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 格式:pdf
- 大小:15.33 MB
- 文档页数:7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难以痊愈的各种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统计,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患有慢性病。
本文将对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人民健康。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情况。
根据卫生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已超过30%,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成为了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
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慢性病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据统计,中国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导致的医疗支出以及因为慢性病引发的伤残、死亡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了全国医疗总支出的50%以上。
尤其是在城市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习惯的养成,慢性病的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而且慢性病对劳动力的损失也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浪费。
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的患病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方面是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习惯等,这些不良习惯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已成为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尤其是PM2.5等污染物质的过度排放,直接威胁着人民健康。
遗传因素也是导致慢性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治慢性病。
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
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
引导居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
也应完善健康保险制度,为患病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的一大健康隐患。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民的健康,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17.2%,比2002过去1030%。
11.9%,比 6.4%,比200220122012144.3/1068/10,非吸烟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
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专家解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作者:俞美玲来源:《健康博览》 2015年第8期策划/ 本刊编辑部执行/俞美玲赵湘通讯员/黄李春受访专家/俞敏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章荣华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近年来的监测、调查2002年到2012年的最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分人口基础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综合采用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办法,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以下简称《报告》)。
本期编辑部邀请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俞敏副主任、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章荣华所长和黄李春医师为大家解读《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并对大众合理膳食、预防慢性病等提出建议。
专家解读(章荣华主任医师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报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居民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问题。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营养缺乏则主要指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
脂肪摄入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
而食用油又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例如猪油等已经慢慢淡出大众视线,但植物油的大量摄入同样会造成能量超标,这也是近年来导致肥胖率升高的可能原因之一。
健康的用油标准一般建议在25~30克/日。
我国目前除了肥胖和超重,更容易被人忽略中心性肥胖,即那些体重不重,腰围比较大的人群,这类人群有着较高的慢性病风险,因为内脏大多集中在腹部,所以内脏脂肪的储存,会导致代谢功能的下降。
同时报告显示我国钙、铁、维生素A、D 等部分营养素依然缺乏。
钙是人体的宏量元素(宏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质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相对于微量元素而言)之一,其含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5%~2%,其中99%以钙盐的形式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另外1%的钙质以游离或化合的状态存在于软组织和细胞外液(包括血液)中,钙在人体内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心脏的跳动、肌肉的收缩、激素的分泌甚至大脑的活动、听力都需要钙的帮助才能实现。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摘要引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与慢性病状况日益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经历了深刻变革,这对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全面洞悉当前态势,本文基于丰富的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对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水平、膳食结构特点以及慢性病患病状况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旨在为制定精准有效的医药卫生政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国居民营养医药卫生慢性病一、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概览1.营养素摄入现状1.中国居民的能量与脂肪摄入量显著攀升,超重与肥胖问题愈发严峻。
2.维生素A、钙等关键营养素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膳食结构剖析1.谷类食物占据主导地位,但蔬菜与水果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尤其是水果的摄入远低于推荐标准。
2.乳制品与海产品的消费量偏低,而新鲜畜肉的摄入量则超出合理范围。
3.烹调用油与食盐的摄入量远超推荐值,显著增加了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二、中国居民慢性病状况分析1.慢性病发病概况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
2.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6.5%,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4.0%,形势严峻。
2.慢性病患病特征1.患病率高企,高血压与糖尿病尤为突出。
2.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3.慢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主要诱因。
三、营养与慢性病关系的深入探讨1.营养与慢性病风险1.膳食结构不合理与营养素摄入失衡显著提升了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2.高脂肪、高能量膳食加剧了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膳食纤维与维生素的缺乏则增加了糖尿病与肠道疾病的风险。
2.营养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1.调整膳食结构与优化营养素摄入对降低慢性病风险、改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和,平均体重分别为和,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比2002年降低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降低和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比2002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克,较2002年下降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糖尿病患病率为%,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9.10•【文号】国卫办疾控函[2014]814号•【施行日期】2014.09.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4〕8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使用效率,做好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可从http://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年9月10日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我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一)总目标。
通过对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进行整合及扩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和营养监测系统。
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信息,全面掌握我国居民营养状况、主要慢性病患病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现况和变化趋势。
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相关数据共享平台与机制,实现数据深入分析与综合利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为政府制订和调整慢性病防控、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评价防控工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具体目标。
1.掌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居民主要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膳食结构现况及变化趋势。
了解不同食物营养成分的现况及变化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科学的参考,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营养状况。
1.1 饮食结构。
中国的饮食结构一直以来都以主食为主,谷类食物是中国人的主要能量来源。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油脂和糖类的摄入量逐渐增加,而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则相对不足。
这种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营养结构的失衡,很多人的营养摄入不达标,存在着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问题。
1.2 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不良和肥胖是当前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两大突出问题。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贫血、佝偻病、低体重等,而肥胖则成为了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营养不良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特定人群中。
二、慢性病状况。
2.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慢性病”。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呈现年龄趋势低龄化的特点。
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2.3 肥胖症。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在中国也不例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肥胖不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还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3.1 健康教育。
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