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音乐开端的历史原因二十世纪初,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步完善,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应运而生。
它是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生事物,处于音乐变革中的摸索阶段,尽管具有尝试性和不成熟的特点,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多世纪来新音乐发生发展的源头,因此,许多学者对学堂乐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内容与艺术形式以及意义和影响诸方面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学堂乐歌之所以开创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原因。
产生背景学堂乐歌的历史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
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官务实派,为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化运动——洋务运动。
为培养人才,他们开办了新式学堂,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使得一部分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觉悟到必须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能达到挽救中国的目的。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变法运动代表了这一趋向。
他们提出“维新变法”通过奏折、杂志和报纸宣传自己的主张,积极提倡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校。
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办学堂的奏折中就介绍了德国的学制,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梁启超认为“学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发展过程2O世纪初,清廷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过去“维新派”一再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以挽救其迅速走向崩溃的危势,于1901年宣布要实行所谓“新政”,允诺实施“废科举.兴学堂”等改良措施;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4年请政府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在这个前提下,以乐歌为主的所谓新制音乐教育才从群众自发的行动逐步走向得到国家支持的一种新的体制的正式确立。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相对较为复杂,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文化影响。
以下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发展阶段:
1.民间艺术歌曲(古代):中国的艺术歌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有各种不同的民间歌曲形式,包括山歌、儿歌、田园歌曲等。
这些歌曲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近现代艺术歌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特别是欧洲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一些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受西方音乐启发的艺术歌曲。
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艺术歌曲的现代化起步。
3.上海歌曲和流行音乐(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上海歌曲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音乐。
这个时期的歌曲广受欢迎,代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4.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音乐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通常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政治和革命歌曲,以及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歌曲。
5.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艺术歌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音乐的影响,包括流行、摇滚、爵士、民谣等。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具有多样性,吸纳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演变。
从传统的民间歌曲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的艺术歌曲一
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音乐界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有关知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是指20世纪初至今的音乐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相关的知识:
1.起源: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
最早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多采用西方调式和和声,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2.早期代表作家: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作曲家有李焕之、聂耳等。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歌曲之一,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歌。
3.抗战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歌曲反映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对抗日战争的呼声。
例如《黄河大合唱》等。
4.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音乐的推动促成了一批新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一些新的艺术歌曲。
代表性的作品有黄自刚的《小放牛》等。
5.195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大力发展文艺事业,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
代表作品有《茉莉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6.文革期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歌曲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一些作品被禁止演唱。
但仍有一些歌曲,如《东方红》等,成为当时政治宣传的一部分。
7.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音乐风格开始多样化。
流行音乐和摇滚等元素融入了艺术歌曲创作,出现了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
8.近年发展: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包括了各种音乐风格,涵盖了民谣、流行、爵士等。
一些独立音乐人和乐队崭露头角,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和文化融合的过程,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中国近代音乐史1中国近代音乐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进口的音乐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中国音乐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从清朝末期开始,梳理一下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
清末音乐清末音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音乐有明显的民间特色,常被用于庆祝节日或家庭宴会。
清末音乐以琵琶、二胡、板胡等民间乐器为主,这些乐器弹奏起来沉重、华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民族特色。
同时,西方音乐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但是由于语言、宗教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这些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开始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这些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音乐。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主张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这对于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蔡元培不仅致力于中西音乐的融合,还积极推广管弦乐队的演出,开创了中国音乐现代化的先河。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期间,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推广西方音乐,试图摆脱传统音乐的束缚。
他们认为西方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类情感和思想,是中国音乐应该借鉴的对象。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音乐人才,他们接受过西方音乐的训练,创作出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音乐,与战争的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们开始撰写反抗侵略的音乐作品,呼吁国人振奋精神,抵抗外敌侵略。
同时,一些爱国歌曲和军事歌曲也迅速流传,成为人们在战争中的共同支撑。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开始变得严肃、庄重,曲调和歌词中传递着战争的呼声和悲壮。
总结中国近代音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表现。
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
