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读碑》(第1课时)教案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4
《读碑》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庄严:庄重而严肃。
雄伟:雄壮而伟大。
瞻zhān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凝níng滞zhŒ:停止流动。
怦pēng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
上溯sù: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wēi逶yí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缔dì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
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
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3、《读碑》教案刘成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班级、时间:14电子1班:2015年3月日(星期)第节★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大家有谁见过纪念碑吗?见到它的时候你想到什么?高耸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吸引着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去瞻仰探寻,去缅怀凭吊,解读沉思。
今天,我们跟着作家刘成章一起去读碑吧。
(板书课题)二、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了解大意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问题:作者读碑有多少年的历史?生:20多年。
师:在这20多年中,我读碑经过了几个认识阶段?生:印象十分深刻——体会弥深——没有读懂——没有完全读懂三、品读课文在一次次的读碑的经历中,“我”的认识发生着变化。
“我”的情感也在变化。
再读课文,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体验一次读碑的情感之旅。
一) 1、请同学在书上圈点勾画以下内容:以九龙泉看碑为界,在之前、之后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生:之前------死的石头文字名字之后------千千万万的血肉之躯千千万万的鲜活生命2、小组合作3、全班交流先读的是“形”,后读的是“神”二)情感体验 12、如何理解这种“悲壮感”和“使命感”?教师小结:作者由碑的形,读出碑的神,凝固的石头仿佛在诉说,仿佛在期待,使“我”思想上产生震憾,情感获得升华,这也就是作者从有形的碑中读出了无穷的东西。
四、探究主旨死 活 有形 无形五、全班有感情的朗读第十二段六、思维拓展老师:同学们读的时候,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抗战初期的外国记者在战地采访一位中国军官。
湖北省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读碑》(第1课时)限时练鄂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北省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读碑》(第1课时)限时练鄂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北省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读碑》(第1课时)限时练鄂教版的全部内容。
《读碑》限时练一、基础知识(12分)二、能力提成(12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第14一17小题。
(15分)神奇的丝瓜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
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
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读碑教案邹惜2016.11.13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视频:林觉民的《与妻书》朗诵。
2、导入:这封《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林觉民英勇就义时24岁,家有妻儿老小,但是为了革命事业他慷慨赴死。
这种“以天下人为念”的牺牲和信念,感人魂魄。
此文将为国捐躯的激情和对妻儿难舍的深情两相交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在革命年代,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英雄烈士,他们舍生取义,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有的都来不及和家人告别,甚至都没有被记在历史上,他们用献血用生命用信念铸成一座座伟岸高大的丰碑,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碑》,和作者一起瞻仰纪念碑,看看碑上究竟有哪些内容,值得作者一读再读。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作者刚开始并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震撼、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终于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二、析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作者读碑的心路历程。
1、初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读?读什么?感受如何?2、插读九龙泉英雄纪念碑,读什么?读出什么?3、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什么?有何感受?小组代表回答初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读:“更慢”、“细心的看”读到什么:外观,题词,碑文,浮雕。
感受:庄严、雄伟、壮观、怦然心动、彼苍天者,伟哉此碑!丰碑千秋缅怀、纪念插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读什么:密密麻麻的革命烈士的名字读出了什么(名字、碑文背后):生离死别、未被记载的革命烈士、曾经鲜活的生命、悲壮的故事、不屈不挠的革命信念、舍家为国、舍身取义的精神悲壮感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到什么:碑文背面什么感受:升腾起悲壮感和使命感,崇高感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九龙泉纪念碑的关系:注释、注解读书时候要读文字背后的深意、故事、情感等。
悲壮感和使命感三、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令自己欣赏、感动、震撼的句子或段落,并从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进行勾画批注。
12 读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明确文章结构,理清心路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3.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作家。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历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团编剧,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行、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刘成章散文选》、《刘成章散文集》等。
2. 背景资料: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作《读碑》的感想。
3. 题目解说:作家刘成章运用了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多次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联想和思考。
4“读”的理解:一般地说,可读的是书、文章,但有时人们也将对山、水、景、物乃至人的品味、揣摩等也叫“读”。
如“读后感”指的就是看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这时“读”发dú音,但“读”的另一个音dòu,它指语句中的停顿,如“句读”。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dòu),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扫清字词障碍5字音认读。
缔造(dì)恢宏(hóng)夯实(hāng)凝滞(zhì)弥深(mí)6词语补注。
庄严:庄重而严肃。
雄伟:雄壮而伟大。
瞻zhān仰:恭敬地看。
《12 读碑》教学目标:1.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3、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目标1.目标2.目标3背景资料链接: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 对延安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 特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 瞻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听说一位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 心情十分沉重, 他于是产生了创作《读碑》的感想。
