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古典园林中的理水及对现代的启思
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五要素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引渭水为池,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唐代的曲江,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明末计成的造园名著《园冶》则总结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
历代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对水的论述与观感,赋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
水的文化意境
中国古代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参与下经营的,这使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情色彩,蕴藏着极深的文化意境,它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
《韩诗外传》中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此智者所以乐水也。
”文中认为水有智慧,通晓礼义,有勇敢的气概,了解自己的命运所在,具备高尚的品德。
水的这些品格,正迎合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量高致的心理特征。
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亲近于水,从而有了“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这样的娱乐活动。
更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著名古乐中,极尽音乐之能事,阐述自然山水之美。
《画鉴》中也有“意中有水,方许作山”之说,强调了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精湛的理水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典园林以水为基调,借助水的流动、倒影、声音等元素,构筑出了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的空间,给人以愉悦和陶醉的感受。
在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所展现出的理水表现手法,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可以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一、水的运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运用是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
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作为景观存在,更是构成了整个园林的主线。
水在园林中流淌、倒影着园林的美景,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般,给人以美的享受。
水还能够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达到清凉的效果。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应该充分利用水资源,通过水的运用来丰富景观,提升设计品质。
二、借景造景苏州古典文人园林善于借景造景,将周围的景观融入到园林中,以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通过巧妙的布置和设计,将窗外的山水、建筑、村落等景致融入园林之中,使得园林的美景得以延伸和拓展。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手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物配置,将周边的建筑、山水等景观融入滨水景观中,使得整个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三、亭台楼阁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是园林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的布局和造型精巧别致,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亭台楼阁不仅是观赏景观的好地方,更是体现主人情趣和境界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考虑采用亭台楼阁的设计手法,为人们提供休憩、观景的场所,使得滨水景观更加具备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四、石桥、曲径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常常会有石桥、曲径等元素。
石桥作为连接不同区域的交通工具,被巧妙地融入到园林的布局中,既方便了游客的通行,又不影响整体的美感。
曲径则是园林中的小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
这些小径通过巧妙地布置,使得人们在园林中行走时能够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园林甲天下”的美誉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古典文人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精致的理水手法,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魅力。
这些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设计参考和借鉴。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以山、水、建筑为主要组成元素,其理水手法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典文人园林的水体设计非常注重与周围的山和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完美的景观和氛围。
水的利用也非常巧妙,既有装饰性的水池和喷泉,又有实用性的引水渠和池塘。
古典文人园林的水体还与植物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水景植物景观,让整个园林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为城市的滨水景观增添更多的历史文化韵味和艺术气息。
我们可以借鉴古典文人园林中水与山、水与建筑的相互映衬,设计出更加优美壮观的滨水景观。
通过巧妙的水体布局和建筑设计,使得滨水景观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同时也能够增加景观的层次和立体感。
我们还可以借鉴古典文人园林的水的利用手法,将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水池、喷泉等装饰性水体与实用性的引水渠、池塘相结合,打造出更加多样丰富的水体景观。
我们也可以借鉴古典文人园林中水与植物的结合,设计出更加生机盎然的水景植物景观,为城市滨水景观增添更多的绿色和活力。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启示。
通过借鉴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手法,我们可以为城市的滨水景观注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打造出更加优美和具有特色的滨水景观,使城市的滨水景观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希望未来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能够更多地借鉴和运用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为城市的滨水景观增添更多的美丽和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思想在现代水景中的运用摘要: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园林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回顾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从最初的以狩猎为主的苑、囿,到模拟自然神仙仙境造景,后经魏晋时期文人参与造园诗情画意入园林,和两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直到明清私家园林大量发展,中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园林审美观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自然、如画和尚雅,其中蕴含的自然生态观念,朴素自然审美观念等都启发着现代环境景观设计。
