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75.50 KB
- 文档页数:407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及运动、神经、感官、血液和循环、呼吸、消化、营养及代谢、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基本的实验动手技能。
基本要求与任务:针对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会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内容。
要全面地理解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第一学年的普通动物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基础知识,本课程学习完后为进一步学习神经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114 其中讲授88 实验24 习题2 学时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掌握生命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1-1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学时) 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1.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1.3 适用对象:医学院校学生二、教学内容2.1 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绪论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部分:运动系统1. 骨骼系统2. 肌肉系统第三部分:神经系统1. 脑2. 脊髓3. 神经系统周围部分第四部分: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腺2. 激素的作用第五部分:血液循环系统1. 心脏2. 血管3. 血液第六部分:呼吸系统1. 呼吸道2. 肺第七部分:消化系统1. 口腔2. 食管3. 胃4. 小肠5. 大肠6. 肝、胆、胰第八部分:泌尿系统1. 肾2. 输尿管3. 膀胱4. 尿道第九部分:生殖系统1. 男性生殖系统2. 女性生殖系统第十部分:感官系统1. 视觉器官2. 听觉器官3. 嗅觉器官第十一部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 神经系统调节2. 内分泌系统调节第十二部分:局部解剖与器官移植1. 局部解剖2. 器官移植第十三部分:衰老与死亡1. 衰老2. 死亡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难点: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机制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3.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4.2 考试成绩: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
5.2 辅助教材:如解剖图谱、生理实验指导等。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5.4 实验室资源: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课48课时,实验课16课时。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不但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药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课程重点介绍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并简要介绍解剖学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等)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解剖学和生理学中重大新成就和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细胞和组织、血液、各主要系统(如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的生理特点、生理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掌握体温调节、视觉和听觉生理、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统活动的规律、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若干实验手段和实验操作、研究方法和研究新进展。
3、学时安排总学时为102学时(3/3)o其中理论课为51学时,实验课为51学时。
4、教材选用情况龚茜玲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言(1学时)[基本内容]1、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解剖学分类。
2、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器官生理学、整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O3、解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尸体解剖和显微技术。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方法和慢性实验方法。
4、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基本要求]了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解剖学和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2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细胞1、细胞:单位膜的概念与基本结构。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微丝、微管、中心体、核膜、核仁、染色质(分裂期的染色体)。
3、细胞的增殖:间期(Gl期,S期、G2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本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以解剖学为基础,以生理为重点。
在解剖学内容中,着重介绍与生理学有关的组织结构,大体形态仅作一般介绍。
课程的目的:1.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组织,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使学生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
3.使学生了解劳动和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的良好影响和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了解该学科在人体卫生,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广泛应用。
@第一章概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概论。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近代科学技术和生活上的应用。
一、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三、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形式》第二章人体基本结构与功能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和受体功能;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理解: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化学组成】2、细胞的结构二、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肉组织4、神经组织三、人体系统的划分和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1、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3、解剖学姿势4、常用方位术语第三章运动系统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全身骨的划分概况。
理解:掌握肌肉收缩的特点。
了解:了解骨的形态、结构和特征;了解肌肉的形态和特征。
一、骨学^1、骨的形状、构造、理化特性2、人体全身骨的划分概况3、躯干骨、四肢骨和颅骨的形态结构二、骨连结1、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2、躯干骨的连接3、四肢骨的连接4、颅骨的连接'三、肌肉1、肌肉的一般形态与作用2、全身肌肉的配置与作用3、骨骼肌的一般特性4、肌肉收缩第四章神经系统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细胞的膜电位、刺激与兴奋、神经元的生理;中枢神经系统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结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解剖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授课专业: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44(理论讲课22学时,实验2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性质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也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以及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配布组合和位置毗邻关系的知识,掌握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目的与要求: 1、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
2、在教学中,应该以形态与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来理解和掌握人体解剖学基本内容,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在教学中,要注重智能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操作的能力;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同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
(三)教学内容分类: 本大纲供本科药学专业使用,根据对学生的要求,将讲授内容分为三个等级。
1、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或标本示教,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达到说得出、认得准、记得住、用得上的程度。
2、凡属“熟悉内容”,应该重点讲授,要求学生概念清楚、印象深刻、内容熟悉、记忆牢固。
3、凡属“了解内容”,可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及规律、使学生知其要点,一般理解。
(四)教学方式(法)与课时数: 1、本大纲要求的内容可通过讲课,标本与模型的示教、尸体解剖操作、活体观察与触摸、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系统、放映电影、录相、投影片、幻灯片、图谱、以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及运动、神经、感官、血液和循环、呼吸、消化、营养及代谢、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基本的实验动手技能。
基本要求与任务:针对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会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内容。
要全面地理解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第一学年的普通动物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基础知识,本课程学习完后为进一步学习神经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114 其中讲授88 实验24 习题2 学时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掌握生命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1-1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学时)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心理咨询专业课程类型:职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学分:60/4(理论学时: 60 实践学时: 0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先修课程:物学、数学、物理、化学。
后续课程: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本课程作为心理咨询专业的必修课,目的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为学习其它后续心理学课程奠定一定基础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具备医学素养,使学生了解掌握人体正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根据我院心理咨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在心理咨询专业中开设。
课程以专业为导向,以全面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宗旨,通过行业引导来制订课程大纲,同时融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起到课程育人的作用。
