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_初中生
- 格式:docx
- 大小:18.61 KB
- 文档页数:2
九上15《岳阳楼记》经典解析《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有气势。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
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10 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
2.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
3.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中考知识点《岳阳楼记中考知识点那点事儿》哎呀呀,说起这《岳阳楼记》的中考知识点啊,那可真是让咱初中生又爱又恨呐!范仲淹老先生这篇文章那叫一个经典,写得那是相当的好,把岳阳楼的景色和那情怀描述得如诗如画。
可对咱要中考的娃来说,这就是一大挑战啊!先说说那些个字词解释吧,什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守”就得记住,哪天考试就给你来个解释,你要是不知道,那可就傻眼了。
还有那些个通假字,“具”通“俱”,“属”通“嘱”,你不背熟了能行?然后就是那些个句子翻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可是名句啊,必须得会翻译。
万一老师考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要是翻译不出来,那可就悲剧喽。
再讲讲课文理解。
哎呀,范仲淹为啥要写这篇文章啊?不就是要表达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嘛!你得知道他是咋个忧的,咋个乐的,还得理解他那种高尚的品德。
这可不好理解啊,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不过别怕,咱有办法应对。
上课的时候可得认真听讲,老师讲的那都是精华。
笔记也得做好,把那些个重点都记下来,晚上复习的时候就看笔记,可方便了。
背的时候也有技巧。
你不能死记硬背啊,得先理解了再背。
比如说你先想象一下岳阳楼的景色,再想想范仲淹的心情,这么一联想,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还有啊,咱可以和同学互相提问。
你问我一个知识点,我问你一个,这样大家都能记住。
还可以把那些容易错的地方整理出来,多看看,加深印象。
其实啊,掌握了《岳阳楼记》的中考知识点也不难,就是得多花点时间和精力。
虽然过程有点辛苦,但等咱中考的时候能拿高分,那可就值啦!而且啊,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咱还能感受到范仲淹的伟大情怀,这也是一种收获呢!总之,咱初中生可不能被《岳阳楼记》的中考知识点给吓倒,加油干,咱一定能把它拿下!哈哈!。
《岳阳楼记》原文及课下注释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shì)为“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
与范仲淹同年进士。
作者的知友。
谪(zhé):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做州郡的长官。
巴陵郡:即岳州,治所在现在湖南岳阳。
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政务都兴办起来了。
百废,各种荒废的政务。
具兴:完全兴办起来。
具:通“俱”,完全的意思。
增:扩展建筑规模。
其:代词代岳阳楼。
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属(zhǔ):通“嘱”,嘱咐。
作文:写文章。
以:用来。
记:记述。
夫(fú):那。
胜状:雄伟景色。
胜:美好。
状:景象、景致。
岳阳楼
风肆无忌惮地狂笑,撕裂了云彩,捣碎天空的静谧,残忍地肆虐,对这一切的一切。
我带着几许愤概登上岳阳楼,凭栏而望,金色的阳光无尽地从天穹倾泻而下,绸密的金点,激动地跳跃在洞庭湖上,翻腾的沧波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不是因为这磅礴的风景。
只是我嗅到了千里之外的硝烟的味道。
我知道,一切战争又会开始了,其结果都会是尸横遍野,想到这里,心里不禁有一些抽搐。
似乎在耳际忆萦绕痛彻心扉的哀号,惊心动魄的尖叫和思念故乡的悲泣;眼中浮现了枪尖上闪着冷光的长枪和鲜血汇成的长河。
不知何时,担忧已盈满了我的双眸,夹杂进飘飞的岸芷汀兰里,在无尽的潮水中漫延。
又化作滴滴雨珠,滴落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无法抹去。
不知道,现在会有谁和我一样为百姓挂肚牵肠,的以来在为即将燃起的战火默哀,有着一丝辛酸,一缕担忧。
对这即将发生的恐怖,我无能为力。
只能作下《岳阳楼记》来表达自已的情思。
曾经,在这里,有许多迁客骚人留下了足迹,留下了流芳百世的精墨佳文,但又有谁懂得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绪?又有谁有着同我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绪?恐怕也只子京兄了吧!
那日,欢呼声惊扰了我,一股强大的喜悦的支流将我推到人群中,
我迫切地询问,百姓们欢呼着:“讲和了,不打仗了”听到他们幸福的声音,望着他们喜悦的笑容,我也觉得幸福,久久积在心里的忧虑顿时在欢笑声中逝去,我感到空前的轻松。
又到了岳阳楼,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只是,这样一来平静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呢?
白云悠悠
蓝天依旧
绿水依然漂泊
一抹阳光柔和地洒下
岳阳楼屹立在平静的洞庭湖上
在阳光的青睐下
煜煜生光
不老的文章刻地古老的城楼
寄托着
永恒的
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