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结课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28.01 KB
- 文档页数:4
20春《民间文学》作业1《人类迁徙记》的哪一个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A:白族B:哈尼族C:纳西族正确选项:C从民歌的内容与用途出发,把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六类的是?A:朱自清B:周作人C:钟敬文正确选项:C阪泉之战是关于黄帝和谁的战争?A:炎帝B:蚩尤C:刑天正确选项:A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民间文学的A:口头性B:群体性C:传承性D:变异性正确选项:D"四面四堵墙,当中一根梁,一宅分两院,关猪不关羊。
”(算盘)这则谜语的结构手法()。
A:矛盾法B:比喻法C:拟人法D:谐音法正确选项:D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A:口头性B:群体性C:传承性D:变异性正确选项:B评书中的悬念,在南方评书艺人中被称为?A:扣子B:馈头C:关子正确选项:C由于四大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影响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
下列传说与节日连接不正确的有()。
A:白蛇传与端午节B:梁祝传说与双蝶节C:孟姜女传说与"粽包节"D:牛郎织女传说与"双七节"正确选项:C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越人歌》记载于西汉刘向所著的?A:《战国策》B:《七录》C:《说苑》正确选项:C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艺术形式属于A:民间散文作品B:民间说唱作品C:民间韵文作品正确选项:C下列属于名医传说类别的是?A:扁鹊B:华佗C:孙思邈D:鲁班正确选项:A,B,C下列几部史诗中,属于《玛纳斯》的是?A:《赛麦台依》B:《赛依铁克》C:《凯涅尼木》D:《赛依特》正确选项:A,B,C,D传说的产生途径主要有?A: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
民间文学1 单选题1 陕北地区的《篮花花》是属于山歌中的哪一类型? BA 爬山歌B 信天游C 打歌2 我国寓言文学兴盛的黄金时代是? AA 先秦时期B 两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唐宋时期3 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 BA 口头性B 群体性C 变异性D 传承性4 山西北部汉族人唱的《走西口》是属于山歌中的哪一类型? AA 爬山歌B 信天游C 打歌5 传统评弹艺人讲究评弹要具备“理、味、细、趣、奇”五个方面,其中居于首位的是 AA 理B 味C 细6 《格萨尔》是流传于_______的英雄史诗。
AA 藏族B 蒙古族C 柯尔克孜族D 回族7 孟姜女传说的结局是 BA 鹊桥相会B 哭倒长城C 化蝶相伴D 法海变蟹8 “他是一个在山尖上赛跑的民族;他是一个在冰河中沐浴的民族;他是一个用坚冰割断脐带的民族;他是一个射杀猛虎的民族”,这说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AA 柯尔克孜族B 蒙古族C 藏族9 著名的叙事诗《阿诗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DA 藏族B 白族C 满族D 彝族10 著名的民间歌手才旦卓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BA 蒙古族B 藏族C 傣族2 多选题1 下列属于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影响的是? A B C DA 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影响B 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C 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影响D 在语言上对作家文学有影响2 下列几部史诗中,属于《玛纳斯》的是? A B C DA 《赛麦台依》B 《赛依铁克》C 《凯涅尼木》D 《赛依特》3 四大传说中的正面人物是: A B DA 织女B 孟姜女C 王母D 白娘子4 原始人类创造的解释自然的神话有 A B C DA 天地开辟神话B 日月星辰神话C 雷电神话D 四季神话5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含义主要有 A B CA 口头创作B 口头流传C 口头保存6 相声的艺术特征是? A B C DA 幽默滑稽B 通俗易懂C 地域风情D 讽刺为主7 谜语的艺术特点是? A B DA 谜面与谜底结合奇巧B 善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方法C 讽喻性内容为主D 音韵和谐、朗朗上口8 民间歌谣善用各种修辞方法,主要有? A B C DA 赋、比、兴B 反复C 双关D 夸张9 下列神话中,记载于《山海经》的神话有 A B C DA 后羿射日B 鲧禹治水C 精卫填海D 夸父逐日10 世界上寓言的三大发祥地是? A B CA 古希腊B 印度C 中国D 古罗马。
民间文学毕业论文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201503考试批次《民间文学》结课作业学生姓名:张利坚学习中心:深圳学习中心学号:考号:0025687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层次:高起专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内容摘要: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
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
在音乐艺术上,学堂乐歌的兴起,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新物,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
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
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
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
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就学堂乐歌做简答的介绍:一、在曲调方面,学堂乐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选曲填词,这也是当时日本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
由于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我国最早的乐歌创作者们都曾留学日本,因而大多采用这种创作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较好地适应了当时中国音乐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对学堂乐歌的普及与发展祈祷了很大的推动作风。
说到民间风俗,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为什么呢?我想原因不外于这些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炮火入洞房等等。
在这里,我想说说我家乡的一些风俗。
我的家乡在安徽,位于亳州市谯城区。
我参加过一些表亲的婚礼,所以就说说婚俗吧。
我一个表哥结婚,我作为迎宾出席了全程的婚礼仪式。
我堂哥的妻子是湖南人,因为双方家离得比较远,所以我嫂子就在距离我家四十分钟车程的古井镇上的一个摄影公司出嫁了。
车这里要说说在我姑姑家发生的事情:我姑姑给我们四个女孩子每人一块红手帕,每人一块香皂;后来就看到新郎房里挤满了人,原来在铺床,这铺床我听妈妈讲有很多讲究,首先和大多数情况一样,床上要撒上桂圆、红枣、花生、莲子,其次这铺床的人也有讲究,必须是有一儿一女、上有父母、公公婆婆健在的女人,这样做就是图个好彩头罢了。
早上,我在姑姑家吃过饭后,我和另外的三个迎宾(我们都是女孩子,而且都是亲戚)坐在轿车上(我们坐在第二辆车上),我哥就坐在第一辆车上,大家收拾整齐就出发了。
这出门是有讲究的,必须有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红包跟着新郎的车子走一段路。
车子出发朝向必须是东方,不然不吉利(即使要绕路也要朝东)。
接着,每当路过一座桥的时候,都要放一段鞭炮,这个寓意貌似是告诉桥下和水里的鬼怪们,这是喜事,不要出来,不然你们罪孽更加深重。
到了地方,大家拥簇着新郎去接新娘,这时候我哥要给我们发喜糖,然后我们一起去接新娘。
那天下雨了,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我哥哥抱着我嫂子,我嫂子手里拿着红伞,那个画面好美!!!然后就返回我哥家里了。
一路上无事。
到家后,我们进到家里,然后就看到我哥抱着我嫂子进了家门。
然后等到十二点的时候就开席了。
有一点必须要说,接新娘必须要在中午十二点到家,误了时辰就不好了。
