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规范化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4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因此XXX制订了本指南,以提供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
本指南采用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并由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提供最佳依据。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尿酸性肾病。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因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现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
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2.6%~36%,痛风为0.03%~15.3%,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 1.1%,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
然而,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
因此,本指南的制订对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临床循证指南已成为发达国家临床决策的主要依据,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合理、安全、规范的诊疗准则。
目前全球影响力的痛风诊疗指南主要为2012年XXX(ACR)和2015年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制订的指南,但未涉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解读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2024)是中国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关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一项权威指南。
该指南的发表旨在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给临床医生和患者,以便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以下是对该指南的解读。
首先,该指南明确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中引起的尖锐性关节炎。
对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指南建议男性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或伴随尿酸结石或尿酸性肾病。
而痛风的诊断则需要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关节液抽取检查或尿酸结晶证实。
其次,该指南详细介绍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和病因。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在中国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与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等因素有关。
另外,该指南还指出一些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该指南列出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评估和治疗的原则。
对于高尿酸血症的一般评估,包括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酸测定、尿尿酸测定、肾功能检查等。
在治疗方面,该指南推荐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尿酸降低药物(如别嘌醇等)和尿酸排泄药物(如丙磺舒等)来调节尿酸水平。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减少饮酒等)和生活方式改变(减轻体重、增加运动等)。
最后,该指南还强调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
因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对于预防和管理这些并发症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2024)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份权威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通过遵循该指南,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引言: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类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鉴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研究进展及诊疗策略的不断更新,中国痛风与高尿酸血症专家组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在2024年制定了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旨在规范和提升国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诊断与评估:高尿酸血症的定义为血尿酸超过男性420μmol/L或女性360μmol/L。
而痛风的诊断标准为:1. 存在急性关节炎发作;2. 肾盂肾炎样复发性肾小球肾炎或间质性肾炎;3. 尿酸性结石;4. 经组织活检证实尿酸盐沉积石或痛风结节;5. 化验检测尿酸超过40 mg/dl。
痛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尿酸水平的检测。
治疗原则: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原则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治痛风发作,预防尿酸结石和尿酸肾病的发生。
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酒、戒烟、减少咖啡因和糖摄入等。
饮食控制主要包括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红肉、海鲜等)和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
体重管理主要是通过保持适当的体重,减轻肥胖对尿酸代谢的影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尿酸降低治疗和痛风发作治疗。
尿酸降低治疗目标是将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男性360-420μmol/L,女性300-360μmol/L)。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尿酸合成酶抑制剂和尿酸排泄剂等。
痛风发作治疗主要是通过非甾体消炎药,如非布洛芬和吲哚美辛等,或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来缓解关节炎发作的症状。
并发症及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常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尿酸结石、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
预防并发症主要依赖于有效的尿酸降低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结语: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4)是在卫生部门和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的,对于规范和提高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研究进展及规范化诊疗2019年华医网参考答案一、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机制探讨1、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之一是,尿酸盐沉积于血管壁,增加()C、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风险2、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之一是,尿酸盐诱发和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C、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风险3、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之一是,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诱发()D、尿酸性肾病和肾衰4、人体尿酸的来源中,()来源于内源性嘌呤代谢,来源于富含嘌呤或者核酸蛋白食物占()B、80%,20%5、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之一是,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导致()A、痛风发作,关节变形二、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疾病1、2017年“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中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描述正确的是()D、男性及绝经后女性--血尿酸浓度>420 μmol/L(7.0mg/dl),绝经前女性--血尿酸浓度>360 μmol/L(6.0mg/dl)2、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盐晶体溶解和从尿液排出,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将尿pH维持在什么范围最为适宜()B、6.2-6.93、CKD非透析痛风患者,当血尿酸值为()时,应该给与药物治疗,同时应把血尿酸控制目标为()D、D.血尿酸≥360μmol/L;血尿酸<360μmol/L4、非糖尿病肾病、高龄、营养不良的患者,透析前血尿酸指标在(),应给予降尿酸治疗C、C.SUA ≥540μmol/L5、CKD非透析无痛风发作患者,非药物治疗3个月后,当血尿酸值为()时,应该给与药物治疗,同时应把血尿酸控制目标为()C、血尿酸≥420μmol/L;血尿酸<420μmol/L三、高尿酸血症与内分泌代谢风险认知1、尿酸是全病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升高1mg/dL,心血管死亡率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男性会增加(),女性会增加()A、9%,26%2、高尿酸血症的分型有哪些()D、以上都是3、下述结论对于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危害,哪一项是错误的()D、痛风患者不容易发生心梗和心衰,高尿酸也不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肾病、心肌梗死和心衰等疾病的患病率4、高尿酸血症的诱发因素,以下因素正确的是()D、药物因素5、痛风一般分四个病程,分别包括:();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痛风石B、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四、基于最佳循证证据立足中国临床实践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解读1、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指出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首先使用()缓解症状A、NSAIDs2、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时,必然带来血尿酸波动,诱发或加重痛风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