一、导——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二、读——整体感知, 奠定基调1.全班齐读展示2.分组朗读展示①第一、二组朗读第1—4段;②第三、四组朗读第5—11段;③第五、六组朗读第12—15段。
3.师及时评价, 即兴范读。
(提示: 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情感、表情等)三、悟与赏——激发思维, 理性思辨各小组推荐同学汇报板演:1、通过刚才对应小组的朗读, 在读碑过程中, “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可以自己概括表达或直接从文中找出词语, 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在黑板展示)()→()→()2.自由朗读课文, 勾画出令自己欣赏、感动、震撼的句子或段落, 并从语言表达(修辞方法或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进行旁批。
(投影仪展示旁批)3.文中第15自然段“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 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如何理解这“悲壮感和使命感”的内涵?”(视频)悲壮感:使命感:四、拓——个性展示, 展现个人才情1、文章标题“读碑”, 你有何新解?(只要有依据, 可以自圆其说, 同学们充分地发挥)2.“碑”与“史”有着内在的契合(关联与吻合), 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的“史实”, 适当联想和想象, 为烈士写几句精简的碑文。
例如:1、生为奉献, 万古流芳;2、人逝神存, 当永继承。
活动目的: 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每个人都要保护它, 做到节约每一滴水, 造福子孙万代。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12课《读碑》一、教学目标1.了解碑文的基本概念,了解碑文特点。
2.学习《读碑》中古文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文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
2.初步了解碑文的特点和分类。
3.感受碑文的文化厚重和人文价值。
三、教学难点1.区分碑文与古文的不同之处。
2.理解碑文的刻划手法和语言特色。
3.对碑文的分类、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引入碑文的话题,逐渐把学生引向本课的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授(30分钟)(1)教材内容梳理老师简要介绍本课的教材内容,并重点讲解古代碑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基本特点。
(2)古文的基本格式和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古文的基本格式,包括文体、结构、语言、文字等,让学生能够读懂、分析古文,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分析《读碑》中的古文引导学生分析《读碑》中的古文内容,让学生理解古文中的刻划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古文文化素养。
3.读篇解析(20分钟)(1)初阅碑文学生听读碑文,感受碑文的文化历史价值,理解古文的基本特点。
(2)细读碑文引导学生逐句细读碑文,分析古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4.互动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围绕本篇碑文的文化历史背景、人物事迹、文字涵义等开展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古代碑文的理解和认识。
5.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碑文阅读的练习卷,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分析古文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查找一件古代文物或碑文资料,进行科学阅读和分析。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古代碑文和古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碑文的文化背景和人文价值,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鄂教语文《读碑》教案[教学目的]1.明确文章结构,理清心路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3.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同学们,在第ll课,我们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在作家周定舫的引导下,瞻仰了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今天,我们又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引导下再次拜访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次可不同,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联系前文,明确异同,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情估计:因为本文一大半的篇幅,是在写作者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许多同学会误以为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但肯定会有同学认为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
主要内容应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应对办法:①让不同意见的双方在争辩中明辨主题;②如果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教师就从记叙方式上明确,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是记叙中的插叙,插叙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③引导学生看课文的首尾段,特别是首段中这句话:“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课堂实际情况。
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竞有三种情况,除了设想中的两种以外,还有同学把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并列称为主要内容,好在运用“应对办法”中的②、③,很快让学生恍然大悟了。
‘3.教师明确。
因为从课文的首尾来看,从记叙中插叙的作用来看,本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整体感知文本”是新课标新理念的明确要求。
对课文内容整体而准确的感知,也是品析、探究、质疑的前提,此环节的设计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读碑》
通过对第九课的学习过后,学生对于英雄纪念碑有所了解,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整体把握上理解应该问题不大,
、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
、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
最后写了戏剧,然后
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
( )
【在学生读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对以
展示
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仅是一个宏伟的建筑,
寄托哀思的载体,它是
国大大小小的烈士纪念碑。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 不合格[ ]
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读碑》
通过对第九课的学习过后,学生对于英雄纪念碑有所了解,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整体把握上理解应该问题不大,
、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
、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
再写的散文。
八十年代是他
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
( ) 【在学生读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对以
展示
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仅是一个宏伟的建筑,
寄托哀思的载体,它是国大大小小的烈士纪念碑。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 不合格[ ]
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