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引言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近现代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轴线,分析其变迁、影响及主要成就。
近现代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变迁近现代交替之际的音乐艺术(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音乐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就将西方的乐器和音乐理论带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民国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1912-1949)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许多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家也开始探索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社会主义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也得到了扩建和充实。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音乐作品,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影响与成就中西方音乐的交融近现代时期,中西方音乐的交融对中国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使得中国音乐艺术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国音乐也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如作曲家约翰·凯奇就曾在作品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近现代时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
如今,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全面体系,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第一章:中国现代音乐的起源中国现代音乐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音乐主要受到欧洲和美国音乐的影响。
1908年,首届汉口市乡村音乐会上演出的“清真乐队”就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开端之一。
1919年,中国第一位受培训的音乐家聂耳回国并成为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现代音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许多中国作曲家和音乐家都受到了苏联和东欧音乐的影响,他们开始使用新的和声和旋律来创作音乐。
比如许崇智、冼星海、胡适等等。
第二章: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现代音乐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当时,中国的音乐家开始探索不同的创作手法,以弥补受到外国音乐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现代音乐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
很多音乐家被迫停止创作,学术研究也受到了限制。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音乐重新迎来了发展机遇。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家开始不断地吸收外国音乐的思想,以创作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角、赵季平、李建复等人也开始崭露头角。
第三章: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中国现代音乐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方面,中国的现代音乐具有很强的中国民族特色。
许多音乐家常常从中国传统音乐中吸取灵感创作新的音乐作品。
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音乐也受到了世界音乐的影响,如:爵士乐、摇滚乐、古典音乐、电子音乐等都为中国现代音乐带来了新的思路。
第四章:中国现代音乐的趋势如今,中国现代音乐正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中。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为中国现代音乐的传播和宣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国现代音乐。
未来,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将朝着更加自主、多元、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类似于专题报道、音乐会活动等,都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探究一、中国现代音乐起步阶段中国现代音乐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鸦片战争后。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文化的冲击,传统音乐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西方音乐文化开始被引入中国,这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的理论和表现形式,中国现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慢慢形成了初步的雏形。
二、中国现代音乐的探索与发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现代音乐经历了一段充满探索和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开始不断吸收西方音乐的精华和技术,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中国现代音乐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开放性,音乐家们不断尝试创新,探索与发展。
著名的中国音乐家聂耳就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著名的音乐作品《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还有一些音乐学者和作曲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也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传统音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大量的音乐作品被禁止演奏和传播。
音乐教育受到了破坏,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家被迫放弃音乐创作。
这段时期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但也激励了一些音乐家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创新和探索。
著名的音乐家谭盾就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现代音乐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现代音乐也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世界各国的音乐理论和表现形式,中国的现代音乐也受到了更多的国际影响。
中国也在国际上举办了许多音乐节和比赛,这些活动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摘要近代,鸦片战争的硝烟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西方列强的重大冲击。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出现了主要在新办学校歌唱的歌曲——学堂乐歌。
它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代表人物和发展经历,以及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字:学堂乐歌;音乐教育;IAbstractIn modern times, the Opium War made China a semi-feudal society in which the western powers had great affect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the tidal curren t of “launching modern school, introducing wester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developing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began to rise. The School Songs emerged, which existed mainly in modern school. Acting as the campus songs of the early 1902s and 1930s, the School Songs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initiation of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China’s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This essay would have a expatiation on the background, content, form, representatives, history of the School Songs and their affect on modern music education.Key words: The School Songs; music educ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 II 前言. (1)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及表现形式、内容 (1)(一)产生背景 (1)(二)学堂乐歌的表现形式 (1)1、运用现成旋律选曲填词 (1)2、全新作词作曲 (2)(三)内容 (2)二、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一)沈心工:(1870-1947) (3)(二)李叔同:(1880-1942) (4)(三)曾志忞:(1879-1929) (5)三、学堂乐歌的发展经历、历史地位以及意义 (6)(一)发展经历及历史地位 (6)(二)历史意义 (7)(三)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7)1、“学堂乐歌”促使了近现代第一批教育家的出现 (7)2、“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教材的建设 (7)3、“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学校的出现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谢辞 (10)III。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
