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报告【最新版】
- 格式:docx
- 大小:16.55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家庭,其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形成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加强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参与者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教育背景和地域分布的人群。
调查时间为2022年11月至12月,共抽取5000份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大陆地区整体上呈现出稳步增强的趋势。
具体结果如下:1.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调查显示,8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较高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感,其中4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强烈地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这表明大多数中国大陆地区的居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处于较高水平。
2.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调查显示,91%的受访者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同时,8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活动,例如学习中华书法、传统音乐和舞蹈、观看传统戏剧等。
这表明大多数中国大陆地区的居民积极关注和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3. 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平等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认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并应该尊重和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这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居民对少数民族地位的平等和对其文化传统的尊重具有较高认同感。
4. 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支持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国家统一和发展的目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发展重要的基础。
这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居民对国家统一和发展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四、调查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地区居民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
这可能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教育的作用中国大陆地区在教育领域加强了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传授,通过教育使中国人民更加了解和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从而强化了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报告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和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报告旨在全面呈现调查结果,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一、调查背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观念。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中国公民对这一意识的认知和理解,本次调查旨在探索相关问题。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计收集到10000份有效问卷和100个个别访谈记录。
问卷包含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重要性评估、发展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个别访谈则从深入聆听民众声音的角度了解更多细节和维度。
三、调查结果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受访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其内涵和具体要求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其中,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评估大部分受访者(70%)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认为只有强调团结、互助与共同发展的意识,才能构建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需求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他们认为社会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访谈总结通过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问题。
在访谈对象中,有人认为当前依然存在地域和身份认同的差异,需要更多的工作来促进中国人民的团结。
还有一些受访者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文化教育的力度,通过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社会逐渐得到认同和重视。
然而,仍然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报告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传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当代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状况,笔者进行了一项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我们对不同芳龄、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的人群进行了调研。
本文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出具体建议。
一、调查结果总览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芳龄段的人群,包括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同时也覆盖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包括汉族、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华侨。
其中,青少年和少数民族的比例较高,占比分别为45%和30%。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调查对象能够表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但在具体的概念和内涵方面存在认知的偏差。
部分人将之简单理解为民族团结或者文化传统,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渊源。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社会认同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
而其中,个人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是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分别占比为30%和25%。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1. 个人情感认同的薄弱性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知欠缺以及地域、族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些情感认同的薄弱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文化认同的多元性由于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达。
而在当下,正是文化认同的多元性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亮点与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文化、多民族共同体,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文化传承、民族认同、社会融合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不同年龄、职业、地区的中华民族进行调研,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情况。
四、调研结果1. 大部分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较高,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着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的群体。
2. 但也有一部分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较低,认为中华民族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难以达成共识。
3. 多数中华民族认为政府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4. 中华民族普遍认为教育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教育体系中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五、调研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和推广,鼓励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包容。
