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与建筑结构差异分析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的演变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8.08 MB
- 文档页数:34
安藤忠雄的自然教堂摘要:日本是一个本国资源极其紧缺的国家,与此同时,也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二战后,日本从战败的衰落到重新发展直至再现头角,经历了仅仅数十年的时间,在设计界亦是如是。
而更让人关注的是,日本在各个领域对于环境的重视,是难以想象的。
有着这样的意识,日本才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着60%多的森林覆盖率。
在建筑设计方面,各个设计师在谈论到自己的理念的同时,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与自然地关系。
本文就将从日本现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的自然教堂作品即风之教堂、水之教堂与光之教堂,来分析与引导出日本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概念。
关键词:安藤忠雄;建筑;教堂;自然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96-02一、引言1995年,安藤忠雄在卢浮宫前接受了象征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建筑师。
有趣的是,这位当代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正统的科班教育。
童年时候的他在给坊间木匠师傅帮忙的同时,学得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从他制作各种模型中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与敏锐的艺术知觉。
17岁的时候他参观了著名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东京帝国大厦从此立下要成为建筑师的决心。
而勒·柯布西耶在作品集中叙述的自己如何摒弃死板的建筑教育只身游历欧洲,从古代建筑中汲取智慧自学“成才”的经历,让少年的他相信“旅行是我惟一的最重要的‘老师’”。
于是,他力争成为职业拳手,只有走这样曲折的弯路,才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获得出国的机会,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他借由旅行成为“建筑师”的“梦”。
终于,在安藤忠雄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用一笔拳击比赛获得的奖金游历了美国、欧洲、非洲、亚洲的各个国家。
从巴黎到威尼斯,欧洲之行对于他的建筑生涯影响巨大。
他贪婪地吸取着欧洲建筑的精华,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做好笔记,像柯布西耶那样画着草图。
也许正因为这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他的作品更有一些追寻梦想的色彩。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本州的大阪市(Osaka),有一双胞胎弟弟。
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於1962~69年在美国、欧洲、非洲旅行考察自学建筑学。
返国後於1969年自行创办安藤忠雄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曾经在美国的大学作客座教授,也曾担任多次国际竞赛的评审委员。
1995年,成为普立兹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是从旅行中一点一滴地体验而来的,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东京、广岛等地,他所接触到京都庙宇龙安寺的枯山水,体验到传统日本建筑的空、间、寂的奥义,这种榻榻米模矩化空间,看似简单又有变化,让他深受感动;当他旅行至广岛参观丹下健三於1995年所设计的和平纪念公园时,看到清水混凝土的面材质感,也受到莫名的感动。
由於丹下健三的作品风格师承柯比意,他在自学建筑期间,买了一整套柯比意的作品全集来临摹,开始了「向大师学习」建筑的过程。
安藤忠雄的空间构成与自然:他认为建筑必备之三要素:1.可靠的材料、2.几何形式、3.自然。
1.可靠的材料:也就是真材实料,如朴实无华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安藤在其作品中所运用的建材以混凝土为主,以玻璃、木材、钢材为辅。
2.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於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安藤忠雄的空间几何形式发展如下:(1).二D平面推演:从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弧形、圆形、椭圆形到环形,由简而繁,由直而弧的渐进过程。
(2).三D立体推演:从正方体、长方体、角锥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到卵蛋体,看得出由直角六面到非直角多面的空间变化。
