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之二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在形象的描述中抒情(家园之思),在抒情的根底上释理(对家的理解)的写法。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
【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附歌词: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土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
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家韩少功的一些情况?明确:韩少功,1953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
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在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
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
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某杂志历任、副总编。
1985年调湖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1988年迁居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韩少功从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文库》(10卷),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心想》《完美的假定》等。
另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多种。
部分作品屡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1、学生自行朗读,用心体会,也可以请朗读较好的同学做表演性朗读。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我心归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美好。
2. 情感互动: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关注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信息。
(3)通过问题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词汇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理解。
(2)通过语境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
(3)进行词汇练习,巩固所学词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难句理解。
(2)词汇的准确运用。
(3)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生词和短语,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3. 课堂练习:(1)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进行词汇练习,巩固所学词汇。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态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心。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家乡、大自然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
(2)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家乡的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家乡的美。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家乡资料,感受家乡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美好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亲情的图片或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2)观察大自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记下阅读心得,写下点评,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体味文中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语言品位能力,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一、解题(预习检查)。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回到哪里去?(明确:中国故乡)作者写文章时应该身在何处?(明确:法国圣纳塞尔市)解读“我心”为什么要“归去”。
二、体会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感受,交流1-4段的评点。
1、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是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曾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在浪漫的法国,他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中国好。
明确:法国条件很好,“雅静的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蓝海”、“绿公园”。
是物质条件和环境优越。
2、物质条件和环境优越,为什么还要“我心归去”?在“对话栏”(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和质疑等)里说“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为下文作铺垫”,咱们要明白做了什么铺垫,继续看课文。
明确:作者在法国是感受到了寂寞、孤独和空虚。
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越更加突出了作者“冷清”的感受。
3、他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冷清”的感受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点评。
“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这个城市不属于你”--“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我不想移民”。
三、体会作者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交流5-6段。
1、作者反复渲染自己在法国的孤寂感,除了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等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明确:“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亲人让作者不得离开舍弃。
“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侯她们睡到天明。
”这是异端充满温情的画面,与前面的冷清的文字形成强烈的反差。
作者在法国的“家”里感到被囚禁的痛苦,只有在有亲人的家里才感到塌实和温馨。
《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一篇:《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想北平》,老舍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处见真情,并通过对比,细节描写,运用口语化的语言等手法写出了他的北平,并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北平深深的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思乡的文章《我心归去》,看看作者韩少功他又是怎样表达他的乡情和乡思的。
二、作者简介韩少功,我想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作家: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三、文本研习(一)研习1~4段: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明确:法国(异乡),故乡2、作者身在异乡,心却要回归故乡,作者在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吗?他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怎么样?明确:(1)“一幢雅静的别墅”--雅静,(2)“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大,奢华,(3)“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风景优美3、作者居住在这样雅静,奢华,风景优美的环境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词概括?明确:冷清,空虚,发疯3、作者是如何渲染这种感觉的呢?明确:(1)多角度渲染“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我心归去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
2. 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文学鉴赏: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和描写技巧。
4.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和描写技巧,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学生对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和描写技巧的鉴赏能力。
4. 学生写作练习的创意程度和表达准确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心归去》2. 字典、词典等辅助工具书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教学多媒体设备(可选)六、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我心归去》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4. 写作纸张和文具5. 学生评价表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文学鉴赏: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和描写技巧。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介绍文章的背景、情节和主题。
2. 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3.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我心归去》的课文原文。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资料。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PPT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情节。
3. 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4.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5. 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6. 总结课程: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强调重点内容。
第二章:文章内容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2. 情节概述: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我心归去》的课文原文。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情节。
3. 讲解背景: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4. 概括情节: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5. 分析情节: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的含义。
