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饮食行为和食物频率表
- 格式:pptx
- 大小:6.74 MB
- 文档页数:8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成人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表、饮食习惯及营养风险因素评估表成人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表个人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身高(cm):- 体重(kg):- BMI(身体质量指数):健康状况- 是否有慢性疾病:- 如果有,具体疾病:- 是否服用药物:- 如果服用,具体药物:饮食调查- 饮食惯:(请详细描述日常饮食惯,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豆制品、零食等)- 饮食时长:(请填写连续几天进行的饮食调查)- 饮食数量:(请详细描述每餐的食物种类和分量)- 饮食频率:(请填写每周各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如天、次)营养风险因素评估- 蔬菜和水果摄入:(每天的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是否达标)- 纤维摄入:(每天的纤维摄入量是否达标)- 脂肪摄入:(每天的总脂肪摄入量是否超标)- 蛋白质摄入:(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是否足够)- 钙质摄入:(每天的钙质摄入量是否足够)- 铁质摄入:(每天的铁质摄入量是否足够)- 维生素摄入:(每天的维生素摄入量是否足够)结果分析与评价根据您填写的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表,我们对您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对于摄入量不足的营养物质,我们建议增加相关食物的摄入,或者采用补充剂的方式来达到营养需求。
- 对于超标摄入的营养物质,我们建议减少相关食物的摄入,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合理的营养供给。
- 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个体,我们建议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来调整饮食以维持合理的营养水平。
- 我们还建议定期进行营养状况监测,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改善健康状况。
以上是成人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表的内容,通过填写表格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并作出相应的饮食调整和营养干预。
营养及饮食需求表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营养及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营养及饮食需求表,帮助个人了解并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
1. 蛋白质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基本构件,对人体发育和修复组织至关重要。
以下是根据年龄和性别推荐的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克/千克体重):- 儿童(1-3岁)- 0.95克/千克体重- 儿童(4-8岁)- 0.95克/千克体重- 儿童(9-13岁)- 0.95克/千克体重- 青少年(14-18岁)- 0.85克/千克体重- 成年男性- 0.8克/千克体重- 成年女性- 0.8克/千克体重- 孕妇- 1.1克/千克体重- 哺乳妇女- 1.3克/千克体重常见的蛋白质食品包括肉类、鱼类、家禽、蛋类、大豆及其制品、奶制品等。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
以下是每天推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儿童(1-3岁)- 130克- 儿童(4-8岁)- 130克- 儿童(9-13岁)- 130克- 青少年(14-18岁)- 130克- 成年男性- 130克- 成年女性- 130克- 孕妇- 130克- 哺乳妇女- 130克常见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包括米饭、面包、意面、面粉、薯类、谷类等。
3. 脂肪脂肪是提供能量并帮助吸收维生素的重要物质。
以下是每天推荐的脂肪摄入量(成年人):- 总脂肪摄入量- 不超过总能量的30%- 饱和脂肪- 不超过总能量的10%- 糖类脂肪- 不超过总能量的10%尽量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坚果、鱼类等,而减少对高糖和高盐食品的摄入。
4.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其推荐摄入量:- 钙- 1000毫克- 锌- 11毫克- 铁- 18毫克- 镁- 320毫克- 维生素A- 700微克- 维生素C- 75毫克- 维生素D- 15微克- 维生素E- 15毫克- 维生素B12- 2微克为了获得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我们应该食用多样化的新鲜水果、蔬菜和必要的补充剂。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9.10•【文号】国卫办疾控函[2014]814号•【施行日期】2014.09.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4〕8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使用效率,做好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可从http://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年9月10日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我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一)总目标。
通过对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进行整合及扩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和营养监测系统。
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信息,全面掌握我国居民营养状况、主要慢性病患病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现况和变化趋势。
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相关数据共享平台与机制,实现数据深入分析与综合利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为政府制订和调整慢性病防控、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评价防控工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具体目标。
1.掌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居民主要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膳食结构现况及变化趋势。
了解不同食物营养成分的现况及变化趋势。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表摘要:1.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的概念和背景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的内容3.谷类食物在膳食中的重要性4.蔬菜、水果和薯类在膳食中的作用5.合理膳食的建议正文:一、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的概念和背景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Chinese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是中国营养学会于2000 年4 月拟订的一组每天均匀饮食营养素摄取量的参照值。
DRI 是在美国营养学会提出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RDA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含四项内容:均匀需要量(EAR)、推荐摄取量(RNI)、适合摄取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取量(UL)。
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的内容1.均匀需要量(EAR):是指一组人群中50% 个体所需的营养素摄入量。
2.推荐摄取量(RNI):是指可以满足97.5% 人群的营养素摄入量。
3.适合摄取量(AI):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人群营养素摄入量,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
4.可耐受最高摄取量(UL):是指摄入营养素的最高安全摄入量。
三、谷类食物在膳食中的重要性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主要包括米、面、杂粮等。
谷类食物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 族维生素,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根据1992 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
因此,提倡谷物为主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防止发达国家膳食的弊端。
四、蔬菜、水果和薯类在膳食中的作用蔬菜、水果和薯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他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 和叶酸、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五、合理膳食的建议为了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我们应该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包括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和纯热能食物等。
2024胰高糖素样肚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结合生活方式千预减重专家共识要点(附图表)肥胖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共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是多种慢性病的高危因素。
常见的体重管理措施包括行为改变、营养疗法、体力活动、心理社会支持、数字医疗干预疗法、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等[!J,可根据是否存在相关合并症及其严重程度综合应用这些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基石,但对千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效果不佳的人群,推荐同时增加药物治疗。
在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肥胖症的治疗中,胰高糖素样肤-l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 GLP-lRA)类药物因其在控制血糖和减轻体重方面的显著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多个用千体重管理的GLP-lRA类药物的上市申请(2-3)。
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该类药物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该类药物减重效果显著(2-3],但其不良反应与后期的体重反弹问题也不容忽视。
GLP-lRA类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结合的体重管理新模式,已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专家的认可。
然而,生活方式干预涉及营养、运动等多个因素,且不同用药阶段生活方式干预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目前,GLP-lRA类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结合的操作流程尚待规范。
基千此,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体检分会邀请内分泌、营养、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依据国内外临床研究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临床实践,撰写了«胰高糖素样肤-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减重专家共识(2024版)〉〉,并提出推荐意见,以期为从事体重管理工作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一、超重和肥胖的定义及诊断1定义:超重和肥胖是指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通常表现为体重增加,是可能导致患者健康损害的异常状态,通常用体重指数(body m ass index, BMI)进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