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272.87 KB
- 文档页数:19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附件5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 行)第一章 总 则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附件5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氨气(NH3)、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标准状态下饱和蒸气压较高(标准状态下大于13.33Pa)、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除外)。
附件2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 行)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本指南适用于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的编制,用于指导企业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源的清洁生产,确定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防控重点。
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清单编制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指在标准状态下饱和蒸气压较高(标准状态下大于13.33Pa)、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本指南适用的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炔烃的C2~C12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onmethane hydrocarbons, NMHCs),醛、酮、醇、醚、酯、酚等C1~C10含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OVOCs),卤代烃(Halogenated hydrocarbons),含氮有机化合物(Organic nitrates),含硫有机化合物(Organic sulfur)等几类152种化合物。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4.01.19
•【文号】环办大气函〔2024〕28号
•【施行日期】2024.01.1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
正文
关于印发《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
南(试行)》的通知
环办大气函〔2024〕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完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核算体系,我部研究制定了《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现予印发。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4年1月19日。
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近日,环境保护部第七轮次“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发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问题最突出,占本轮次检查发现问题总数的38.6%。
大部分VOCs不仅本身具有较强毒性,而且还是影响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和参与物。
无论是民众关心热议的细颗粒物(PM2.5)还是臭氧(O3),都和VOCs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此,特邀我院张新民研究员就VOCs污染的现状、来源以及控制对策进行系统介绍。
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指在常压下,任何沸点低于250℃的有机化合物,或在室温(25℃)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Pa,以气态分子的形态排放到空气中的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VOCs不仅本身具有较强毒性,还是影响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和参与物。
因此,控制VOCs对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VOCs污染的危害性和控制的必要性VOCs共包括烷烃、芳香烃类、烯烃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它化合物8类。
大约1/3的VOCs是有毒的,芳香烃类、酮类、酯类等可以引起皮肤、眼睛、呼吸系统、血液、肝肾脏、神经系统等中毒,如甲醛、苯等。
VOCs不仅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还具有多重环境效应。
VOCs可以和氮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也能与大气中的·OH、NO3-、O3等氧化剂发生多途径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对环境空气的O3和PM2.5均有重要影响(图1)。
图1 VOCs多重环境效应(左)及近地面臭氧生成机制(右)(来源:USEPA)在国际上,美国、欧盟等很早就认识到了VOCs 对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VOCs 污染控制政策。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复杂,呈现高污染负荷、多污染物叠加等特征,已从传统的煤烟型污染逐渐过渡为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复合污染。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5号――关于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的公告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是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制定大气污染物优化减排方案、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我部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包括大气一次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的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所涉及的污染源分类分级、排放系数与活动水平数据获取、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清单的应用与评估等内容。