(3).空间组织变化:这些几何型几何体相互结合,利用分割、复制、增殖、旋转、平移、插入、重叠、对称、变形、反射等各种不同手法组织,使空间虚实有相接相含的变化,不论形式变化为何,仍在几何学的范畴下操作,是安藤忠雄的基本原则。
安藤忠雄论建造案例分析光之教堂安藤忠雄是当代建造界的传奇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造作品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光之教堂。
本文将对安藤忠雄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光之教堂的案例研究,探讨其建造艺术的深度与魅力。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以“空间的体验”为核心,注重将自然光线和环境融入建造中,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受。
光之教堂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光之教堂位于日本岐阜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它以其简约而富有诗意的外观和内部空间而备受瞩目。
光之教堂的外观设计非常简洁,看起来像是一个由木材和玻璃构成的立方体。
它没有过多的装饰和复杂的线条,但却给人一种纯净而宁静的感觉。
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使光之教堂融入了村庄的整体氛围中。
进入光之教堂内部,人们会被一片璀璨而温暖的光线所包围。
安藤忠雄通过巧妙的设计,使自然光线通过玻璃墙和屋顶的开口进入室内,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光影效果。
在阳光的照射下,教堂内部的空间变得璀璨而通透,让人宛然置身于一个光之世界中。
光之教堂的内部空间非常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隔断。
安藤忠雄将建造的功能和美学融为一体,使整个教堂成为一个具有灵性的空间。
人们可以在这里静心祈祷,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除了光线和空间的运用,安藤忠雄在光之教堂的设计中还注重了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他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玻璃,使建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木材的质感和玻璃的透明度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温暖而通透的氛围。
这种材料的选择不仅符合了建造的功能需求,还增加了建造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光之教堂的设计不仅仅是一座建造,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它通过光线、空间和材料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建造体验。
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的力量,与内心进行对话和沉思。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是一座富有诗意和灵性的建造作品,它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造技术,打破了传统建造的束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空间感受。
Tadao Ando安藤忠雄——光之教堂Church of light目录1.安藤的经历 (3)2.安藤的设计思想 (4)3.光之教堂风格特点 (4)4.光之教堂平面分析 (8)5.光之教堂空间分析 (8)6.光之教堂功能分析 (12)7. 光之教堂交通流线分析 (13)8 光之教堂结构分析 (15)9. 光之教堂美之分析 (16)10.结语 (17)大师作品分析——20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的安藤忠雄,从日本群星璀璨的建筑界脱颖而出。
今天,无论是他的名字在国际建筑学出版物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其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安藤已经当之无愧地达到了当今日本建筑大师的地位。
安藤的经历:安藤1941 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大阪,18岁时,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的庙宇、神殿和茶社等传统建筑。
60 年代起,他又开始游历欧美,考察研究西方文明中的伟大建筑,绘制了大量的旅行速写草图并一直保存至今。
事实上,安藤完全是通过考察真是的建筑并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来学习建筑学的。
勒﹒柯布西耶对安藤的建筑生涯曾起过决定性的影响。
安藤求学初期,曾在大阪一家旧书店里找到一本柯布西耶的书。
当他翻开这本书时,顿时就对柯布西耶那些早期的方案草图着迷了。
当安藤后来访问马赛公寓时,他开始对柯布西耶真实作品中混凝土材料的娴熟运用和特殊质感产生了浓厚兴趣。