二十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了一种歌唱文化——学堂乐歌。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内容形式和对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方面的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
关键词:近现代音乐;学堂乐歌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首《送别》不仅至今是许多人爱唱的歌曲,更是二十世纪初最负盛名的学堂乐歌。
所谓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而兴起了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当时被称为乐歌或歌唱课)或者是为学堂歌唱而编制的歌曲。
它的产生有赖于学堂的普遍设立并受西方宗教音乐的影响,乐歌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以救国图存为主要内容,以选取填词为创作形式,并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音乐家、教育家,传播了近代音乐知识,揭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历史。
在重视建设社会精神文
明的今天,为了搞好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了解一下学堂乐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
(一)西方音乐的早期传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随着教会势力的恶性膨胀,教会音乐也被相当系统地传播到中国来,当时出版的圣咏乐谱达数千余种。
这些圣咏采用中西乐理对照以便中国人接受,还有部分以中国传统曲调填配圣诗歌词,为了传教和进行教会音乐活动的需要,教会在其创办的一些学校中开设了传授西洋音乐的课程。
有的还有学习钢琴、风琴等乐器。
客观上传播了一些西洋音乐知识,并造就了一些掌握西洋音乐知识及演奏技能的人才。
(二)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
学堂乐歌是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中诞生的。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进行了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广泛学习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体制,由此增强了国力。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
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倡导开办新式学校,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
康有为于1898年5月向光绪帝上书说在德国:“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入(学校)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他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变法失败后
逃亡到日本的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在《饮冰室诗话》一书中,对学堂乐歌作了相当详尽的论述。
他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
在梁启超和其他一些人的倡导下,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允许许多新式学堂逐渐开设乐歌课。
在当时,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乐歌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三)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1870-1947)又名庆鸿,他是国内学校唱歌教材的最早编辑者。
从南洋公学于1901年创设附属小学时起,他就受聘为教师,并从1911年开始担任该校校长。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留学会馆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编出了他的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后亦以《男儿第一志气高》之名流传),后成为一首在中国学校中广泛流传的乐歌。
1903年自日本回国后,就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开设乐歌课,同时,还兼任务本女塾,南洋中学、龙门师范等学校的乐歌课老师。
这一时期,沈心工陆续撰出版了《学校唱歌集》一至三集(1904-1907),辛亥革命以后,又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一至六集(1912)、《民国唱歌集》一至四集(1913)。
在1936年,他又将自己编写的大部分乐歌编辑成《心工唱歌集》传世。
在兴盛一时的学堂乐歌浪潮中,还有一个闪光的名字: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1942),1905年至1910年间留学日本。
到日本后,入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主修绘画,兼习钢琴和作曲理论。
这期间,他与曾孝谷在日本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参加《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演出。
1906年,李叔同在东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回国后,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音乐美术课,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艺术人才。
如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吴梦非,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等均出自他的门下。
1918年,他受消极出世思想的影响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当了和尚,号“弘一”。
二、学堂乐歌的特点
(一)学堂乐歌的内容
乐歌的大多数作者,都是受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
反映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的。
如《中国男儿》、《何日醒》、《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祖国歌》、《扬子江》,以及民国成立后出现的《革命军》、《光复纪念》等。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如《勉女权》、《女子体操》、《缠足苦》等。
鼓吹学习新文化,丰富科学知识的:如《格致》、《地球》、《辟占验》、《电报》等。
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
教育的,如《勉学》、《春游》、《送别》。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
这些歌曲的编写,多数采用日本学校歌曲的曲调,这主要是由留日学人传人国内的。
如《中国男儿》用日本学校歌曲《宿舍里的旧吊桶》的曲调;《扬子江》用日本歌曲《铁道歌》的曲调;《何日醒》用日本歌曲《樱井诀别》的曲调等等。
有些曲调还被反复填以不同歌词,这类歌曲大多是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和军歌。
还有不少乐歌采用了当时日本流传的欧美的曲调,如《女子体操》的曲调来自日本的《云霞》,而《云霞》的曲调则来自德国民歌《小鸟来了》;《送别》采用日本填词歌曲《旅愁》的曲调,原曲调是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此外,也有一些乐歌是直接采用欧美的歌调。
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如李叔同作词的《祖国歌》的曲调来自民间乐曲《老六板》;沈心工作词的《缠足苦》的旋律来自民间小调《孟姜女》;沈心工作词的《采茶歌》的曲调来自安徽民歌《凤阳调》等。
当时也有作者开始自作曲调,如沈心工的《革命必先革人心》、《采莲曲》、《军人的枪弹》;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沈心工作词、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华》;李叔同作词作曲的《春游》(三部合唱)《早秋》等。
三、学堂乐歌对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文化遗产。
许多乐歌都有情文
并茂、琅琅成涌的歌词和清新俊轶、历久难忘的曲调,至今还为当年爱唱乐歌的老人所怀念。
(二)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
如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进行曲、独唱、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三声部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也在演唱乐歌时出现。
学堂乐歌把群众歌咏的方式引进到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又使很多新的音调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成为我国音乐的构成因素,为“五四”运动以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学堂乐歌促进了西洋音乐的传入。
西方的音乐文化知识、乐理知识、五线谱、简谱、作曲技法、声乐和器乐的演唱演奏法、音乐教学法等均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这不仅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随着乐歌活动的开展,我国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课教材。
许多爱国、励志和培养高尚情操的乐歌,使一代代青少年受到深刻的教育,令人终生难忘。
丰子恺在《艺术趣味》一书中谈到幼时老师教唱《勉学歌》时,感动的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纵观上述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内容形式,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学堂乐歌之所以能为近代国人所接受,是和当时救国的呐喊以及歌词本身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内容息息相关的。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
多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音乐家、教育家开始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不失为一次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教育运动。
参考文献:
[1]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05.
[2]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06-107.
[3]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