《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试行)》从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与颗粒物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大小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的大小两个方面分别提供污染源分级技术方法,包括污染源清单建立、空气质量模型选取、目标区域VOCs成份谱测试与收集、污染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评估、污染源分级指数计算等内容。
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按照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选择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技术方法,鼓励优先使用本地实测与调查数据。
在试行过程中,请将发现的问题及修正的参数数据等及时反馈我部。
同时,各地应加强针对性监测检测、调查统计工作,注重数据积累;增强科学研究、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清单编制的精准度,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环境保护部2014年8月19日来源: /fg/detail531315.html。
2008—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为源氨排放清单研究方利江;宋文婷;杨一群;叶观琼【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年(卷),期】2023(36)3【摘要】氨可以在大气中转化生成铵根离子,成为PM_(2.5)中重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长时间序列的氨排放清单是研究PM_(2.5)污染历史成因的重要基础.为探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为源氨排放来源和排放特征,根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各类氨排放活动水平,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氨排放清单.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氨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3170.21×10^(3)t降至2767.59×10^(3)t.农业源是主要贡献源,其氨排放量(2551.94×10^(3)~3061.26×10^(3)t)占氨排放总量的92.21%~93.38%;非农业源氨排放量介于209.85×10^(3)~232.38×10^(3)t之间.(2)2020年,河南省的氨排放量最大,为908.57×10^(3)t,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氨排放总量的32.83%,其次为山东省、河北省和山西省,占比分别为31.96%、24.39%和8.50%.(3)2020年,畜禽养殖氨排放量占氨排放总量的68.67%,蛋鸡、羊、肉牛和肉羊是主要氨排放源,分别占畜禽养殖氨排放总量的30.61%、13.92%、12.35%和12.14%.氮肥施用氨排放量占氨排放总量的20.68%,其中尿素占氮肥施用氨排放量的98.75%.(4)北京市、天津市以及石家庄市、太原市、济南市、郑州市等省会城市的氨排放强度较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南部和中部氨排放强度相对较小.研究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氨排放以畜禽养殖源为主,氮肥施用源次之,氨减排措施的制定应以削减农业源的氨排放量为重点.【总页数】10页(P500-509)【作者】方利江;宋文婷;杨一群;叶观琼【作者单位】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相关文献】1.苏州市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及其分布特征2.红河州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3.2006-2017年安徽省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及特征4.2008-2018年山东省人为源氨排放清单研究5.浙江省2013~2020年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3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 行)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氨控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市(县)、区域开展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氨排放源包括农田化肥、畜禽养殖业以及生物质燃烧、人体排放、化工行业、废物处理和机动车尾气等行业。
本指南重点描述主要排放源农田、畜禽养殖业的氨排放估算流程。
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氨源排放清单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0—《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大气氨排放源:向大气环境直接排放氨(NH3)的排放源统称为大气氨排放源。
氮肥: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主要包括尿素、碳铵、硝铵、硫铵等。
施肥率:指单位面积农田中施加肥料的质量。
施肥方式:向农田施加肥料的方法,依据肥料种类、农作物生长期、农耕习惯等改变,通常包括表面撒施和覆土深施。
年内饲养量:指目标年内存活并产生有效排放量的动物数量。
对于饲养周期大于1年畜禽,年内饲养量为畜禽养殖业统计资料中的动物“年底存栏数”;对于饲养周期小于1年畜禽,用统计数据中的“出栏数”表示。
总铵态氮:指以铵离子(NH4+)形态存在于土壤、水体、植物和肥料中的氮素(TAN),能够直接分解产生氨气(NH3)。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某项 —51—大气污染物(NH3)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如氮肥施用量、畜禽饲养量、机动车行驶里程等。
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放的大气污染物(NH3)的量;无污染控制措施时,排放系数等于产生系数。
1.5 指导原则(1)科学实用原则在确保大气氨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分类指导原则依据我国氨排放的主要行业或产品,使氨排放源尽可能涵盖潜在的、可能带来排放的活动部门。
