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集训真题演练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62.04 KB
- 文档页数:3
2018届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求索真理的历程[易错澄清练]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2.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点拨: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具有相对性。
3.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点拨: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点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说法错误。
5.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
(√)[小题提速练]6.团队发展,各要素有长有短是常态.目前,短板理论的逆命题——长板理论,在各届引起广泛关注。
观察漫画,长板理论告诉我们()①规律总是能被人们认识、利用和创造的②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③要强化团队核心竞争力,突出长板优势④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选C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规律,①说法错误,排除;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是指矛盾的相互依存,是指“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但是本题漫画中长板理论说的是要充分发挥特长,与短板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漫画寓意是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要突出长板优势,③④符合题意。
2019年高考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过关演练新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中国于xx建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将为我们理解太阳系的构成带来更多好的图像资料,也带领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宇宙边缘。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之一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2.xx8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微波遥感卫星高分三号。
高分三号卫星突破了50多项关键技术,将大大增强我国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
这主要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认识是实践的最终目的3.xx9月,围绕中国现在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问题在国内引起广泛争议,成为舆论热点。
正反双方的论战( )A.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B.表明真理和谬误是不可逾越的C.有利于促进认识的发展D.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4.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人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之一D.事物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5.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
这种说法( )A.肯定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B.肯定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C.突出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D.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6.xx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推动了农牧业发展。
材料表明(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联系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人们可以改造客观规律造福人类A.②③ B.①③C.②④ D.①②7.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2020年2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了我国在月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
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测月雷达,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这对了解月球撞击、火山活动及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明( C )①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③科学发现要把握和利用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④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推动认识无限接近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 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①排除。
人可以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无限接近真理”的表述错误,排除④。
故选C。
2.2020年5月,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等一批新技术,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 D )A.获得认识是为了填补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认知上的空白B.人类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C.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具有真理性D.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解析] 获得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A错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B错误。
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C错误。
故选D。
3.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科学家主要利用显微镜和流式分析等技术,依靠若干表型特征对自然界里不同物种的细胞进行分类和鉴定,在表型特征的选取上往往具有较多的人为主观性。
2020 年,世界首个人类细胞图谱在浙江大学绘制成功,给传统的细胞认知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将对人体正常与疾病细胞状态的鉴定产生深远影响。
这说明( D )①认识总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实践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细胞的认识③真理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颠覆性的发展④人类实践水平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 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说法错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南昌摸底)黑洞是神秘的天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率先预言黑洞的存在,之后霍金对黑洞的特征作出了描述。
经过十多年准备,四大洲8个观测点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一个如同地球直径大小的事件视界望远镜,在集齐所有观测数据并深度分析后,让黑洞终于拥有了一张“正面照”。
对“黑洞”的探索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科学实验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③认识总是超前于实践而具有预见性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B。
四大洲8个观测点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在集齐所有观测数据并深度分析后,让黑洞拥有了一张“正面照”。
对“黑洞”的探索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表明了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①④正确;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总是超前于实践”的说法错误,③排除。
2.(2020·大同调研)40多年前的今天,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
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充分表明,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救中国还可以发展中国;不但能够发展中国,也必将能够富强中国。
40多年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改革开放让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材料表明( )①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②实践具有能动性③认识的高度决定实践的水平④实践和认识互为前提,共同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
材料“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救中国还可以发展中国;不但能够发展中国,也必将能够富强中国。
40多年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改革开放让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表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实践具有能动性,①②符合题意;认识的高度不决定实践的水平,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前提,④错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最新考纲]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3.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考点1| 实践的概念及特点(对应学生用书第221页)全国卷5年1考命题揭秘导航2013·卷Ⅰ·21,4分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实践的各个特点的理解,并常常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考查,材料灵活多变,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复习时,注意通过对比把握三个特点的区别,注意三个特点中蕴含的唯物论、辩证法的内容。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①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②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③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④现实的存在。
提醒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X围不能扩大或缩小;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⑤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⑥能动性。
(3)实践具有⑦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提醒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而不是变革社会的实践等。
解题金手指1知识点“实践的概念〞“实践的形式〞,主要用于分析人类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区别、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
2知识点“实践的特点〞,主要用于分析实践的发展过程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正确区分实践的各个特点[问题导引]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这是因为( )A.学习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真理总是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解析:选B。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这句话表明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实践决定认识,B正确;其他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