除了勒﹒柯布西耶,安藤后来也曾谈起过F﹒L﹒赖特、密斯、阿尔托和路易斯﹒康对他建筑生涯的影响。
安藤20 多年的建筑生涯,除了使用的建筑材料,安藤的作品从早期的民宅直到最近还在施工的巴黎费朗西斯﹒皮诺当代美术馆,无论其工程规模大小,性质如何,其设计哲学自始至终一脉相承,表现出安藤对自己设计理念和价值理想的强烈自信和执着追求。
总的来说,今天的安藤,已经成为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建筑师,安藤的作品亦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祖国而走向了世界。
安藤的设计思想:安藤忠雄是一位善于运用建筑语言进行巧妙言说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由于充分挖掘和体现日本人独特的环境心理及日本建筑的内在精神而使人倍感亲切,又因其对待环境所作出的匠心创意和对建筑要素的独到运用而新意迭出。
安藤忠雄与教堂三部曲清水混凝土诗人目录一、安藤忠雄(Tadao Ando)个人简介 (2)二、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的设计思想 (2)三、光、水、风的亲近---安藤忠雄的教堂三部曲 (4)1.光之教堂 (4)2.水之教堂 (6)3.风之教堂 (8)四、 4.技术与艺术、人类与自然的交融 (9)参考文献 (11)摘要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建筑师。
他建筑作品大量使用清水混凝土材料,建筑造型多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墙面光滑干净,不加装饰,但由此构成的内部空间却变化丰富,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
安藤忠雄在设计中着意将自然界的多种要素如光、影、风、雨、草、木、水流等引入建筑之中,如他的教堂三部曲,给建筑物带来生机和诗意。
集技术和艺术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非常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摆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形式美与实用性相统一。
关键词: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教堂三部曲一、安藤忠雄(Tadao Ando)个人简介安藤很自然地从18岁起,带着关于“日本人应该如何学习建筑”的思考,开始了他的考察建筑之旅。
他先到京都和奈良等文化古城考察庙宇、神殿、茶室等古建筑,在庭园中感受到了其中所展现的空白之美。
随后,又开始游历欧美,遍访西方文明中的伟大建筑,并在旅途中绘制了大量的速写草图。
这些经历使他逐渐发现,绘图桌上与现场真实建造的建筑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并由此确定了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正是后者。
也正是通过这些年游历中对建筑的深入思考,决定了他日后的从业起点----“从建筑实践的现场起步”。
因此,纵观安藤的整个职业生涯,以及他对工艺重要性的理解时,才能更深地了解他缘何可以同时赢得建筑师和工匠这一双重称号的。
安藤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来的作品,都体现了他的设计风格----自然、简约。
对于缔造纯粹空间,他孜孜不倦;在贴近自然方面,他将自然引入建筑,主张简约就是丰富。
安藤忠雄,确实是一位仅靠个体将艺术与感悟结合的建筑大师。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光影魔术手让水泥绽放永恒小冒坚持原创的431天努力去看看世界上更丰富更有内涵的美。
他被誉为“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从没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毫无学历背景,从拳击手跨界到建筑师。
二十岁开始环游日本和欧洲,在东西两大文明辗转学习,不断接受两种文明的碰撞。
从未停止过对建筑思考的他,逐渐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让世人为之惊艳惊叹。
他就是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他擅长通过光影变化,巧妙融入风,水,空气等自然因素体现出他的独特建筑理念。
著名的“教堂三部曲”就是最好的阐释。
(一)风之教堂 VS 浑身充满缺点,从不自我限制的安藤忠雄“风之教堂”,即日本兵库县引神户六甲山教堂(1985-1986)。
教堂位于山顶,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连廊为直筒形,径直通向峭壁与海,在近尽头右侧门以一种非常隐讳的方式连接教堂主厅——大气的联通手法,并用钢结构的分割模拟柱廊效果、磨砂玻璃形成的半封闭空间以及地势引起的落差,拉长了时空距离,模糊了尺度感。
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
当海风贯穿而过,霎时沁人心脾——“风之教堂”也由此得名。
清新明快氛围,沐浴于光与风中,情绪饱满,思绪畅快,丝毫不显压抑和沉重。
这不同寻常的教堂设计,就如同冉冉初升,惊世骇俗的建筑新星——安藤忠雄。
他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以自学方式学习建筑。
入行之前,还曾是一名职业拳击手。
年轻的安藤,总是遭遇挫折,比如没有钱不够聪明,所以无法读大学。
