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胡集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1
湖北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湖北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楔子/锲而不舍叠巘/前合后偃弱冠/冠冕堂皇B.溽暑/繁文缛节恓惶/休戚相关闷热/闷闷不乐C.教诲/风雨如晦谛听/归根结蒂专横/大发横财D.樯橹/妃嫔媵嫱苇草/萎靡不振轴承/压轴演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修葺竞豪奢相视而嘻精思傅会B.萧瑟汗涔涔良辰美景燕侣英俦C.煴火放冷箭饥肠漉漉衔冤负屈D.禀赋醉花阴完璧归赵稍纵即失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是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历史不会因时代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客。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有希望的。
A.耸人听闻变迁窜改就是B.骇人听闻变革窜改才是C.骇人听闻变迁篡改才是D.耸人听闻变革篡改就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部分消费者虚荣攀比的消费心态使经销商的“无理”加价变得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如果消费者能扬弃非理性消费行为,进口车价格全球最贵的现象就有望终结”。
B.记者获悉,荆州市总工会将开展农民工“顺利平安返乡返岗”系列服务活动,为农民工提供订票服务。
截至发稿时,市总工会已为返乡农民工集中购票近一万余张。
C.执法人员将陕西铜川占道经营的小贩扔进山沟的“冷暴力”,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城管队伍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D.一些作家急于求成,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以出版发行为目的,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其作品缺乏对人性的深度和广度的反映。
5.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的代表作品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散曲又有小令(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套数(如睢景臣《般涉调·高祖还乡》)两种形式。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
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情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
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
因为重情义,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
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只不过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
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交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道。
尤其是秦商、徽商、晋商的出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在于它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比如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
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因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会因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
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如同在一次其乐融融的亲朋聚会上,我们固执地拒绝所谓“AA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科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荆门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3月)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 (2017高二下·曲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散文作为自由的话语、最初就是历史学和哲学叙述的文体承载方式,与历史学和哲学有着亲缘性关系,但是,人们常常关心其诗学和美学意义,而很少关心散文和哲学之间的关联。
散文中可以有哲学的思维、认识和发现,但是,散文文体毕竟不能真正代替哲学文体,散文中有哲理,或哲学中有散文,应该是二者关系的基本表达。
在话语表达中,散文必须以情感表达为主调,而哲学必须以理性解释为主调。
这就是说,散文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由谐和,仅有思想而没有情感,不是散文的本质性要求。
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是内在的,表现为思想与情感间显示着最本原的生命亲近,《庄子》与《孟子》就标志看中国哲学与散文之间最古老的联系。
庄子不是借助纯粹概念的分析来表达思想,而是善于借助形象和寓意之间的关联,揭示深刻的人生奥秘,虽然他的散文中也有一些概念。
孟子的说理,带着人生的全部激情,并正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说理,因而,情感因素的参与,使《孟子》本身具有抒情的力量。
中国古代思想的诗歌源头和散文源头,使古老的思想始终保持激情创造与诗意抒情的力量,当然,思想发展到后来,逐渐与诗性分离,走上了专门化道路。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导致这一转变的文化英雄,则不太容易确定。
但是可以肯定,是哲学家导致了这种根本性转变。
在西万,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获得深刻说明。
尽管柏拉图排斥诗人的合法地位,但他的思想确实始终富有“纯洁的诗思”,而且,历史生活实践也在不断证明着这种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特的生命活力。
由于思想和情感分属不同领域,确有根本性区别,因而,纯粹的哲学史,往往给予人异样的错觉,仿佛哲学家都超越了人的情感。
从他们的非哲学性叙述中,不仅能够获得哲学性体悟,而且能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格精神、生存勇气和文化气度。
湖北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1)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湖北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丧乱(sāng)欢谑(xuè)逶迤(yí)悄然(qiǎo)停杯投箸(zhù)B.天台(tāi)干练(gàn)珍馐(xiū)兰橑(liǎo)渔阳鼙鼓(pí)C.殷红(yān)扁舟(piān)聒噪(guā)沙汀(tīng)钟鼓馔玉(zhuàn)D.訇然(hōng)潺湲(yuán)玉簟(diàn)干坼(chè)霰弹枪(sǎ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恻隐之心汪洋恣肄沿木求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B.诲人不倦越俎代疱贻笑大方黄钟毁弃,瓦斧雷鸣C.弃甲曳兵时过境迁河辙之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前合后偃纵横捭阖不容置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是“骚体诗”的创造者,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B.《诗经》中的《卫风·氓》一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悲剧,信誓旦旦只不过是一时的甜言蜜语。
