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格式:ppt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14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概述北方是中国民族多样性的重要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民族群体。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部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剧表演,通过这个案例展示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历程。
背景在中国北方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生活着多个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
这些民族群体在历史上共同生活并不断交流和融合。
他们既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又与其他民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
表演剧情这部历史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时期的北方地区。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蒙古族家庭展开,通过这个家庭的经历,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幕:家族生活第一幕中,观众将见证这个蒙古族家庭的平凡生活。
他们在大草原上放牧,生活朴素但充满了乐趣。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示蒙古族传统文化,如民族舞蹈、歌曲等。
第二幕:邻里交往第二幕中,家庭与周边的其他民族进行了互动。
他们与维吾尔族、藏族等进行交谈和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学习。
第三幕:文化融合第三幕中,家庭成员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融入了这些元素。
他们开始学习汉语,参与汉族的生活方式,并与汉族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共生。
第四幕:团结抗敌第四幕中,家庭所在的地区遭受了外敌侵略。
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不同民族之间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敌人。
他们以各自的优势互相支持,最终取得了抵抗战役的胜利。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示不同民族之间面对共同敌人时的团结与合作。
表演形式本历史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灯光和音乐等元素的融合,将观众带入到明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场景中。
演员们将通过精湛的演技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事件中的人与事。
演出效果这部历史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表演向观众展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老师寄语:同学们,祝你在学习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咱们比一比今天谁学得更多,记得更牢。
加油,一起努力吧!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熟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北朝的更替。
二、自主学习:解决以下知识:(一)1、北魏是由族建立的。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2、孝文帝叫,他把都城由,迁到了。
3、北朝包括、、、、、五个先后出现的政权。
(二)、看图分析:1、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2、(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三、精讲点拨:孝文帝改革措施及意义。
四、质疑探究:五、本课小结六、随堂检测1、下列哪一现象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北方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激化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招募流亡百姓屯田B、把鲜卑姓改汉姓C、官员及家属改穿汉服D、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3、下列不属于北朝的是()A、北魏B、东魏C、北周D、东晋4、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统治者的支持C、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5、关于孝文帝改革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6、下列属于孝文帝改革主要背景的是()A、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黄河流域出现了分裂局面C、鲜卑族改汉姓D、鲜卑族已经汉化七、课后拓展:链接生活p117找一找。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
直至隋统一前的207年间,与交织在一起,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386年,鲜卑部乘内乱建立政权,国号为“魏”,史称。
进入中原,迁都,439,北魏先后吞灭北方各小国,一统北方。
3、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
“”、“”和是最为生动的事例。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答:内容:①冯太后仿照汉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政治上实行“三长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
③孝文帝推出改管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的汉化政策。
作用:孝文帝改革承担了“胡汉融合”的促进任务,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征及意义是什么?答:特征:①“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②“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③“北方融合”和“南方发展”。
意义:①民族大融合与南北经济发展为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②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最终催生出了大唐开放繁盛的新气象。
第19课文字演变1、我国文字起源的传说有“上古结绳而治”和“仓颉造字”。
2、我国的文字是由逐渐演变而来的。
3、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称。
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4、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部《》,总结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其中构字的四种方法是:、、。
5、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及连笔书写的和。
6、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随着所在国家的灭亡而消亡了,多数文字都由象形逐渐走向,只有汉字,历千年而不衰。
7、汉字不仅是一种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的根。
第20课青铜铸鼎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它们的用途,可以分为、、、、,以及等。
3、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有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价值。
它们,,,堪称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事迹(2)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分组安排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孝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鲜卑贵族对北方的统治,有力地加强了北方的统一,为以后隋朝的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种盛况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引导讨论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B%B7%C0%D5% B8%E8&in=20918&cl=2&lm=-1&st=-1&pn=1&rn=1&di=96642171105&ln=1962&fr=&fm=det ail&fmq=133006389025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 ype=2#pn11&-1&di373595977介绍北魏皇帝孝文帝/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2%CE%C4% B5%DB&in=22091&cl=2&lm=-1&st=&pn=7&rn=1&di=127223888670&ln=1963&fr=&fm=&f mq=133006331782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 7&-1&di127223888670&objURLht从而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展示教学目标教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让学生阅读课本114一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BA%BD%FA%CA%B1%C6%DA%B1%B1%B7%BD%C9%D9%CA%FD%C3%F1%D7%E5%C4%DA%C7 %A8%C7%E9%BF%F6&in=29199&cl=2&lm=-1&st=&pn=0&rn=1&di=73293079245&ln=984 &fr=&fm=&fmq=1330065297640_R&ic=&s=&se=&sme=0&tab=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北魏,并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夷陵区太平溪九四初中韩容辉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九四初中的参赛选手韩容辉,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的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本课内容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制定本课具体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1、换位思考,培养用发展与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性学习, 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3、通过缩句游戏,轻松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4、通过对孝文帝进行评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2、认识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培养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3、在学习孝文帝改革内容的过程中,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尊敬老人的品德。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二、说教法1.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利用图片,诗歌,音乐等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给学生提供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捕捉知识点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对于本课的两个主要内容:民族融和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简单形象的材料出发,再加以归纳,实现知识由易到难的过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四、学习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