2.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3.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和推广,促进中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六、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共同努力、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可以更好地启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大家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面临的新时代任务。
因此,我们开展了一项调研,旨在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共同体意识铸牢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形成原因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我们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
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针对10位受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具体内涵和形成背景了解不深。
其中,有80%的受访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基础,75%的受访者认为这一意识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然而,在具体理解上,仍有一定的模糊和局限。
近50%的受访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互相尊重,但少数受访者对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理解有所欠缺。
这表明,我们在进一步普及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仍有较大的工作要做。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原因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
近70%的受访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团结意识”,这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受访者提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和共存的例子,如“红色经典中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都进一步突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上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根据调研数据统计和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重要议题,而本次研究旨在调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
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了5000份问卷,区域范围覆盖了全国各省市。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以及发展观点等方面。
统计学方法被用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参与者年龄跨度广,主要集中在20至50岁之间,男性略多于女性。
教育程度方面,大多数参与者已获得高中及以上的学历。
职业方面,白领和蓝领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知识分子和公务员也有一定比例。
(2)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具有统一、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概念,强调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同时,也有少部分参与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了解或理解不够。
(3)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参与者普遍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他们认为应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加强区域间交流和文化交流、促进各族群体融合发展等建议。
4. 结论与建议(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通过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要的路径。
(3)加强区域间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各种族群体的融合发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报告示例文章篇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报告》我呀,一直对咱们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充满了好奇。
为啥咱们这么多人,有不同的民族,却能像一家人一样呢?所以我就决定去做个小调研,看看这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底是咋回事。
我先来到了我们社区。
在社区里,有好多不同民族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
我看到汉族的张奶奶和回族的马爷爷正在一起下棋呢。
我就凑过去,好奇地问:“张奶奶,马爷爷,你们觉得你们像一家人吗?”张奶奶笑着说:“哎呀,小娃娃,这不是像,我们就是一家人呀。
”马爷爷也点头说:“对喽,我们在这个社区里,大家互相照顾,哪分什么民族,都是亲人嘞。
”我听了就特别高兴,这就是我想要找的答案的开头呀。
我又走到社区的小广场上,那里有一群小朋友在玩。
其中有维吾尔族的阿依古丽,蒙古族的巴特尔,还有汉族的小明。
我问他们:“你们在玩啥呢?”阿依古丽说:“我们在玩老鹰捉小鸡呢,可好玩啦。
”我又问:“那你们不同民族一起玩,有没有觉得不一样呀?”巴特尔大声说:“有啥不一样,我们每天都一起玩,一起上学,我们都是好朋友。
”小明也跟着说:“就是,要是没有阿依古丽和巴特尔,玩起来都没这么有意思呢。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那种纯真的友谊,没有因为民族的不同而有隔阂。
接着我去了学校。
在学校里,不同民族的同学更多啦。
我们班上就有好几个少数民族同学。
我发现每次上文化交流课的时候,大家都特别积极。
藏族的卓玛同学会给我们讲西藏的美丽风光,像那雄伟的布达拉宫,就像一颗明珠一样镶嵌在高原上。
她讲的时候,眼睛里都闪着光,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而满族的小宇同学会给我们讲满族的传统服饰,那些精美的刺绣,就像会说话一样,告诉我们满族的历史文化。
我们呢,汉族的同学也会分享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像春节的热闹,端午节的粽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像在拼一幅巨大而又美丽的拼图,每一块都不可或缺。
我还参加了学校的文艺表演。
在表演中,各民族的同学都展示了自己民族的特色舞蹈和歌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调查报告对相关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二、调查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其发展的期待,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广泛发放问卷,获取了大量有效数据。
问卷涵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重要性、现状、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四、样本信息本次调查共收集到1000份有效问卷,样本涵盖各个年龄段、性别、职业和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调查结果分析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约80%的受访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所认知,其中60%以上对其含义和内涵有较为清晰的理解。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他们认为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推进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和谐。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约60%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仍存在地域之间、民族之间的偏见和隔阂,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来消除。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学校课程、宣传教育等渠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打破地域隔阂: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消除地域偏见和隔阂。
- 加强族群交流: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文化交融,共同发展。