我觉得男方这里规矩还不是太多,我在送我表姐出嫁的时候深感规矩之多。
我舅舅家的女儿出嫁时,我也是一直在场的。
首先,在后半夜的时候我姐夫接我姐到摄影店去盘头,然后早上我姐姐穿好婚纱,收拾停当,等待着姐夫李来接。
【北语】21春《民间文学》作业3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1.神话,按文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韵文体神话,散文体神话,韵散兼行体神话。
中国现存神话中,哪类神话最丰富?[A.]韵文体神话[B.]散文体神话[C.]韵散兼行体神话[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A2.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和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是下列哪种体裁的特征[A.]民间故事[B.]童话[C.]笑话[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B3.《人类迁徙记》的哪一个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A.]白族[B.]哈尼族[C.]纳西族[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C4.实践、知识等内容属于谚语的哪一类?[A.]社交类[B.]时政类[C.]事理类[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C5.“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这首歌谣,属于哪一类?[A.]劳动歌[B.]生活歌[C.]时政歌[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C6.“俄狄浦斯情结”是哪个心理学家的术语?[A.]荣格[B.]列维-斯特劳斯[C.]弗洛伊德[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C7.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承方式是?[A.]集体传承[B.]个体传承[C.]群体传承[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C8.民俗学概念是由英国民俗学、考古学家()年提出的。
[A.]约翰.汤姆斯[B.]理查德.多尔逊[C.]威廉姆斯[D.]阿兰.邓迪斯[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A9.《赵州桥》是一则()传说。
[A.]人物[B.]史事[C.]风物[D.]技艺[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本题参考选项是:C10.()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
19春《民间文学》作业_3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1.早在《诗经》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这句话出自?(4分)A. 《诗经·卫风·园有桃》B. 《诗经·王风·园有桃》C. 《诗经·魏风·园有桃》2.《人类迁徙记》的哪一个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4分)A. 白族B. 哈尼族C. 纳西族3.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是以什么故事为主?(4分)A. 动物故事B. 人物故事C. 动物故事、人物故事各占一半4.陕北地区的《篮花花》是属于山歌中的哪一类型?(4分)A. 爬山歌B. 信天游C. 打歌5.民间故事区别于传说的主要特征是?(4分)A. 贴近生活B. 泛指性C. 类型化6.《三国》、《杨家将》、《岳飞传》属于评书的哪一类型?(4分)A. 袍打书B. 短打书C. 神魔书7.宋代的说唱文学中,最发达的是?(4分)A. 变文B. 说话C. 俗讲8.从民歌的内容与用途出发,把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六类的是?(4分)A. 朱自清B. 周作人C. 钟敬文9.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民间文学的(4分)A. 口头性B. 群体性C. 传承性D. 变异性10.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4分)A. 《木兰辞》B. 《西洲曲》C. 《敕勒歌》11.阪泉之战是关于黄帝和谁的战争?(4分)A. 炎帝B. 蚩尤C. 刑天12.著名的民间歌手才旦卓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4分)A. 蒙古族B. 藏族C. 傣族13.著名的安徽的《凤阳花鼓》是属于下列的哪一类型?(4分)A. 小调B. 山歌C. 信天游14.《玛纳斯》是流传于_______的英雄史诗。
(4分)A. 藏族B. 蒙古族C. 柯尔克孜族D. 回族15.《格萨尔》是流传于_______的英雄史诗。
《民间文学》作业一、填空1、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3、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所带来的,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有异文在所难免。
4、《穆天子传》共六卷,主要记述了周穆王巡游四海,见西王母的故事。
5、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是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现存二十余则。
二、名词解释1、传说核民间传说应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
"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如巫山神女峰的传说就是围绕名为神女峰的巨石创作的故事。
2、史诗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长诗,它一般采用韵文或韵散结合的"说唱体"形式,它的主题严肃、题材重大,结构宏伟、格调庄严。
史诗有的记叙一个民族在其原始发展阶段,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所作的种种解释;有的则唱叙某个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部族迁徙,征战融合等重大事件。
3、再生态民间文学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之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为广泛。
4、全面搜集全面搜集就是要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地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搜集起来,为整理写定、推广和研究提供充足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全面搜集具体表现为: a.对各种体裁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都应搜集;b.从内容上,优劣兼收; c.从时代上,新旧俱收;d.对同一类型作品得众多异文,应尽力搜集;e.从流传形式上,口头与书面作品均应搜集;f.对与作品相关的其它材料也要注意搜集。
202012考试批次《民间文学》结课作业学生姓名学习中心学号专业汉语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民间文学》期末试卷注意: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1) 结课作业提交起止时间:11月16日-------12月16日。
(届时平台自动关闭,逾期不予接收。
)2) 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4) 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5) 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
小论文写作(请从论文选题范围内,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具体要求如下。
总分100分)一、论文题目1、论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
2、论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3、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4、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5、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二、论文写作要求(1)字数要求至少2000字。