6. 总结课程:总结文章的背景和情节,强调重点内容。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故事情节的细节理解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2.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故事文本《我心归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离开家乡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故事《我心归去》,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3. 细节理解: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细节,如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等。
4. 表达练习: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强调家乡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珍惜。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的培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3. 评价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到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改变。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家乡文化的研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八、教学反馈1. 在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表现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2.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3. 根据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大意。
2. 生词学习:教授并让学生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如“归去”、“思念”、“家乡”等。
3. 句型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如“我很久没有回家了,我很想念我的家人。
”三、教学步骤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生词学习:教师教授并让学生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通过例句和练习来巩固记忆。
4. 句型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5. 总结:教师通过提问或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生词和句型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或口语表达来检查学生对生词和句型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是否表现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心归去》的课文文本。
2. 生词和短语列表:列出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生词和短语。
3. 句型练习卡片:提供一些句型练习,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
4.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帽子、围巾等,用于角色扮演活动。
我心归去一、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问: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二、分1、分析文章第一段: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
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
“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学生想象)“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
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为什么?答:因为“很想念家里”。
“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5、6段:(老师范读)(生读)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1.1.2 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重点。
1.1.3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1.2 解读课文《我心归去》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1.3 分析课文结构,明确各个部分的主题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增强对文本的感受。
3.1.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3.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我心归去》。
4.1.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4.1.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
5.1.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5.1.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请随时提供反馈,以便我更好地为您服务。
教案《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文原文投影仪6.1.2 笔记本电脑6.1.3 投影屏幕6.1.4 教学音频设备6.2.1 学生笔记本6.2.2 课文原文复印件6.2.3 单词卡片6.2.4 修辞手法分类表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利用音频设备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吸引学生注意力。
7.1.2 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语音语调。
7.1.3 邀请学生分享对课文《我心归去》的理解。
7.2 知识讲解7.2.1 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原文,引导学生朗读。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主题:《我心归去》1.2 教学目标:了解和感受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教学内容:文章内容概述。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
文中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查找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并进行解释。
2.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完成相关的任务。
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性。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小组活动的参与和表现。
3.2 评价标准: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词汇和短语的解释准确性。
讨论和表达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我心归去》文本。
4.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词汇和短语的解释词典。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反思。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评估和改进。
5.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尝试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六章:教学设计6.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步骤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步骤三: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步骤四: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步骤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6.2 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45分钟。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7.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7.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教案设计涉及的教材为苏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语文》第一册上册,其中包括的文本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第二篇《李煜:赤壁怀古》和唐七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唐宋八大家的个人历史、文学成就和艺术特点;2.学习诗歌创作基本技巧,如抒情、描写、铺陈、联句等;3.学习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典、徽、谑等,以表达深情。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理解文本主旨,把握诗歌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2.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和音乐艺术的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诗歌和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引入文本有个故事,明朝时期,中国著名诗人杨慎的一首《临江仙》风靡天下,唐朝时期,大诗人李白用《将进酒》亦得万人景仰。
为什么这两首诗会如此脍炙人口呢?(学生回答)你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诗歌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经典,留下千古?(学生思考)答案是,它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度,展示了人性中的某些美好品质或某些时代的空间情境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讲解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白居易、杜甫、李白、王之涣、岑参,宋代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这八位文学巨匠。
(学生在笔记中记录)二、分析文本1.王国维的《李煜:赤壁怀古》1.诗歌背景此诗是南唐皇帝李煜在北人囚禁期间所作的,全诗通过对赤壁战争的回忆和对离散的思念,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
2.诗歌结构此诗共四十四句,四五律,每句七言,为阴阳平仄相间的律诗。
由于诗歌篇幅较长,结构严谨完整,所以适合进行逐句逐节的分析。
3.语言特色古文运用的语言简洁明了,但诗歌要求更高。
这篇律诗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拟物、借景、排比、夸张,从而使得整篇文本意境深远、气氛优美,极好地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与人间情感的感人,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审美思想。
《我心回去》教课方案潞河中学分校高二杨丽丽教课目的:1 、领会作者铭心刻骨的家园之思;2、经过推测作者饱含感情、富裕真理的语言,理解故乡的深刻内涵。
