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挑花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3
黄梅挑花介绍文案
黄梅挑花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工艺,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而闻名于世。
挑花的主要手工艺技术,是通过剪裁线线穿针,不间断地进行缝制,从而将大量的线头硬绞成一整块的细薄状,最终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刺绣作品。
每一件挑花作品,都展现了地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不仅仅具有观赏性,还给人带来贴近生活的体验感受。
挑花的采用材料以天然的绸、缎、锦等优质织物为主,再加之精心的设计、创意图案和平衡调整,使制作出的挑花图案怒放在布面上,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其中以花卉、鸟类、人物、动物等为主题,造型新颖、色彩斑斓,构成了极为生动的局面,让人感叹。
制作挑花不仅需要巧手和细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其制作工序很繁琐,首先是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其次是要进行设计和构图,再按照图案进行加工。
在制作中需要串珠、织网、套珠、绣花等多个步骤,需要有十分熟练的手工技巧和精密的思考。
这既是对制作者的严格要求,也为制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创造的乐趣。
黄梅挑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无论你是制作挑花爱好者,还是挑花爱好者,都可从黄梅挑花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饱满的个性化艺术体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黄梅挑花,以推广和传承这一精神文化。
黄梅挑花方巾图案解析
黄梅挑花方巾是一种传统的绸缎花型,起源于中国南方的黄梅时期。
它是一种精致优
雅的纹样,尤其是其图案和色彩的搭配,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引人注目。
黄梅挑花方巾的花型主要由莲瓣、牡丹、月牙、卷草等进行组合,以表现出南方地域
的生活气息。
在制作过程中也需要使用许多传统的工艺技巧,如缎绸织法、紫斑花样缎制
法等,使得其花型更加精妙细腻。
黄梅挑花方巾的颜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花型的基础上,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的用途及
对象而使用不同的颜色。
比如,婚庆方巾通常以艳丽鲜亮的色彩进行搭配,为喜庆的氛围
烘托出温馨和谐的感觉;而丧葬方巾则多使用素雅含蓄的色彩,以表现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黄梅挑花方巾的图案寓意丰富,常常是对人生、生命和情感的反思和寄托。
比如,莲
花图案象征着纯洁、高尚,希望人们能够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牡丹图案则代表着富贵、显赫,希望人们能够追求生命的繁荣和光彩;月牙图案则象征着阴柔、秀美,寄托人们对
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敬仰。
总之,黄梅挑花方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图案和色彩
的精心搭配和制作工艺的精湛技巧,都使得它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的传统手
工艺品。
语文地方课程资源之黄梅文化(下)(7)黄梅挑花简介黄梅挑花甲天下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人都会对厅内的装饰------黄梅挑花赞不绝口。
这些黄梅挑花都是黄梅民间挑花女精心挑制的。
1959年,周恩来总理选中神韵无穷的黄梅挑花装饰湖北厅,1980年,黄梅挑花女再次挑制了一批产品,选送到北京。
其实,黄梅挑花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近五十年来,黄梅挑花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
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其中,以方巾最为普通,应用较广,它从妇女的巧手中产生,又陪伴妇女度过勤劳和欢乐的一生,直到寿终正寝,仍作为必需的陪葬品。
挑花有一个十分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必须一根纱、一根纱地数着挑,一针也不能错位。
在制作过程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自我创造。
由于制造者对图案的构成规律运用自如,因此均能按自己的欣赏趣味,在同一样板上,纹样和颜色由自己创作,姑娘们常常把几何纹样与描绘的对象纹样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用各种亮丽的彩线配合使用,使布局统一协调,画面生动活泼,纹样千姿百态,颜色各具风采。
黄梅挑花在黄梅全县各地普遍流行,其中,蔡山镇、新开镇、孔垅镇流行最广。
这三个镇盛产棉花,而且家庭纺纱织布业历史悠久,生产的土布为挑花提供了大量的底布材料。
黄梅挑花曾四度出国展出,第一次是在1938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第二次是在1954年,参加波兰民间美术展览会,再次获奖;第三次是在1987年7月,到意大利等国巡展,获奖;第四次是在1987年9月,首届中国艺术节隆重举行,在北京主会场,黄梅挑花在全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
黄梅挑花方巾图案解析
黄梅挑花方巾是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被誉为“华夏国粹”。
它采用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线材,有着精致细腻的手工艺和独特的创意设计,使得黄梅挑花方巾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黄梅挑花方巾的图案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寓意。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解析一下黄梅挑花方巾常见的图案含义:
1.龙凤呈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最早的神兽之一。
它们象征着权力、权威、尊荣和幸福。
龙凤图案在黄梅挑花方巾上的呈现,通常都是表示迎接吉祥、福气满满的寓意。
2.百花盛开:黄梅挑花方巾上的百花图案,可以表示着欢乐、喜悦的场景。
同时也象征着繁荣昌盛,花开富贵的意思。
3.山水江河:山水江河的图案,往往给人一种清风拂面、沁人心脾的感觉。
同时它也代表了自然和谐的美,人们往往希望自己也能像山水一样,宁静、恬淡、美好。
4.祥云瑞气:祥云瑞气是黄梅挑花方巾上常见的图案。
它们都代表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吉利祥瑞,能够给佩戴者带来好运。
5.蝴蝶花鸟:黄梅挑花方巾上的蝴蝶、花鸟图案,都是以自然为基础来创作的。
蝴蝶象征着美好和自由,花和鸟儿则代表着生命和自然,给人一种和谐美满之感。
6.神仙图像:黄梅挑花方巾上的神仙图案,通常是以中国文化中的仙人或神仙图像为基础来设计的。
这些图案常常代表着一些道教或佛教中的代表符号,能够给佩戴者带来一种神圣的感觉。
以上就是黄梅挑花方巾常见图案的解析。
不论是什么样的图案,它们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寓意。
黄梅挑花方巾不仅是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黄梅挑花历史故事黄梅挑花,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图案、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让我们一同追溯黄梅挑花的璀璨历史,探索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梅挑花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梅县的妇女们在田间劳作时,为了打发闲暇时光,便用针线在布料上挑绣出各种图案,以此展示自己的手艺和才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间艺术逐渐流传开来,成为黄梅地区的特色文化。
黄梅挑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挑花艺人凭借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观察,将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得每一幅挑花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梅挑花经历了许多波折。
在封建社会,由于种种原因,黄梅挑花一度濒临失传。
然而,在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下,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黄梅挑花逐渐走出了黄梅县,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如今,黄梅挑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
在黄梅县,许多家庭将黄梅挑花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这一独特的技艺。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挑花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展现出更加璀璨的魅力。
黄梅挑花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坎坷与辉煌的史诗。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黄梅挑花的技艺与精神,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
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和湖南省隆回县的挑花技艺各具特色,以黄梅挑花和花瑶挑花尤为突出。
一、黄梅挑花(一)、简介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二)、溯源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
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更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
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
"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
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三)、艺术特色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
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
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
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环球人文地理风物志遗产H e r i t a g e▲黄梅挑花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其针法精致细腻,色彩大胆明艳,作品的整体风格则保留了原始艺术拙朴、浑厚、纯真的风格。
灯火摇曳的夜晚,挑花女从针线盒里抽出一根针,在藏青色的胚布上寻出一个原点,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翻飞,留下一个个抽象、写意的精美图案。
今天,在湖北省黄梅县仍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一根针,一条线,线分七色,针挑十字,一幅幅色泽绚丽、精美立体的挑花作品就这样在黄梅人的手里代代相传。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初,有着自己特殊的针法:包括十字针、双面针、直线针、空针、牵针五大类别。
但无论用哪种针法,制作出的图案正反两面都十分整齐,没有针线接头。
挑花技艺的传人石九梅说:“挑花方巾下针前开始数纱,从胚布正中间下针,上下穿针引线,不能左右走线,围绕图案行针走线,最后又回到原点,才能保证花样匀称,中间还要注意穿枝走叶,色彩配线以热闹为先。
