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 格式:pdf
- 大小:15.33 MB
- 文档页数:7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难以痊愈的各种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统计,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患有慢性病。
本文将对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人民健康。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情况。
根据卫生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已超过30%,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成为了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
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慢性病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据统计,中国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导致的医疗支出以及因为慢性病引发的伤残、死亡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了全国医疗总支出的50%以上。
尤其是在城市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习惯的养成,慢性病的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而且慢性病对劳动力的损失也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浪费。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的患病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方面是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习惯等,这些不良习惯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已成为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尤其是PM2.5等污染物质的过度排放,直接威胁着人民健康。
遗传因素也是导致慢性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治慢性病。
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
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
引导居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
也应完善健康保险制度,为患病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的一大健康隐患。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民的健康,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17.2%,比2002过去1030%。
11.9%,比 6.4%,比200220122012144.3/1068/10,非吸烟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
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专家解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作者:俞美玲来源:《健康博览》 2015年第8期策划/ 本刊编辑部执行/俞美玲赵湘通讯员/黄李春受访专家/俞敏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章荣华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近年来的监测、调查2002年到2012年的最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分人口基础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综合采用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办法,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以下简称《报告》)。
本期编辑部邀请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俞敏副主任、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章荣华所长和黄李春医师为大家解读《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并对大众合理膳食、预防慢性病等提出建议。
专家解读(章荣华主任医师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报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居民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问题。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营养缺乏则主要指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
脂肪摄入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
而食用油又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例如猪油等已经慢慢淡出大众视线,但植物油的大量摄入同样会造成能量超标,这也是近年来导致肥胖率升高的可能原因之一。
健康的用油标准一般建议在25~30克/日。
我国目前除了肥胖和超重,更容易被人忽略中心性肥胖,即那些体重不重,腰围比较大的人群,这类人群有着较高的慢性病风险,因为内脏大多集中在腹部,所以内脏脂肪的储存,会导致代谢功能的下降。
同时报告显示我国钙、铁、维生素A、D 等部分营养素依然缺乏。
钙是人体的宏量元素(宏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质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相对于微量元素而言)之一,其含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5%~2%,其中99%以钙盐的形式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另外1%的钙质以游离或化合的状态存在于软组织和细胞外液(包括血液)中,钙在人体内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心脏的跳动、肌肉的收缩、激素的分泌甚至大脑的活动、听力都需要钙的帮助才能实现。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摘要引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与慢性病状况日益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经历了深刻变革,这对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全面洞悉当前态势,本文基于丰富的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对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水平、膳食结构特点以及慢性病患病状况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旨在为制定精准有效的医药卫生政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国居民营养医药卫生慢性病一、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概览1.营养素摄入现状1.中国居民的能量与脂肪摄入量显著攀升,超重与肥胖问题愈发严峻。
2.维生素A、钙等关键营养素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膳食结构剖析1.谷类食物占据主导地位,但蔬菜与水果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尤其是水果的摄入远低于推荐标准。
2.乳制品与海产品的消费量偏低,而新鲜畜肉的摄入量则超出合理范围。
3.烹调用油与食盐的摄入量远超推荐值,显著增加了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二、中国居民慢性病状况分析1.慢性病发病概况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
2.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6.5%,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4.0%,形势严峻。
2.慢性病患病特征1.患病率高企,高血压与糖尿病尤为突出。
2.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3.慢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主要诱因。
三、营养与慢性病关系的深入探讨1.营养与慢性病风险1.膳食结构不合理与营养素摄入失衡显著提升了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2.高脂肪、高能量膳食加剧了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膳食纤维与维生素的缺乏则增加了糖尿病与肠道疾病的风险。
2.营养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1.调整膳食结构与优化营养素摄入对降低慢性病风险、改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和,平均体重分别为和,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比2002年降低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降低和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比2002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克,较2002年下降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糖尿病患病率为%,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9.10•【文号】国卫办疾控函[2014]814号•【施行日期】2014.09.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4〕8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使用效率,做好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可从http://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年9月10日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我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一)总目标。