教课要点: 学习目标 1、2教课难点: 学习目标 2教课方法: 议论法、文本研习法教课时数: 一课时教课过程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以后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墓地,我在外面,母亲在里头。
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他的诗中写出了他乡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擅长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乡亲情。
对故乡的情结让人魂牵梦萦,勾魂摄魄。
面对着外国的花天酒地,韩少功先生依旧依恋着自己的祖国,唱出了《我心回去》的心声。
今日我们就来聆听这诚挚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作业☆对于作者韩少功韩少功——中国今世作家,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迷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字典》《示意》,中篇小说《爸爸爸》。
2002年4月,获取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重要字词一幢(zhuànɡ)别墅(shù)概莫能外难耐钥匙(yàoshi)软禁(qiújìn)无处逃遁(dùn)挂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繁华酥骨(sū)静谧(mì)湖泊(pō)幽静奇诡(guǐ)贫乏(jí)悲怆(chuàng)雄浑(hún)眷顾(juàn)矫饰麦穗赶车谣烙印萍飘落魄(jiǎo)(suì)(yáo)(lào)四方(liáo)三、解题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我们来沟通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作者在法国思念故乡2、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法国是一个如何的国家?风情浪漫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四、检查预习,掌握“他乡”与“故乡”的详细情状1、作者想家, 是因为外国不好吗?作者如何来描绘他在法国的生活情况?( 在文中可否找到原话?)(1、6)(那我们来看一见解国在作家心中是如何的?)(在文中可否找到原话?)明确:①作者在法国的“家”—有“雅静的别墅”“蓝海”“绿公园”②有“豪华酥骨的都会”,“静谧侵肌的湖泊”,“幽静奇诡的城堡”,“绿得能消融你全部思路的大丛林”——“文雅荣华之邦”(物质生活优胜,环境优美)2、在文中找找看,作者的故乡又是一个如何的地方?(6、8)明确:贫乏而脏乱有浮粪四溢的墟场,拥堵不堪的车厢,阴森连日的雨季小结:经过对照不难发现故乡(脏乱差)比不上法国(物质生活优胜,环境优美),令我们和作者同样感觉“绝望”。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文本简析文章第一部分是前四个小节,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
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本文的哲理性很强,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则定为: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目标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设计理念本文属于文本研习。
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之情。
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
【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附歌词: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
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
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
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PPT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二、研习文章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妈?(雅致奢华)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虚,发疯)如何渲染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亲切,激动,幸福)(学生可以自由回答)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场景描写);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亲人、过去;有你的血、泪和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3、问题研讨:(每组一题)【PPT显示四组研讨题】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悲伤的”?有曾经的苦难,挫折,拼搏。
不是每个人都在故乡留下血、泪,还有汗水的。
课堂拓展:赏读艾青《我爱这土地》:【PPT显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尽管遭践踏受蹂躏,但依然是自己的祖国。
)②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
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生长出丰收,物质上丰裕;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精神上充实。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故乡还是那过个故乡,还是有圆月、沙滩、西瓜地的沙滩,只是离家之人的精神思想发生了变化而已,渴望改变故乡的现状。
)知识延伸:【PPT显示】从长远看,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实践主体虽经失败但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因而这种悲剧就能在悲悯和惊赞中给人以向上的感染力量,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③如何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④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
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人是要有一个守望精神的家园的。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类似、相关的文章,辅助对文章的理解。
知识延伸:【PPT显示】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
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
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学生看文章,还可以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交流讨论)三、总结课文《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
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
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有了对文章的解读,相信大家现在对曾经读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正象文中说的一样“有故乡就是幸福”,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因为有故乡,我们永远是幸福的.想想我们的家,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故乡,没有理由不好好生活.当然,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之后,才能真正懂得故乡。
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深刻体会思乡之情,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将来的回忆和思念。
这种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总不会忘记留下你的悲伤和快乐的多情的热土。
下面让我们聆听深情的男中音,在音乐中结束我们这一堂课的思乡之旅。
【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歌曲《多情的土地》】附歌词: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我怎能离开这河叉山脊,这河叉山脊。
啊!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仿佛拥抱起妈妈的身躯。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我轻轻地走过这山路小溪,这山路小溪。
啊!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四、布置作业1.阅读两篇文章(时间允许可以移至课上,学生简要评价);2.写一篇作文,关于家乡让你感动的景或人。
(现实的或想像的)。
附一:板书设计异乡:雅致奢华 ¬¬¬¬¬¬¬¬——→冷清、虚空、发疯对比我心归去故乡:贫瘠脏乱——→亲切、激动、幸福附二:拓展阅读两篇回家章珺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
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
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
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
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
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
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地藏匿起外乡人的痕迹。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
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
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
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
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
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
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
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
我们曾站在这扇窗下,梦想着外面的世界。
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
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理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
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找她感受她。
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
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
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
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次回家的行程。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
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
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
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
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
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
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后现代乡愁周国文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