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的经营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篇一、创业精神1. “创业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的追求。
”——宗庆后2.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我知道,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宗庆后3. “我创业的时候,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资源,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宗庆后二、经营理念1. “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
”——宗庆后2.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我们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
”——宗庆后3.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始终坚持诚信经营。
”——宗庆后4. “企业要关心员工,关心社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宗庆后三、人生哲学1.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乎起点,而在乎坚持。
”——宗庆后2.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宗庆后3.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
”——宗庆后4. “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宗庆后四、社会责任1.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关心社会公益事业。
”——宗庆后2. “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社会和谐稳定。
”——宗庆后3. “企业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宗庆后五、家庭教育1.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才能。
”——宗庆后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宗庆后3. “教育孩子,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宗庆后六、人生感悟1. “人生如梦,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宗庆后2.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我们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多少贡献。
”——宗庆后3. “人生短暂,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友情、爱情,珍惜每一次相遇。
”——宗庆后4.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找到自己的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
”——宗庆后通过以上素材摘抄,我们可以看到宗庆后先生在创业、经营、人生哲学、社会责任、家庭教育以及人生感悟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_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2)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在中国的天南海北,随便走进一间小店,然后把所有的商品目录都抄下来,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在过去的15年里,让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在中国的天南海北,随便走进一间小店,然后把所有的商品目录都抄下来,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在过去的15年里,让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娃哈哈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从校办企业起家的企业,如今在神州大地上的影响力决不容任何人小觑。
5月31日,2003年至2004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颁奖仪式在深圳举行,20家企业获此殊荣,其中娃哈哈集团是第3次获此称号。
娃哈哈总裁宗庆后代表企业发言。
宗庆后,娃哈哈的创始人。
15年间,他筑起一个饮料王国。
如今,当年的“小不点儿”已成长为拥有资产55亿元、在全国19个省市建有5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70亿元的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巨人。
“娃哈哈”品牌驰骋全国。
关于娃哈哈在中国的普及率,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在长白山天池、阿尔泰山山麓、海南岛丛林、青藏高原这些中国的天南海北,我们随便走进一间小店,然后把所有的商品目录都抄下来,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在过去的15年里,让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娃哈哈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这种“恰巧”却绝非巧合,事实上,娃哈哈产品已几乎覆盖中国的每一个乡镇。
这个从校办企业起家的企业,如今在神州大地上的影响力决不容任何人小觑。
白手起家宗庆后出生于杭州,中学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身为长子的他主动来到条件艰苦的舟山盐场接受锻炼。
一年后,又辗转到了绍兴茶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在艰辛而单调的日子中悄然流逝。
1979年,在小学当教师的母亲退休后,宗庆后顶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杭州。
