紧急评估陈述1:首先应评估患者意识,气道、呼吸和循环。
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进行初步诊断与鉴别后,结合GBS评分判断病情危险程度(证据水平:高,一致率:100%)。
意识评估:首先判断意识,意识障碍既提示严重失血,也是误吸的高危因素。
气道评估:评估气道通畅性及梗阻的风险。
呼吸评估:评估呼吸频率、节律、用力及血氧饱和度。
循环评估: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及末梢灌注情况。
条件允许时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3.2.2. 诊断典型呕血、黑便或便血表现的患者,容易诊断。
2020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精选干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
根据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病因。
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 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
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 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黑便或便血1) 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 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
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 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
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
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1) 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 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其他临床表现1) 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
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2) 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
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全新发布:2023版《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诊治新指南》前言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为了提高我国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的诊治水平,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2023版《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诊治新指南》。
本指南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
我们希望本指南能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提高我国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的诊疗水平作出贡献。
目录1. 概述2. 病因与风险因素3. 临床表现与诊断4. 鉴别诊断5. 治疗原则与方法6. 特殊情况的处理7. 预防与康复8. 总结与展望1. 概述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胆道等部位的非血管源性出血,不包括因血管病变(如食管静脉曲张、胃黏膜下血管病变等)引起的出血。
本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 病因与风险因素(1)病因: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的病因包括溃疡病、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胆道出血等。
(2)风险因素:包括酒精中毒、药物滥用(如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物等)、消化道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慢性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等。
3. 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严重者可见休克症状。
(2)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胃镜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
4. 鉴别诊断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炎、结肠癌等。
(2)血管源性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胃黏膜下血管病变等。
(3)其他病因的急性上腹痛:如急性心肌梗死、胆道结石等。
5. 治疗原则与方法(1)治疗原则:急性期以止血、纠正休克、预防再次出血为主,慢性期以病因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再次出血为主。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杭州图文1. 疾病简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NVUGIB)指胃、十二指肠或食管非静脉曲张性损伤所致的出血。
其发生率较高,是常见的急症之一。
2. 诊断标准2.1 临床表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呕血•黑粪•血便•腹痛•眩晕(轻度或中度出血时)2.2 辅助检查•内镜检查:是确诊NVUGIB的标准检查方法。
内镜检查不仅能给出出血灶的确切位置和大小,还能进行止血和病变切除等治疗操作。
•滴虫检查:对于患者有黑便且呈现黏膜条索时,应考虑以滴虫告知为依据,进行针对性抗生素治疗。
•细胞学检查:如大量粘液证明粘液性囊肿破裂导致了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3. 治疗方法3.1 确定出血性病变内镜检查能够明确出血性病变的位置和大小,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对于活动性出血病变,应该立即通过内镜手术或经导管装置进行止血治疗。
3.2 止血治疗止血治疗包括药物和机械两种方式。
3.2.1 药物治疗•补充血容量和纠正贫血•用药控制出血: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生长抑素类似物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
3.2.2 机械治疗如内镜下止血方法(内镜下注射药物、电凝止血、探头止血、血管夹)、近端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3.3 切除治疗在出血病变无法控制的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会选择贲门下、胃体、胃底小弯切除等。
4. 药物治疗4.1 手术前药物治疗手术前药物治疗是指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预防术后出血或减少围手术期合并症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PPIs):用于术前抑制胃酸分泌,减少手术后胃溃疡和食管黏膜损害的发生率,以及防止手术后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需要暂停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应该在恢复抗血小板药物之前进行抗凝治疗。
4.2 术后药物治疗术后药物治疗是指在手术后,为了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而进行的药物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最全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中华内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曾于2009年在杭州组织消化内科、消化内镜、普通外科及危重医学等多个学科专家进行多次专题讨论,共同制定并颁布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09,杭州)》,该指南对我国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近5年来,随着各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又有了新的研究进展,2009年颁布的指南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
因此《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于2015年11月再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及参考更新的国外指南,对2009年颁布的指南进行了修订,并同期发表。
一、定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也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
一项包括93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其年发病率为(19.4~57.0)/10万,发病后7 d再出血率为13.9%、病死率为8.6%[1]。
二、ANVUGIB的诊断1.症状及体征:若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伴或不伴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应避免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出血病灶,可确诊ANVUGIB。
3.应避免将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可引起粪便发黑。
2023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
血诊疗指南》正式发布
2023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已经正式发布,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1.指南目的:该指南旨在提供关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
2.定义:指南明确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包括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
3.诊断:指南详细介绍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评估、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4.分级: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三个分级,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出血的严重程度来进行治疗决策。
5.治疗:指南列出了不同分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策略,包括非侵入性治疗、内镜止血和介入治疗。
6.并发症管理:指南提供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管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7.随访:指南强调了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
该指南是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意见制定而成,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一份可靠的指导,以提高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请注意,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解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一.定义: 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的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
病死率为6%~10%。
下列情况可误诊为: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作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病因繁多,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
少见的有Mallory2Weiss 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Dieulafoy 溃疡、食管裂孔疝、胃黏膜脱垂或套叠、急性胃扩张或扭转、理化和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胰腺肿瘤、胆管结石、胆管肿瘤。
临床上,下述症候与化验提示有活动性出血:①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排出暗红血便,或伴有肠鸣音活跃;②经快速输液输血,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稳定又再下降;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与Hct 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⑤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Rockall 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或低危人群。
积分≥5 者为高危,3~4 分为中危,0~2 分为低危。
如出血患者,61 岁,收缩压05mmHg,心率为110 次/分,胃镜下可见一巨大溃疡,活检示胃腺癌,附血凝块,无伴发病。
则该患者Rockall 积分=年龄(2)+心动过速(1)+无伴发病(0)+胃癌(2)+近期出血征象(2)=7 分,为高危患者。
年龄超过65 岁、伴发重要器官疾患、休克、血红蛋白浓度低、需要输血者再出血危险性增高。
无肝肾疾患者的血尿素氮或肌酐或血清转氨酶升高者,病死率增高。
约8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出血会自行停止,再出血或持续出血的患者病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