所谓“无水不成园”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水景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现代水景1 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审美情趣的精辟总结。
反映造园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造园本真。
中国古典园林哲学也主要尊崇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不尽相同,但是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典园林在水景方面对自然的崇尚就体现在:1.水的形态。
2.水在园林中的分布形式。
1.1水的自然形态中国古典园林的水形式多样,以拙政园为例就有开敞的湖泊,幽深的潭水,潺潺的溪流。
园林中的水,正是对自然界中的水的微缩再现并加以创造。
为了突出谁的自然形式,更加入了地,潭,湖,泉等多种形式。
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与艺术加工相结合。
通过造园,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理水。
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通过对古典理水艺术的变化与创新,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主题立意和造型艺术手法,以再现自然式山水为主要特征,丰富现代园林的理水手法和文化底蕴。
从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园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精美的建筑、精致的园林布局和精湛的水景设计而闻名于世。
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景设计是其中的一大特色,表现出了独特的理水手法。
这些理水手法不仅在古代园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营造水景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景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水是园林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存在不仅增加了绿化的面积,还为园林增添了动人的韵味。
在当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通过营造水景来丰富城市的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将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利用,打造出精美的水景,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
二、点线面结合苏州古典文人园林对水景的处理是点线面结合的,采用了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
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运用这一手法,通过点、线、面的灵活组合,打造出富有层次和深度的滨水景观。
可以在滨水景观中设置点状的景观雕塑、线条型的桥梁和面状的水域布局,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增加城市滨水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三、利用借景手法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借景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法。
园林中的水景常常会借用远处的山水景色,形成远、中、近景的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
在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运用借景手法,将城市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入到滨水景观设计中,丰富了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性,使城市滨水景观更具有故事性和传承性。
四、精心打造水池五、引入池塘和小溪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常常会引入池塘和小溪,形成曲径通幽的水景布局。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引入池塘和小溪,打造出舒适宜人的水景氛围。
可以利用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资源,打造出具有丰富水系结构的滨水景观,丰富了城市滨水景观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滨水景观的整体品质。
六、结语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为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25设计理念探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地交流与融合,许多设计师受“西化”思想的影响,逐渐摒弃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于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的营造也有所忽视,部分园林过于注重迎合城市审美而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但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民族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应该重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并且发扬光大。
不同的设计风格代表了地域设计特色与文化积累,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文化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智慧哲学,造园师们遵循师法自然的匠心艺术,处理水体与空间的关系,以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这对现代园林景观的水景设计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相关书籍,对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理水”艺术进行的研究,在探索其蕴含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背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予以创新,以求在促进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传统造园艺术。
一、古典园林“理水”在现代景观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提倡以自然山水为摹本,并辅以山水诗、山水画为思想,以寄托园主人的志向、意趣与抱负等个人情感。
对于水体的塑造以意境为主,强调将自然形式浓缩到园林景观中去,追求在园林中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然而这种追求自然意境与形式而忽视功能的设计理念,与大部分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相矛盾。
在当今社会,城市中大部分园林都是公共园林,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社会群体的生活需求。
在大环境影响下,鲜少有人可以怡然自得地游园,大多数城市园林需要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
如老人散步休闲的慢行空间;晨跑、夜跑的绿道;儿童玩耍的娱乐空间等。
因此,在打造现代景观中的水景时,许多设计师忽视了对于意境的营造,追求大水体的造园手法,只为满足功能需求,突出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
