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社会行为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
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
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
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
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
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
塔尔气中学张桂风
教学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
3.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动手实验让我们了解“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课标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的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方法
视频播放——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一)社会行为
1、概念: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有明确的分工
2、特征形成一定的组织
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概念: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
为反应的现象。
叫声(母鸡召唤小鸡)
2、方式气味(狗撒尿)
动作(蜜蜂舞蹈)
性外激素(蝶、蛾)。
新课导入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群体成员中分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工蚁是些未成熟的雌蚁,承担了社会中繁重的劳动工作,从采食、搬运食物回巢、建筑、修缮巢穴,到饲育幼虫、喂养蚁王,还要供给从事其他职务的工蚁及兵蚁的食物。
工蚁终生忙忙碌碌,不得休息。
兵蚁的职责较为单一,是专司蚁穴的保卫。
它们专门防御外敌的侵入。
为此,不得不进行激烈的战斗。
它们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绝不玩忽职守。
有时,甚至为保卫蚁群,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雌蚁是专职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
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而且自己不能移动,由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观察下图白蚁的蚁穴。
照顾幼虫的工蚁 看护卵的工蚁 入口雄蚁的穴室 工蚁将大型食物肢解 蛹的穴室后蚁的穴室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牧羊人放牧时,他只需要管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狒狒的社会行为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
当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