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及行为变化
- 格式:pptx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20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居民的社会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申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40年前,人民衣食无忧仍是一种奢望,而今天,多数家庭都能享受到相对富裕的生活。
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满足温饱,更追求品质和个性化。
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在有品质、有特色的商品上,这也推动了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使居民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在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农村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4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承担起子女的大学学费。
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兴起也为更多有学习渴望的人提供了机会。
这些变化使得更多的居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了整体的文化素质,为国家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医疗领域,改革开放使得医疗资源更加普及和优质化。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居民对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增强,更加注重预防保健,生活方式也更加健康。
40年前,在疾病面前,很多家庭都束手无策,而今天,医疗水平的提升让更多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延长了居民的寿命。
在文化、娱乐领域,改革开放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娱乐选择。
40年前,文化生活单一、匮乏,而今天,各种文艺演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的机会。
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让居民有更多的娱乐方式选择,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4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医疗、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保障,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但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主要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来带动的。
在带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中,消费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能量。
本文开篇就明确指出了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绊脚石——消费不足。
然后总结了国内学者对1978—2002年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的分析,并回顾了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以最简便的方式对2002—2008年的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简要总结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进而从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面构建了中国消费政策体系的合理架构。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内需;消费政策体系1 引言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然而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可用两个“偏低”来概括。
第一,我国居民总体上最终消费率偏低,我国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在55%-65%的区间波动。
2001年以来,消费率一直处在60%以下。
2007年,我国储蓄占GDP的51%,消费仅占GDP的48.8%,其中包括13%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只有35%。
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最终消费率如此之低,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第二,我国居民的消费档次偏低。
由于实施了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我国形成了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三个不同的收入群体。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消费需求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张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梅⒄沟墓丶?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
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
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
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张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
(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
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
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内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之“三驾马车”中的主导力量。
自1978年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后,我国实行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促使经济呈现较快增长。
主要有198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冲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陈旧观念: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首次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领导企业”;1992年由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年十五大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这些经济政策的领导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上升,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较为合理的情况下,消费增长将带动投资相应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由供给转向需求,由生产转向消费。
然而,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率似乎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因此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中央也在制定“十一五”计划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乃至相当一段时期发展经济所迫求的根本目的之一。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对全国总体消费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内容涵盖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量分析、消费需求与收入弹性的探讨、消费支出的对比、发展演变的动态预测等。
但这些研究对单个省市的分析较多,区域对比的很少。
因此,以下主要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的消费变化为例,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民众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随着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内涵有了质的飞跃。
过去“吃饱穿暖”己成为历史,吃讲营养、穿讲品牌、住讲舒适、行讲便捷成为城镇的消费时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
”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一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
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
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
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摘要本文根据2001-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情况,从方差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居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
最后,为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开拓我国农村市场,推进我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农民消费结构等建议。
关键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方差分析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全国人数三分之二以上。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发展和繁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农村居民的消费是否稳定发展,农村市场是否旺盛,直接影响着社会总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从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我国正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中国,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上升到2010年的5919元,名义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2.21%。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1.1%。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采用2001—2010年相关数据(见附录Ⅰ),考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衣食住行变化调查报告改革后衣食住行变化问卷报告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食住行用变化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宏观层面来说,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建设也不断加强,国际地位提高。
这些喜人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这条道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正确选择。
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使世界上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中国在重重迷雾困厄之中顿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图景。
在微观层面,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对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我们开展了以“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食住行用的变化”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我们团队以芜湖市的居民为调查对象,以居民小区、大学校园、老年活动中心、公园、街道为调查点,积极主动地邀请了250位不同类型的市民参与了我们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食住行用的变化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衣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色单调,衣着朴素。
那时人们身上的衣服只有蓝、灰、黑简单的三种色调,料子是粗简的棉布,款式主要为工农服和中山装。
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喇叭裤。
再后来,从牛仔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服饰,中国成为服装的加工生产国,巴黎和纽约的时尚开始在大陆盛行。
服装由趋同、一致变为五颜六色,风格各异。
追求自由和个性成为新风尚。
我们的调查问卷从服饰支出和服饰变化这两个方面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在服饰方面的变化。
在服饰支出方面,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在服饰上的支出较以前略有增长或增长较大,这说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追求个性,追求舒适。
在服装变化方面,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款式更齐全、品牌更多样这两个特点更突出。
这说明为了符合大众的需要,服饰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竞争加强,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