殊不知,意境的营造对于水景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意境与文脉息息相关,是赋予园林独特韵味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有文化内涵的园林越是要注重意境的营造。
Inspiration that Methods of Water Design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Bring to Modern Gardens 作者: 王应也 杨萍
作者机构: 昭通学院艺术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115-1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古典园林 理水 水景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缺失水景的古典园林几乎没有,凡是构筑起来的园林,自然界中的多种水源都被融入到了园林之境的设计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理水。
理水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的
灵魂与命脉,这主要是因为水在园林景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水景的
使用,更是彰显出了人化的自然园林之美,蕴含着景含情、景生情、情予景、情境交融的美好
意境,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不但有景而且有情。
古典园林中理水手法及其在现代生态景观中的传承摘要:我国古典园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独特且鲜明的民族风格。
从古典园林理水理念中,可以总结出可持续的水景设计理念和方法,它们对现代园林水景设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将其与现代科技、新材料以及新时代的环境相结合,以找到可持续发展与传承创新的平衡点,能够打造出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水景。
以期能够为现代生态景观的建设增砖添瓦。
关键词: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生态景观引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人们眼里,水是善良,是哺育万物的载体,同时水也是生命之源,由于对水的依赖,使得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独有特色的水文化。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浇灌植物,又可以调节气候和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重要资源。
园林水景建设历史悠久,因为无论是何地,只要有园林就必然会用到水。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理水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包含着可持续的水景设计理念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1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的原则1.1功能美原则水景设计需要考虑其实际的功能,如利用水景调节园林中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等。
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功能和美学的平衡,使水景设计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能发挥其实际的功能。
例如,在炎热的夏季,水景设计可以降低园林中的温度,带来清凉的感受。
在干燥的季节,水景设计可以增加园林的湿度,改善园林环境。
1.2空间美原则水景设计要与周围的园林环境相协调,与园林环境的色彩、形态、植被等元素协调一致,以达到整体美感。
同时,在设计水景时,还要考虑利用周围空间,以确保水景的使用效益。
如在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水景设计时,需考虑周围的交通和人流情况,以保证水景的观赏性和安全性。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方法2.1静水面法新中式园林发展进程推动下为打造中式意境,镜面水使用面积不断扩大,主要采用区域为售楼部和小区入口,局部点缀雕塑,以构成独具中式韵味的独特景观。
【城市规划研究】一、课题研究来源该课题研究来源于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字启美)撰著的一部关于园林营造的作品《长物志》,全书共十二卷。
该作品从当代文人士子的生活品味出发进行著作,反映出了作者个人的一些生活思想和品味,也反映出了晚明时期文人雅士的日常真实生活细节和文化品质。
《水石卷》记载:“石令人古,水使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需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1]其意为石可以使人感到幽静,水可以使人心情旷达。
园林之中,水、石最不可或缺。
两者的浩瀚之势要布局得当,相得益彰。
造一山,有壁立千仞之险峻;设一水,具江湖万里之浩渺。
《水石卷》中涵盖了作者的造景思想和独树一帜的造景手法。
该课题从中来研究分析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思想和技法。
理水艺术是中国传统的园林园林工程,也是园林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理水也是一种重要的排水方式,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是稳定山体和植被的重要手段。
《长物志》里的《水石卷》介绍了水石造景,本文将详细介绍理水艺术,深入探讨作者的理水手法,展示我国古代园林水景独特的艺术风格[2],推动现代水景设计的发展,并对当今海绵城市的建设起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长物志》里理水艺术的研究分析,并对作者的水景造景的理念及技法的运用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有助于我国当代海绵城市的建设,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我们在对于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应用的时候,不仅要传承古典园林的理水的艺术手法,更要深刻领悟到园林理水艺术的思想文化内涵,再结合以当代的工艺技术的应用和现代人们的审美特点,两者融合一起才能将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充分应用,塑造出符合当下环境的水体景观,以及运用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法上的支撑,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长物志》中理水艺术的思想文震亨提出来“园林水石,最不可无”的主导思想中,水和石是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长物志》一书提出“石令人古,水使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需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的设计理念一语道出水石的它置要达到的效果,必须是打造出一座具有华山崛起的险峻陡峭,集合了万里之河应有的浩瀚气势,强调以以小见大的设计方法为视角,突出自然山水的意境[3]。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下)花木池鱼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艺术,水作为生命之源,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
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
“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把水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孔子就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古训;古代的风水术对水也特别的重视,“有山无水休寻地”,把水看成寻找吉地的重要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的灰色环境感到厌倦,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水景则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目前从住宅小区到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水景在环境中的运用,目前涌现出了大批亲水住宅喷泉广场。