励志人物:宗庆后的第一桶金宗庆后的第一桶金宗庆后,一个福建晋江的普通农民,他用一颗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心,开创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他的成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
宗庆后的第一桶金,是他成功经营雪糕店的故事。
宗庆后是1945年出生在福建晋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
正是由于家境贫寒,他早早的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懂得了生活艰辛,懂得为了生存而努力。
在他十一岁那年,他辍学到一个小作坊做学徒。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生意,和学会了基本的生产操作,他敏锐的洞察力让他独立思考,不断学习。
他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有了这个基本观察,宗庆后开始打算开办自己的生意。
1969年,作为一名四十多岁的普通中国农民,宗庆后开始卖雪糕。
这个看似简单的生意,却是他终身的事业。
他卖的第一桶雪糕,并非自造自卖,而是购进了农垦局生产的雪糕,然后一家门口卖掉。
虽然利润并不很高,但是这个初步的尝试给了他更大的梦想。
宗庆后很清楚的意识到,单靠一家专卖店是无法实现他的理想的,他渴望自己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因此,他开始琢磨着如何生产自己的雪糕。
在商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宗庆后非常懂得生意的规则,他知道自己要生产的雪糕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才能取得成功。
于是,他开始努力寻找雪糕的技术,为了学习,他甚至耗资2000万元购买了一套从新西兰进口的生产雪糕的设备。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天价了。
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动摇,他相信只有与国际接轨、技术更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宗庆后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生产的雪糕不仅口味独特,还非常讲究品质。
他认为,雪糕应该纯天然,没有添加剂,才是真正的好雪糕。
这种坚持让他的雪糕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随着口碑的传播,生意渐渐的红火起来。
然而,在业务和生产上取得成功并不代表一切终结了,宗庆后面临的还有销售和推广的问题。
雪糕市场竞争激烈,想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宗庆后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推广,他在1978年决定举办一次大型的魔术表演,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并借此把自己的品牌与大众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_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宗庆后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
现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一起来看看吧!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1996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
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1999年获得美国绿卡。
2013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家人已经注销了美国绿卡,自己已经没有美国绿卡和任何外国国籍,也没有移民计划。
2010年荣登胡润全球百富榜内地榜首。
2012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以105亿美金位列第78名,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也是唯一一个上榜的中国大陆富豪。
2012年10月12日,《福布斯》发布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100亿美元的净资产重新登上首富的宝座。
2013年2月28日,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宗庆后以820亿元第三次登内地首富。
2013华人十大富豪出炉宗庆后列第八。
作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创业人物,宗庆后一路的创业历程又是如何呢?1987年,校办厂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本,于是宗庆后承包了校办工厂,开始实践掩埋在心中多年的创业梦想,那一年,他已经42岁了。
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一分一厘赚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
1988年,企业成功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儿童营养液强调真正使用价值,解决了儿童厌食偏食的问题。
由于功效确切,效果明显,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产品畅销全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1991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仅有100余人的校办小厂娃哈哈,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职工2,000多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
兼并后,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成立。
原本亏损4,000多万元的杭罐厂仅3个月就实现扭亏为盈。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永不懈怠的攀登者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永不懈怠的攀登者文/清如【人物名片】宗庆后,娃哈哈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宗庆后,一位从底层崛起的商界巨子,经历过荆棘遍地的峥嵘岁月,也追逐过宏伟的商业梦想,如今依然保持着高速运转的状态,他是永不懈怠的攀登者。