C.曹植的《七步诗》,展示的不止是才情,还有那煮豆烧萁的悲哀。
D.陶潜归隐田园之后,过着焚琴煮鹤的生活,远离尘嚣,何等快意,何等潇洒。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国和欧洲的每一次对望、对话,不仅牵引着世界的神经,也相互影响。
B.“低碳”——这个原本有些陌生与拗口的词开始走进公众生活,“我为全球减斤碳”的号召得到大众的积极响应,“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
C.余额宝是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去年6月发行的一款互联网货币基金,到今年2月底,其投资者总人数已经突破8100万人次。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
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
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
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
”(《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
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
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
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2015-2016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
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
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
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
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
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
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
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
这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
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
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
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
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我们晓得,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拥抱、推拒、攀援、攻击,但是它们的动作,仅止于此。
湖北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一稔(rèn)泠然(líng)凫渚(zhǔ)逋(bǔ)慢B.决起(xuè)酒馔(zhuàn)遄飞(chuán)北冥(mín)C.潦水(liǎo)闵凶(mǐn)险衅(xìn)茕茕(qióng)D.连累(lěi)讥诮(qiào)角隅(yú)拔擢(zhu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三径就荒云销雨霁生当陨首一愁莫展B.高朋满座大声喝彩渔舟唱晚涸辙之鲋C.盘恒数日矫首暇观皇天后土神明庇祐D.平水相逢不知晦朔筋疲力尽唉声叹气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扶摇直上,人民苦不堪言。
B.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C.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D.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吸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而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什么《水浒传》里血腥场面那么多,但是大家都觉得很快意呢?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里都有压抑,通过这种场面使内心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
B.契诃夫以对“小人物”命运空前的关注和对沙皇制度的专横和虚伪的无情揭露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他的作品在欧美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影响。
C.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D.钱钟书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都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入。
湖北省荆门市胡集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湖北省荆门市胡集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
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
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
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
(《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
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
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
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
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
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81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
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
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奏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
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
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
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
B.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
C.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
D.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
B.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
