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3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与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过纸板的孔,防止玻璃泡破损)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
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表格。
分析论证
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论证
仿照绘制晶体熔化图像的做法,在图上绘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这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所以说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
不同的液体的沸点不同。
液体在沸腾时的过程中不断吸热。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着火点是物质可以燃烧的最低温度。
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就是说,当纸的温度达到183℃时,它会自动燃烧起来。
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三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本节讲诉汽化和液化的方式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的概念和汽化的两种方式;2、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策略及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总结沸腾的特点教学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细线火柴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引入由第一实验小组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活动】二、汽化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三个例子就可以了)学生举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汽化概念的理解。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汽化的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
【活动】三、沸腾:观察水沸腾实验1.用投影仪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疑问。
a 沸腾是不是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内部发生吗?b沸腾发生得缓慢还是剧烈?c沸腾需要吸热吗?d沸腾能否在任何温度下自发进行?2.让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行猜想3.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手边的实验器材,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4.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纠正和点评,然后用课件出示如下内容:(1)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的现象和温度的变化(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温度计、硬纸板、细线、火柴。
(3)实验步骤及注意点:(课件同时出示实验装置图)用石棉网加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中倒小半杯温水即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碰到杯底杯壁;杯口盖一张纸以减少热量散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科学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2.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应用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实验用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实际示范物体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
提问学生,你有没有发现当水加热到100°C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解释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
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区别,并强调汽化和液化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第三步:示范实验(15分钟)分组进行示范实验,使用烧杯、水和热源,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发生汽化和液化的变化。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通过加热或降温的方式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导致物质发生汽化或液化的规律,并将实验数据整理为表格。
第五步:分享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结果分享和讨论。
全班一起讨论各组总结的规律是否一致,并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解释规律。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并将关键点整理成思维导图或表格。
学生可以借助课本、教学课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参考。
第七步:练习巩固(15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换答案和讨论。
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供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拓展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讨论。
例如,为什么饮用水冷却后会出现水滴?为什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的沸点较低?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条件和规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掌握气体和液体状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3.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4.拓展思维,培养观察、实验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
3.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拓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用具、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简要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你们曾看到过哪些液体蒸发成气体的现象?液化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条件?2. 学习新知(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变化中,气体是如何转化为液体的?”“液体又是如何转化为气体的?”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液体蒸发成气体和气体冷凝成液体的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和讨论,总结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和规律。
4. 概念解析(15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对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进行系统的概念解析,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液体蒸发需要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气体冷凝需要克服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引力。
5. 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汽化和液化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蒸发?”“天气湿度高时,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能够给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6. 小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归纳,梳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复习。
第3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同学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习重、难点】(1)重点:蒸发吸热的探究过程。
通过设计实验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用具】温度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架台、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