”每个艺人在遵从其特殊针法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造。
针法亦从于心法,这正是黄梅挑花的独特之处。
虽然黄梅挑花有着精致严谨的手工技法,但它又保留着质朴、率真的风格。
挑花纹样的内容多为吉利、祥瑞的动植物和人物,蕴含着先民扬善除恶、祈祥迎瑞的美好愿望。
这种愿望的表达,是通过托物言志和谐音两种形式表达的:如用两只比翼齐飞、奔向太阳的凤凰,象征人们追求爱情、欢乐、光明;把蝙蝠、葫芦、寿字、喜字填充在一个团花里,谐音“福禄寿喜”。
这种艺术风格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立足于当下,充满感恩、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楚辞·离骚》中说:“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自古以来,北国便崇尚端庄大气、素雅恬静之美,南方楚人则偏爱艳丽、强烈、鲜明之美。
黄梅挑花自然也继承了这色彩鲜亮的风格:黑底胚布与火红图案是黄梅挑花最常见的颜色构成,对比强烈而鲜明,给人以极为惊艳的视觉体验,宛如楚人漆器。
而且这种色彩还耐脏,适合人们在劳作中使用。
黄梅挑花方巾图案解析
黄梅挑花方巾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织品,特点是采用黄梅刺绣技法制作而成。
黄梅刺绣是中国传统刺绣的一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故得名。
黄梅挑花方巾图案极富韵味,需要经过繁复的工艺过程才能完成。
下面是关于黄梅挑花方巾图案的一些解析。
黄梅挑花方巾的图案主要是花鸟、人物等自然题材。
花鸟图案是黄梅挑花方巾的常见题材,主要有牡丹、菊花、桃花、梅花、荷花等。
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富贵、幸福。
人物图案通常是一些传统的吉祥人物,如寿星、福神、神仙等。
这些图案既有观赏意义,也有祝福意义。
黄梅挑花方巾的图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黄梅挑花方巾的图案多取材于当地的自然景观、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
图案中的山水、林木、亭台楼阁、渔船等都可以在黄梅县的地方特色中找到。
黄梅挑花方巾的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梅刺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致的工艺而闻名,黄梅挑花方巾的图案也充分展示了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案中的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刺绣工艺繁复精细,给人一种细腻、华丽、富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这种艺术特点使得黄梅挑花方巾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独树一帜。
黄梅挑花方巾图案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手工艺品。
通过描绘花鸟、人物等自然题材,展示地方特色,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黄梅挑花方巾图案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独具魅力的一种。
无论是从工艺上还是从文化上,黄梅挑花方巾图案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
黄梅挑花介绍文案(二)黄梅挑花介绍文案什么是黄梅挑花?黄梅挑花,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产于黄梅县及周边地区。
它是一种利用蜡烛在布面上熔烛,最后染色固定成型的装饰品,因其工艺精湛、图案绚丽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黄梅挑花的工艺特点1.选布:黄梅挑花选用的是棉麻绸缎等质地的布料,平整的布面可以让图案更加清晰地呈现。
2.设计:黄梅挑花的图案多样,有花鸟、山水、人物等,而每个图案都需要先在纸面上精心绘制出来。
3.刻蜡:设计好的图案被复制到布面上,蜡烛被点燃后,可以开始在布面上烛刻。
这是黄梅挑花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4.染色:经过刻蜡后,布面上未被蜡烛遮挡的部分被染色,蜡烛下的部分则保留原色。
5.煮蜡:染色后的布面需要经过多次的煮蜡,将蜡烛上的蜡全部溶解,以固定图案和染色。
这也是黄梅挑花与普通刺绣的区别之一。
黄梅挑花的文化意义黄梅挑花是中国南方地区久远的手工艺品,其图案多样、工艺繁琐,代表着中国南方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黄梅挑花的图案多选自山水、人物、花鸟等传统文化元素,也有可能融入现代元素,如网络流行语等。
因此黄梅挑花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现代文化的一种延续。
黄梅挑花的影响力黄梅挑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今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青睐。
而其工艺精湛、耐久性强,也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随着网络的普及,黄梅挑花也开始在新的媒介上进行创新,如将摄影与黄梅挑花相结合等。
黄梅挑花的未来黄梅挑花虽然有着千年的历史,但是其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黄梅挑花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很难与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相比,制作成本高,生产速度慢。
为了保护这种传统文化,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多人推广这种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梅挑花的价值。
怎样购买黄梅挑花?想要购买黄梅挑花,可以在一些手工艺品展销会、特色市场等地方寻找。
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找到可靠的黄梅挑花购买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黄梅挑花属于手工艺品,价格较高,而且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故在购买时要留意物品的材质、工艺、价格等细节。