通过对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进行整合及扩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和营养监测系统。
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信息,全面掌握我国居民营养状况、主要慢性病患病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现况和变化趋势。
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相关数据共享平台与机制,实现数据深入分析与综合利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为政府制订和调整慢性病防控、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评价防控工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具体目标。
1.掌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居民主要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膳食结构现况及变化趋势。
了解不同食物营养成分的现况及变化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科学的参考,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营养状况。
1.1 饮食结构。
中国的饮食结构一直以来都以主食为主,谷类食物是中国人的主要能量来源。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油脂和糖类的摄入量逐渐增加,而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则相对不足。
这种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营养结构的失衡,很多人的营养摄入不达标,存在着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问题。
1.2 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不良和肥胖是当前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两大突出问题。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贫血、佝偻病、低体重等,而肥胖则成为了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营养不良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特定人群中。
二、慢性病状况。
2.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慢性病”。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呈现年龄趋势低龄化的特点。
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2.3 肥胖症。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在中国也不例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肥胖不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还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3.1 健康教育。
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2019秋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课后习题与探讨答案教材旁栏问题和练习及答案2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问题探讨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
【答案】示例:为什么组成地壳和细胞的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差异很大?思考•讨论左表是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内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
要分析细胞中各种元素及含量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因此,呈现出来的数据一般都是大概的。
讨论1.在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一样吗?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答案】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一样的,都是C、H、O、N。
这是因为玉米和人都是生物,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水、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这些物质含有C、H、O,蛋白质中还含有大量的N元素。
2.细胞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是否意味着它们不重要?【提示】细胞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但是却有重要作用,如在玉米细胞中,S只有0.17%,Mg只有0.18%,但很多蛋白质都含有S,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就含有Mg,如果缺少S或Mg,细胞就不能合成这些蛋白质或叶绿素。
3.比较组成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提示】组成玉米细胞中氧元素的含量明显要高于人体细胞,而氮元素的含量明显又低于人体细胞,这说明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的不同有机物的含量有差别,如玉米细胞中的糖类要多一些,而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要多一些;Ca元素的含量也有区别,这与玉米和人体的物质和结构组成有关。
旁栏思考梨的果实和叶片的细胞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有什么明显的差别?【提示】梨的果实细胞中糖类和水等物质多,不含叶绿素。
探究•实践1.略。
2.略。
3.全班共检测了多少种生物材料?这些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这对我们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答案】不同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有差异,因此在日常膳食中要遵循“多样、均衡”的原则,满足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营养问题和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给国家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以及慢性病的现状,并提出改善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普遍存在膳食不均衡问题。
研究发现,大部分中国人摄入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主食,而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足。
此外,中国居民的膳食纤维摄入也偏低。
这种膳食结构的不均衡会导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
其次,慢性病在中国居民中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病患者国家之一,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的盛行率急剧增加。
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些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居民的头号“健康杀手”,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
现代社会的高速节奏和工作压力使人们缺乏锻炼的时间和动力,加上油腻、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进一步加剧了慢性病的发病率。
此外,吸烟、酗酒和缺乏睡眠等不健康行为也是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针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加强公众的营养教育,提高居民对于健康饮食的认识和理解,鼓励摄入均衡、多样化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减少盐、糖和油脂的摄入。
其次,促进体育锻炼,鼓励人们增加日常的身体活动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应加强公共卫生意识,提倡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
政府在改善国民营养和减少慢性病方面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营养健康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控制食品安全和饮食环境的质量。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体系,提高慢性病的早期筛查率和诊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医护人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近年来,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也对国家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一项“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的发布,为解读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的现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首先,在解读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方面,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两个极端:营养不足和超量摄入。
在营养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能量不足、蛋白质不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等。
对于能量不足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居民饮食结构不合理,以主食为主,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
此外,由于中国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摄入量大大增加,导致了超量摄入问题。
超量摄入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率增加。
其次,解读慢性病的现状方面。
