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 格式:doc
- 大小:14.58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通用5篇)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今年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所教的学段也发生了变化,由低段向中高段迈进。
我字为重点目标,重点目标转化阅读和习作。
三年级要求认识的字为300们教研组三人共同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的目标,体会如下:一、识字写字方面不同三年级不再以识字写字,会写的字为315个。
与二年级不同的是除了鼓励学生用字典识字,还指出了利用词典识字,可以提倡学生准备。
同时不再用铅笔写字,而采用钢笔。
这就要求我们开学时要求学生准备,同时一定在学写之初强调学生写字要认真,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二、阅读方面不同:1、二年级时只是学习默读,三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这方面可以设在预习环节,鼓励学生预习时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词典弄明白意思。
如果是针对文章内容可以在书上将问题标注出来,可等上课时提出解决。
2、三年级的一个重点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是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含义。
二年级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这学期一定要将这个目标落实到位。
对于重点文章的重点段落上课时一定要上扎实,加强训练,教给学生理解词句和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
3、三年级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提出了初步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期初就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
二年级时没有此项要求。
4、在二年级的会用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的基础上,了解冒号和引号的一般用法。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也是一项新要求。
在上新课时要注意落实。
6、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要求我们在平时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注意落实。
7、积累的量和阅读量比低段增加不少。
在课时缩减,内容不减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习作方面不同1、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写下见闻,还要求加上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要求选材具有真实性。
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
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的差不多教学内容,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言语内容;言语形式:G623.2;G633.3 文献标识码:C一、思想确实是使用语言[1]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如此告知:世间万物无不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无不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内容是事物中较为活跃、要紧的方面,它决定着形式,形式则依靠于内容,同时又反作用于内容;同一内容可能有多种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反之,同一形式也不是只能和某一内容相对应,它往往也能够表现或容纳不同的内容。
具体到言语作品,内容(或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形式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显露的语言组织。
内容(或实质)在先,形式在后;情感思想在内,语言在外。
正如《语文知识词典》所说明的:“内容借形式来表达,形式靠内容而存在。
但内容与形式也不是并列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2]读优秀作品时,我们常会觉得作者“先得我心”,他所说的话差不多上自己内心想说而说不出来的。
我们也常有“诗意”,因为没有作诗的训练和技巧,有话说不出,因此不能作诗。
写作时,有时情感和意象都专门模糊隐约,似可捉摸又似不可捉摸,必须苦心搜索,全神贯注,再三思索推敲,才能使模糊隐约的变为明显固定的,不可捉摸的变为可捉摸的。
文章写出来以后,还要反复修改,直到令自己中意。
总之,我们看起来先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成了思想内容,然后再去查找表现这种内容的言语形式,即先有内容再有形式。
事实果真如此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将直截了当关系到我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进行必要的反思。
朱光潜先生曾对思想与语言、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细致、长久的探讨与分析。
探讨语文教学课程的“言语性”【摘要】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语言性1.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
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
”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2.1 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
”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2 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
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什么是语文?学语文应当学些什么?”这是语文教育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确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确定着课程内容设计,也确定了教师素养要求。
众所周知,关于语文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此确实也作了深入广泛地商议,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以下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分为两个方面:(一)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这是对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一、对“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解读与批判很明显,在机关报的《课程标准》中,还是延续了传统的语文是定“交际工具”的定义,但是语言是工具,而语文不是语言。
假如不从这根本上转变思想,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语言课,丧失了语文课的本体意义。
一篇课文,首先让学生去预习,字词记好写好,接着划分段落大意——把一个很美的整体肢解得支离裂开,而且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的头上(因为我们通常划分是错误的,或者根本就没这意思),然后再象征性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最终是练习,练习无非是对上述的重复而已。
而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也主要抓语言,分析时也是围绕这个而来的。
至于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者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生活有何联系,或者说这文章学了有何用处与教师和学生者无关。
因为语文就是语言,而文章内容只是我学好语言的一个载体,因此我没必要关注它。
笔者认为,这是导致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枯燥乏味的根本缘由。
任何一篇课文它都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与生活有着亲热的联系,是审美趣味的结合体。
语文文本自身的多义性和含蓄性较之工具性更具美学意义。
当然,语言“工具论”本身并不错,但假如把语文也当成是工具那就舍本逐末了,这样并不利于语文课程的改革。
语文课程的言语性对于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历来说法不一。
我认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言语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
语文学习是以言语活动为主要方式去学习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其它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去学习言语的内容。
此外,语文学习对言语活动的形式多样性以及质量要求也比其它课程要高。
许多人认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是工具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
工具不被运用,工具的价值为零;语言不被运用,语言的价值为零。
“工具性”不能揭示语文的基本内涵,当然不必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负责,但“工具性”和“语言知识中心论”是血亲关系。
历来也有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说法,这应当是不错的,但有人文性的并非语文一门课程,也难讲语文的人文性比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更突出。
说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成立的;说语文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文性也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
