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35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三)介词介词引进动作有关内容。
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宾语(含隐性宾语)结合才能成为句子成分,主要充当状语、补语,偶或定语。
以德报怨——以德,状语始于足下——于足下,补语王因收吏玺自三百石以上。
(韩·外储说右下)——自三百石以上,定语,后置介词、动词都能带宾语,区别在于:“介+宾”作修饰语,“动+宾”主要作谓语。
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论·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
(论·卫灵公)介词引进的动作有关内容有: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行为主体等,据此进行介词分类。
1、时地介词时地介词是“时间介词”和“处所介词”的合称,作用是引进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和地点,包括起点、终点、所在、经历、方向等。
第一,引进动作起点。
有“于、於、乎、从、自、由/繇、以、道、起”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六十四章)(纣)囚文王昌。
投之石室,将以昔至明,阴兢活之,与之俱亡。
(史·龟策)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西南夷)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
(韩·十过)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
(史·冯唐)自古以来自关而西从今往后从壁上观由赵入秦由今以降第二,引进动作终点。
主要有“于、於、乎、及、至、到、抵/底、迟、犁、迄/ 讫、逮/迨、投、薄”等。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大雅·生民)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孟·梁惠王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隐元)楚侵及阳桥。
(左·成二)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列·天瑞)又作“抵”。
逮夜至于齐。
(左·哀六)逮丕继业,年已长大。
(吴志·诸葛瑾)又作“迨”。
迟帝还,赵王死。
(汉书·外戚上)《史·吕太后本纪》作“犁”,今有“黎明”。
(原)涉单车驱上茂陵,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年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年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第六章语法(二)——虚词部分[教学要求](8 学时)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各类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各类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
第一节副词一、什麽是虚词?关于代词、副词的归属问题。
《辞海》:“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
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这种词叫虚词。
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叹词是特殊的实词。
”《辞海》避开副词、代词不谈,而黄伯荣、廖序东则是将副词、代词归入实词之中。
吕叔湘《文言虚词》则将代词、副词归为虚词。
因代词、副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故黄伯荣、廖序东将其归为实词,中学教材将代词归实词,副词归虚词。
吕叔湘将代词、副词均归虚词。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郭锡良《古代汉语》则将代词、副词归为半实半虚的词。
因它们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1.词类;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3.翻译。
二、什麽是副词?副词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作用:1.古今一致: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
2.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
可分六类:1(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副词。
(1)表程度偏高:“、太、至、尤、良、益、甚、颇”——很、非常问:“年事颇高”何解?(2)表程度偏低:“少、稍、略、颇”——稍微、逐渐。
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如: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少解:稍微消解。
王力《汉语史稿》认为:“稍”在上古汉语中是“逐渐”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稍微”,“稍”具有“稍微”之意,是在唐代才产生出来的。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
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
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b 功能作用相似。
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c方式情态相似。
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
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
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
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
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
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
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
2)从具体到抽象。
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如“防”的本义;堤坝。
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
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如“防”。
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膑。
《史记·膑》(注:“将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