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七固体辅料炒法
- 格式:ppt
- 大小:10.47 MB
- 文档页数:53
内封《中药炮制技术》实训指导书主编蔡翠芳参编裴慧荣赵建英张广萍白而立中药系编写说明《中药炮制技术》实训指导书是依据现代中药技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制药与产品开发专业、中药学专业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编写而成,适用于中药类相关专业实训教学使用。
该实训指导分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两部分共13项实训内容。
蔡翠芳编写实训一至实训七,并负责统稿工作;张广萍编写实训八至实训十,白润娥编写实训十一至实训十三。
任课教师要根据各专业教学大纲要求,选取实训内容。
《中药炮制技术》实训教学是中药炮制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通过代表药物的炮制,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以后独立开展中药炮制生产工作,不断提高炮制品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仁及其使用本实训指导书的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编者2004.12目录项目2 净选加工1-1净选加工(传统炮制)1-2净选加工(现代炮制)项目3 饮片切制-2-1饮片切制-2-2饮片切制-项目4 清炒法3-1清炒法---炒黄3-2清炒法---炒焦3-3清炒法---炒炭3-4清炒法项目5 加固体辅料炒法4-1加固体辅料炒法---麸炒、米炒4-2加固体辅料炒法---砂炒4-3加固体辅料炒法---土炒、滑石粉炒和蛤粉炒4-4加固体辅料炒法项目6 炙法5-1先加辅料后炒药5-2先炒药后加辅料项目7 煅法----------------------------------------- 项目8 蒸、煮、燀法项目9 复制法项目10 其他制法附录《中药炮制技术》实训须知中药炮制实训室是《中药炮制技术》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进行实训时要听从实训教师的指导,严格按照以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1.实训课前学生必须认真预习实训指导,实训结束后应认真书写实训报告。
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材实验⼆利⽤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材1⽬的和要求了解加固体辅料炒的⽬的和意义;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法及质量标准;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候及注意事项。
2实验原理加辅料炒的主要⽬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焦味等。
同时,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能使药物受热均匀。
常⽤的加辅料炒法有麸炒、⽶炒、⼟炒、砂炒、滑⽯粉炒、蛤粉炒等。
3仪器和材料3.1 实验仪器电炉、铁锅、铁铲、筛⼦、温度计、天平、瓷盘等盛药器具3.2 实验材料麸⽪、⽶、沙、⼟、滑⽯粉;⼭药、枳壳、⽩术、党参、鸡内⾦4⽅法和步骤4.1准备将要炮制的药物筛去碎屑、杂质;依炮制药物的重量按⽐例称取所⽤辅料;检查炒锅、铲⼦和盛药器具是否洁净,必要时清洁;将炒锅放置在电炉上。
4.2实验操作4.2.1麸炒(1)麸炒⼭药:将准备好的50g⼭药投⼊已冒浓烟的麦麸(7g)中,⽤武⽕快速翻炒,炒⾄⼭药呈黄⾊时迅速出锅。
筛去麦麸⾄规定的容器内。
成品性状:本品表⾯呈黄⾊,内部淡黄⾊。
具⾹⽓。
(2)麸炒枳壳:先将麸⽪(7g)撒于热锅内,⽤中⽕加热,⾄冒烟时倒⼊准备好的枳壳⽚50g,迅速翻动,炒⾄枳壳表⾯深黄⾊时,取出。
筛去麸⽪,放凉。
成品性状:本品表⾯呈深黄⾊,内部淡黄⾊,具⾹⽓。
4.2.2⽶炒⽶炒党参:将⼤⽶(10g)置热锅内,⽤中⽕加热,⾄⼤⽶冒烟时,倒⼊党参⽚50g,翻炒⾄⼤⽶呈焦褐⾊,党参呈⽼黄⾊时,取出。
筛去⽶,放凉。
成品性状:本品表⾯呈⽼黄⾊,微有褐⾊斑点,具⾹⽓。
4.2.3砂炒法(砂烫法)砂烫⾻碎补:先将净砂置热锅内,⽤武⽕加热,⾄灵活滑利容易翻动状态时投⼊50g⾻碎补⽚,不断翻动,炒⾄⾻碎补表⾯⿎起。
炒好后筛去砂,放凉。
成品性状:砂炒后⾻碎补为扁圆状⿎起,质地轻脆,表⾯棕褐⾊或焦黄⾊,⽆鳞叶,端⾯淡棕褐⾊或淡棕⾊,味微涩,有⾹⽓。
4.2. 4滑⽯粉炒滑⽯粉炒鸡内⾦:将滑⽯粉(23g)置锅内中⽕加热⾄灵活状态,投⼊分档的鸡内⾦50g,翻炒⾄质地酥脆或颜⾊加深,出锅,筛去辅料。
实验三利用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1.实验目的1.1了解加固体辅料炒的目的和意义;1.2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方法及质量标准1.3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火候及注意事项2.实验原理加辅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
同时,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
