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老的理论不仅反映了家庭中夫妻之间、夫妻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强调了 子女作为家庭关系连接点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各种家庭关系对维持家庭组织稳 定追伯特舍恩伯格和埃尼贝尔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和费老的家庭 三角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他的婚姻三角形理论,进而建立了爱情婚姻家庭三角 形相互结合的锥体理论。
我国家庭关系模式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民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家庭关系模式与封建宗法制度相吻合,以父权和夫权为主要
特征,是一种封建型的家庭关系。 • 家庭纵向关系是父母或家长居于最高地位,长辈拥有绝对的统治家庭权力;家
庭横向关系是男尊女卑,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对男子的人身 依附关系的家庭地位是很卑贱的,中国妇女唯一能够品尝权力滋味的途径是生 儿娶媳当婆婆,用媳妇更为卑微的家庭地位来达到自己翻身作主的心理满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来自婆婆的家庭压迫更为深重。
• 爱情三角形理论把伴侣之间的情爱、性爱和建立持久关系的能力看成是爱情三 角形的三边,当这三大要素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男女双方就进入象征着理 想爱情的等边三角形。而非等边的爱情三角形是情爱、性爱和持久关系以不同 形式出现的种种不平衡或不和谐的组合,因而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很难过渡 到受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婚姻关系,并持之以恒。
第二阶段:建国—改革开放前
家庭关系实质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195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规定了男女平等与新的财产 继承原则,如规定父母、配偶及子女均为遗产的第一继承者,并且由于妇 女及子女因参加工作而获得经济独立,家长的权力进一步缩小。由于失去 惩戒权、统理财产权和婚姻决定权,并且妻子获得了经济独立和法律规定 的权利,使妻子有可能在家庭中拥有与丈夫平等的权利。嫡长继承的改变 也导致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平等权利,因此,家庭权力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 这导致了主从型的家庭关系开始向平权型的家庭关系转变,父系父权的家 庭制度在城市中逐渐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