(3)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路线,进行源排放清单编制,提高源排放清单质量。
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技术的进步和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单。
1.6 组织编制单位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大学等单位起草编制。
第二章大气氨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本指南涵盖的我国大气氨人为源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畜禽养 —52—殖业两大主要排放源,同时也包括生物质燃烧、人体粪便、化工生产、废物处理、交通排放等其它五类排放源。
农田生态系统的氨排放包含氮肥施用、土壤本底、固氮植物和秸秆堆肥。
建议重点估算化肥施用过程大气氨排放,其它三个源考虑排放量很小,可不进行估算。
本指南中农田除了包含用于种植农作物的耕地,也包含用于培育鲜花、树木的田地,以及高尔夫球场的草地等。
畜禽养殖业中集约化养殖、散养和放牧等过程会排放氨,为重点估算行业。
生物质燃烧包含秸秆灶膛燃烧、秸秆田间燃烧、薪柴燃烧、草原大火和森林大火。
建议集中计算秸秆燃烧和薪柴燃烧。
草原、森林大火排放仅在易发地区估算。
人体粪便排放可依据当地卫生厕所比例进行选择计算,城市地区可不估算。
化工生产包括合成氨工艺和氮肥生产、石油加工、炼焦、制气等。
可依据当地化工厂规模选择进行计算。
废物处理包含废水处理、固废填埋、固废堆肥、固废焚烧和烟气脱硝等。
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估算。
移动源包括轻型汽油车、重型汽油车、轻型柴油车、重型柴油车及摩托车五大类。
其中,轻型车对应《中国交通年鉴》中定义的民用汽车、小型和微型载客汽车,以及轻型和微型载货汽车;重型车对应中型、大型载客汽车,中型、重型载货汽车。
—53—第三章大气氨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大气氨排放的计算采用排放系数的计算方法。
氨排放的总量即为活动水平和排放系数的乘积。
计算公式概括为,E i,j,y=A i,j,y×EF i,j,y×γ其中,i为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县),j为排放源,y 为年份,E i,j,y为y年i地区j排放源的排放量。
A为活动水平,EF为排放系数。
γ为氮-大气氨转换系数,针对畜禽养殖业,取1.214,其它行业取1.0。
下面就农田氮肥施用和畜禽养殖业两个重点行业进行举例说明,其它行业可参考计算。
3.1 氮肥施用氨排放量农田生态系统中氮肥种类包括尿素、碳铵、硝铵、硫胺、其它氮肥5类。
E氮肥= E尿素+E碳铵+E硝铵+E硫胺+E其它其中,E尿素= A尿素×EF尿素,E碳铵= A碳铵×EF碳铵,E硝铵= A硝铵×EF硝铵,E硫胺= A硫胺×EF硫胺,E其它= A其它×EF其它。
3.2 畜禽养殖业氨排放量畜禽养殖业中氨排放主要由动物排泄物释放。
粪便包括室内和户外两部分,室内粪便在圈舍中停留一段时间后,会汇集进行—54—存储腐熟处理,最后进行施肥。
畜禽粪便管理阶段包括户外、圈舍内、粪便存储处理和后续施肥。
后3种方式属于室内粪便管理,具有尿液和粪便两种形态,动物户外排泄的尿液和粪便通常混合在一起。
畜禽排泄物释放大气氨包含户外、圈舍-液态、圈舍-固态、存储-液态、存储-固态、施肥-液态、施肥-固态共7个部分, E畜禽= E户外+E圈舍-液态+E圈舍-固态+E存储-液态+E存储-固态+E施肥-液态+E施肥-固态。
其中,E户外=A户外×EF户外×1.214,E圈舍-液态=A圈舍-液态×EF圈舍-液态×1.214,E圈舍-固态=A圈舍-固态×EF圈舍-固态×1.214,E存储-液态=A存储-液态×EF存储-液态×1.214,E存储-固态=A存储-固态×EF存储-固态×1.214,E施肥-液态=A施肥-液态×EF施肥-液态×1.214,E施肥-固态=A施肥-固态×EF施肥-固态×1.214。
第四章大气氨排放系数的确定由于氨排放系数测量的专业性和困难性,可直接采用本指南推荐值,有条件和能力的地方可自行测定。
本指南排放系数优先选取我国本土测量的结果,其次选用国外同等条件下的测试结果。
4.1 农田生态系统排放系数4.1.1 氮肥施用排放系数氮肥排放系数定义为单位质量的氮肥在施用过程中向大气排放氨的质量,单位为kg氨/kg氮肥。
受施肥率和施肥方式影响, —55—实际排放系数通常在基准排放系数的基础上进行校正,即实际排放系数=基准排放系数×施肥率校正系数×施肥方式校正系数。
推荐的基准排放系数见表1,土壤酸碱性、气温为重要影响因子。
气象要素即当地月均温度,土壤酸碱度性质可参见中国土壤数据集。
每亩耕地施肥高于13千克氮(根据每千克尿素、硝铵、碳铵、硫铵分别含0.47、0.35、0.17和0.21千克氮的比例进行折算,其对应的施肥量为27.66、37.14、67.14、74.47和61.90千克)的地区,施肥率校正系数为1.18,其它地区为1.0。
施肥方式包括表面撒施和覆土深施,在施基肥(种肥)时通常采用覆土深施,施追肥通常采用表面撒施。
施肥方式校正系数在覆土深施时取0.32,表面撒施时为1.0。
施肥率和施肥方法依各地农耕习惯为准。
表1 基准排放系数(单位为氮肥施肥量的百分比)土壤种类温度尿素碳铵硝铵硫胺其它<10℃0.51 1.71 0.36 0.66 0.2110-20℃ 2.51 2.61 0.40 0.82 0.23 酸性土壤20-30℃ 4.50 3.52 0.45 0.97 0.26>30℃ 5.50 3.98 0.47 1.05 0.27<10℃12.66 6.02 1.2510-20℃14.66 6.93 1.40碱性土壤20-30℃16.66 7.84 1.56>30℃17.66 8.29 1.63 注:硝铵和其它氮肥在碱性土壤中的排放系数可参考酸性土壤推荐值。
—56—4.1.2土壤本底排放系数土壤本底排放系数定义为每亩耕地每年向大气排放氨的量,推荐值为0.12千克氨/亩/年。
4.1.3固氮植物排放系数固氮植物排放系数定义为该植物单位固氮量排放大气氨的量。
中国广泛种植的固氮植物为大豆、花生和绿肥三类,推荐值分别为0.07, 0.08和0.09千克氨/亩/年。
4.1.4秸秆堆肥排放系数秸秆堆肥排放系数定义为单位质量秸秆堆肥过程中释放大气氨的量,推荐值为0.32 千克氨/吨秸秆。
4.2 畜禽养殖业排放系数畜禽养殖业排放系数定义为单位质量总铵态氮以大气氨形式排放的氮的量。
单位为百分比或氨-氮/总铵态氮。
畜禽种群包含奶牛、肉牛、猪、羊、鸡、鸭、鹅等21种。
畜禽养殖业养殖方式主要分为散养、集约化养殖以及放牧养殖等3类。
粪便管理包括户外、圈舍内、粪便存储处理和后续施肥共4个阶段,后3个阶段粪便形态区分为液态和固态。
依据粪便管理阶段和形态,畜禽养殖业的排放系数包括户外、圈舍-液态、圈舍-固态、存储-液态、存储-固态、施肥-液态、施肥-固态共7类。
表2为不同畜禽种类、不同养殖方式、不同排泄物管理阶段和不同粪便形态的排放系数,气温条件为重要影响因子。
由于计算施肥过程的活动水平时需要考虑粪便存储过程中氮的损失(以 —57—N2O、NO和N2形式释放),因此,粪便存储过程中N2O、NO和N2的排放系数在表2中一并列出。
4.3 其它行业排放系数4.3.1 生物质燃烧排放系数涉及到森林大火、草原大火、秸秆燃烧、薪柴燃烧。
排放系数为单位质量干物质燃烧中产生大气氨的量。
推荐值见表3。
4.3.2 化工生产排放系数涉及到氨排放的行业主要是合成氨和氮肥生产,也涉及石油加工、炼焦、制气等化工行业。
排放系数为单位质量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产生大气氨的量。
推荐值见表3。
4.3.3人体排泄物排放系数排放系数定义为成人每人每年排放大气氨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