一、艰苦创业宗庆后出身底层,生长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曾卖爆炒米补贴家用,也曾下乡“魔鬼历练”15年,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不可摧的意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1978年是宗庆后人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他接替母亲进入杭州工农校办纸箱厂工作。
从推销员,到自己创办电扇厂、电表厂,他一步一个脚印,为更高远的目标积蓄能量。
机会终于来临,1987年,他大胆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即“娃哈哈”的雏形,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起初,宗庆后运行利润颇丰的冰棒项目,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冰棍,之后,他瞄准市场空缺,潜心研发出儿童营养液,加上电视广告的宣传,让“娃哈哈”一炮而红。
1991年,他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创立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
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三个月将罐头厂扭亏为盈,娃哈哈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而真正让娃哈哈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是宗庆后一系列出奇制胜的的商战策略。
二、舍命狂奔从杭州到上海,再到广州,宗庆后带领娃哈哈高速奔跑,抢占各个市场。
在杭州,宗庆后采用猛烈的广告宣传攻势。
他先是斥资21万元投放电视广告,“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随后又推出实证广告,论证娃哈哈口服液的优势,让产品销量直线上涨。
拿下杭州市场后,宗庆后迅速转战上海,如法炮制,在上海多家主流媒体投放广告,让娃哈哈在华东站稳脚跟。
紧接着,宗庆后又决定进军广州市场,但是遇到劲敌“太阳神”。
这一次,他没有正面出击,而是默默寻找突破口。
经过市场调查,他决定“入乡随俗”,请广东专家做广告,举办专家座谈会、用户见面会。
一时间,广州各大媒体都是娃哈哈的广告,娃哈哈由此占据优势地位。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娃哈哈逐步成为饮料行业巨头,宗庆后四年间3次问鼎中国首富,2013年身价高达820亿。
宗庆后是如何壮大娃哈哈的1987年,一位叫宗庆后的中年人在杭州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这一年,他把一块“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的木制牌子挂了出来。
牌子背后是这样一串数字:包括经理宗庆后在内共4个员工,14万元借款,10多平方米作坊式的经营场地。
一家营养品公司想推销“中国花粉口服液”,通过学校尽快打开市场,就发现了小有名气的宗庆后,因此想让宗庆后做他们的经销代理。
宗庆后借势用力,迅速做大,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就成功售出了120万盒花粉口服液。
这一年,宗庆后的小厂子实现销售额400多万元,上缴利润20多万元。
宗庆后牛刀小试,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这件事不久,宗庆开创了自己的娃哈哈,成为中国饮料界的巨人。
那么,宗庆后是如何管理娃哈哈这一品牌的呢?直白广告,直击人心有一年,娃哈哈公司在连续拿下上海、北京、广州三大热点市场后,剑锋指向中原的门户河南郑州。
决定开辟郑州市场之始,宗庆后按惯例亲临一线。
他在这个古老的兵家、商家必争之地转悠了三天,本打算像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一样,如法炮制广告攻势,却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此前一个月,郑州交通事故频发,死伤者近一半是孩子。
于是,宗庆后一抬腿直奔当地的交通和教育主管部门。
他提出要给全市5万名小学生每人赠送一顶起安全警示作用的小黄帽!学生的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让相关部门头疼的难题,而娃哈哈主动请缨,让当地交通和教育主管部门欣喜不已,一方面是娃哈哈集团可以出这部分资金,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好点子让当地政府感受到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心。
这样的事自然顺畅无阻。
几天后,郑州街头流动起一顶顶鲜艳的小黄帽,平添一道人文风景。
当地传媒的报道一波连着一波,娃哈哈仅仅花了15万元,就以良好的形象走进了众多消费者的心中。
其销量暴涨,中原市场为之敞开。
福特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唐·皮特森曾说:“我们的目标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产品及利润。
这造就了福特公司的奇迹。
”。
宗庆后的励志创业事迹介绍作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创业人物,宗庆后一路的创业历程又是如何呢?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做简单介绍。
宗庆后的励志创业史梦开始的地方1987年,校办厂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本,于是宗庆后承包了校办工厂,开始实践掩埋在心中多年的创业梦想,那一年,他已经42岁了。
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一分一厘赚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
1988年,企业成功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儿童营养液强调真正使用价值,解决了儿童厌食偏食的问题。
由于功效确切,效果明显,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产品畅销全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1991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仅有100余人的校办小厂娃哈哈,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职工2,000多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
