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21.24 KB
- 文档页数: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及翻译《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名作。
下面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原文: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翻译: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注释: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
腊月:农历十二月。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景气:景色,气候。
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文题解读“裴秀才迪”,即裴迪,早年曾和王维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和王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秀才,唐代对中进士的人的通称。
这篇散文是王维隐居在终南山时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书信。
走近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山水之作如《终南山》《华岳》《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都是脍炙人口之作。
《辋川集》20首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
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背景纵览王维于天宝三年(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
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辋谷水出峣山口北流入灞水。
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
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
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字词梳理1.字音饭讫.(qì)朝雊.(gòu)轻鯈.(tiáo)玄灞..(xu án bà)辋.水(wǎng)沦涟..(lún lián)村墟.(xū)夜舂.(ch ōng)曩.昔(nǎng)仄径..(tóng pǔ)蔓.发(m..(zè jìng)僮仆àn)轻鯈.(tiáo)矫翼..(jiāo yì)青皋.(gāo)黄檗.(ni è)猥.(wěi)辄.(zhé)憩.(qì)吠.(fèi)2.形近字3.词义景气:气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该小说以山水背景为背景,描述了裴秀才迪与山中仙子的爱情故事。
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作品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说通过山水背景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作者通过精细的描绘山水,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恢弘与伟大。
这种描写不仅凸显了自然的力量,也传递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力量超越人类的局限。
其次,小说通过裴秀才迪的形象,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裴秀才迪爱好山水,他在山中隐居,与大自然为伴。
小说中裴秀才迪对山水景观的热爱与追求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和渴望。
同时,裴秀才迪与山水互动的过程也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通过欣赏山水之美,与自然融为一体,体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此外,小说还通过裴秀才迪与山中仙子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裴秀才迪与山中仙子之间的相遇与相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影响。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入和融合。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传递了人类情感的力量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探讨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精细的描写展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敬畏,以及人类之间情感的深入和融合,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川寒山图:北涉玄,清月映郭。
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夜,复与疏钟相间。
“川春山图”:当待春中,草木发,春山可望,清出水,白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
两幅景象形成对比:
1、意境方面:
“川寒山图”幽寂清寥,“川春山图”灵动欢快。
2、色调方面:
“川冬景图中,作者以冷色调──浅黑色为主色调,显得幽深清冷。
“川春山图”以绿色为主色调,以白色为配色,显得轻盈明艳。
3、表现手法方面:
“川寒山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
“川春山图”为想象之景,为“虚景”。
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川风景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赏析《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赏析》这篇文章,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聊聊。
说实话,读到它的时候,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种山清水秀的景象,心里也莫名有种向往。
想象一下,在那青山绿水之间,裴秀才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周围是高大的树木,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叫着,真是个绝佳的写作环境。
那种宁静的氛围,感觉就像是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是美极了。
咱们聊聊这封信吧。
信里提到的那些事情,感觉跟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挺像的。
秀才在山中对生活的思考,让我想到了当下我们忙忙碌碌的日子。
嘿,咱们每个人不是都在追求什么吗?工作、家庭、朋友,还有那些琐事,常常把我们搞得焦头烂额。
可是,裴秀才的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真是让人羡慕。
想想,要是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偶尔放下那些烦恼,去享受生活的美好,生活一定会轻松很多。
再说了,裴秀才的文笔,真是让人佩服。
他用字优美,语气轻松,透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气息。
读他的信,就像听朋友聊天,特别舒服。
那些字句里流露出来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
特别是当他描绘山间的风景时,简直让我恨不得立刻跑去那片山林里,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蓝天白云。
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不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吗?他在信中提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真的是温暖了我的心。
如今的社会,大家忙着追逐自己的目标,似乎忽略了身边的人。
可是,裴秀才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往往是在朋友之间的那种默契和支持。
那些欢声笑语,那些一起分享快乐与烦恼的时刻,才是生活中最珍贵的部分。
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该多花点时间去和朋友聚聚,聊聊天,分享一下生活中的点滴呢?再说说他对人生的思考,裴秀才真的是个有深度的人。
他在信中提到的“云卷云舒”,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
生活就像那天空中的云彩,有时晴空万里,有时却乌云密布。
谁能预测明天会怎样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变幻莫测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让自己随遇而安,像那山间的流水一样,时而急促,时而平缓,但始终流淌不息。
这种态度,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导读:辋川寒山图: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辋川春山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清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两幅景象形成对比:
1、意境方面:
“辋川寒山图”幽寂清寥,“辋川春山图”灵动欢快。
2、色调方面:
“辋川冬景图中,作者以冷色调──浅黑色为主色调,显得幽深清冷。
“辋川春山图”以绿色为主色调,以白色为配色,显得轻盈明艳。
3、表现手法方面:
“辋川寒山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
“辋川春山图”为想象之景,为“虚景”。
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辋川风景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