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 ,全部资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
- 格式:ppt
- 大小:447.0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1、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舆论阵地2、派别:道、儒、墨、法3、意义: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2、过程:孔子——仁与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天行有常。
3、影响: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①政治大一统的需要;②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③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过程: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4、结果: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补充]1、太学的兴办,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以思想统一实现政治统一三、宋明理学(一)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封建社会由盛转衰(2)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3)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化进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统治者无视〕承袭:战国时期,孟子开展〝暴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化讨论。
〔统治者无视〕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正统:西汉,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末尾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承袭:明清,批判承袭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P4〔1〕孔子思想和成就: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品德自觉的基础上树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现代公家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育先生,注重人的片面开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规范。
②倡议暴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的是掌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髓,丰厚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
〔2〕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缘由〔了解〕:①阶级基础:事先处于社会大革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扑朔迷离,各阶级、各阶级、各集团都有自己的见地和主张;②社会基础:事先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明上实行民主,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繁招徕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构成;④其他要素:经济的兴盛、科技的提初等。
〔3〕百花怒放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构成了〝百花怒放〞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渐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1)思想主张:提出“________”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教育思想上主张“__________”。
(2)主要活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晚年专注于教育,开__________之风,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订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______”。
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______》,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2.孟子的思想主张(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倡“______”学说。
(3)提出“__________”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二、老庄之学1.老子: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具有朴素的________思想;政治上,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2.庄子:哲学上也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______”的概念,修养上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影响:老庄崇尚______,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产生——以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为代表,其中______最有名。
2.发展(1)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__________,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思想主张:主张加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变革。
3.影响: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法家的法治思想被吸收到________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墨家学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尚同、节用等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