但因为对建筑的喜爱,即使毫无基础,仍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即使自己身处的环境很小很局促,仍然想要冲出现实,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拥抱一种自由。
他认为在现代日本社会,”自由“,甚至是一种”思考的自由“都是被禁锢住的,年轻人总是被灌输”功能“,”效率“等概念,追求赚钱的目标和短平快的急功近利,以至于随波逐流,被裹挟着度过一生。
安藤忠雄建筑作品分析提要:一、结构特点(1)并置的空间结构体系(2)形态学上的严谨性(3)封闭与开放的融合二、路径的重要性——人的活动三、空间元的魅力在安藤忠雄为我们熟知的主要建筑作品中不外乎小住宅、教堂、美术馆。
因此,本案通过在三个建筑类型中均选取1-2个作品(水之教堂、芝加哥住宅、成羽町美术馆、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加以分析研究,希望在对比综合研究的过程中能更深层次地领会安藤忠雄的创作手法和空间构造理念。
一、结构特点安藤忠雄在完成自己的建筑作品时经常使用这样的结构——纯几何形式的并置,表面上看起来静态且独立,实际上却在连接点和纵横交接处暗藏玄机。
正如安藤自己所说的,他十分向往最单纯的几何形体,最纯粹的美,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建筑在最初的失败在于其单调性。
因此,安藤在追求单纯几何形体的同时,十分注重空间与空间的结构以及空间内部的结构。
安藤自己所喜欢的两位画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艾伯斯的《正方形礼赞》和皮拉尼西的《奇趣》也正好能够表明安藤对于空间结构的追求。
1. 并置的空间结构体系正方形礼赞安藤忠雄的建筑中,并不只是存在单纯的一套空间体系。
而是同时存在两个及以上空间体系。
有时是两个建筑结构体系并存,有时是建筑结构体系和外部空间体系并存。
而安藤在处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魅力也在于此,将外部空间与建筑空间放至同等的地位。
而在自然元素的处理上,安藤将自然空间几何化,采用抽象处理的手法。
2. 形态学上的严谨性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对于几何形体之间的数理关系有着执着的追求。
当我们去分析每一个作品时,对于作者设计的初衷已经无法考证。
然而,当我们面对他的平面图、立面图,当我们凝视它那美妙的比例,无法不被有时清晰可见,有时若隐若现的美感而打动。
或许,这是作者未曾想过的,但是,我希望通过作品的分析赋予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创作的杰作以逻辑和严谨的美以及新的生命力。
3. 封闭与开放的融合在处理空间的开放与封闭、建筑与自然、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上,安藤并没有执着于建筑空间以至于忽视外部空间,没有将自然空间当成是建筑空间的附属品,更没有让建筑的开放和封闭成为功能主义的牺牲品,而是将开放和封闭,建筑与自然放在同样的位置加以有序的组织。
朝圣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按照我喜欢和被震撼的程度,排名从第三到第一分别是风,水,光之教堂,这也是三部曲的修建顺序。
安藤忠雄的设计随着他不停地思考神圣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渐入佳境。
每一处细节都有它的意义,三部曲表达风,水,光三个自然元素各有不同且注入更深的领悟。
三次设计都没有离开光,神奇的是最后却只凭借光,安藤忠雄实现了对神圣,清澈,纯净,震撼的极致追求。
神户,风之教堂。
风之教堂建于临海峭壁之上。
这个长廊的尽头其实是通向峭壁与海,在近尽头右侧,一扇门以一种非常隐讳的方式连接到教堂主厅。
走进长廊,进入教堂之前,海风贯穿而过。
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的干扰,将墙做到与柱子等厚,增加通道的纵深感。
“墙体剥夺了柱子的意义,神圣的特性和韵律……原生的风景是一种隐藏在黑暗之中的意识,是一束在深度中逐渐消失的光线,是一种冰冷的触觉,是在幽暗空间中令人恐惧的柱列。
从柱列中发出的笑声,回应着昏暗、摇曳的光线。
”——安藤忠雄这段设计者的话或许因为翻译的原因不便理解。
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认为这是安藤第一次的教堂设计,他想要神圣空间和自然充分融合,柱子对于宗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结构,可是如果是柱子构成的长廊,视野太开阔,也许还没走到长廊尽头已经知道前面是峭壁与海。
加了墙,又不想丢掉光。
如果长廊是一片漆黑,走到尽头可能会有更强烈的震撼,可是这与风之教堂主厅的明亮设计又不统一,主厅大玻璃窗透进的明亮光线和自然风景是要让这里成为一个安静人心的地方。
不过此时已经有黑暗中的光亮这个意识在他脑海中萌发了。
北海道,水之教堂。
这是一个人工水池,从附近的河流引来了水。
水池的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时常兴起涟漪。
水的周围都有墙,不进入教堂里面是看不到水的。
走过一条舒缓的坡道来到四面以玻璃围合的入口。
这是一个光的盒子,每一面玻璃都有一个十字架。
从这里走下一个旋转的黑暗楼梯才来到教堂。
水面在眼前展开,中间是一个十字架。
安藤深信神圣空间与自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他思想中的自然是与原生的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