报告显示,慢性病在中国居民中的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这和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高盐、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摄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中国居民普遍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报告显示,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是中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
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和改进:1. 优化饮食结构。
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营养教育,提高居民的营养意识,推广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合理摄取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2. 控制超量摄入。
加强对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居民减少对这些食物的摄入,增加对蔬菜和水果等健康食物的摄入。
3. 提倡适度运动。
加强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居民正确认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健康的运动习惯。
4. 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体检制度。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已成为人们的焦点。
最近,我们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显示,虽然总体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标,但是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指标的摄入量却存在问题。
据数据显示,超过60%的成年人和30%的儿童超重或肥胖,而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则明显不足。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饮食习惯不健康,如偏爱高糖、高脂食物,吃得太细,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
其次,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
最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以下改善建议:1、改变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适量减少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
同时,鼓励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2、增加运动。
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同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3、改善环境。
积极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水质和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总之,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表明,改善居民营养状况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
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等措施,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未来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一定会得到显著改善。
一、引言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趋势是社会各界广泛的问题。
为了解中国居民的营养与慢性病状况,中国卫生部门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本报告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
二、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的整体营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
报告显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城市地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此外,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2015年,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这份报告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根据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本文将对该报告的重要发现和结论进行解读,以期了解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报告指出中国的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
据统计,中国的慢性病患者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近一倍,超过8亿人。
这主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有关。
报告特别强调了肥胖和糖尿病的快速增长。
过度的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成为导致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
此外,高血压、心脏病和脑卒中等疾病也在中国居民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凸显了亟待加强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紧迫性。
其次,报告指出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问题。
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普遍偏向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纤维的西式饮食模式,而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这种饮食结构导致了营养不均衡和疾病的发生。
报告强调了补充膳食纤维和控制脂肪摄入的重要性,以预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
此外,报告还指出了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不高。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评估和利用健康相关信息,以做出健康决策的能力。
报告发现,中国居民对慢性病防治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存在许多错误的健康观念。
例如,很多人认为只有感到不舒服时才需要去医院,忽视了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此外,报告还揭示了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下,居民对医疗服务的不满和不信任感。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通过全面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这份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用于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减轻慢性病负担。
例如,报告建议加强营养教育,提倡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管理力度。
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健康宣教,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科学运动与健康饮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章测试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答案:25.2%2.虽然2012年我国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状况比2002年有所改善。
答案:对3.EAR是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答案:对4.长期摄入某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答案:对5.AI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人量。
答案:对6.UL是一个建议的摄入水平。
答案:错7.SPL是答案:特定建议值8.近十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轻微的下降趋势。
答案:错9.近几十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答案:对10.适量运动能降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重力性休克的患者,发病原理是因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血液大量积累在答案:下肢2.精神紧张性晕厥的发病原理是答案:广泛周围小血管扩张3.某运动员夏天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汗流浃背,为了预防肌肉痉挛,可以适当的补充答案:运动饮料;矿泉水;生理盐水4.晕厥前患者出现全身软弱无力,头昏,眼前发黑,耳鸣、恶心,出虚汗和面色发白,应立刻让患者采取答案:头低脚高位5.肌肉痉挛多发生于答案:足球;游泳;举重6.运动性腹痛是指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或诱发的腹部疼痛。
答案:对7.肌肉痉挛好发于大腿股四头肌。
答案:错8.运动性血尿指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经详细检查,未发现其它原因。
答案:对9.运动时腰部受到钝物打击或摔倒,造成肾脏挫伤,可以引起运动性血尿。
答案:错10.运动性中暑为体温调节系统在运动时超载或衰竭所致。
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运动处方可以由()来制定。
答案:康复医师或康复治疗师;体育教师;社会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2.根据运动处方对象可以分为()。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