内容要求语言精练、通顺;文章切题、新颖;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2)禁止下列抄袭现象:整段抄、整篇抄;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直接从网上下载;雷同现象。
(3)写作格式要求:论文标题(统一使用小二号黑体,加粗)摘要(暂只要求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摘要标题使用小四号楷体,加粗摘要内容使用五号黑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201209考试批次《民间文学》结课作业学生姓名冉旭学习中心河北邢台隆尧奥鹏学习中心[24]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层次1009高起专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民间文学的旅游功能摘要:民间文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
而我国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民间文学,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
本文就民间文学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
前言概括民间文学对旅游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民间文学在旅游方面的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第三部分民间文学开发和利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文学旅游开发物态化民间文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旅游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探奇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
人们出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异地文化和民众的生活方式,旨在寻求一种“经历”或“体验”。
旅游活动是游客离开常住地而发生的,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两种地域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旅游活动尽管具有经济色彩,但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可以说,旅游者是为了文化而旅游的。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民间文学是民俗艺术中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是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它最集中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貌,开发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前景不可限量。
民间文学必定是旅游业中最闪亮的奇葩,它能为旅游业增光添彩,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其中民间文学独树一帜,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域民间活跃着的能讲、善讲故事的人有如恒河沙数。
这种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准备了丰富的资源。
旅游已成为当今时尚,人们猎奇的心理,探知的欲望,民间文学的传奇性蕴含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民众旅游兴趣和旅游好奇心的成分,对旅游活动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1)俗语,是语言中熟语风格化的一个品种。
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格言、歇后语等,俗语也是它的一种。
(2)我们把从广义俗语中剔检出成语等剩下的固定词汇材料成为狭义俗语(简称俗语)。
它与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处于同一地位,同一级次。
这样,包括俗语在内的所有大于词的词汇材料的整体叫做“熟语”。
熟语是属概念,成语、谚语、惯用语和俗语是隶属于其下的种概念。
作为“十年辛苦,血泪凝成”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两百多年来,对它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
《红楼梦》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艺术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但是,关于这部书的俗语研究,至今为止依然不是很多。
《红楼梦》语汇的运用称得上是全方位、千姿百态的,其中的大量俗语,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生米做成熟饭”等至今为人们所广泛运用,显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通过对《红楼梦》俗语的整理、分析、考察,可以更好地认识俗语,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楼梦》时代俗语的基本面貌,展示汉语这种语汇的一个横断面,探索汉语俗语的来源、运用及其发展。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
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
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
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
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
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
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
《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
”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
1)俗语,是语言中熟语风格化的一个品种。
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格言、歇后语等,俗语也是它的一种。
(2)我们把从广义俗语中剔检出成语等剩下的固定词汇材料成为狭义俗语(简称俗语)。
它与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处于同一地位,同一级次。
这样,包括俗语在内的所有大于词的词汇材料的整体叫做“熟语”。
熟语是属概念,成语、谚语、惯用语和俗语是隶属于其下的种概念。
作为“十年辛苦,血泪凝成”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两百多年来,对它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
《红楼梦》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艺术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但是,关于这部书的俗语研究,至今为止依然不是很多。
《红楼梦》语汇的运用称得上是全方位、千姿百态的,其中的大量俗语,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生米做成熟饭”等至今为人们所广泛运用,显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通过对《红楼梦》俗语的整理、分析、考察,可以更好地认识俗语,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楼梦》时代俗语的基本面貌,展示汉语这种语汇的一个横断面,探索汉语俗语的来源、运用及其发展。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
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
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
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
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
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
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
《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
”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
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
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
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
,《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
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P>; 俗语出处备注</P>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
《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P>《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P>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P>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P>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P>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P>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P>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P>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P>;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P>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
《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P>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
《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P>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P>《二玉论心》头回诗篇</P><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P>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
&《葬花》第四回黛玉语</P>、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P>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
《悲秋》黛玉语</P>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
&p; 《双玉埋红》宝玉语</P>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 《双玉埋红》黛玉语</P>;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P><P>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
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
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
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
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
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
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P>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
</P>;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
</P>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
</P>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
</P>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
</P><P>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
</P><P>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
</P><P>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
</P><P>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
</P><P>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
</P><P>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
</P><P>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
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
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
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
”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
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P><P>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
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P><P>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
</P><P>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
</P><P>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
</P><P>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
</P><P>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P><P>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
</P><P>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
</P><P>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P><P>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
</P><P>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
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P><P>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
</P><P>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
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
“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
</P><P>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P><P>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P><P>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
</P><P>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
</P><P>“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
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P><P>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
</P><P>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