在密云田园培训中心、世贸国际公寓的环境设计中,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
水中增加小岛,紧密结合植物微地形,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
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
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水是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纽带,水景更是景观艺术中最有魅力的一种要素。
它使环境有了灵气,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典园林传统的置石与山水园林相依相随,在古典园林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的自我完善,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的造园艺术体系。
不管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宫苑,还是“幽君磊,原非得以,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君,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
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峰使君平地。
自是神仙妙术,假乎于人,以示奇也”的私家园林,都追求山林之乐,对置石和堆山叠石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无园不石,无石不奇,石在古典园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达,时代变迁,地域文化融合,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哲学、美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
以“再现自然式山水园”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其丰富的理水手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所赞叹。
因此,从理论上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十分必要。
1.溯源
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五要素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引渭水为池,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唐代的曲江,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明末计成的造园名著《园冶》则总结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
历代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对水的论述与观感,赋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
2.水的文化意境
中国古代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参与下经营的,这使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情色彩,蕴藏着极深的文化意境,它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
《韩诗外传》中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此智者所以乐水也。
”文中认为水有智慧,通晓礼义,有勇敢的气概,了解自己的命运所在,具备高尚的品德。
水的这些品格,正迎合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量高致的心理特征。
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亲近于水,从而有了“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这样的娱乐活动。
更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著名古乐中,极尽音乐之能事,阐述自然山水之美。
《画鉴》中也有“意中有水,方许作山”之说,强调了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
不仅如此,古人对水的哲理性还有很深的认识,如“滴水穿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文字,都阐明了古人对水性格的理性认知。
据文献记载,古代有一种名为欹器的盛水器皿,当往其中注水时,器皿逐步水平,待水满又将水倾斜倒出。
由于它的倾斜好似弯躬行礼,而水满则倾覆,故以之寓意“满招损,谦受益”。
这种哲理性的理水技艺,反映了古人对水的深刻理解。
中国诗歌崇尚自然美,形成以“自然”为宗的诗歌美学,其中不乏描述自然水景的名篇佳句。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等等。
许多园林以再现诗意中的自然水景为主题,诗情画意的理水手法,赋予了水更深的文化内涵。
3.水的特性与理水手法
(1)水型美
“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
例如南京瞻园内南端的水面曲折多变,一侧设大体量水榭;中部水面开阔宁静,有亭台点缀其畔;北端水面最小,但与假山相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
三个水域以狭长的溪水相连,池岸形态丰富,有贴水石矶、亭台水榭、亲水草坡、陡崖堑路及夹涧石谷等多种变化。
同时,在水面转折处设汀步及小桥,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和进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观效果。
(2)动静美
中国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
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
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
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
还有的利用容器蓄水,放于高处,形成人工瀑布与叠水,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3)水声美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中国园林理水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
如泉滴潭池,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到情绪激昂。
古代园林水景中,不乏利用水声成景的例子,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圆明园的夹镜鸣琴、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等。
还有借助听觉变化,赋予建筑以诗的意境,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取意于“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听雨轩则取意于“雨打芭蕉”,点明了水声之美,充分发挥了水综合视听的功能。
(4)映射美
画坛中有“画水不画水”之说,意即画水应靠周围景物的倒影为其增色。
同样,古代造园家擅长运用水的倒影效果将天空云霞、树木、亭台、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园变得宽广而深远。
园林利用水映射成景的手法多样,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映射出风的存在牙口原有水面的宁静;“赤鱼戏水”、“碧波荡漾”映射出环境色和池中色;”波光粼粼”映射出光的存在;“潺潺流水”映射出地形的起伏;而“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所描述的冰雪场景,则映射出季节的变化。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所塑造的如诗如画的水环境,让世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