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一、引入课题:【实验1】:老师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好”四个字,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2】:在白色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
再将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学生:塑料袋先变大,后变小,袋内的酒精先变为气体,又变化为液体。
整总结: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板书)二、新授:分一:【问题1】:水烧开忘记熄火,会怎样?减少的水变成了什么?这是哪种物态变化?【问题2】:一碗水放几天后会怎么样?水变成了什么?属于哪种物态变化?【问题3】:以上这两种变化有区别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可能回答不全面,慢慢引导)(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 分二:(一)、探究水的沸腾 : 1. 提出问题:【问题4】:你仔细观察过水沸腾的现象吗? 【问题5】: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问题6】:继续加热,水温会不会继续升高? 2.学生猜想:(水沸腾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水温会升高。
) 3.学生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的时间,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你有什么好点子吗?学生讨论:①烧杯小一些,加的热水少一些; ②尽量用温度高一些的水来实验;③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减少热量散失等。
学生分工(每组四人,分别担任计时员,记录员,绘图员,观察员)合作,进行实验。
现象:温度变化:时间/min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 ... 画出图像:学生总结出什么是沸腾以及沸腾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分三: 老师重新用酒精在黑板上涂鸦,过一会酒精痕迹不见了。
(二)这是不同于沸腾的另一种汽化现象---蒸发、 探究液体的蒸发 : 观察阶段 有无气泡 气泡数量 发生部位 大小变化沸腾前沸腾时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例如:①做饭时,经常在锅盖上附着一些小水珠。
汽化和液化案例(共5篇)第一篇:汽化和液化案例汽化和液化於亚萍菱湖一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蒸发和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实验与发现1、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2、把塑料袋中的酒精倒在地上问学生闻到了什么没有?为什么?请学生回答。
请学生总结,并的出结论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从而引入课题——汽化与液化二、新课讲解(一)蒸发请学生举生活中有关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例子。
(水洒在桌子上会变干、湿头发会变干、湿衣服会变干……)问:夏天把水洒在桌子上水会干,春天和秋天呢?冬天呢?学生回答:会。
问:这种汽化现象对温度有限制吗?答:没有。
结论:我们把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质疑:蒸发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平时是怎么样晾衣服的?怎么样才会使得衣服早点干?学生回答:晾在衣架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放在太阳底下,在洗衣机里甩干。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
2.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
4.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总结归纳出液体沸腾的特点。
2.了解液体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在黑板上用酒精写字,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酒精到哪里去了?二、互动学习知识点一、观察蒸发现象【做做议议】(1)在手背上涂一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并交流手背上涂酒精的部位有什么感觉?(2)将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测量酒精的温度;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怎样变化?总结:物理学中把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从周围物体吸热,有致冷作用。
【议一议】在桌子上滴一滴水,我们怎样才能使一滴水快速的蒸发掉?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4)液体的种类。
知识点二、观察水的沸腾【进行实验】⑴如图所示,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温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
⑵当水温度升高到90℃时,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直到水沸腾。
⑶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数据记录】/分【交流与小结】(1)水中的气泡在沸腾前由大变小,在沸腾时由小变大。
(2)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选填: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下降)。
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3)停止加热,水不能(能/不能)继续沸腾。
可见,沸腾过程中需要(需要/不需要)吸热。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以及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现象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沸腾、蒸发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及时总结,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采用讨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难点:利用蒸发、沸腾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情景,根据蒸发、沸腾的特点进行解释,明确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
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会用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液化的方法。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2.教学难点对沸腾现象及特点的理解,尤其是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的原因。
利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生活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在黑板上用湿布写一个字,让学生观察湿布上的水在常温下逐渐消失的现象。
然后,向一个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学生可以看到塑料袋迅速鼓起来,同时酒精的气味变得更浓烈,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中涉及到物质的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汽化和液化。
(二)讲授新课1.汽化汽化的概念:讲解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通过更多实例加深理解,如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洒在地上的水慢慢消失等。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蒸发的概念:介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举例说明,如洗过的头发在常温下会慢慢变干,即使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湿衣服干得快?引导学生提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可能因素,如温度、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等。
实验探究:准备三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倒入等量的酒精。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三章“热现象”,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探讨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热和放热的现象,并通过实例了解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掌握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2.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进行解释。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2. 教学重点: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热水、冷水、硬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喝冰镇饮料时看到的气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讲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如冰镇饮料的气泡、夏天湿身后的干燥等,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进行解释。
4.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如将硬币放入热水中观察硬币的汽化和放入冷水中观察硬币的液化。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放热。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一下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3.3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1)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然后放入开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开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在整个过程中,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滴入酒精的塑料袋(2)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以后也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包含什么物理原理?【演示】如下图,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在空气中放入热水中放入冷水中现象: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视频演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归纳总结】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给出概念】2. 汽化与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物质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属于蒸发;壶里的水烧开了,属于沸腾。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2)实验装置:(3)注意事项①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让水尽快沸腾。
烧杯里面的水用热水,且加盖。
水不宜过多,但需要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②安装实验器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③实验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烧杯中加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2)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
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汽化和液化;
2、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
3、学习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影响因素;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2、实验用具:实验烧杯、塞子、加热器、温度计等;
3、操作的实验仪器:注射器、小压力表等
五、教学步骤
1、 Introduction(引入)
(1)教师先套用一个案例,引出汽化和液化的话题,让学生了解汽
化和液化的概念;
(2)教师准备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汽化和液
化的变化过程,体验汽化和液化的感受。
(1)教师让学生读书,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太平镇二中涂彬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了解蒸发现象,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硬纸板、玻璃、酒精、水。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太平镇二中涂彬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了解蒸发现象,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硬纸板、玻璃、酒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