语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一经创造便具有了独立性,它可以脱离个体的人而存在;言语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概念,它和言语的主体以及主体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是不可分离的。
语言是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人文性,但语言的人文性要小于言语的人文性,因为工具就是工具,载体就是载体,它的人文性要在工具和载体的运用中(即在言语中)实现。
抛开了言语性,语文的人文性将大大削弱,离开了言语理解和言语运用,语文的人文性将淹没在工具和载体之中,淹没在符号的外在形式之中,难以浮出海面。
当然语文课程还具有综合性,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言语的综合性,然后才是其他语文元素(如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知识、能力等)的综合性;其他语文元素的综合只是语文的表象,言语的综合才是语文的本质。
此外,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并不专指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语言文学的基础性、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它的核心是言语的基础性。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即大纲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一、新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已经熟悉2003年版课程标准,为便于一线教师思考、理解、掌握,本文重点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从新旧变化的角度去解读新课程性质。
新旧课程性质的变化。
旧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旧课程性质表述全文122字,新课程性质表述文字387个。
新课程性质中保留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等表述。
在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表述大概一致。
新课程性质最大的变化在于:“运用”“思维”两个关键词上。
旧课标没有对语文课程进行定义,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言语性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本质属性一、言语性的提出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
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
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
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
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初中语文学科(xuékē)本质论、教育(jiàoyù)价值论、教学方法论研究(yánjiū)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xuéxiào)中学部语文教研组长施建忠一、关于(guānyú)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1.关于工具性: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学习其它知识和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也是获得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的手段,是学习的基础之基础。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加强双基教学”),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2.关于人文性: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主要是表达人们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因此,语文必然具有人文性。
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并不只存在于语言中,它还存在于语文的内容中。
语文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主体。
在语文课里提出人文性,是因为语文的学习对象学习材料里本身就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充分发挥这些人文内容的文化、教化功能,充分发挥语文对学生精神哺育的功能。
否则就是语文资源的流失。
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高尚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3.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表述澄清了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新的“语文课标”,既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又肯定了语文的人文性,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新的理念,既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点,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并加强人文精神的新的时代特点,同时,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
浅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摘要: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来讲,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至关重要。
长久以来,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众说纷纭,工具论与人文说之争相持不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是着眼于言语知识训练的工具属性与给学生以情思启发的人文属性的有机融合,才构成了语文课程这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坚持语用训练与人文熏陶和谐相生,寓教于文,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错误发生,达成学生技能掌握与情感获得的统一。
这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
关键词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人文性统一长久以来,学术界在语文课程的性质这一问题上争执不休、各持己见,工具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都曾在此论题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足迹。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明确界定,打破了以往的僵持局面。
文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这一表述以权威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统筹兼顾、二元融合的要义。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首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为前提的。
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即是表情达意和人际交流的工具,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工具[2]。
在此基础之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则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领域的训练,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中掌握并能够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来表情达意,并借此更好地交际交流,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概括来讲,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双基”的传授与训练是其任务的重点。
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一、“言语性”的提出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
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
”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
”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
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⑤叶老这里使用的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
对此,李海林作过专门的论述:口头语与书面语根本就不是语言的分类。
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
换一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根据使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
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
(《言语教学论》)以上关于言语的解说表明,这种语用意义上的“语言”就是言语。
也就是说叶老这里所讲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都是言语。
既然“语”是言语,“文”也是言语,语文的内涵便当然是言语。
