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风的规范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9.71 MB
- 文档页数:46
玉门市中医院风湿骨病科痛风诊疗规范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
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
本病以中年人为最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
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例约为20:1。
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是正邪相争,脾肾功能失调的结果。
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浊毒内伏,复因劳累,暴饮暴食及外感风寒而诱发。
主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脾肾失养,脾肾清浊代谢功能紊乱。
脾运失司,湿浊内生;脏失司,则影响排泄,湿浊内聚,凝滞关节,筋骨失养,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
二、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
如居住湿地或水中作业,或冒雨涉水,或汗出当风,或环境湿,等原因,在正气不足,且卫外不固之时,风寒湿邪或湿热之邪,即可入侵人体经脉,留着肢体、筋骨、关节之间,闭阻不通,发为本病。
三、诱因正虚邪侵,受寒劳累;或饮食不节,酗酒厚味;或复感外伤,或手术,或关节损伤等,均可加重经脉痹阻,气血通行不畅诱发本病。
总之,本病的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正气亏虚,经脉失养;或湿浊排泄缓少,留滞经脉;或脾运失司,痰浊凝滞关节;或感受外邪,邪痹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均致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红热、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而形成本病。
本病急性期多为湿热蕴结,恢复期则多为湿寒阻络。
久病不愈则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而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周围瘀斑、结节。
后期可内损脏腑,可并发有关脏腑病症,尤以肾气受损多见。
肾元受损,气化失司,则水湿内停,外溢肌肤,而成水肿。
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煎熬,可成石淋。
若肾气衰竭,水毒潴留,可为肾劳之证。
本病的病位初期在肢体、关节之经脉,继则侵蚀筋骨,内损脏腑。
其实本病在出现症状之前即有先天肝肾不足和脾运失司,不可忽略。
痛风诊疗规范(2020年最新权威发布)痛风诊疗规范专家组中华内科杂志摘要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1]。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2]。
第×节原发性痛风[概述]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石)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
痛风石除在关节、肌腱及其周围沉积外,还可在肾脏沉积,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发生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
本节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
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
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痛风患者中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
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
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
凌晨关节疼痛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
体征类似急性感染,有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钝痛。
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
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
全身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及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痛风间歇期:痛风急性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2023版《痛风诊疗规范》治疗要点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查阅了该领域最新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2023年最新版《痛风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一、非药物治疗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管理生活方式。
首先,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其次,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
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嗦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量嗦呤食品的摄入。
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的饮料亦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限制饮用。
此外,无论疾病活动与否,不推荐痛风患者补充维生素C制剂。
需要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二、降尿酸药物治疗1降尿酸治疗的指征►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下述任意—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µmol/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 1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
2降尿酸治疗的时机►血尿酸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因此既往大多数痛风指南不建议在急性发作期开始时降尿酸,须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后再酌渭使用。
►如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3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和疗程►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µmol/L,并长期维持;►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治疗目标则降为血尿酸<300µ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µmol/L并长期维持。
原发性痛风[概述]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石)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
痛风石除在关节、肌腱及其周围沉积外,还可在肾脏沉积,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发生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
本节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
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
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痛风患者中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
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
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
凌晨关节疼痛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
体征类似急性感染,有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钝痛。
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
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
全身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及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痛风间歇期:痛风急性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 )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瞟吟代谢紊舌匕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 ~ 2.5% ,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増长,从1988-1994年的2.64% 升至2007-2010年的3.76%o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Z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 ,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临床表现(—)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L1 •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 12h 左右达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害I」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月中,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5区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