在《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图片演示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演示和讲解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案例图,讲解这些疾病是怎样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检测的,以助于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
另外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某些医学与教育关系问题的综述或展开某个医学与教育问题的讨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驾御文献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了解医学发展的科学前沿,对理论讲授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学科知识前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具备医学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具备运用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解决与医学相关的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人体的组成,各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活动规律及其调节过程;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的一般规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人体解剖生理学》(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号(代码):300072020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程。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
通过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达到为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研发服务的目的。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1)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6;(2)毕业要求6,分指标点6.4;(3)毕业要求12,分指标点12.3;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1学时)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人体的解剖方位、人体的解剖面。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及研究方法。
要点:掌握稳态、内环境、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的概念。
掌握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与激素、靶细胞、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概念及神经分泌,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在生物材料教育中所处地位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熟悉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2学时)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增值、衰老与死亡(凋亡)。
组织的概念和种类,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要点: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膜的结构;细胞的液体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电大医科类药学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
是学习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及药学专业临床课的基础。
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现代医药学的基础课之一。
药学工作者不仅要学习药物的合成、天然药与合成药的理化性质、制剂等专业知识。
还应在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药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疾病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学工作者在寻找和开发新药及新的剂型、选择药物的制剂配方等工作中也必须具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
本课程的侧重点是生理学的内容。
其后续课程是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及药学专业课程。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将人体形态与机能结合学习的课程。
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在学习解剖学部分时应安排观察尸体标本、组织学切片;学习生理学部分应安排做部分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
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采用文字、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X类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根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根本组织与运动、神经、感官、血液和循环、呼吸、消化、营养与代谢、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根本知识和根本理论,并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根本的实验动手技能。
根本要求与任务:针对整个生物与其各个局部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与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根底。
学会运用①进化开展的观点,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开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与活体观察严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内容。
要全面地理解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与整体三个水平进展研究。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第一学年的普通动物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根底知识,本课程学习完后为进一步学习神经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打下了根底。
三、教学时数与分配总学时114 其中讲授88 实验24 习题 2 学时四、讲授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掌握生命的根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响、兴奋性等根本概念。
2、教学内容:1-1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学时〕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学时/学分:64/4开设学期:第五学期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选修课2.课程说明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方面。
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的全面了解和基本规律的系统认识,并获得必要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程在于明确阐述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适当联系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该学科的前沿研究发展很快,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进行了创建跨学科、多层次生理解剖学科教学和实验课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以调整课程结构布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构筑人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2.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
3.掌握解剖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中学生物教学能力和从师素质。
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了解一些必要的生活、卫生常识,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三、学时分配表章序章题理论学时小计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2 人体的基本结构63 运动系统24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65 神经系统166 感觉器官47 血液38 循环系统109 呼吸系统310 消化系统211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212 泌尿系统513 生殖系统214 内分泌系统2合计64四、教学教法建议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内容的讲授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502课程总学时/学分:72/4(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机构及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阐明人体及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产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运动、循环、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等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完成生命活动的各项生理过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调节和控制因素,为后续课程如实验心理学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本课程将融合多种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结合电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
本课程教材是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原则并兼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进行编选的。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绪论(2学时)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四、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五、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六、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学要求: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重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难点: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2学时)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基本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肉组织四、神经组织第三节器官、系统、人体形态一、器官和系统二、人体形态、人体解剖方位教学要求:了解细胞的组成和结构,熟悉四种基本组织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其分布部位和分类。
教学重点: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第二章运动系统(2学时)第一节骨骼一、骨1. 骨的形态结构和特征2. 骨的结构二、骨连接1. 关节的基本结构2. 关节的辅助结构3. 关节的运动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第二节骨骼肌一、骨骼肌的一般形态与作用二、全身骨骼肌分布概况教学要求:熟悉全身骨和骨骼肌的配布规律,掌握关节的结构和辅助结构,了解全身骨的分布概况及全身骨骼肌的分布概况。