- 倡导公民责任: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意识,提升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六、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问卷1. 您是否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A. 认同B. 不认同2.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您认为它包括哪些方面?A. 文化传统B. 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C. 社会制度D. 文化交流与互鉴E. 共同的历史记忆F. 其他3. 在您的日常生活中,您是否会积极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活动中去?A. 是B. 否4. 在您看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A. 全国各地之间的经济合作B. 民族团结教育的推广C. 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D. 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E. 社会制度的完善与创新F. 提高国民素质G. 加强内部安全和防范外部威胁H. 其他5. 您认为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教育?A. 学校教育B. 社会公共空间的营造C. 媒体宣传D. 社区活动E. 公益慈善F. 科技应用G. 其他6. 您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A. 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B. 表现国家的团结和强大C. 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影响力D. 有利于全球和平与发展E. 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F. 其他7. 您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A. 不同民族之间历史遗留问题B. 地域分化和利益分歧C. 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冲突D.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E. 社会信任度不高F. 其他8. 在您的日常生活中,您认为有哪些可以增强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A. 参观文化遗址和博物馆B. 参与社区志愿活动C. 支持本地小商品D. 学习历史文化知识E. 历史文化旅游F. 践行诚信守法G. 其他谢谢您的参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话题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综合性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保持团结、凝聚力,形成共同意识非常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为加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1. 调研目的: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2.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以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的方式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现状分析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地区和年龄层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在大城市地区,由于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发展,个体主义思潮较为流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较弱。
而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民族交流相对较少、传统文化传承相对较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较强。
另外,年轻一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较弱,可能与媒体影响、教育等因素有关。
2.存在问题分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存在民族团结不够、民族间矛盾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推动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融合。
其次,由于多民族的存在,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政策调整和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再者,一些青年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较少,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让年轻人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3. 表现形式分析在不同领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政治领域,各民族政治代表的角色逐渐凸显,民族平等、团结的价值观得到大力弘扬。
在经济领域,推动各民族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经济繁荣成为共同理念。
在文化领域,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共享也成为重要任务。
四、建议与措施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1. 加强教育宣传:从小学阶段开始,增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
关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报告
投票调查:
关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
为了解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晓度,以便更好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您的性别:
男占58.15%
女占41.85%
2、您的年龄:
20岁以下占21.2%
20-29岁占11.96% 30-39岁占23.37% 40-49岁占25%
50-59岁占14.13% 60岁及以上占4.34% 3、你的户籍性质:
城镇占52.17%
农村占40.76%
新市民占7.07%
4、你的职业:
党政机关占10.87%
事业单位人员占13.04% 企业单位人员占25%
自由职业者占14.67% 离退休人员占2.17%
在校学生占21.74%
务农占2.72%
其他占9.79%
5、您的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下占49.46% 大专占19.57%
本科占26.63%
硕士及以上占4.34%
6、你是否知道中国56个民族?
A.知道占98.37%
B.不知道占1.63%
7、你是否了解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A.了解占89.13%
B.不了解占10.87%
8、你是否知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
A. 知道占77.72%
B.不知道占22.28%
9、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要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你是否知道五个认同内容是指“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知道占83.7%
B.不知道22.28 %
10、你是否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共建中华民族,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A.了解占91.3%
B.不了解占13.04%
11、你是否了解——“共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包含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共有的精神家园”?
A.了解占89.67%
B.不了解占15.76%
12、你是否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A.了解占24.46%
B.不了解占75.54%
13、你是否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A.了解占87.5%
B.不了解占12.5%
14、您对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哪些工作建议?
没有人提出工作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此次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参与者男女基本持平,男性略多,年龄主要集中在20-59岁,城镇和农村都能参与,城镇略多,新市民较少;职业以机关、事业、企业和在校学生为主;文化程度最多在高中及高中以下,大专和本科也有较多参加,硕士及以上人员参与不多。
大家对我国有56个民族知晓度最高;对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也是比较了解;绝大多数民众知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十九大提出的,对“五个认同”内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都比较了解;绝大多数民众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但是我们也发现大多数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内涵了解不多、理解还不深。
三、对策与建议
1、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列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内容,纳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计划。
将民族团结的要求体现在遵守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公民教育实践养成之中,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2、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积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平台,发挥各行各业优势组织资源、提供条件,搭建形式多样的载体一起来做促进团结、融洽感情的事。
广泛开展多种模式“民族一家亲”活动联谊、结对、互访活动;组织各族群众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广泛联谊互动,在各民族的广泛交往交流中培育共同体意识,释放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在社区建设中,推动形成各民族居民相互嵌入型社区,引导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社区,努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运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传播媒介、宣传手段,讲好常州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不断树立民族团结进步新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示范带动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