一,黄梅挑花简介
介绍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挑花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分布广泛,其中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黄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统称。
黄梅挑花又名“十字挑花”、“十字绣”,起源于唐宋,兴于明清。
历史
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
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更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
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
"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
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发展
十四世纪黄梅挑花经土耳其传到欧洲,恰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黄梅挑花因针法简单,表现力强而迅速风靡欧洲各国宫廷。
中西文化的持续交融使得黄梅挑花的针法、图案、花色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扬,黄梅挑花因以十字交叉针法为主,故被欧洲译为“CROSS—STITCH”,即交叉绣。
二十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黄梅挑花经日、韩重归故里,CROSS-STITCH被中国消费者俗称为“十字绣”,中国刺绣专家陈少平先生曾多次指出这个外来的“十字绣”就是流传海外的“黄梅挑花”。
二,黄梅挑花价值
传承意义
近年来,黄梅挑花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成为文化品牌被开发利用,且潜力巨大。
但由于挑花是纯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图案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往往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
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黄梅会挑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特色技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北省黄梅县的石九梅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艺术特色
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
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
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
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黄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七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
黄梅挑花是用彩线挑绣,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黄梅挑花富于变化,各种团花、填花、边花、角花构成图有千百种之多。
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戏曲人物造型,如"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梁祝姻缘"、
"桃园结义"等。
黄梅挑花与十字绣的区别:
黄梅挑花是一种非常珍贵、独特,具有极强装饰性和鉴赏性的挑绣工艺。
黄梅挑花产生于湖北黄梅县民间。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口传心授、精研细作,这门珍贵的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与十字绣相比,有极大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梅挑花产生于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
而十字绣产生于欧洲,是舶来品。
二、黄梅挑花产品由于工艺要求严格,必须全靠人工一针一线挑制,生产率低,至今难以成为一种商品,因而其产品在社会上流传极少。
而十字绣产品现在基本上都用机械制作,生产率高,因此在国内外制作十字绣产品的厂家众多,其产品在市面上十分普遍。
三、黄梅挑花所展现的景物追求神似。
挑花凭借“心灵手感,从心所欲”,重在写意,重在传神,而非逼真,没有一件与实物一样“逼真”的作品。
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力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
而十字绣所展现的景物追求形似,形象逼真。
四、黄梅挑花走民俗化、民族化的路子,追求古朴、原始、和谐,重在抽象美,散发出原始混沌的美。
十字绣走大众化、市场化的路子,追求现代、真实,重在具象美。
五、在工艺制作上,黄梅挑花讲究特殊针法,分十字针、双面针、直线针、空针、牵针五种。
无论哪一种针法,其正反两面都十分整齐,都可看出相同的图案,且背面没有针线接头,十分平整。
而十字绣正面针法平整,但由于工艺不同,其反面则是乱针,多接头和凹凸不平,图案也零乱不正。
黄梅挑花荣誉
黄梅挑花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亲自选其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挑花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表作赴国外巡展,受到广大观众、顾客的青睐和各路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誉它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 。
扩展阅读:
/gb/cn_whyc/2006-11/19/content_88699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