D.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晨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表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C.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代名师赤子情深苏鸿熙1915年出生在战乱的旧中国。
194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苏鸿熙等4位南大医生赴美留学。
年后传来的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他深切地感到:自己要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西方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回去建设新中国。
客轮载我赤子情,祖国恩情心中驻。
借此小诗明鸿志,学成归来酬故土。
这首写于客轮上的小诗表明了他的心志。
留美期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是苏鸿熙的研究项目之一。
为掌握此项技术,苏鸿熙多次到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观摩,写下大量心得笔记。
逐渐掌握了这项当时世界上心外科最前沿的尖端技术。
1956年,在美国完成进修的苏鸿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不顾美国当局的威胁利诱,带着美国妻子辗6国,历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回到祖国怀抱,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医学事业。
1958年6月26日,是苏鸿熙百年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日子。
那一天,他开展了一项风险高、难度大的体外循环手术。
尽管过程险象环生,但他最终成功地为一名6岁儿童进行了首例此种手术。
当时中国的西医总体水平落后,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使心外科成为新中国最早进入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一个领域。
1963年,苏鸿熙还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
此后,他始终心内直视手术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多项心外科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如今,全国已有60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每年救治几十万名患者。
据与苏鸿熙共事过的医生回忆,即使半夜来了病人,他都会跑步从家里赶到现场。
有一次着急,还跑掉了一只鞋。
当同事打趣称他做了一回赤脚医生时,苏鸿熙却笑言,只做了半个赤脚医生。
凡是他手术的病人,都要亲自守候48小时,直到度过危险期;苏鸿熙趴着数接尿瓶刻度的故事也被后辈们立为榜样。
为了准确了解瓶中的尿量,年近六旬、身高1.8米的苏老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让目光平视液面的凹线,然后数瓶子上的刻度。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苏鸿熙教学是出了名的严苛。
做他的学生,没有强大的内心很难过关。
但很多人都知道,苏鸿熙对学生的严厉,出自他的诚心。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苏鸿熙就意识到中外医学交流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为鼓励年轻人学好英语,了解国际心外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苏鸿熙在总医院创办了马路英语班。
每天早上6点,苏老带着青年医生们边散步边学英语,风雨无阻。
从半个多世纪前苏鸿熙远渡重洋学成归来酬故土,到如今鼓励青年才俊走出去交流学习,师者谆谆,我的中国心旋律没有尾声……(摘编自2016年12月16日《经济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苏鸿熙:(1915-),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
1949年赴美国留学。
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
在心血管外科学领域有多项开拓性贡献,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学开拓者之一。
曾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百度百科)苏鸿熙的学生朱朗标回忆说,苏主任对在实验过程中死亡的实验犬旋即埋掉一事态度严厉。
他一声令下:赶快挖出来解剖!从此,大家彻底明白,苏鸿熙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丝毫不能走样的。
仅半年多时间,研究组就使实验动物的长期存活率达到75%以上,为体外循环手术安全过渡到临床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美留学期间,为尽快掌握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尖端医学技术,苏鸿熙多次现场观摩并写了大量心得笔记。
B.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鸿熙的两次开创性手术实践,不但给万千患者带来了福音,而且使新中国的心外科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C.苏鸿熙没有名医的架子,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他耐心细致,亲力亲为的作风影响了周围的人。
D.苏鸿熙的很多学生在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离不开他既严又诚的谆谆教诲。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学成归来酬故土的爱国精神。
5.苏鸿熙在医学领域为什么能取得开创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6.苏鸿熙被评为一代名师并不仅仅是因为医术的精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驯狗墨中白大家知道陈面白,是因为他会驯狗。
再凶猛性烈的狗经陈面白驯养一段时间,也会变得乖巧听话。
遇上聪明的狗,陈面白还能驯出它一身绝技。
不过,陈面白并不以驯狗为业,他喜欢背着根长笛,过着游侠一样的生活。
陈面白是个孝子,他说家有老母,不便远行。
即使出门,也只是在泗州城,家里留狗陪伴母亲。
跟随陈面白游走泗州城的是白牙,留在家陪伴母亲的叫黑嘴。
陈面白一般出来三天,第四天准会回到陈家河母亲身旁。
母亲喜欢儿子把外面的见闻说给她听。
当陈面白陪母亲说话时,白牙和黑嘴就开始在院子里互相咬玩着对方的毛发。
听着外面两条狗开心耍闹,母亲一脸幸福。
母亲爱黑嘴,也喜欢白牙。
儿子不在家时,黑嘴领着她在陈家河走东家串西家;白牙也准时地隔一天便把儿子买的好吃的送回家给她。
黑嘴知道她喜欢吃黑鱼,隔三岔五就跑到拦山河里捉条黑鱼回来。
在她眼里,黑嘴和白牙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乖顺听话。
母亲知道找儿子驯狗的都是大户人家,他们不在乎钱,只想有一条忠诚的看家犬。
会驯狗的儿子更不在乎钱,主人不善,给再多银子,他都不会去。
沈庄小地主孙豁牙养了八条狗,没有一条让他省心。
爱妾怡平让他花钱去找陈面白。
孙豁牙心里也早想找陈面白,可担心请不动他。
怡平说:让俺去找他娘看看。
怡平舅妈的二姨夫是陈家河人。
母亲对儿子说: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你二大爷出面说话,就去吧。
母亲发话,陈面白只好依从她,带着白牙去了沈庄。
孙豁牙平日里宠着爱妾,对结发妻子不理不睬,对自己母亲也烦,对待佣人也十分刻薄。
想到临来时母亲的一番话,陈面白嘴角闪过一丝微笑。
孙家八条狗,是好狗,可惜它们生长在孙豁牙家。
它们一看见白牙,都夹紧了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