兼并后,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成立。
原本亏损4,000多万元的杭罐厂仅3个月就实现扭亏为盈。
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兼并取得成功,娃哈哈初步形成规模。
初成规模1994年,娃哈哈积极响应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创造性地以“移民任务与移民经费总承包”的改革思路,兼并了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
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娃哈哈集团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吸收投资4,500万美元。
娃哈哈占股49%,达能与百富勤合占51%。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在境外将股权卖给达能,使其跃升到51%的绝对控股地位。
达能立刻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与合资公司,遭到国家商标局拒绝。
双方签了合同。
同年,宗庆后带领娃哈哈员工,瞄准瓶装水市场,生产娃哈哈纯净水。
1998年5月,娃哈哈推出碳酸饮料“非常可乐”,意在挑战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凭借在渠道上的优势,2006年的销售量达到了60万吨。
宗庆后:不懂政治怎么搞经济来源: 英才发布时间:2013-03-07 67岁的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的行程被安排的很紧,但首富没有私人飞机,本来满满的行程又被航空管制耽误了1个小时,在接受完《英才》采访之后,又要赶录一期电视节目,随后连夜飞赴海南。
采访中,宗庆后接连不断地抽烟,《英才》记者打趣地问他:“这么爱抽烟?”他风趣地说:“可能不抽烟就睡着了”。
但需要面对疲惫的不仅是首富本人,可能也包括一直高速增长的娃哈哈。
面对《英才》记者,宗庆后并不讳言公司在主业上遭遇的瓶颈,“前些年几倍、几十倍的增长不稀奇,因为基数小。
但现在这么大的基数,就算每年增长20%,也一两百亿了,市场一下子接受不了。
”2012年,娃哈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36.31亿元,同比负增长6.23%;实现利润101.10亿元,同比增长18.19%;实现净利润80.58亿元,同比增长16.93%,实现利税139.34亿元,同比增长12.97%。
尽管营收增长遭遇困境,但宗庆后去年仍然第二次登上福布斯和胡润双料“中国内地首富”宝座。
42岁才开始创业的宗庆后有很多在外人看来颇为“怪异”的想法:他从不去旅游度假或健身,工作就是享受,“要是让我退下来,说不定就得老年痴呆症了”。
他从不信西方的管理理论,不信咨询公司,也不信调研报告,自己每年2/3的时间跑市场,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调研。
他不信空降兵,不设副职,“文革”的经历告诉他“掌权的人一多就会有派系斗争”。
他从不去买国外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别人搞不好的东西你凭什么就能搞好?收来了又管理不好就是给人家送钱”。
……宗庆后这些难为外人理解的作风从起家沿袭了至今,或许也正是这些坚持,成就了今日中国饮料行业的老大。
但是,在采访中《英才》记者也发现有一些东西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比如,坊间传言“买一把扫帚都要亲自签字”的宗庆后,在新产业领域,特别是研发经费的投入上“无上限”,“报告几乎是打一个批一个。
”再比如,这位“知道饮料瓶盖上有18个齿”的强势掌门人,也逐步将一些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宗庆后告诉《英才》记者:“虽然效率会低一点儿,但这个过程必须要有,不然永远放不下来。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娃哈哈宗庆后的创业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在杭州城站⽕车站对⾯、车来车往的⾼架桥下,⼀座不起眼的灰⾊⼩楼,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伫⽴。
如果不看招牌,你很难相信,这⾥便是中国内地⾸富宗庆后⼯作的地⽅。
“娃哈哈是在这⾥诞⽣的,25年了,宗总舍不得搬家。
”娃哈哈的员⼯说。
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富”——25年来,宗庆后⼼⽆旁骛,以超乎常⼈的耐⼒,坚守着⾃⼰的实业帝国。
其个⼈奋⽃史,⽆疑是⼀部真⼈版的“励志⼤⽚”。
11⽉14⽇下午,在这座普通的⼩楼⾥,宗庆后笑呵呵地请记者喝茶,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娃哈哈诞⽣25年来的林林总总。
年均增长超过60%的娃哈哈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个下午,天⽓闷热,杭州的⼩巷⼦⾥见不到⼈影。
我骑车出了家门,去⼲⼀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家连年亏损的校办⼯⼚。
”提起往事,宗庆后有些动容,他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条件⼗分艰苦,可以说是⽩⼿起家。
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完,只⽤了⼏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下墙壁,买了⼏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有了⾃⼰的事业,宗庆后憋⾜了劲⼉,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蝇头⼩利的⼩⽣意,“我们代销冰棍、汽⽔,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服务。
⼀根冰棍4分钱,卖⼀根只赚⼏厘钱。
”早年创业的艰⾟,已深深刻在宗庆后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开始为⼈家代加⼯产品。
风⾥来⾬⾥去忙活了⼀年,年底⼀算账,居然有了⼗⼏万元的进账。
尽管赚了⼀些钱,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宗庆后带领校办⼯⼚的100来个员⼯,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童营养液,并成⽴了杭州娃哈哈营养⾷品⼚。
“当时,国内⾷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便⾯都是稀罕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