3.实验材料3.1实验药品:麸皮、米、沙、土、滑石粉;山药、枳壳、白术、党参、鸡内金3.2实验器具:炉子、铁锅、铲子、瓷盆、筛子、天平等4.实验步骤4.1麸炒4.1.1山药称取5-7.5g麸皮,于热锅中炒至冒浓烟,加入50g山药,武火快速翻炒至山药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黄色,内部淡黄色,具香气。
4.1.2枳壳称取5-7.5g麸皮,于热锅中火加热至冒浓烟,加入50g枳壳,快速翻炒至枳壳表面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深黄色,内部淡黄色,具香气。
4.2米炒4.2.1党参称取10g大米于热锅中中火加热至大米冒烟,加入50g党参,翻炒至大米色,党参老黄色时,取出筛去大米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老黄色,微有褐色斑点,具香气。
4.3砂炒4.1制净砂取洁净河砂筛去杂质和粗粒,于热锅中武火翻炒以除净有机物和水分,取出晒干。
4.2骨碎补先将净砂(可掩盖药物的量)置于热锅中武火加热至灵活易滑动,加入50g骨碎补,不断翻动,炒至骨碎补表面鼓起。
取出筛砂放凉,撞去绒毛。
成品性状:扁圆状鼓起,质地清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黄色,无鳞叶,味微涩,具香气。
4.4滑石粉炒4.4.1鸡内金称取20-25g滑石粉置于热锅中中火加热至灵活易滑动,加入50g鸡内金,翻炒至鸡内金质地酥脆或颜色加深,取出筛去滑石粉后放凉。
成品性状:质地清脆,表面棕黄色,具香气。
4.5土炒4.5.1白术称取灶心土12.5-15g,粉碎后加热至灵活状态,干燥变色,加入50g白术,翻炒至表面呈土色,具土香气时,取出筛土放凉。
成品性状:深黄色,挂土。
5.讨论5.1枳壳如何炮制?党参为什么要用米炒?米炒时应该注意什么?答:1.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加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至淡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晾凉。
实验三利用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1.实验目的1.1了解加固体辅料炒的目的和意义;1.2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方法及质量标准1.3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火候及注意事项2.实验原理加辅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
同时,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
3.实验材料3.1实验药品:麸皮、米、沙、土、滑石粉;山药、枳壳、白术、党参、鸡内金3.2实验器具:炉子、铁锅、铲子、瓷盆、筛子、天平等4.实验步骤4.1麸炒4.1.1山药称取5-7.5g麸皮,于热锅中炒至冒浓烟,加入50g山药,武火快速翻炒至山药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黄色,内部淡黄色,具香气。
4.1.2枳壳称取5-7.5g麸皮,于热锅中火加热至冒浓烟,加入50g枳壳,快速翻炒至枳壳表面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深黄色,内部淡黄色,具香气。
4.2米炒4.2.1党参称取10g大米于热锅中中火加热至大米冒烟,加入50g党参,翻炒至大米色,党参老黄色时,取出筛去大米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老黄色,微有褐色斑点,具香气。
4.3砂炒4.1制净砂取洁净河砂筛去杂质和粗粒,于热锅中武火翻炒以除净有机物和水分,取出晒干。
4.2骨碎补先将净砂(可掩盖药物的量)置于热锅中武火加热至灵活易滑动,加入50g骨碎补,不断翻动,炒至骨碎补表面鼓起。
取出筛砂放凉,撞去绒毛。
成品性状:扁圆状鼓起,质地清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黄色,无鳞叶,味微涩,具香气。
4.4滑石粉炒4.4.1鸡内金称取20-25g滑石粉置于热锅中中火加热至灵活易滑动,加入50g鸡内金,翻炒至鸡内金质地酥脆或颜色加深,取出筛去滑石粉后放凉。
成品性状:质地清脆,表面棕黄色,具香气。
4.5土炒4.5.1白术称取灶心土12.5-15g,粉碎后加热至灵活状态,干燥变色,加入50g白术,翻炒至表面呈土色,具土香气时,取出筛土放凉。
成品性状:深黄色,挂土。
5.讨论5.1枳壳如何炮制?党参为什么要用米炒?米炒时应该注意什么?答:1.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加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至淡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晾凉。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中药炮制学:清炒法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
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
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
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
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
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
