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2014年早产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302.50 KB
- 文档页数:25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 周,70%在孕34~36 周。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草案)》解读早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引起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首位原因,在我国的发生率为5%- 15%随着早产儿的治疗与监护手段不断进步,早产儿生存率明显提高,伤残率下降。
我国第一稿《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草案)》发表于2007 年,2014 年进行了指南的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林建华教授在上海第二届难治性产后出血诊治、第一届早产预防学术研讨会上为大家讲解了《“早产”中国指南关键点解读》。
林教授讲到:2014 年指南依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为早产的诊断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早产定义不同,发病率也不同,32 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界点。
目前不推荐对早产低风险人常规宫颈测量。
中国妇产科在线根据讲课内容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学习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林建华教授背景资料第一稿《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草案)》发表于2007年;第二稿《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20 1 4,49(7):481-484;第二稿指南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早产的定义欧美国家——孕周不足37周,或孕期小于259 天;此新生儿被定义为早产儿。
台湾------ 怀孕20-36周发生的分娩为早产;出生体重低于2500g,为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1500g 为极低体重儿。
中国——妊娠在满28周以后至满37周以前的分娩,即从末次月经第一天开始算,在孕龄第196-258 天内结束的分娩。
曾经有专家讨论,中国的医疗技术越来越好,早产救治中心的救治能力提高以后,26周出生的早产儿都不该放弃,成活率在提高,能不能把早产的定义时间往前移至25 周左右,后来考虑到中国地域宽广,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指南的制定要适合全国的范围,因此还是以以前的标准来定义。
2014年指南依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为早产的诊断标准。
早产儿营养及指南推荐早产儿:<37孕周(259天)的活产儿LBW:<2500gVLBW:<1500gELBW:<1000g原则:尽早开始肠外营养,尽快达到目标值,同时条件允许下,尽早肠内营养,尽早达到全肠内营养。
生后第1天即提供至少2g/Kg.d的蛋白质(2.2-2.4g/Kg.d),并尽早增加到目标量。
生后第1天即可提供脂肪乳(0.5-2g/Kg.d不等),逐渐增加目标量。
根据糖耐受情况,逐日增加葡萄糖(4→10-12mg/Kg.min),静脉营养中应包括钙,磷,镁在内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静脉通路:UVC/PICC/外周静脉计算方法:NICU静脉营养管理软件NICUTPN肠内营养AAP指南18推荐的能量摄入量:105-130Kcal/Kg.dESPGHAN指南19推荐的能量摄入量:110-135Kcal/Kg.d小于胎龄儿(SGA)比适于胎龄儿(AGA)需要更多的能量,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推荐能量摄入量:110-135Kcal/Kg.dAAP指南18推荐的蛋白质摄入量:3.0-4.0g/Kg.dESPGHAN指南19推荐的蛋白质摄入量:体重<1000g:4.0-4.5g/Kg.d(3.6-4.1g/100Kcal)体重<1000-1800g:3.5-4.0g/Kg.d(3.2-3.6g/100Kcal)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推荐蛋白质摄入量:足月儿2-3g.kg-1.d-1早产儿3.5-4.5g.kg-1.d-1<1kg, 4.0-4.5g.kg-1.d-11-1.8kg, 3.5-4.0g.kg-1.d-1AAP指南18推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0-14g/Kg.d,占总能量40%-50%ESPGHAN指南19推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0.5-12.0g/100Kcal,(11.6-13.2g/kg.d)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推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0-14g/Kg.d,占总能量40%-50%AAP指南18 ESPGHAN指南19钙100-220mg/kg.d 120-140mg/kg.d磷60-140mg/kg.d 60-90mg/kg.d钙磷比-- 1.5-2.0铁2-4mg/kg.d 2-3mg/kg.dVitD 150-400IU/kg.d 800-1000IU/d(此处不按体重计算)VitA 700-1500IU/d 400-1000ug/kg.d(1ug=3.33IU)潜在的肾溶质负荷(PRSL):如果不参与组成身体组织,所有必须经过肾脏排出的水溶性废物,来自饮食中的蛋白质(氮)/电解质(钠,钾,氢和磷)。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200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 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 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 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 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 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 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 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 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 5%的妊娠在孕 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 28~31 周,13%在孕 32~33 周,70%在孕 34~36 周。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200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1],这是我国第1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标准[1]。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周,70%在孕34~36周[2]。
二、早产高危人群1.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孕妇其早产的再发风险是普通孕妇的2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 周,13%在孕32~33 周,70%在孕34~36 周。
二、早产高危人群 1.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孕妇其早产的再发风险是普通孕妇的 2 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 周,70%在孕34~36 周。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1级: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H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H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H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皿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 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周,70%在孕34~36周。
二、早产高危人群1•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孕妇其早产的再发风险是普通孕妇的2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2014-08-19 15:36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 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 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 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 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 周,13% 在孕32~33 周,70% 在孕34~36 周。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1],这是我国第1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标准[1]。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周,70%在孕34~36周[2]。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 周,70%在孕34~36 周。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相关试题及答案
1、早产孕妇产前应用()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周围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病率,以及缩短新生儿入住ICU的时间
A、钙通道阻断剂
B、前列腺素抑制剂
C、糖皮质激素
D、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
E、缩宫素受体拮抗剂
2、孕中期宫颈长度<()为早产的高危人群
A、20mm
B、25mm
C、30mm
D、35mm
E、40mm
3、对有晚期流产或早产史的无早产症状者,不论宫颈长短,均可推荐使用()
A、17α羟己酸孕酮酯
B、醋酸甲地黄体酮
C、米非司酮
D、黄体酮
E、醋酸甲羟黄体酮
4、对有前次早产史,此次孕24周前宫颈缩短,CL<25mm,可经阴道给予微粒化孕酮胶囊200mg/d或孕酮凝胶90mg/d,至妊娠()
A、34周
B、35周
C、36周
D、37周
E、38周
5、早产的预防中有临床证据支持的是()
A、治疗牙周病
B、子宫收缩的监测
C、宫颈环扎术
D、筛查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
E、筛查宫颈阴道B 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6、宫缩抑制剂不包括()
A、硝苯地平
B、吲哚美辛
C、利托君
D、阿托西班
E、硫酸镁
答案:CBAACE。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X,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周,70%在孕34~36周。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 周,70%在孕34~36 周。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1 000 g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周,70%在孕34~36周。
二、早产高危人群1 .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孕妇其早产的再发风险是普通孕妇的2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
如果早产后有过足月分娩,再次单胎妊娠者不属于高危人群。
对于前次双胎妊娠,在30周前早产,即使此次是单胎妊娠,也有较高的早产风险(III 级)。
2 .阴道超声检查:孕中期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颈长度(cervicallength, CL)<25 mm的孕妇(II级1)。
3 .有子宫颈手术史者:如宫颈锥切术、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治疗后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II级2),子宫发育异常者早产风险也会增加。
4 .孕妇年龄过小或过大者:孕妇W17岁或>35岁。
5 .妊娠间隔过短的孕妇:两次妊娠间隔如控制在18~23个月,早产风险相对较低(I 级)。
6 .过度消瘦的孕妇:体质指数<19 kg/m2,或孕前体质量<50 kg,营养状况差,易发生早产。
7 .多胎妊娠者:双胎的早产率近50%,三胎的早产率高达90%。
8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者: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妊娠者其早产发生风险较高。
9 .胎儿及羊水量异常者:胎儿结构畸形和(或)染色体异常、羊水过多或过少者,早产风险增加。
10 .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者:如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子痫、产前出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甲状腺疾患、严重心肺疾患、急性传染病等,早产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