教学重点:关节的结构和辅助结构,全身骨和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教学难点:全身骨的分布概况及全身骨骼肌的分布概况,全身骨和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第三章神经系统(1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二、神经系统常用术语第二节神经的兴奋和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 兴奋与兴奋性2. 静息电位3. 动作电位4. 神经细胞兴奋性变化二、神经冲动的传导1. 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2. 神经细胞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3.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第三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二、突触后电位三、骨骼肌的超微结构四、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五、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1. 反射和反射弧2.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3.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4. 反射活动的协调第四节神经系统解剖一、脊髓和脊神经1. 脊髓:脊髓的位置和形态;脊髓的内部结构。
2. 脊神经:脊神经的数目、成分;脊髓的主要功能。
二、脑和脑神经1. 脑:脑的位置和组成;脑干、间脑、小脑、大脑2. 脑神经:顺序和名称、分布区、主要功能3. 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 特异性投射系统2.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3.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4. 内脏感觉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1. 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2. 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调节3. 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4. 大脑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 内脏脑及情绪的神经基础四、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1. 条件反射2. 大脑皮质的电活动3. 觉醒和睡眠4. 学习与记忆5. 大脑联合皮质与认知教学要求: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掌握神经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兴奋在神经干传导的特征,了解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方式及特点、神经元间的联系及活动,了解骨骼肌的超微结构,了解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组成,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和高级功能。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兴奋在神经干传导的特征,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和高级功能。
教学难点:神经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兴奋在神经干传导的特征,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和高级功能。
第四章感觉器官(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感受器的类型二、感受器的生理特征第二节视觉器官一、眼的构造二、眼的成像与折光调节三、眼的感光功能第三节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一、耳的结构二、听觉生理三、前庭器官及其生理功能第四节其他感受器一、嗅觉感受器二、味觉感受器三、皮肤感受器教学要求:熟悉感受器的类型和一般生理特性;了解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和调节异常及矫正;了解传音系统的功能和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
教学重点:感受器的类型和一般生理特性。
教学难点: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和调节异常及矫正,传音系统的功能和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
第五章血液(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体液和内环境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第二节血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一、血浆的化学组成二、血浆的理化特性第三节血细胞生理第四节血液凝固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二、抗凝系统第五节血型与输血原则一、人类血型二、ABO血型三、Rh血型四、输血的意义及输血原则五、血型与性格教学要求:熟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了解血液的理化性质;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正常值和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特性;了解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及生理意义;了解ABO血型系统、输血及输血原则。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细胞生理功能,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及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血细胞生理功能,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
第六章血液循环(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血液循环的意义二、体循环与肺循环第二节心脏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二、心脏的结构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四、心动周期五、心泵功能的评价第三节血管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微循环与组织液的生成第四节淋巴系统一、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二、淋巴液的生成与淋巴循环三、淋巴循环的意义第五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教学要求:掌握血液循环的意义,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组成和功能,熟悉心动周期的概念、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及原理、心动周期中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动脉血压;了解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方式;了解淋巴循环和部分器官循环的意义。
教学重点:心脏和血管的组成和功能,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压。
教学难点: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及原理、心动周期中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动脉血压第七章呼吸系统(2学时)第一节呼吸器官一、呼吸道二、肺三、胸膜和胸膜腔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一、呼吸运动二、胸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第三节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一、呼吸气体的交换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三、心理因素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教学要求: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肺通气量的概念、氧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肺泡、血液和组织中的、交换过程;了解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和呼吸的调节。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肺通气量的概念,氧和二氧化碳在肺泡、血液和组织中的、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通气量的概念,氧和二氧化碳在肺泡、血液和组织中的、交换过程。
第八章消化系统(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二、消化管的一般结构三、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四、消化腺的分泌功能第二节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一、消化管二、消化腺第三节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第四节吸收一、吸收部位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五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心理因素对消化和吸收的影响教学要求:熟悉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了解胃肠道的运动形式;了解消化的过程;了解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过程。
教学难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过程。
第九章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2学时)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一、糖类及其主要生理功能二、脂肪及其主要生理功能三、蛋白质及其主要生理功能四、维生素五、无机盐第二节能量代谢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四、基础代谢第三节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二、产热与散热三、体温调节教学要求:了解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功能,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的概念;了解体温的概念及体温调节;了解产热与散热过程。
教学重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概念,体温的概念及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基础代谢率的概念,体温的概念及体温调节。
第十章泌尿生殖系统(2学时)第一节肾的结构一、肾的位置形态二、肾的结构特征及血液循环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一、尿的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第三节尿的浓缩与稀释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一、肾的自身调节二、神经和体液调节第五节排尿活动及其调节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二、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排尿功能第六节生殖系统的构造教学要求:掌握泌尿系统的结构,熟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了解尿的生成过程和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了解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及尿生成调节;了解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泌尿系统的结构,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尿的生成过程,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及尿生成调节。
教学难点:尿的生成过程,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及尿生成调节。
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内分泌的概念二、激素的种类和激素作用的特征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一、下丘脑二、垂体三、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的联系第三节甲状腺与甲状旁腺一、甲状腺二、甲状旁腺第四节胰岛一、胰岛的位置和形态结构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三、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四、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调节第五节肾上腺一、肾上腺的位置、形态和作用二、肾上腺皮质激素三、肾上腺髓质激素第六节其他内分泌腺和激素教学要求:熟悉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生理功能;激素的一般特征、化学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了解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及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了解主要激素如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主要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