3.提高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大纲上最具核心意义的一句话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这是我们探讨语文课程性质以及所有语文教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4.言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高中语文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课文,前三项是言语行为,后一项是言语作品。
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阐述有18条,其中只有4条不是直接指向言语和言语能力的。
余应源先生认为:“在学校的各门课程当中,语文课是唯一(外语课除外)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而其他课程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
”⑥这是很有道理的。
5.言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实言语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
语文学习是以言语活动为主要方式去学习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其它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去学习言语的内容。
此外,语文学习对言语活动的形式多样性以及质量要求也比其它课程要高。
我们主张语文课程的“言语性”,是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基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言语性”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并非像余彤辉先生所言的“言语”仅仅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三、“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我们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即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属性。
作为本质属性,它首先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一个方面的,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
我们在本文论及其它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时,是不涉及它们的。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工具论的基本论题是:语文是教语言的,语言是工具,所以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此论没有区分语言和言语,是大前提错误,自不必说。
工具论的另一命题是:语文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
那么,数学、物理、英语等哪一个又不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工具性”不能揭示语文的基本内涵,也不是使语文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
“工具性”当然不必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负责,但“工具性”和“语言知识中心论”是血亲关系(因为“工具性”的立论基础是“语言是工具”,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其知识结构表现为静态的、描述性的知识体系),应该对曾经盛行的以语言知识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负责,这不算过分吧。
语文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也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人文论者用马克思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论据证明语言有人文性,进而推导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有人文性应当是不错的,但有人文性的并非语文一门课程,也难讲语文的人文性比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更突出。
说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成立的;说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单纯地强调人文性,必将忽视语文基本能力的落实,并消损语文的个性。
比如最新的语文实验课本(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将在2005年推广使用)“在倾心于张扬‘人文性’的时候,对所谓‘工具性’关注得不够”,⑦“语文的基础训练及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有些削弱”⑧,便是这种认识的必然结果。
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人文化的语文教学的确令人神往,但它又是那样难以把握,且不说抛开了“言语教学”的人文境界将以何为依托,单从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真正人文化的教学离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
试问,道德文章俱佳的“风范足式”的语文教师有多少?让语文教师都成为人文素养高出其他学科教师一截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并且本身就是“非人文”的。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课程有人文性,但它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去体现,必须在反映语文教学特质的言语活动中实现;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这都不是得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结论的充分条件。
语文具有知识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民族性,这些也都是对的,但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体现课程的特质的语文的本质属性。
“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不仅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言语性”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
也有人认为外语也具有言语性,并以此来否定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这是不对的。
语文因言语的整体属性而区别于非语言课程的其他课程,语文因言语的内在个别属性(民族性)而区别于外语。
语文和外语的共同性要大于语文和其他课程,语文和外语的性质当然有相似之处,否则倒不正常了;语文和外语的区别也只能靠“言语性”来体现,如果不这样,难道我们要用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来界定语文和外语的分野吗?四、“言语性”对语文课程的其他一般属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
工具不被运用,工具的价值为零;语言不被运用,语言的价值为零。
不从言语的角度(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告别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旧模式。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
语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一经创造便具有了独立性,它可以脱离个体的人而存在;言语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概念,它和言语的主体以及主体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是不可分离的。
语言是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人文性,但语言的人文性要小于言语的人文性,因为工具就是工具,载体就是载体,它的人文性要在工具和载体的运用中(即在言语中)实现。
抛开了言语性,语文的人文性将大大削弱,离开了言语理解和言语运用,语文的人文性将淹没在工具和载体之中,淹没在符号的外在形式之中,难以浮出海面。
语文课程具有知识性,但语文课程的知识并不应该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应是关于语言运用的实践知识,是一个由语言运用者、语言运用环境和语言运用作品构成的动态体系。
语文课程的知识就总体上讲,要么应该是为言语服务的,要么本身就应该是言语知识。
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并不专指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语言文学的基础性、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它的核心是言语的基础性。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即大纲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提高文化品位等则是从属于这一根本目的的派生性目的。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言语的综合性,然后才是其他语文元素(如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知识、能力等)的综合性;其他语文元素的综合只是语文的表象,言语的综合才是语文的本质。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语文实践的核心是言语实践,语文参与社会生活必须以言语实践作为基本方式,否则就不是语文的实践。
以上足以说明“言语性”具有强大的理论包容性,这是“言语性”丰富内涵的又一种表现。
五、提倡“言语性”的意义“言语性”的内涵既丰富又明确单纯(其明确性表现为指向可见可感的“言语”,其单纯性表现为仅仅指向“言语性”而不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在它的指导下,既可以构建语文课程的宏观框架,又有利于语文教师贯彻实施。
提倡“言语性”,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时而工具第一,时而思想至上;时而文学第一,时而文章至上。
专家们论战不休,老师们无所适从,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