2.2018年10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丙火箭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
该卫星通过中法各自研制的仪器可以检测海洋动力环境,首次实现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使人类对海洋动力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海上灾难的预测与防范也将更为及时和准确。
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B。
通过发射海洋科研卫星可以更好地认识海洋动力,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符合题意;海洋卫星的发射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海洋,对海上灾难的预测与防范也将更为及时和准确,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④符合题意;人类的科研活动推动了认识的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③不选。
3.“蒙古族长调、萨满吟诵调,这些民间的音乐,在现成的资料里面都有。
但只有你身临其境,听当地人在生活中歌唱,你才能触摸到音乐活的灵魂。
”这段话告诉我们( )A.生活实践才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B.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性认识世界的活动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享受者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具体实践条件的制约解析:选D。
材料中的话告诉我们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具体实践条件的制约,D 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是不科学的,排除;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错误;C 在材料中未体现。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单项选择题1.2016年11月18日,国窖1573窖泥和沪州老窖酒曲窖泥和酒曲中的微生物菌群搭载神州十一号,接受了33天的太空考验顺利返回,相关太空实验成果将为酿酒微生物的空间科学研究翻开新篇章。
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以获得真理性认识为目的②实践水平的提高推动认识的发展③科学实验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④实践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德国科学家曾在1929年预言外尔费米子的存在,但科学家们始终无法在实验中观测到这种粒子。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利用光源同步辐射光束照射TaAs晶体,使得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外尔费米子的发现有望解决当前电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临的能耗问题。
外尔费米子的发现佐证( )①科学发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证实人们预言的真实性②人类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先进科研设备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能推动科学发展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3.2016年11月3日,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顺利升空。
在首飞成功的背后,凝聚了研究团队二十年的努力:经历了先后试车114次,发动机曾几秒钟内被烧成废铁等大大小小的失败。
从认识论看,这说明了( )A.科学研究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B.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科技创新在反复的实践中无限向前发展D.研究员的执着追求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4.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此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
这说明( )①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④实践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2016年7月27日,网络约车新政正式出台。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2022·10月浙江选考)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
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别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
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 )A.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解析:选C。
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据“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可知C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B、D两项与题意无关。
2.(2022·7月浙江学考)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效劳,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这一说法强调(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解析:选D。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效劳,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意义,题干中的这一说法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说法正确。
A、B、C说法均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3.(2022·7月浙江学考)科学界以前普遍认为月球在31亿年前已经少有地质活动,但是中国“玉兔〞号探测器在测量月壤的矿物和化学成分,“聆听〞下层岩石记录的信息后发现,直至25亿年前月球的地质活动仍然比拟活泼。
该发现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认识的( )①客观性②无限性③反复性④上升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科学界对25亿年前和31亿年前地质活动认识的不同,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②③④符合题意。
4.(2022·1月浙江学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
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社会历史性C.主观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解析:选B。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2015·10月浙江选考)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
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
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 )
A.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据“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可知C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B、D两项与题意无关。
2.(2015·7月浙江学考)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这一说法强调(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选D。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意义,题干中的这一说法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说法正确。
A、B、C说法均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3.(2015·7月浙江学考)科学界以前普遍认为月球在31亿年前已经少有地质活动,但是中国“玉兔”号探测器在测量月壤的矿物和化学成分,“聆听”下层岩石记录的信息后发现,直至25亿年前月球的地质活动仍然比较活跃。
该发现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认识的( )
①客观性②无限性
③反复性④上升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D。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科学界对25亿年前和31亿年前地质活动认识的不同,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②③④符合题意。
4.(2014·1月浙江学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
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解析:选B。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是指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因此,题干中要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的特征,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5.(2014·1月浙江学考)古代有一男子,奔千里、费万金学得一手“屠龙绝技”,然技成却为天下笑。
该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选D。
材料中描述的这一男子奔千里、费万金学得“屠龙绝技”,却没有将这技术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成为天下笑谈,这启示我们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获取知识一定要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D符合题意,A、B、C都不符合题意。
6.(2013·6月浙江会考)我省一位中学生发明了“纱线强度和伸长量测量器”,既能满足纺织企业容易携带、生产成本低的要求,又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增长。
这一事例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解析:选C。
A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与题干没有关系;D说法错误,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7.(2012·6月浙江会考)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
这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解析:选D。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生的三重境界,随着实践的深入,对“山”“水”的认识逐渐深刻,所以选项D正确。
B、C选项说法错误,A选项与题干没有关系。
8.(2012·6月浙江会考)“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所以①错误,②正确。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所以③正确,④说法错误。
9.(2014·高考浙江卷)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
这表明( )
①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④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文字载体以及认识活动的关系。
题眼是“汉字载体的变革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
从题眼可以看出汉字载体对人们的认识活动产生
重大影响,也表明了生产力水平制约了知识的传播方式,③④符合题意,选B项。
材料没有体现读写技术的波浪式前进过程,①不符合题意;②强调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题意无关。
10.(2014·高考浙江卷)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
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研究人员的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小鼠辨别音高能力变化发生阶段的认识,表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也表明认识的真理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发展,②④符合题意,选D项。
材料没有表明这一发现给社会带来的价值,①与题意无关。
真理具有客观性,③错误。
11.(2013·高考浙江卷)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
这是因为( )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解析:选D。
本题的题眼是“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说明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①正确;“尚需时日”体现了③;材料体现的是影响认识发展的条件,没有体现实践的作用,②④与题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