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二、清炒的目的有: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辅料炒法的名词解释辅料炒法是广泛应用于中餐烹饪中的一种炒菜技巧,它对于提升菜品的口感和味道至关重要。
辅料炒法指的是在炒制菜品时,除了主料外,使用多种辅料来调配出特殊的香味和口感。
这些辅料可以是调味品、调料、香料或者其他具有独特风味的食材。
辅料炒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搭配辅料,将菜品的风味和口感发挥到极致。
辅料的使用可以带来各种不同的味道,比如酸、甜、苦、辣等,也可以增加菜品的咸度、口感和颜色。
辅料的种类琳琅满目,常见的有生姜、葱、蒜、花椒、五香粉、辣椒酱等,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在辅料炒法中,每一种辅料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比如,生姜可以去腥增鲜;葱可以提味增香;蒜可以杀菌消毒;花椒可以增添麻辣口感;五香粉可以调和各种调料,增加菜品的层次感;辣椒酱可以为菜品增添火辣味道。
通过合理地搭配和使用这些辅料,可以使菜品更加丰富多样。
在操作上,辅料炒法通常是将主料炒至半熟后,加入辅料进行翻炒,使其充分融合。
在调味方面,辅料的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菜品和个人口味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些辅料可以提前切好备用,而有些则需要现场处理,将其切碎、磨成粉末或炒糊。
辅料炒法不仅仅适用于中餐,其烹饪技巧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菜系。
无论是川菜的麻辣风味、粤菜的酱香味道,还是湘菜的辣味,都离不开辅料炒法的运用。
辅料炒法的灵活性使其成为烹饪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辅料炒法并非没有一点挑战。
如果过量使用辅料或者搭配不当,可能会导致菜品口感过于复杂或味道相互抵消。
因此,在使用辅料炒法时,厨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嗅觉,对于每一种辅料的特点有所了解,并能够在炒制过程中灵活调整。
总结而言,辅料炒法在中餐烹饪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使用多种辅料,增添了菜品的风味和口感,让食客们能够品尝到更加丰富多样的美食。
在实践中,厨师们需要熟悉不同辅料的特点,合理搭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辅料炒法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它让每一道菜都充满了味道的魅力。
《中药炮制技术试验》教学大纲学时:24 学分:2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4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制药方向大纲执笔人:王飞大纲审定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药炮制实验课是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耍环节。
根据屮药炮制学教学大纲的耍求,实验内容包括传统实验和现代实验两部分。
通过实验教学,一方而使学生继承和发扬这项传统的制药技术,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炮制的方法。
以便加深对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中药炮制学这门专业知识。
为探讨中药炮制机理,促进中药炮制丁艺规范化、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提高中药药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的目的与要求以中医药基木思想为理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方法,将传统炮制技术试验与现代化学成分研究实验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炮制技术的同时。
并能进行炮制原理的研究,使中药炮制实验成为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的一个结合点,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全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清炒法一、实验冃的1.了解清炒法的冃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黃、炒焦、炒炭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炒黃、炒焦、炒炭三种方法的不同火候。
二、实验内容1.炒黄:王不留行、酸枣仁。
2.炒焦:山楂、梔子。
3.炒炭:荆芥、槐米。
三、实验工具、设备电磁炉、炒药铲、搪瓷盘、、天平、喷壶、筛子、温度计、烧杯等。
四、实验方法(一)炒黄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萱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不断翻动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的气味,取出,放凉。
1.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置炒制容器内,用屮火加热,炒至大部分爆白花,取出,放凉。
2.炒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 并嗅到药香气吋,出锅放凉。
《中药炮制技术》课程-微教材一、必备知识1、含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灶心土拌炒的方法。
2、炮制辅料土炒所用的辅料为灶心土(伏龙肝)的细粉,有的地方亦用黄土、赤石脂。
灶心土经过多次高温烧炼,所含的杂质较少,其中的矿物质、无机盐类受热分解生成多种碱性氧化物,具有中和胃酸等作用。
功能补中和胃、涩肠止泻,可增强药物的补脾止泻功效。
灶心土既有药性协同作用,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3、炮制目的增强山药、白术等药物固脾止泻的作用。
4、炮制工艺将灶心土细粉置锅中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一层土粉(挂土色),土黄色并有土香气。
出锅,筛去土,放凉。
药物每100kg,用灶心土25~30g。
5、注意事项(1)灶心土在使用前需碾细过筛,土块过大则传热不均匀。
(2)灶心土预先加热至灵活状态,保证土温均匀一致,使药物的水分和汁液外渗,与土接触,在药物表面均匀挂一层土粉。
若温度较低,则水分和汁液渗出较少,挂不住土粉或过筛即掉。
灵活状态的判断:新土可观察加热时有小气泡逸出,旧土则观察翻动时土的流动性,也可用试投法。
(3)药物投入锅中后应调整火力,防止焦糊。
(4)土炒同种药物,土可以反复使用,直至土色变深,应及时更换。
二、实训工具、设备电炒锅、炒药铲、大号搪瓷盘、中号搪瓷盘具盖、小号搪瓷盘具盖、天平、筛子、温度计、烧杯、土等。
三、实训方法1、土炒山药将土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投入山药片拌炒,至山药表面均匀挂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山药片每100kg,用土粉30kg。
2、土炒白术将土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投入白术片拌炒,至白术表面均匀挂上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白术片每100kg,用土粉25kg。
四、思考题1、土炒的目的是什么?2、白术、山药土炒的炮制前后功效有何不同?。
实验二加固体辅料炒一、实验目的(1)了解加固体辅料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方法及质量标准。
(3)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火候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妙的火候不同,辅料炒分麸炒、土炒、砂炒、蛤粉炒、米炒、滑石纷炒。
加辅料妙多用“中火,砂炒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副代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1.麸炒枳壳、僵蚕。
2.米炒红娘子、斑蝥、党参。
3.砂烫鸡内金、骨碎补、穿山甲。
四、实验器材炉子、锅、铁铲、扫把、筛子、台秤、盆、温度计等。
五、实验方法(一) 麸炒1.枳壳先将麸皮撒于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倒入枳壳片60g,迅速翻动,炒至枳壳表面深黄色时,取出。
筛去麸皮,放凉。
每100kg枳壳片,用麸皮10-15kg。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深黄色,内部淡黄色。
具香气。
2.僵蚕先将麸皮撒于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加入净僵蚕60g,翻炒至表面黄色,取出。
筛去麸皮,放凉。
每100kg 僵蚕,用麸皮10-15kg。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淡黄色至黄色。
腥气较微弱。
(二) 米炒1.党参将大米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大米冒烟时,倒入党参片60g,翻炒至大米呈焦褐色,党参呈老黄色时,取出。
筛去米,放凉。
每1kg党参片,用大米0.2kg。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老黄色,微有褐色斑点。
具香气。
2.斑蝥将大米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大米冒烟时,投入斑蝥60g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
筛去米粒,放凉。
每1kg斑蝥,用大米0.2kg。
成品性状:炒制后斑蝥微挂火色。
臭气轻微。
3.红娘子把米放入热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时,投入净红娘子拌炒,至米呈焦黄色。
炒好后取出筛去米粒冷凉。
每1kg红娘子,用大米0.2 kg。
成品性状:炒制后红娘子表面微黄色,臭味轻微。
(三) 砂烫1.鸡内金将净砂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滑利容易翻动时,倒入大小—致的鸡内金50g,不断翻炒,至鼓起,卷曲,表面金黄色时,立即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